与其模仿不如全情投入

昨天发的那个链接,摄影师的作品被制作成多媒体的方式,一个小片子集纳了N多的照片, 用照片模仿电影电视的表现方法,但是却既失去了照片的静态优势,又没有达到电影的 动态叙事能力,整个片子拖沓乏味。 虽然将照片和声音结合起来,并且将其制作成动态的表现方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 如果两者的关系拿捏不好,将会弄巧成拙。在这方面,Mediastorm(www.mediastorm.org) 的照片多媒体制作我觉得过了,脱离了原点,而马格南的多媒体两者关系平衡得还比较恰到 好处,VII的多媒体频道到现在也没有生出来,呵呵,拭目以待。 其实与其用照片生硬的去模仿动态的视频的东西,倒不如直接去拍电影得了,确实有一些纪实 摄影师在拍摄纪实照片的同时也拍摄纪录片,并且还很成功,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在本教室里 曾经介绍过的拍电影的摄影师。 1, Lauren Greenfield,VII的摄影师,前天刚刚介绍过,在拍摄厌食症的女孩这部纪实摄影 作品的同时,完成纪录片《THIN》(骨瘦如柴),现在已经在HBO电影频道上映。 逆光点评:静态的摄影作品和动态的影像作品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摄影师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把 这个选题当做一个大的项目来做,强调这个作品的社会性,摄影师是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不是 一个简单的拍照片的。 2, Eugene Richards, VII的摄影师,2000年完成纪录片《but, the day came》记录了 一群80岁以上老人生命最后的场景,在一些电影短片节上获奖 逆光点评:当年尤金加入VII的理由之一就是看上了VII的多元,照片、纪录片、图书出版以及培训班齐头并进。 3, David Leeson,达拉斯晨报的摄影记者,本教室也刚刚介绍过,他拍摄了一个叫做“dust to (…) Read more

把相机交给那些需要相机的人

葵葵建议我去看一个影展。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主办的“稻米之路II——五个稻农的镜头”巡回摄影展,所展出的101幅图片均是由从未碰过相机的云南稻农在过去一年中所拍摄的关于自己的土地家园的照片。 我最早接触这种类型的摄影形式是上荷赛学习班的时候,女摄影师Zana Briski在拍摄印度妓女的照片的同时,为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举办了一个摄影培训班,随后发给他们每人一部简易相机,最后的作品甚为惊人。后来,国内还有广东摄影师周浩曾经把相机交给打工的农民工。 这类活动的作品,往往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经验,新鲜而又自然——在我看来成功之处是它是一个多方合作的成果,非职业摄影师以初次体验的心情,毫无职业摄影师的矫情,拍摄自己的生活,随后,图片编辑和策展人则从专业角度挑选编辑照片,双方的合作即保持了原始创作的真纯与自然,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 这种合作之所以说是完美,因为在平日里难得一见,但凡让业余爱好者有意识的去做摄影,那些特把相机当回事的人,从来不关照自己的生活,在惯性的概念里,摄影无非是花花草草。另一方面,纯粹的无意识拍照,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选择,零落的照片也不能显现出力量。 有些个体能把无意识和有意识在一个人身上结合起来,比如以家庭快照起家的大师拉蒂格和南格丁,或多或少就是这种工 作方式的体现。 把相机交给那些最需要相机的人——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上面提到的红灯区孩子的摄影活动,摄影师Zana Briski将这个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坚持了下来,她创办了kids with cameras的组织;印度加尔格答,海地,耶路撒冷,开罗,kids with cameras组织为那些身处边缘的孩子开办培训班,他们希望通过使用相机表达,让这些孩子建立信心与希望,让我们分享他们的想象力。所有的活动的照片都结集出版,同时还拍摄相关的纪录片,纪录zana在印度红灯区和孩子们学习摄影的片子”生于红灯区”(born into brothels)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Zana是如此幸福,而在摄影之前,和摄影之后,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