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模仿不如全情投入

昨天发的那个链接,摄影师的作品被制作成多媒体的方式,一个小片子集纳了N多的照片,
用照片模仿电影电视的表现方法,但是却既失去了照片的静态优势,又没有达到电影的
动态叙事能力,整个片子拖沓乏味。
虽然将照片和声音结合起来,并且将其制作成动态的表现方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
如果两者的关系拿捏不好,将会弄巧成拙。在这方面,Mediastorm(www.mediastorm.org
的照片多媒体制作我觉得过了,脱离了原点,而马格南的多媒体两者关系平衡得还比较恰到
好处,VII的多媒体频道到现在也没有生出来,呵呵,拭目以待。
其实与其用照片生硬的去模仿动态的视频的东西,倒不如直接去拍电影得了,确实有一些纪实
摄影师在拍摄纪实照片的同时也拍摄纪录片,并且还很成功,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在本教室里
曾经介绍过的拍电影的摄影师。
1, Lauren Greenfield,VII的摄影师,前天刚刚介绍过,在拍摄厌食症的女孩这部纪实摄影
作品的同时,完成纪录片《THIN》(骨瘦如柴),现在已经在HBO电影频道上映。
逆光点评:静态的摄影作品和动态的影像作品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摄影师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把
这个选题当做一个大的项目来做,强调这个作品的社会性,摄影师是一个项目负责人,而不是
一个简单的拍照片的。
2, Eugene Richards, VII的摄影师,2000年完成纪录片《but, the day came》记录了
一群
80
岁以上老人生命最后的场景,在一些电影短片节上获奖
逆光点评:当年尤金加入VII的理由之一就是看上了VII的多元,照片、纪录片、图书出版以及培训班齐头并进。
3, David Leeson,达拉斯晨报的摄影记者,本教室也刚刚介绍过,他拍摄了一个叫做“dust to dust”的
电影短片,讲述作者本人作为伊拉克的随军记者的感受。
2004年入选美国电影节最佳短篇单元。
逆光点评:这个不用多说,摄影记者在拍摄“快“照片的同时,在新媒体领域也大有可伸展拳脚的地方
4Zana Briski,自由摄影师,在拍摄印度红灯区的妓女的故事的时候,给妓女的孩子办培摄影训班,并以此
为题材拍摄纪录片《BORN INTO BROTHELS
逆光点评:纪实摄影的过程比纪实摄影的结果更加动人,这位可爱的女性摄影师,她让自己的摄影工作在另
外一个层面延展,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自己的被摄者,这是纪实摄影的“副产品”。——这部片子国内有盗版,呵呵。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BORN INTO BROTHELS》看过,不错~~借用这种方式的不少,却总感觉缺点什么,欺世盗名,就好像让别人帮他偷东西,无耻~~

    Reply

  2. 关于借鉴其实抨击不用这麽猛烈,天下文章之大窃,就算张艺谋的电影,(比如“十面埋伏”竹林追杀那段)还总让人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呢(音响,特技效果更好些),更别说一般人了。从模仿别人,到做出自己的风格是个必然过程,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就是所谓的先立后破吧。模仿的问题可能是生搬硬套,并没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入所导致的空洞,或是形式,内容的脱节。但就算借鉴,能把经典的做出,做好已经很不简单了。下一步就是破了,作出自己的风格。要说原创的话,现代中国哪个领域,(科学,艺术,法律,经济etc.)不是在尾随,模仿?有心的不少,有行动,行动有结果的,有好结果的并不多。

    Reply

  3. Pingback: 1416教室 » 一周一周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