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自说自话

1,《连线》杂志的博客RAW介绍了一个摄影项目:blogger。不喜欢。感觉除了应该在《连线》这样的科技杂志的语境中出现一下,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至于作者说的:我要把他们内在的世界展示出来,以及杂志评价:非常有思想,深入…… ,看不出来。 Gabriela Herman摄影 2,覃里雯在她的《冷酷的新闻纸》一书里谈到散文写作,她说:“一篇essay是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的论证,论证方法可以是直线式的,圆圈式的,螺旋式的,枝形的,甚至是网状,它时常提醒我,写作可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方向。” 这一小段文字多少可以回答我不喜欢上面那组照片的原因,“每个闪烁的小电脑+一个呆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在camp12里,有个姑娘说:“收集癖!”。 当然,放在杂志的语境里,它也挺好的,现在我们的杂志不是到处都是这些东西么?一次性消费,正好。 3,图片大鳄Gettyimages新整顿了旗下的网站photos.com——这个世界还有这么牛的域名? 改版后的photos.com是一个微利图片社,针对的客户群主要是小型公司,设计师,网页设计,以及其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 但是,人手一台相机(手机)+人手一套修图软件(自动程序)+人人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在这样的局势下,getty所描绘的这个微利图片产业真的存在么?photos.com上面这个美丽的水果,在多少个文艺青年的相册中出现,你还想用0.19美金将之套现? 4,说到传统图片库公司的窘态,它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图片传播格局——图片的屏幕化传播——这个词有些不严谨,我指的是,照片很少被印刷出来,而就是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ipad屏幕上观看。照片变得更为柔性了,精度什么的刚性体系开始瓦解,进一步来说,这还意味着对照片的技术美学也有着新的要求和标准。我想,这恐怕都是做图片库大叔们所始料不及的。 最近,两家网络摄影媒体bite,daylight合谋出了一个ipad版本的摄影杂志,名叫50PM。2美元一份,据说每天有50个下载量。很快,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ipad版本的“报纸”“the daily ”下周也会上线。 说到这种新兴的出版方式,说到在网上买一个nobody出版的东西,这其实非常靠谱。原来你认为做印刷媒体的都是“精英”,但你已经逐渐发现“精英”不是这么定义的,面对那些与广告商和被访对象合谋出来的报道,“新闻”也不是这么定义的,如果google,twitter,facebook等这样的产品收费,我会花钱的。

“库存”中国

昨天提到了微利图库,图库实际就是存储图片的仓库,弄一大堆“货架”,分门别类存储很多照片,这些货品主要发给广告商,印刷宣传册,做广告都有需要,当然也会发给一些媒体,描述生活方式、旅游、地理也都用得着。新兴的微利图库则完全依靠群众力量,他们用小数码武装自己,勤勤恳恳地工作,便宜是他们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但是随着微利图片进入主流媒体,也许会引发图片价格的下跌,一旦人们习惯了便宜的照片,再想把价格抬高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图片库里放置的不是新闻图片,那些东西是易碎品,存不住,必须不断更新。图库里的照片总是需要带有一些永恒的主题,男人、女人、爱情,等等可以反复售卖,当然它们也要应景,把握时代的脉搏,比如即将到来的奥运引发了中国热——JIM ERICKSON是一家小图库的老板,下面就是他如何拍摄中国题材,为自己的仓库“备货”的故事: 图库网址:www.ericksonstock.com 制作团队:中国和美国一共15人。 拍摄时间:包括旅途花费时间在内一共28天 最后获得可出售的照片数量:3500张 此图库位于加利福尼亚,一共有21名员工,为了保证不断有新图片充实库存,图库的工作人员经常要进行头脑风暴,寻找新的选题,每个月有两到三次专门的拍摄. 关于此次中国的拍摄,他们在2006年12月开始筹备,组成了一个12人的团队制定拍摄计划,最后在2007年4月来到中国,呆了28天,一共拍摄了31个场景,地域跨度包括上海、北京、中国南方等地,拍摄了300个模特。 Erickson认为他们要做的是拍摄出最好的关于中国的图片。 通过接触,他们选择了一个中国公司合作,这非常重要,因为存在文化隔阂,他们不仅仅需要翻译,同时也要有人解释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捕捉到被摄者的真实反应。 此外,Erickson认为本土团队在拍摄场地的选择和联系上,也很有帮助,比如在银行和工厂拍照,他们知道应该联系谁,同时也能指出哪些是违反规定不能拍的。比如,他们的团队想拍摄一张俯视上海地平线的全景图,但是因为政府限制,这是拍不了的。 Erickson本人在来之前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关中国的影像质量并不高,他一来到中国,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在这里拍照片很难,因为这里的文化很保守。”他谈到:“”人们并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对我们的摄影工作很疑虑,因为这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另外模特也不好找,中国人都很保守,我们的图库主要关注情感和生活方式——是人们活生生的生活,要在中国拍到这种东西,是有些困难的。” Erickson在中国的工作角色是主摄影师和创意指导,他们还有另外六个摄影师,一个视频摄像师。在每个场地都会搭建两到三个背景。一天开始的时候,团队凑在一起制定拍摄计划。这个计划并不是一些具体的行为动作等构图上的设计,而是对所需要拍到的情感的设计。在每个环境中,几个摄影师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记录。有的时候,当把相机设置好了之后,他会将之交给模特自己去拍。 “回过头去总结我们这次行动,也许我们可以把团队的规模弄得再小一些,这样相对投入的资本,产出的效率会提高。但是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个制作规模实际还是很理想的。” 点击这里看更多erickson拍摄的中国照片:

一周一周

一块钱的照片你买不买?——图片微利时代来临?! 1, “你是在拿我找乐吗” 这是自由摄影师Ami Vitale谈及自己的照片卖出8美元的价格时的反应。Ami的照片在Getty出售,她近来频频接到这种令她不可思议的帐单,她认为这一定是她的照片在中国出售时的价格。“我并不是十分在乎钱,我只是觉得这个价格对于图片太不尊重了。”不过,目前正在积极从事图片营销事业的文﹒阿尔比索(Vin Alabiso)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摄影师应该从容应对不同的图片平台,微利图片库(Microstock)也是一个平台,通过规模效应也可以产生利益,这种8美元的交易又不是摄影师自己去谈,都是图片代理在操作,所以也没有什么尴尬的。 2,“中国的微利图片市场环境已经相当成熟” 这是图片行业的专业咨询人Jim Pickerell 访问中国之后发表的一番感慨。对于他图片市场的最大秘密就是中国,他实在难以想象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市场潜力?来中国呆了10天以后,pickerell先生终于有了一个大概印象:中国目前每年的图片市场销售量大概只有两千万美元,其中一半来自商业图片一半来自新闻编辑图片,这和美国大不相同,美国大量的图片收入来自直邮杂志等商业小册子,但是中国的商业图片主要销往广告牌和挂历。中国的图片销售价格非常便宜,一个整页的广告图片只有200美元,而整页的新闻图片只有63美元,中国上海的一家图片库2月份卖了三万张照片,平均每张价格不到10美元,而更多的人宁可在互联网上找图片也不会购买图片。这样的市场环境只有靠微利图片库来拯救了。 3,“我们的海外推广将从日本开始,一直到中国结束” 著名的微利图片库iStockphoto的当家人Livingstone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这样描绘自己的商业扩张前景。iStockphoto的照片销售价格创下了历史最低——1美元一张,但是却给无数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生意越做越红火,引来了Getty的关注,去年被Getty以5千万美元并购。目前,这家图片库每周有3万5千名会员上传3万张左右照片,平均每2.5 秒钟就有一张照片被购买。谈及专业摄影师对这种微利照片的仇视,Livingstone说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已经有专业摄影师在他们这里注册,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但是事实证明他们也能赚钱。 要不了多久,1块钱——而不是1美元的照片应该就会在中国出现,到那个时候,摄影师们,当你收到5毛钱的稿费时请千万别吃惊。 国外其他微利图片库: Fotolia, Dreamstime Shutterstock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