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苦难拍得那么美?

归根到底,一张新闻照片的职责就是指向一个事实,使之明晰,摄影记者对恐怖照片所进行的“美化”,与其说是一种修辞,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修饰”,类似殡仪馆里美容师所做的工作,让死亡和痛苦变得可以被观看,是不得已让死亡不是那么直接的婉约表达。 Read more

没有秘密

关于那个爆炸,啊,我真不想写这几个字,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参与的愿望,一次次的灾难(不可思议的),我们在社交网站上的情绪围绕着震惊、感动、愤怒、问责、无奈,一轮轮地轮回着;那些站在专业角度对灾难的报道、对灾难的观看的讨论,下一次还必须要再来一遍。沮丧与困惑让我感到,如果我要再去说一句话,就是对之前所有那些不幸遇难的遇难者最大的不敬。 Read more

感官世界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名叫《选秀以及陈词滥调词汇表》的文章,其中陈词滥调之一就是拍摄灾难之后的切尔诺贝利。灾难造就了一个荒芜之城,使得切尔诺贝利不仅成为一个灾难旅游之地,也变为无数摄影师的掘金之地,如果搜索“切尔诺贝利,纪实摄影”,你会找到一大堆照片。 不能否认摄影师们的报道之心之切,但所谓“后灾难(aftermath)报道”却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一个窘境。 比如,下面这些照片,你能分辨出是由哪几个不同的摄影师,在哪些不同地点拍摄的么? 1 2 3 4 5 6 这个比较也许并不是很公平合理,它们是从作者的成组照片中抽离出来的,脱离了作者的语境,甚至脱离了文字,其意思可能仅从画面上不能准确表达。但当我手忙脚乱地给这些“灾难”和“废墟”分类,它们却眼花缭乱地混在一起没有任何差别,令我头疼和沮丧,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篇文章《与经济危机中的“视觉冲击力”对抗:请停止对废弃城市的猎奇》( The Case Against Economic Disaster Porn: Stop slobbering over abandoned cityscapes!) 文章的标题中用了一个‘disaster porn’的短语,它的意思要比我翻译的“视觉冲击力”厉害多了,porn指的是情色图片,是藉由让感官愉悦,从而使得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在作者看来,灾难视觉让观者感到的震撼和色情图片对读者眼球的冲击,本质上是一样的。 《停止猎奇》这篇文章主要批评了摄影师对底特律在经济危机中的萧条景象的片面观看,他们只关心废墟,对这里的人毫不关心,文章中谈到: “照片可能会比那些深入报道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记住,它们用来给文章配图,让读者了解底特律的经济衰败。但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展示了一个静态的,毫无差别的底特律。它们可以引起关注,但引人关注只有在激发人行动起来改成错误,这个第二步的基础上,它才有效,而这些照片和来自其他城市类似的照片,它们让这个城显得已经完全无法修复。这些照片被当作艺术品,看起来似乎非常吸引人,令人震惊,却完全不能激发人们的行动。” 激发行动——作者对这些艺术家的要求太高了,在我看来,他们甚至连问题都不想提出,只是将之扔给读者,或者说,他们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位置上,俯视芸芸众生,将一个无解的难题抛出来,然后跑掉。这样的宏大叙事,在文学创作里,有几个人敢写?摄影师怎么就这么胆大? 一位读者在文章中下面留言: 因为获得了某种准入途径而看到一些东西,我不觉得这就是其作品的成功,因为废墟的一部分力量就是来自你对废墟的发现——这些地点是被遗忘的,萦绕着死亡和贫困,谁都想偷偷看看这个可怕的地方,尤其是当人们不能进去的时候,我想会有人会付费去进去参观。 这个评论说到了点子上,这些照片的力量并非是来自作者,而是来自被摄对象,归根到底,满足的是人们的偷窥心理,也并非是美学或者报道产生的力量。 另一位媒介艺术家也写过同样的评论,他将这称为“情色灾难视觉”(Ruin (…) Read more

灾后日本:有用的照片

昨天和几位朋友聊天,谈及灾难影像,谈到摄影者和观者面对灾难场景的麻木,以及照片再也难激起人的同情怜悯之心,不免有些悲观,此时一位朋友讲,不妨将这些照片封存起来,任由时间去发酵。 说到发酵,我才发现,说这个的时候,我们正在大碗喝着豆汁,几位年轻人无法忍受其酸腐气,几乎是捏着鼻子将之喝下去。 人说豆汁是“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这一“说不出来的味道”兴许正是对这个充满暧昧气氛时代的最好应和,而它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和沉淀,也可以说是对流行的速食文化的一种抵抗。 我一直在找一些日本灾后的报道,没有看到特别好的,也许这个时间还太早了一些,从整体看,这个话题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谈话主题。 我希望找一些有用的照片,这样说不免有几分呆气,怎么叫有用呢?我觉得,我大概是针对那些让信息过载的新闻报道中的照片而言,它们太多了,太快了,很快就被消费然后忘记,看起来是有用的,其实是无用的。我有一种农民的思想,我想找那种扎实的管用的东西。 早上看到两个还算是有用的例子。 日本最大的出版商Kodansha和日本红十字会联合推出了一个iphone和ipad的应用程序:《311日本海啸摄影报道》,这个售价99美分,包含音频报道的电子杂志里集纳了 Dominic Nahr, Adam Dean, Shiho Fukada, James Whitlow Delano, Paula Bronstein, Jean Chung 和 Keith Bedford的照片,后续还有Pieter Ten Hoopen, David Guttenfelder, Giulio di Sturco, (…) Read more

camp展厅:回望玉树

禅古寺僧人搬运倒塌的佛堂里的佛像。 任建军  摄影 青海摄影师任建军给我发来一些照片,是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在地震期间拍摄的照片。 当灾难影像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此时此刻再看这些照片,心中五味杂陈。 见证之力 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玉树地震作品 任建军/文 玉树地震过后,各种照片和影像制品铺天盖地而来,一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从自己和另外五名摄影师的众多照片里每人挑选了几幅组成了这个作品集,在挑选照片的过程中,我挑选了地震后安静的画面,在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中,挑选了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关系的照片。当时也没多想照片的出路,算是用照片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具有的一种玉树情结的一个交代吧。 摄影师:青林 贺大明 陈友钧 张旭英 海忆水 任建军 地震灾区扎西达通村的灾民接受寺院活佛的祈福和抚慰。青林  摄影 结古镇一藏族老人在地震废墟上小憩。张旭英  摄影 一活佛打电话安排灾民的物质发放情况,他的弟子当时显得非常焦急。张旭英  摄影 部队战士暂为防止哄抢隔离灾民与救灾物质。陈友钧   摄影 在扎西大通火葬场,一藏族老人怀抱着遇难孙子的遗体久久不愿将遗体交给火葬现场负责火葬仪式的僧人。 海忆水   摄影 禅古寺,一小喇嘛整理从他的僧舍翻出的衣物。任建军  摄影 结古镇,一喇嘛的亲戚从废墟中救出两只藏獒。张旭英  摄影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