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逆光的游记 camp10结束了,感觉太好了,最舒服的一次camp,当然,每个下一次都比上一次好。 昨晚结束camp,一大早就出差了,趁着出门,种下一棵旅行的树。 1,用flickr去旅行 互联网领域最新的热潮是对“地理位置”(geolocation) 社交信息( social data)和 民智(wisdom of the crowd) 这几种信息的综合利用。摄影师所熟悉的flickr则在此状况下,变成一种导航工具。 Flickr所属的yahoo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应用,目前针对巴塞罗那,巴黎,纽约,三番和伦敦这几个城市,只要旅游者选择一个城市,提出自己的时间要求,这个软件将根据网友上传的照片为其规划旅游路线。 这个玩意儿貌似很靠谱。不过,旅游者带来的照片太多了,这只能让你旅游的状态越来越乏味,比如,我现在在大理,就没有一种“异域”的感觉,所谓见多不怪了,世界大同了。 Marin Parr   small world 2,真是巧,刚刚到云南,就在网碰巧看到一位葡萄牙摄影师 Carlos  Lobo 拍摄的云南照片,标题叫做Far Far East,远远远远的东方,这位家伙还是欧洲中心主义啊。 而他拍的照片呢?将之归于“不明的风景”不过分吧?我对这类照片没有任何贬义,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大家观看方式如此一致? Carlos  Lobo摄影 3,我从昆明到大理,一路颠簸了六个小时,还好,沿途风光秀丽,要是亚当斯同志见到,不知道该消耗多少底片。 说到这位老先生,上周还有一件争端,有人拍卖亚当斯的底片,声称是其花45美元从废品中淘出来的(天地良心,有如此好事?)。对此,亚当斯作品的代理人严重抗议,他一方面质疑这些底片的真假,另一方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对于亚当斯的作品来说,他印制的照片,价值要远远超过底片,因为他制作的照片是对底片完全不一样的诠释,因此,只有印制的照片才是艺术。”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陌生的国度 照相机是摄影师进入陌生世界的通行证,它同样又是一种将我们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的手段,有的时候,在纳入照片之后,你才会发现一些不存在的存在。 1,水之国度 GOOD杂志发起了一个征集项目,请读者上传他们所拍摄的水的照片。结果非常令人惊叹,“水滴落入池中的姿态仿佛是舞蹈”,这是一位读者的感慨,他的文字说明犹如诗歌。人们如何赞美水?去这里欣赏水之国度的千变万化。 Clark Griffiths摄影 S Davison摄影 2,老人的世界 老人病医学专家 Jeffrey M. Levine的研究成果最近登上了《纽约时报》,不是一份满是数字的医学报告,而是照片,是鲜活的老年人生活的景象。花了二十多年拍摄老年人生活,Levine的照片不但在美国医学学会展出,还登上了很多医学杂志的封面。他有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已经俨然把自己当一个正经摄影师对待。“你要给学生看他们所从事领域的景象,你要改变人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这是他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 3,世界一日 在刚刚过去的7月24日这一天,你在做什么? 请记录下这个“YOU”的世界——请原谅这句话里的语病。这是一个由Youtube发起的活动,名字很俗“世界一日”(life in a day),邀请读者用视频记录他们一日的生活,最后编辑成的纪录片将在明年的 Sundance 电影节中展出。 美国佬喜欢搞这种活动,从最早的“人类大家庭”( the family of man ,1955),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静态照片版本的“世界一日”,而就在前几天《纽约时报》又搞过一次数字时代的人类一天狂欢。现在,静态变成了动态。 不过,每次看到这些人间大同的景象,我都会想到“天上方一日,地下已千年。”这句话。这一日,虽然是那么的真,却又是如此的虚幻。 最后,这两条消息是读者发来邮件希望分享给大家的, 一个来自黑暗漂白:年薪十万,跟随豪华游轮出海旅行——“如果你会使用翻转相机”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科技感 今天在消化订阅的一堆文章的时候,竟然饶有兴趣地认真阅读了一篇关神经元的文章,于是想到干脆周一种一棵“科技树”。 1,镜像神经元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物种竞争策略,其核心是“适者生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道真的只能是“他人皆地狱”?科学家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或许可以对这个悲观事实略有改变。 大约14年前,科学家在猕猴身上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大脑细胞,它使得猕猴会模仿其他猕猴的动作和行为,此种脑细胞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也就是说,在大脑的层面上,猴子“看到的”和他们“所做出的行动”是一致的。 而到了2007年,这一脑细胞在人脑中的存在也得了证实。镜像意味着当他人微笑的时候,旁人也会不由自主的微笑,这并不是所谓感情在起作用,而是“生物反应”! 自闭症的问题就在这里,镜像神经元失效了,他们不能与他人共情,从而只能被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此神经存在的奇妙之处是,它说明 “人类是生物上先天设定好要跟别人深深互联在一起的。‘我’是一枚铜板的两面,没有他人,也没有自我。”这一神经元对于不仅对语言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解释了道德和同情心是如何作用的。 而我对这个神经元感慨的地方在于,这恐怕解释了那些令人感动的纪实摄影的迅速激起人们的怜悯之心,并导致行动的生物学原因。 2,IPad出版社 ipad的博物馆一天  图片来源:这里 据报道,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村上龙将他的出版公司换成了一家软件公司——苹果。 村上龙最新的日文小说“歌唱的鲸鱼”已经在ipad印社里蓄势待发,这本小说将通过ipad终端与读者见面,里面还伴有视频和音乐——作曲的是坂本龙一。这本新式小说售价是17美元。 摄影师们,大家的幸福时代到来了,连小说都在视觉化! 标志旧时代谢幕的另一个新闻事件是,巴西一家具有119年历史的老报纸“the Jornal do Brasil”将停止发行印刷版,今后只有网络版的存在。 3,读者要什么? 高科技让新闻媒体开始开展“猜心运动”,Nieman新闻实验室最近的一篇博客列举了几家媒体利用科技工具了解受众需求的事实。不过,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否要以满足受众的口味为目标,而受众的要求就一定是低俗的么?这一直备受争议。 几个案例如下: 纽约时报报道了yahoo的博客Upshot,其编辑们写作的方式是利用一个软件追踪读者所关注的热词,根据这个动向来决定他们内容的写作。纽约时报对此是有些冷嘲热讽,这遭到了Yahoo的否认,他们提出,传统的编辑部运作模式他们也仍然有所采用。 华盛顿邮报的一位新闻检察官提出,目前邮报已经分成两派,网络组的记者被要求要尽量多地使用用户生产的内容,关注网民的需求,而印刷版的记者则对此深有怀疑:难道读者不关注的热点,报纸就不去挖掘报道了么? 一个调查指出,BP漏油事件,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从57%降到43%,媒体的报道也从44%降到15%,受众的兴趣度影响了媒体的报道频度。 而另一项调查则指出,对BP漏油事件的关注也已经逐渐进入了Twitter,上个月大概有四分之的Tweet链接是有关这个事件的。 事实大概是这样的,媒体也许不能唯受众论地报道新闻,但“低俗的受众”这个刻板印象也许也要有所改变。

周一消息树

去艺术馆看展览才是正经事 华尔街时报报道,美国现代艺术馆(MoMA)在最新的财政年度中,参观人数达到新高,约有三百万人次,而博物馆的门票价格并不低(20美元)。 MoMA的展览中,2010财政年度参观人数最多的排行如下: 1,莫奈 睡莲 857386人次 2,蒂姆·伯顿(Tim Burton) 810511人次 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561471人次 4,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492196人次 5,布列松 412379人次 6,包豪斯1919-1933 397101人次 7,加布里·埃尔罗斯科(Gabriel Orozco)384269人次 在这个排行榜中,布列松回顾展的高上座率颇为引起摄影人的关注。博客dlkcollection对这个参展人数做了一个更为形象的解读:分解到博物馆的每个开放日和每日的开放时间中,这个数字意味着在布列松展览期间,每分钟都有约14个观众前来参观。 这意味着,每次你走进MoMA布列松爷爷的展厅,永远都是人头攒动——此场景我在罗伯特弗兰克的展览中见识过,而当我第一次去蹭MoMA周末的免费门票的时候,队伍排到了屋外,整整绕着博物馆一周。 这个夏天,到艺术馆去看展览才是正经事。 MoMA现在的摄影展也挺有趣,《原始拷贝:1839年至今的雕塑摄影》(The Original Copy: Photography of Sculpture, 1839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新人集合 1,三大图片社迎娶新人 三家由摄影师做主的报道摄影图片社:Magnum,Vii,Noor,近日都添加了新的人手。 Magnum图片社一年一度的年会在纽约结束,两名摄影师被提名进入了待定会员的行列,Moises Saman ,Dominic Nahr——如果他们能够经受考验就能够如同今年的Chris Anderson一样,成为正式会员,从提名到正式入会,Chris花了五年的时间。 Pdn在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特别指出,由于今年这两位新人叱咤在阿富汗,海地等纯报道摄影领域,这似乎预示着Magnum图片社里两个派别之一——传统报道摄影阵营的胜利。另一派是靠卖照片和画廊谋生的“艺术派” 不过,在这条新闻下面,有一个名为Alec Soth的网友发言:他说他加入Magnum就是因为这里面有着多元文化,这使得所谓“艺术”和“新闻摄影”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他很肯定地说,Magnum没有所谓“传统报道摄影阵营”。 追溯起来,大概怪老头Martin Parr加入应该是这家图片社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摄影师Ed Kashi加入了Vii图片社 英国女摄影师Alixandra Fazzina加入了Noor图片社 Alixandra Fazzina摄影  《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回来》 2,新中国摄影师 率先关注驻扎在互联网的中国青年一代摄影师的刘灿国(Busoni),最近更新了他的个人项目:“中国有人在摄影”的摄影师名单。 这里是他的项目说明: 对中国视觉一代的观察 关键词:原发的敏感,自觉,变化的风格 马天天摄 Busoni是1416发言最为沉甸甸的网友。当年借助他的这个项目,我得以了解不少年轻摄影师朋友。他对受到互联网的艺术资讯影响,又借助互联网传播自己的作品的新一代摄影师的观察,使得这些散落在网络各处的摄影师作为一个群体的形象变得明晰并且引起关注。 3,新老摄影师 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并不吝啬给“无名氏”做展览。Leon Levinstein这位才被我们认知的新的“老摄影师”,他的作品透露出他游走纽约街头的好奇目光。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读书 美国摄影界今年的热风是做摄影书,这也正是摄影师Alec Soth近来的兴趣,他参与创建的独立印社Little Brown Mushroom一出世便备受瞩目。近日这个“小蘑菇”出版社正在筹备一套给年轻人看的“成长书”,系列的第一本是马格南摄影师Trent Parke的作品。这本名叫《奇妙飞床》(Bedknobs & Broomsticks)的小画册,书名来自一部真人和动画结合的动画片,倒是很符合照片的风格——仿佛来自梦幻世界。 书卖的很便宜:18美元一本,限量1000册——已经销售一空啦。 看展 1,英国: 摄影师Wolfgang Tillman的展览近日在 Serpentine Gallery画廊开幕,这位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名的德国摄影师,作品是当代年轻摄影师博客里常见的生活碎片,肖像,风景,静物各种类型混杂……他的拍摄没有章法,照片的组织没有章法,主题也没有章法。我却喜欢他这种唠唠叨叨的状态,在一本书里,他给自己的“摄影生活”予以如下定义:我一直努力找寻的是,人生的复杂性。近来,他的作品已经转到抽象表达。 (到这里看更多) 2,美国:纽约 Arario Gallery7月1日将展出50位亚洲艺术家的作品,但他们的作品却都并非局限于自己的亚洲(异域)身份。 杨文洁摄(参展摄影师) 3,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即将开幕,到这里去看预展。 阅报 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纪念日。《广州日报》刊登了一组中国老兵的回访报道《我们想回朝鲜看看》,摄影记者杜江所拍摄的老兵肖像给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美国报纸 The Virginian-Pilot也做了一个报道,这个名为《难以忘记:回望朝鲜战争》的多媒体报道,则访谈了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 这些沧桑的面孔,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对过往历史的不同角度的叙述,耐人寻味。

周一消息树

在这个炎热而苍白的夏季,你如何把握自己的状态? 1,Be famous 长期混迹中国的摄影师Rian Dundon又出了新作品,他的被摄对象是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女明星,范冰冰。在长达一年的拍摄中,摄影师跟随这位女明星辗转各种名利场,作品名叫《聚光灯后的范冰冰》(Behind the Scenes with Fan Bing Bing),比较各种时尚媒体中肌体都被修饰成塑料质感的明星照片,Rian的这组照片多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明星的另一面生活。 2,Be White 《大西洋月刊》刊载了一篇很有趣的有关中国人租赁老外在各种庆典仪式上壮门面的报道。文章背后有一段留言,留言者声称他曾经为一家美容产品当过一晚上的副总裁。有人询问他找这种工作的窍门,dadanada同学说: 要有吸引力 男人要西装革履 住在北京,可以租一个便宜的房子,海淀是最好的 时常出入北京语言大学,他就是在那里被“发现的” 或者可以一大早(七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晃着 他一个广告的活儿是一天100美金。 说完这段话,立刻有人回复:您忘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是个白人。 3,Be Traditional 数码一再吹响进军号,摄影师已经开始纷纷以摄影的方式缅怀胶片时代,有的摄影师关注“放大机”,摄影师John Cyr的作品是显影盘,这些貌不惊人的盘子,承载的是摄影师藏在小小胶片里的秘密,那些黑色沉淀给人带来无数遐想。 4, Be Yourself 摄影师沈玮即将在纽约展出他的最新作品自拍系列“I miss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看球记 这个足球,只有十一个人能够参与,剩下的都是旁观者…… 1,古老相册 Flickr里的宝贵财富是各个博物馆的公权照片陈列。借着世界杯,荷兰国家档案馆翻检出自己老照片里关于足球的照片,做成了一个相片集。足球是一项多么健康美妙的运动,这些历史照片即是证明。 1932年的一场足球比赛 1920年,一场女子足球比赛开始,队员互致问候。 1931年,球场外欢呼的男童。 2, 一棵树下的场外观众 英国卫报推出了一个和波士顿大图集纳类似的图片集锦Eyewitness,更为前卫一点儿的是,配套的还有一个面向ipad的Apps。 我被某日相片集中的中国小两口看球的照片吸引。照片里展示的是底层人的家当,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Muhammed Muheisen/AP 3,球迷 粉丝(fans)这个词是不是源于足球呢?在我看来,球迷是最值得尊敬的粉丝群落。原因?嘿嘿,我也不知道 摄影师Dean Dorat用照片探索球迷观战时候的百态,这些照片拍自2006年世界杯,地点遍布伦敦和巴黎的各个酒馆儿。这些看球的人表情甚为耐人寻味,那是在看球么?仿佛陶醉在一出戏剧里面。

选秀以及“陈词滥调”词汇表

对于各种各样的摄影选秀活动,我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究竟哪些人能够得到评委的青睐?这多少带有一些八卦心态。 一, Santa Fe的选择 Santa Fe是美国一个著名的摄影作品见面会,最近这个见面会根据所递交的作品评选出了几项获奖作品:Santa Fe中心之选,最佳摄影项目奖,摄影项目助推奖。 Fotofest的选择 另一个美国著名的选秀活动,中国摄影师非常熟悉,其在北京举办的见面会为很多中国年轻摄影师走上国际舞台搭建了桥梁。当下fotofest的双年展正在举行,今年的主题是美国当代摄影(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摄影艺术的中心,现今它还在为摄影的发展贡献着什么?),展览中有一个单元为“专家的选择”,展出了专家从去年见面会中选出的优秀作品。 法国的选择 《才华摄影基金》是法国摄影杂志Photographie.com于1998年开始创办的选秀平台,每季度都会从纪实/报道摄影、 肖像摄影、 时尚摄影与空间/风光摄影四个大类中选择年轻摄影师作品推荐到阿尔勒摄影节和巴黎摄影博览会上去展出。 这个基金历年来的优秀作品即将在北京映画廊展出,名为《 透过Photographie.com的镜头看法国当代新摄影 》 对于中国年轻摄影师来说,另一个好消息是,才华摄影基金已经设立了中国赛区,目前正在征稿。 二 陈词滥调 让我感兴趣的是在Santa Fe评委针对获奖者发言里所谈到的一个话题:“当今,摄影师作品的词汇表应该得到扩充。” 见面会的评委指出,时下摄影师必须面对已经在高浓度信息中被充分浸泡的新一代读者,他们扩展的视野需要摄影师要超越读者的期待带来新的主题。 评委总结出作品见面会中摄影师着重关注的话题: 衰老、死亡Aging/Dying 鸟 Birds 切尔诺贝利25周年纪念Chernobyl 25th Anniversary 婴儿诞生Childbirth (…) Read more

本周评论+camp10征募

每次播放CAMP的片子,都有收获。活动也是越来越好。如果有时间、精力和人手,不妨将每一期活动做成电子杂志。也许是奢 侈的想法啦。 把每期的片子、会议现场的片子,会议的讨论重点,参与人员的姓名,博客,录音等等,诸如此类的材料汇编成电子杂志,定期发行,哈。这可见证了CAMP的发 展,也为不能到现场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阿三on camp8回放:乡愁(2)) 借 着这个评论我趁机征募一个camp10的志愿者,能够帮助我们组织camp10的活动,有意者请发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大城小事 1,视觉中国 几个老外做了个网站,名字叫做“视觉化中国”,意图很明显,将这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国家用简单直白的图表介绍给老外。 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视角,比如,他们这样诠释北京——它是我们的话语中心,而相对于整个中国,你会惊讶地发现,它只是是那么那么微小的一个点。 2,白描纽约 据说,在纽约,城市里隐藏着八百万形形色色的故事,画家Jason Polan在做一件事情,他要将之一个一个画下来。 他呆在公园的角落,街角,观察眼前的人们,或者你可以通过他的博 客可以预约一幅画,但是他依然会躲在和你约好的地点附近,观察,描绘他眼中你的生活。 Jason Polan 他已经画了两年,花了一万张小画,他说自己还会画下去,恐怕这个项 目他要用一生来完成。 与Jason项目有关的是这个——纽约时报的多媒体栏目“八百万分之一”,从2009年 开始,时报用照片+声音的方法记录了这个大城市中的54个平常人的生活。 3,一周生活 七是个神奇的数字,我们的生活节奏围绕“七日”展开,不知不觉就是 一年。 “一周生活”是个全球项目, 由读者参与,简单注册就可以上传自己的一周生活图片。 网站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比如“专业视觉工作者的一周”,除了照片还有访谈。有意思的是这个“话题一周”,以一些话题集纳照片,比如“早餐”。 还有很多,你自己去探秘吧。 4,我窗外的风景 最后,去看看两个摄影师的作品,他们都在描述人们和他们的窗外。 摄影师Gail albert halaban在纽约,他的作品《纽约窗外》探讨人们和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摄影师孟瑾在中国,他作品《有风景的房间》,试图描绘当下的中国人和这个国家历史之间的联系。 Gail Albert Halaban摄影

周一消息树

在战场 上周,在国内年轻摄影师的分享里,流传最广的恐怕是钟锐均(Ivan Zhong)的一篇博客:《第一天》,描述了他在泰国动乱中的摄影经历。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是: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 气,昨天我冲到了冲突的最前线。” Ivan Zhong摄影 就在他这篇博客发表的同一天,意大利摄影师Fabio Polenghi在泰国罹难,子弹击中了他的胃部,医生回天乏术。他倒在担架里,眼睛还睁着,身边是海蓝色的头盔,嫩绿的媒体记者袖章。 新闻里介绍这位自由摄影师 ,称其在意大利主要从事时尚和广告摄影——而我的解读是,他一直用广告和时尚来养活他乐于从事的报道摄影。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他还是意大利老牌报道摄影图片社 Grazia Neri的签约摄影师,这家图片社于去年秋天倒闭了。 除了媒体娱乐化是这些报道摄影师的敌人,当你在CNN的IReporter频道里看到Fabio Polenghi中弹的现场画面(由路人拍摄),你可能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今天的战地摄影师冒着枪林弹雨拍照的目的为何?也许不能仅仅再是“见证” 在上海 2004年,美国人Howard W. French手拿相机四处闲逛,上海繁华的大楼背后,他闯入了一个旅游手册里不曾有的世界,小弄堂,平民生活。这种反差让他颇为吃惊,一拍就是四年。 Haward知道这些市井文化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消失,心感遗憾却也无能为力,世博会召开的时候,他再次回到上海,敲开人们的家门,进去拍照。 需要指出的是,Howard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摄影师,2004年拍照的时候,他是时代周刊驻上海记者站负责人,而现在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专栏作家。 Howard W. French摄影 你可以到Lens博客上看他的照片。 另一位摄影师荷兰摄影师Marco van Duyvendijk刚刚出版了他的最新画册《Eastward Bound》,是这个西方摄影师十年东游记的回顾。 封面真美好,照片拍自上海。其他照片也非常美好。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不是电视剧 1,这条新闻早在网上传播开来,纽约警局为了办案的需要公布了连环杀手 Rodney Alcala所拍摄的215张图片。 Alcala已经确认犯有四起谋杀案,但人们认为他所杀害的人远远超出这个数目。警察希望这些照片能够带来新的线索。 所以,你看到的这些照片,是杀手目光里的女性。 被摄对象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人物,盯着镜头的是坦白甚至温情的目光。而当你看到这些照片,并惊叹照片之真挚的时候,要明白,这些凝固下来的这些瞬间,有可能是一个又一个凶案的证明。 2,美国时间,五月2日下午三点,你在干什么?也许这个问题一点儿都不重要。不过,对于那些参加《纽约时报》“时代一瞬”的拍摄活动的朋友来说,这个时间,他们都在想着些什么。 印度尼西亚,一个男子拍下了他妻子的婚纱照,说明是:我在卧室拍下这张照片,试图用美好的回忆拯救婚姻。 中国,此时是凌晨三点,照片里的是香港公车里的时髦女,北京街头的小饭摊,而那张如空城一样的鬼魅状态,在我看来倒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北京。 3,发布一条新闻:继《豪斯医生》的最后一集启用佳能5DIIs拍摄之后,另一部美剧《真爱如血》(True Blood)也要步其后尘了。 再高清又能怎样,翻看犯罪分子的“摄影创作”, 翻转《纽约时报》出品的大地球——看全球人的同一时刻,看他们各自的喃喃自语——生活比肥皂剧戏剧多了。

本周评论

这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评论,希望行中人给个回答: 能不能给推荐个好的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呢? 我就某个主题拍了些东西要展示给别人,觉得能翻看的电子杂志那种形式会显得更象传统的作品集,比较有感觉,但是国内的制作软件都无法做到完全全屏–最大状态时也会在四周留出大块背景。 网友思和Aaron同问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