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集合! 似乎是到年底的缘故,各种“杂烩”特别多,所以,今天这棵树,有可能让你感觉有些眼花缭乱: 1,摄影书的书 博客MAO(modern art obsession)的作者是影像艺术收藏家,最近,摄影书成了他们新的关注点。收藏照片可以参考摄影史,而收藏摄影书的参考在哪里呢? MAO在研究摄影书收藏这个问题时候,从那些有关“摄影书的书”开始,新一篇博客上一下子就列举了8本。用一本书收纳“一堆书”,最著名的是便是马丁帕尔,他出版了两大厚本《摄影书的历史》(卷一和卷二),有谣传说卷三也要出版了。还有谁也有同样的癖好呢。到这里去看MAO的清单。 这一本对摄影书的文字介绍非常详尽,但是基本上都是1960年代以前的老书。 这一本集纳的是以人体为主题的摄影书 2,书橱 这一条还是有关摄影书的。 很快,各大摄影网站和博客都要陆续推出年终摄影书的总结,前一段时间,我在博客上翻译了PDN发布的以销量为判断标准的大众喜爱的摄影书榜单,最近PDN又用大量的篇幅重新整理了本年度重要图书清单。很长的一串儿,到这里去看。 另外,香港摄影师岑允逸在他的博客“摄影猪影像随笔”上也发表了他本年度最渴望得到的摄影类图书清单。每一本都有十足的诱惑力。 还有,去年介绍了纽约的艺术书书展,今年就没有机会去啦,真是遗憾,不过,纽约艺术家孙云帆在她的flickr上给大家来了个今年艺术书展的影像现场播报,莫要错过,去这里看。 孙云帆摄 孙云帆摄 3,10年 美国媒体特别喜欢盘点,而且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不,即将进入2011年,正好可以来个十年大事盘点。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便是这个:《2000-2010,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啊,这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你说呢?我觉得它短暂如同一年,又漫长如同一百年。 4,最后来个轻松的吧。 Photoradar盘点了十部有关摄影师的美国电影,如果你爱看电影,估计你的清单会比这个更长。

周一消息树

1,网络互动测试:你是哪一代人? 主角:《今日美国》 稍微花了一些功夫玩了一下《今日美国》网站的一个测试,给美国青年人玩儿的,所以有些距离,测试结果很不靠谱:据说我是1963年左右出生。 这个测试(游戏?)弄得很精致,它说:你生于哪一年,当然决定了你是哪一代人,但是代际的形成还有你的文化经历所造成的影响,从你出生到你十几岁年纪,那些音乐,电影,电视新闻,时尚,科技和玩具成为塑造你人生经验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是这么分隔他们的几代人的: a,G.I一代:1925年前后出生,经历过二战,人类的科技进步刚刚开始,交交流与传播在发展初期。 B, 沉默的一代(silent):1920-1945年前后出生,经历了战后的经济大萧条,电影默片开始出现 C。婴儿潮一代(boomer):1945-1964年前后出生,是战后美国人开始组建家庭,婴儿出生高潮的时期,这也是在电视的影响下出生的第一代人。 D。X一代:1964-1985年前后出生,高科技潮影响下的孤独的游戏者,娱乐化生活是对这一代最大的影响。 E。新千年一代:1985-2005年前后出生,是美国受教育最高的一代人,基本上衣食无忧,完全在数字化语境中成长。 F。 ???一代,2005年后出生。他们的特征仍然是个未知数,在今日美国的表格里,点击2010年的文化,出来的是:电影阿凡达,体育明星博尔特。 期待一个中国版的测试。 2,ipad的故事:横竖大战 主角:《体育画报》app 《体育画报》的ipad版本一直是个传奇,这家媒体最早开始展开在“触摸屏电脑”上出版它们的电子杂志,一根指头划来划去看体育画报杂志的视频一度风靡一时。 但这本华丽的新式杂志遭遇到的乔布斯的Ipad,其结果并不十分美满。 九月份的时候,体育画报宣称,它们的ipad版本将去掉一个功能——不能竖起来看,只能横着看,其原因是因为——横着看对读者更好,而根本原因是——它们想省钱,背后的原因是——为关于杂志盈利的问题他们和苹果的谈判并不愉快。体育画报其东家时代出版集团试图超越苹果商店单独售卖其电子杂志,这一点被乔布斯所建立的封闭ipad体系所否定。 最近,这个横竖功能又瞧瞧地回来了,不知道是否双方的谈判又有所松动,但是华纳的CEO仍然在一次讲演中提到苹果的不平等条约: “假如有人做了个平板电脑——你知道我说的是谁——他们不接纳我们在自己网站上放的程序,而这一行为肯定会让你买到的手的平板电脑功能下降。“ 他还发出这样的牢骚:“在一个出版公司和读者之间,还有一个科技公司横在那里,这叫什么事儿?” 3,年度回顾第一轮 主角:路透 接近年底,各种评选和相关的影像回顾活动又要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总结和盘点将会轮番出现。 路透社打响了影像回顾的第一轮,他们在网上挂出了自己的年度精彩瞬间,并且别出心裁地请摄影记者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 有两张照片有关中国,一张来自玉树,一张来自舟曲 很令人不快的是,紧随每张照片摄影师本人颇为人性化的叙述之后的是一连串的技术数字:光圈,快门,感光度,这种表述方法似乎又在证明这照片不是人拍出来的。 另外,时代周刊也在票选其年度人物,以及分门别类地总结年度最佳。可以去这里看看。

周一消息树

作为内容的照片 在照片生产力旺盛发展的当下,照片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以下研究说明,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片,而不是浏览照片,它们更多作为一种内容被需要而不是形式和装饰。 1,给照片加标签( Photo tagging) 社交网络中,类似flickr这样的照片网站会给读者提供一个给照片加标签的功能,可以圈选出人脸来作注释。近日,在一些网站中,这一功能得到了创造性使用。 根据10000words报道,MlB.com使用这一功能让球迷在最近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照片中圈选出他们自己,使得读者热情高涨。另外,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也鼓励读者使用flickr标注旁听参议院会议的听众。 而另一张音乐节的高精度照片则破纪录地得到了7000个标注,受众乐于在一片小黑点中寻找自己,“找自己”成为网站和读者一种有趣的互动游戏。 这个行为可以进一步商业化,有一家名叫 thinklink的公司专门帮助网站在其照片上嵌入这个“加标签”功能,这不仅使得照片能够和读者互动,它还意味着,你可以把广告“植入”在照片里。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在一些网站的新闻照片中,被摄对象的穿戴什么的都暗含着其相关产品的链接,它使得新闻照片变成了广告照片,而这必定也会引起争议。 2,什么样的照片会吸引眼球 互联网设计和互动研究咨询师Jakob Nielsen近日用眼动仪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些事实: 读者喜欢看“真人”照片,在阅读一个网站时,观看人像照片(作者个人照片)的时长超过阅读内容(作者简历)的十倍。 但是,如果照片不是真人而是图片库的模特照片,即使照片变得巨大无比,读者也会将之忽视。 调查的总的结论是——读者关注的是具有信息含量的照片,会忽视那些仅仅具有装饰意味的照片——它们个再大读者也会视而不见。 3,纽约时报的调查 上面这个研究报告《纽约时报》也有所介绍,关注这个研究,不知道是否因为时报的网站也正在处于改版阶段,他们放出一个调查,在A,B两个版面设计方案中让读者选择。 方案A 方案B 结果会怎样呢?看了上面的研究报告,答案还用说么? 4,开法拉利的感受 商业摄影师 Clint Clemens最近接受了a photo editor的访谈,Clint提到,商业摄影领域的确遇到了一些挑战,因为由于摄影的门槛变低,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影像,这使得商业摄影师不得不再次提高他们影像质量的门槛,在他看来,下一个热点将是在照片中嵌入更多的互动和CGI,而这种现象已经在一些汽车拍摄领域中出现了。 不过,这篇访谈最有意思的是双方聊到Clint最近一次来中国的经历,粗粗看下来,怎么都是觉得他们谈话的中心是“人傻,钱多,快来”,比如这段: 问:那么,这就是说,假如你在西方世界已经特别出名,到了中国就会成为超级明星。 答:绝对是这样。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钱买相机。在我去的艺术设计学校里有大约五万个学生,是一所大学城,我在这里转悠,所有人都看着我,我开始觉得是因为我个子高,长头发,后来我问我的翻译,她说那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贵的相机。所以,对于大众来说,这里很多人仍然没有高端相机。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三个博客 博客“APhotoEditor”邀请摄影师Jonathan Blaustein撰写了一篇刚刚结束的2010年度PDN Photo Plus 博览会的观后感,这令我有些惊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Photo Plus是一个器材博览会,不知道如何会使得jonathan blaustein 这样的艺术家也会欣然前往,混迹其中。 仔细查看了Photo Plus的网站,发现这里是一个杂烩,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场,这就是“实用”——所有的展出和讲座都围绕着各种有关摄影的实用技巧,比如除了器材还有如何用光,如何获得广告公司的青睐等等各种实用的讲座。 吸引Jonathan关注的两个讲座,一个是如何申请摄影基金,主讲人对摄影师强调的只有一点:请做好家庭作业!因为根据统计,大约有75%的基金申请人其实并不是十分明了基金的情况就贸然申请,有关基金的背景,规定,对方的要求则一无所知。此外,据统计,92%的基金获奖者在申请基金之前就有联系,因此在平日积累关系也很重要。 Jonathan参加的另外一个讲座则有关“杂志的未来”,他说,在这个为期两个小时的论坛上,讲座人至少提到300次“ipad”,似乎乔布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救星。参与研讨的人都认为ipad这个平台可以承载更多的照片,吸引与纸质传媒完全不同的受众(年轻人),因此围绕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市场产生,使得杂志产业更为多元和丰富。更重要的是,ipad的apps是一个融合的商业平台,因此参会的Hano提到:“现在,我认为我能够尽可能地去考虑把一切东西都给变现(货币化)了。” 提到“货币化”,跑个题,建议去看看Jonathan成名作品——“一美元能够买什么”,几个蓝莓,一个汉堡,一包饼干,一小堆盐,一把米,他探讨一美元的等量食物,好奇于这些价格如何形成,又怎样波动的。 现在到另外一个摄影师 Blake Andrews的博客上去看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究竟我们在网络上如何欣赏彩色摄影作品? 这篇名为“Shore Call”的文章,探索著名彩色摄影师Stephen Shore的作品 Merced River在互联网上所呈现的颜色,作者通过检索得到了2600个结果,你会看到它们的色彩不仅是各个不同,甚至是有着天壤之别。 对“真实色彩”的追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Blake Andrews的回答是这样的: “真实的颜色?你当然要看原作,我的朋友家里墙上挂着一幅。不过,谁又能保证它没有褪色呢?或者是摄影者本人的制作能够保证每张照片色彩一致?我的天内!原作也不能看成是真实的,书?也是一个样。” “真实的颜色?我认为唯一欣赏Stephen Shore这张拍摄自1979年8月13日约瑟米勒国家公园的照片的真实色彩的方法是和他一起见证这个场景,不过,假如你也在那里,你还拍照片干嘛?你就站在Shore所面对的这么美丽的河流旁边,天很热,何不跳下去畅游一下,然后忘掉这一切。。。” 最后,建议去 bagnewsnotes这个博客瞅瞅,这个博客主要探讨摄影行为的政治学语意,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与摄影无关”的讨论摄影的地方。那些关于美国选举的文章并不让我感冒,我比较喜欢最近这篇文章:“Draglin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八卦,无所不能 关于智利矿难这件事,地域已经不是新闻报道的障碍,在用八卦新闻吸引眼球这件事情上,全球媒体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如果你对英国人有如此刻板印象——传统,守旧,拘谨严肃,恐怕也要更新一下认知:看看英国媒体在此次智利报道中的表现: a,英国BBC广播电台对这个报道的投入高达十万英镑,导致之后的气候会议的报道缺乏经费 b,英国卫报的某特邀记者,在救援结束之后声称自己将就此故事出版一本书,第一章已经完成 c,最新消息,英国图库panos独家发布被困矿工Pena在地下的视觉日记,同时辅以对此矿工女友的文字访问和相关图片故事。据该图片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国杂志Stern,法国杂志Paris Match都和该图片社签署了独家发布权,美国杂志正在谈判中。当问及他们如何能够拿到此矿工的照片,为何其打破了故事要分享给媒体的规定,该图片社认为,这是此矿工自己的事儿,他们就是个代理。 你肯定要责问我,一个好好的拯救生命的英雄故事,颇有人性,很鼓舞人心,怎么就让你说成八卦新闻了呢?是啊,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 2,八卦,人民群众很喜欢 《生活画报》图库最近搞了一个《成为名词的人名》这么个图库,介绍了一些英文文化中的从名人轶事中衍生而来的名词,比如“Edsel”它指的是安全系数极低的汽车生产线,后来被人们用来指失败,而Edsel是当时汽车大亨Henry Ford的孩子。 福特和他的儿子Edsel(失败。。) 这可真的是有些悲剧,杯具?——我看咱们也应搞一个成为动词的名词新词集纳。 《生活》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东西,“照片生命线”(timeline),你可以利用《生活》图库里的资料照片梳理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当然,也可以创建与你有关的时代发展的图片史。 3,八卦,亚当斯也是街头摄影师 这条八卦好辛酸呢。 安赛尔亚当斯,非常风光的风光摄影师,1960年代捐赠给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一批照片,内容是其为财富杂志拍摄的一个活儿,有关洛杉矶的航空事业。 在捐赠的附信里,亚当斯写道: 天气太糟糕了,所以这些照片没有一张好的。。。。他们至少价值100美元吧。。。不过,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着要回它们的。 照片的被摄对象中,反复出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这不是别人,正是著名摄影师爱德华韦斯顿的儿子,他当时在一家航空制造公司里当修理工,一天工资是51美分。 航空制造公司的工人,韦斯顿的儿子Cole Weston在上班之前和妻子告别 现在来回答,为什么亚当斯是街头摄影师,在拍摄优美风光的同时,为了谋生,亚当斯同志还拍摄了大量现实生活的照片,他的客户包括: 约瑟米勒环保组织,柯达,蔡司,IBM, AT&T, 一个小型的女子学院,一个脱水水果食品公司,生活画报,财富月刊……总之,他拍摄所有的,从肖像到图录到彩色照片一切普通摄影师都会拍摄的东西。 基于此,尽管不能将亚当斯定义为街头摄影师,但街头摄影同样也是他摄影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的博客够八卦的,但八卦着实是个好东西。我的小朋友和我讨论未来职业生涯的时候,总会说,我要做那谁谁,是个成功者,你看那谁谁,是个失败者。而我却总想说,嗨,麻烦你把那谁谁,和那谁谁,都翻过面来晒晒,看你能看到什么。 有个朋友最近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叮咚!八卦到最后就是这个结果,那该怎么办呢?洗洗睡吧,还是做回自己好了。

周一消息树

老字号 新一届的荷赛评委会主席是报道摄影领的大佬——大卫伯耐特(David Burnett),老爷子从1967年开始在时代周刊做实习生,然后一路干到现在,如今已经快65岁,还在拍照。去他的网站你就会知道,这家伙是一个纯粹的报道摄影师,拍战乱,拍政客(大卫是最早报道艾滋病的摄影师 晕了,这个安错了,是阿龙瑞宁格,也是联系的。咳!),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永不停歇。 荷赛官方介绍里还谈到,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差不多每届夏季奥运会都有大卫伯耐特的身影。不过,当别人在追求体育摄影的速度的时候,他却拍得越来越慢,从中画幅相机已经慢到了大画幅相机(老式的speed Grapic)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体育摄影”的刻板印象。 提供一个特别的链接,你可以到这里去看大卫的摄影包里有什么秘密武器。 《美国摄影》杂志对大卫伯耐特职业生涯回顾的特别报道 另一个老字号:“尤金史密斯奖”上个星期刚刚颁布,获奖者是美国女摄影师 Darcy Padilla,摄影师的获奖作品《朱莉》(The Julie Projec)是对一个身患艾滋病,生活在贫困,毒品的生活中的社会边缘人持续18年的记录。 评委会主席罗伯特普雷基在致辞中提到,这个奖是对两个伟大女性的鼓励(摄影师和被摄对象),他还谈到Darcy申请尤金史密斯奖已经十几次了,今年她终于能够实至名归。 当Darcy告诉朱莉自己获奖了之后,她问:“为什么要这么久呢?”,而朱莉已经去世了,就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不久。 下面再说一说老字号唐麦卡林( Don McCullin )的故事,这是一位饱受战争阴影折磨的英国战地摄影师,他最近应邀成为一个英国慈善摄影比赛的评委,《电讯报》就势采访了他,是一个快问快答: 你最想合作的摄影师和最喜欢的摄影人是谁? 我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这是我唯一的工作方式。我最崇敬的摄影师是萨尔加多,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奉献出150%的精力。 何种原因会让你夜里失眠? 有的时候我的大脑完全不听使唤,不愿意停下来休息,此时我发现自己脑海里盘旋的都是过去所目睹的悲剧。 假如你没有成为一个摄影师,你还想做些什么? 自从我的第一张照片发表之后,除了当一个摄影师,我就没有其他任何梦想。 你有自己的生活哲学么? 我的哲学是要非常小心不要伤害别人,要尊敬他人,摄影在这方面是一个高危行为,一个小的错误移动就会让你带来麻烦。 你如何获得工作的灵感 读报纸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联系 用三个词形容你自己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Team 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事,物被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聚合体,这是互联网时代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就介绍这样一些超级组合: 1,世界充满了稀奇古怪的好玩意儿 这是一个集纳了106个网络上好玩的东西的google文档。从大的结构上,它分成音频,电影,信息视觉化,艺术,光画,科技,体育,政治,图书等一些类别,每个类别里面都有一些别致甚至离奇的创想,比如在艺术这个栏目里,艺术家Bill Guffey用google街景图获取灵感作画。 106样?东西太多了!你可以下载下来慢慢看,不过——一个充满了youtube视频的google文档——你知道该怎么办吧,赶紧运动起来。 2,舞厅+巴黎=Le Bal 巴黎新开了一家影像博物馆,其前身是一个舞厅,因此它的名字就叫做Le Bal.博客eyecurious在撰写这个展馆介绍的时候颇有些遗憾地写道:“装修的时候破坏了舞厅的历史感,是一个败笔。” 不过,把展场变成标准的白立方,体现出其出发点是做一个“标准的艺术作品展厅”。 开张第一场展览是个群展,展览的标题是:ANONYMES L’Amérique sans nom : photographie et cinéma,里面有大牌,也有无名小卒,Le Bal声称他们将不做个展,他们的展览不光涉及摄影,还有电影,录像,多媒体作品,是一个立足于“影像文献”的博物馆。 看了展览现场图片,俺很喜欢这个地方。 Doug Rickard,  Dallas, TX, 2009 Arianna Arcara 和 Luca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朝三暮四的休假生活结束了,螺丝钉们又要各就各位,让俺们从“周一”开始为“周末”努力吧。 1,  Mao 连线杂志最近刊登了一组摄影师Tommaso Bonaventura的作品,他的被摄对象是那些痴迷于模仿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拍摄他们并非容易,摄影师耗费了很多口舌。这位西方人发现,与猫王的模仿秀不同,Mao的模仿者必须将自己也置身于一个领袖的地位,尊崇,敬畏,来不了半点含糊,这也是他们被邀请去参加各种庆典活动的原因,“人们觉得这项活动因此仿佛享受了某种特权。” 2,意大利,欢迎来到中国 “welcome to China, Italy”这个古怪的标题来自The Independent杂志 ,摄影师Gerd Ludwig带来的这组照片,初看以为是在中国拍摄的,而事实上,它们来自意大利当地的时尚制造工业区里。 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拿起一件写着‘意大利制造’的产品的时候,要记住这些照片。因为事实可能颇有些让你迷惑。今天,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产品其实是中国人制造的。” 3,乐高牌徕卡 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标题! 花55美元,就可以买一个山寨的徕卡M8,这是乐高最新推出的一款玩具,不过,令人吃惊的是,这玩意儿并不是摆设,它是一台真正的相机,三百万像素,可以存储50张照片。

周一消息树

为了鼓舞俺最近颇为低落的写作士气,今日消息树出场的三位摄影师都颇有喜感,也谨以此献给在零零碎碎的节日当间儿,挣扎着上班的大家伙儿。 1,墨西哥超人 墨西哥摄影师 Dulce Pinzón在纽约生活,这里勤勤恳恳工作的墨西哥移民成了她的被摄对象,不过,是以超人的形象出现。 墨西哥人是纽约最具劳动精神的移民,索求不多,只想过平常的日子,他们将大部分工资都寄给家人,而美国的经济也有赖他们的支持。 Dulce说,美国人讲究英雄主义,而这些墨西哥人无疑也是英雄。她的这组真人版超人将被摄对象打扮成超人,皆出现在各自的工作现场,文字说明是他们的薪水和给家里寄钱的数目。 2,马丁帕尔问答 帕尔(Martin Parr)最近又要在英国策展,电讯报借机做了一个访谈,这种快问快答还是有些意思: 你没有拍到的最好的照片是哪一张? 我很少因为不带相机错过什么瞬间而感到遗憾。 你愿意与之一同工作的摄影师和你看好的青年新秀分别是哪一个? 我希望能够和Winnogrand一起看他如何拍照,不过,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他去世了。现在有很多不错的年轻人,假如让我选一个未来的明星,我看好阿根廷的 Alejandro Chaskelburg 有什么事情会让你失眠 那些一长串的拍摄清单以及判断明天优先拍摄哪一个常常让我失眠。 假如你没有成为摄影师,你可能会去做什么? 我曾经想过做一个演员,不过这个梦想没有继续下去还真是一件幸事。 你如何寻找拍摄的灵感 拍摄的主意通常是一闪而现,我随之会进行检验,然后再决定是否会继续下去。 用三个词形容你 不安宁,精力旺盛,固执 你会给16岁的自己什么样的建议? 你绝对应该尝试摄影,它是那么彻头彻尾地适合你 3,  Jiang的主页 三番摄影师Michael Jiang的主页打开之后,恐怕所有人都会感到迷惑,以为进入了一个错误的链接。但是,没错,这就是Jiang的主页:一个google搜索页面。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新媒体 9.11 将一个悲剧历史事件变成一个app应用,是否有些残忍?不过,如果它的目的不是用眩酷的科技让你找乐,而是把历史还原,让沉睡在博物馆的资料面向读者开放,那可能另当别论。 8月26日,一个名为“探索911”(explore 911)的app程序出现在苹果商店的货架,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被下载了至少十万次。 这个免费的iphone程序将导览你重新经历911。从地图,到照片,音频,视频,时间轴,涵盖大量911事件的文字和图片文档,而且还有一个“扩增实景”( augmented reality)的应用,打开拍照功能,在你眼前的建筑上,灾难当时的场景会叠加上去。 设计这个app的是一家专门为博物馆做展览设计的公司 Local Projects,看样子,他们的展览现场设计已经推进到了虚拟空间。 看了此公司的网页我这才发现之前在奥林匹克公园看到的一个展览,也是由他们设计的,展览入口都是如真人大小的屏幕,里面有一个“真人”在讲故事,我印象颇为深刻。 Twitter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twitter已经成为一个新闻信息平台,而且越来越主流”,这是一位从业15年的媒体记者最近发出的感慨。 在 Mathew Ingram的文章里,他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这个论断,它们就发生在最近的一些日子里。 阿富汗被绑架的日本记者成功地骗过守卫,用他的手记发出了推:“我还活着,但是在监狱。”他最终得到了释放,尽管不能判定这是否和他的推有直接关系,但对于这位身陷囹圄的记者,能够把自己的关押地点信息发出去,很关键。 美国马里兰探索频道人质劫持事件,最先发消息的是twitter 新西兰地震,在主流媒体还没有任何动静的时候,twitter上的消息已经满天飞了。 加州大火事件,一位被访妇女认为,比起广播,她更依赖twitter传来的信息,因为它更快一些。 这样的例子恐怕还会日渐增多,这位记者在写此篇博客的时候,文章标题所用的句式也很耐人寻味:不管你喜不喜欢—…… video 尽管youtube仍然没有成为盈利机器,但仍然有不少人坚信视频是人们未来获取信息的重要形式。视频分享网站也从youtube这样大众视频发展到vimeo的小众视频。Telegrahp21也是这样一个视频分享网站,刚刚成立,主要分享记录短片和艺术短片。这个网站很易用,每一个视频下面都有作者信息,相关链接,访谈,信息量很丰富。 这里也有多媒体作品,比如VII记者 Ron Haviv做的海地地震的报道。遗憾的是,画质太粗糙了 CAMERA 最后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特别新特别新的媒体是这个—— 你的相机够大么?不够大别做艺术(哼哼),但你的肯定大不过加州摄影师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多多益善 今天的周一消息树,迎风招摇的是有关媒体的“多媒体进化”的消息: 1,从Lens到Frame 与中国报纸网络版的一潭死水不同,在美国,报纸的网络版模式在不断进化,视觉报道则是其中的重点,从小打小闹的幻灯片故事,到专门整合一个图片+多媒体频道,如今,领先的几家大报又开始打造自己专门的视觉品牌,在这个演化中,摄影部的边缘化在消解,因为这些栏目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视觉”,而是“报道”。 率先开炮的是《纽约时报》,集纳自己的图片精英,在其网络版上做了一个名叫“Lens”的栏目。称之为栏目,实际上它采用的是博客的形式,里面不仅有各种图片报道,还刊登记者的拍摄手记,照片背后的故事,每周图片精选,等等,俨然一副视觉报道杂志的样子。 随着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栏目的火爆流行,近日,另一份在摄影报道上领先的美国报纸《洛杉矶时报》,也专门为自己的视觉开辟了栏目,叫做“Frame Work”,和《纽约时报》的“lens”有相似之处,它也呈现一种杂志的样态,介绍网络上优秀的摄影作品,老照片新解,器材使用报告等等。但是,Frame又同时吸取了波士顿环球的优势,其影廊都是大大的照片。 另外,洛杉矶时报也出了app,广告词很蛊惑人心:把精彩的照片放在你手心。 相关阅读:《今日美国》网络版上的《卡特里娜飓风五周年》多媒体报道 2,从静态到动态 PDN杂志最近对美国商业摄影师 Monte Isom给一家游戏公司拍摄广告的过程做了详尽的报道,其核心是介绍Isom如何在一个到处都是财政紧缩消息的坏市场里,通过自己的多媒体技巧谋生。 Isom在做这个广告的时候,不仅仅负责拍摄平面照片,同时也使用佳能7D拍摄动态作品,以供其客户投放电视广告。 Isom指出: 我不能说因为我拍摄动态作品,我的费用就增加了三倍,但是我的薪酬的确增加了。如果摄影师在一项工作中能够同时拍摄静态和动态,这将为其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它不但解决了客户在预算方面的尴尬,无需雇佣两个团队,它同时还给客户的广告带来一种整体感。我已经看到了,在未来这将成为一股浪潮。 3,张丹的DSLR shooter 静态和视频,摄影师如何能够一人身兼二职?这完全拜新技术所赐,尤其是数字单反相机高清视频拍摄功能的开发。在这方面,英国卫报的记者张丹(Dan Chung)是行业的领先者。 张是一个器材狂人,在胶片到数字的摄影转型时代,他扎入了数字时代的深水之中,捞到了一条大鱼。从他创办的博客“数字单反相机拍摄者”(DSLR  Shooter)中你就能捕捉到这种讯息。这个博客的口号是:“把真实的世界拍得像个电影吧!”,博客的关键词是“news shooter”. 张丹倡导摄影师在做多媒体视频报道的时候,不能像电视记者看齐,他们要学习电影工作者的视觉表现。而对于摄影师来说,技术的进步也并非是让其沉迷于技术,技术解放了手脚,从此,你再也不是一个 image shooter了,而是news shooter! 这个博客值得多媒体爱好者一读。新器材,新技术,新的应用,在这里都有报道。 4,到好莱坞去 当张丹提出,摄影师的视频要拍得像电影一样,而且新的器材支持你达到这种水平,对于那些精于此道的摄影工作者来说,下一步呢?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粉丝团团 1,给重庆粉丝 重庆粉丝的名单又要加上两行。 著名的国际时事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近日以《长江上的芝加哥》为题目撰写文章,讲述这个超大城市的发展变化,文章的导语如下: “欢迎来到重庆,这个你闻所未闻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网站上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图片故事与之相伴,题目也很“耸人听闻”叫做《中国的明日之城》,摄影师是 Matthew Niederhauser。(可以到这里看杂志的版面) Matthew Niederhauser摄影 Matthew的照片和另外一篇文章里的重庆形象略有不同。科技杂志《连线》(Wired)也以图片报道的形式介绍了重庆,题目叫做《隐于雾霭中的急速发展的超大都市》( World’s Fastest-Growing Megalopolis Hides in Fog)。这组“雾里重庆”将重庆塑造的略微神秘,之前博客文章里曾有所提及。 Ferit Kuyas摄影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也不断将重庆和美国其他超大城市做比喻,比如: “它和旧金山一样,雾气弥漫。” “摄影师的这组照片名为《雄心之城》(City of  Ambition),题目取自当年摄影师 Alfred Steiglitz对曼哈顿急剧发展的形容。” 这些外国人,为何对重庆充满好奇?阅读这两篇文章,其中是这样一些字句: 1960年之前在长江上没有桥通往重庆,而现在却有了十几座。 这个有着三千两百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是地球上发展最为快速的城市的中心。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这是iphone, 一个有无数可能的手机,它可以让你: 1,重返20岁 2010年,你20来岁,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纽约时报》为了配合一篇讨论“不愿长大”现象的文章,请一些年轻摄影师用iphone拍下最能代表他们生活状态的瞬间,供大家了解小青年,并回味自己的青年时代。 家人,朋友,自己,惆怅,蓝调…… 其实,看完这些文艺腔调浓重的照片,我甚至有些觉得20来岁没什么好的。当然,也有社会学者指出,青春期是人生最难过的时代。 2,更为性感 这个调查其实值得深入研究一下,调查者将来自一家约会网站的五十万张照片配对,然后做读者调查,询问他们更愿意和照片中的哪一位人士约会。有这样一些结果: 用iphone手机的人更为性感 用松下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更为吸引人 用能换镜头的相机拍出来的比手机相机更吸引人 用闪光灯会让你老七岁(!!!) 哼哼,你可以根据这个调查更改自己的约会照片,把自己的照片变得吸引人,可是,你愿意和一张照片约会么? 3,找更多的乐子 iphone 4,你买了没有?这几乎是苹果粉丝见面的招呼用语。 伴随着iphone 4摄影和摄像功能进一步增强,无数拍照辅助程序也就应运而生,让这台小手机变得花招迭出,可以到这里瞅一下,还是蛮有趣的。 4,爱尼埃普斯,不爱达盖尔 最后这个消息和iphone没有关系,让我们回到摄影的老祖宗那里。 看到一条消息,英国即将召开一个尼埃普斯的摄影作品研讨会,对他在1827年带到英国的三幅干板照片专门做科学和史学的研讨。 这个研讨会是否会对摄影术的发明者予以正名呢? 反正我讨厌那个富态的达盖尔。请对比这两人的面相,你来判断一下,他们两人之中谁是那个热爱科学,对神秘主义充满向往的摄影术的发明者,而谁又是大商人,投机者呢?

周一消息树

1,花房 摄影师 Taylor Glenn所拍摄的一座中国制造塑料花的工厂的照片,引起了不少西方媒体的关注。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产品都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但我们却鲜有思考这些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以及生产他们的工人是谁。这个有关这家工厂和工人的故事很正面,这和西方人置于中国制造上的负面观点相去甚远。设备非常干净,工人待遇很好。经营这项事业的家族,非常用心充满热情。这个故事非常重要,主流媒体看不到的。这样的照片应该能够激起我们和中国——这个生产众多我们购买商品的国家的良好的对话。”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美好的发言了,就拿围绕着花这个美丽的物件所产生的这个充满善意的故事当作这周的开始吧。 作者博客:这里。 2,花招 设计师Brian Taylor弄了个博客,叫做“双生的设计作品(doppelgangerdesign)”,专门收集那些“类似的”杂志封面。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天下文章一大抄”原来在设计圈也广泛存在,那些灵感被“引用”的设计师真的是有苦难言呢。 3,花花世界 摄影师 Peter Menzel又出新作品了。如果你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一定会对那个走遍世界把人家的家当都搬出来拍照的摄影项目记忆犹新,后来,这位摄影师又去记录了世界各地不同家庭的一周食物,出了本书叫做《饥饿的星球》 在这部名叫《我吃了什么,全球80位普通人的食谱》的最新作品中,摄影师继续为我们展示在这个花花世界中人类的生活。 科学家说,人类每天摄入的卡路里以不超过4000为最佳,但在Peter的被摄对象中,巴西渔夫每天消耗5200卡路里的食品,却身材匀,摆在桌上的食物也显得非常健康:全脂牛奶,新鲜的鱼,豆子和面条,究其原因,他运动量大,食物都是高纤维的。而另一位美国卡车司机,每天消耗的食物是5400卡路里,看看他吃了什么:汉堡包,煎炸食品和星巴克咖啡。好了,你可以想象他的身材。 这本书的文字是由Peter的太太撰写,他们试图展现的是与食物相关的文化的故事。

周一消息树

风景旧曾谙 1,过往的我和现在的我 这是一个也许存在于每个人家庭相册里的项目,N年以后,你以相同的姿势模仿幼年的样子拍照。老房子还在么?当年调皮的家养小狗狗已经长大了…… 此活动很民间,开放参与,创办者提醒大家,对比的要诀是:注意还原你的表情和姿势。 2,二战魅影 俄罗斯摄影师Sergey Larenkov把二战的照片和当代的照片精妙地合成在一起,最后的效果令人吃惊,原来我们一直和历史生活在一起。 3,购物单 购物清单体现生活细节,这个专门收集购物单的博客将手写购物清单看做一种文本,它不仅仅透露了你每一餐吃食、生活构成的蛛丝马迹,在这个消费年代,你购买什么也透露了你的样子。 那一天,你为自己准备了怎样的大餐?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