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面白墙(1)

车子开进平遥,这个从学习摄影就开始不断接触的城市,又清晰起来。

空的展场,白墙,站在这里,有一点兴奋,也很紧张。我将要把一些照片挂在这里,对这种权力的拥有,我甚至有一些惶恐。

今年应邀参与了平遥学术展“Rediscover Photography”的策展(中文翻译称之为“返回原点”,我倒是觉得“重新发现摄影”更让我觉得舒服一些),接到这个工作离开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关于这个有着“学术”定语的展览,我其实并没有想太多的学术,接触摄影太多,它反而让我时常有些抵触。谈到“摄影作品”,虚情假意的东西太多。我所做的每一个展览,都希望悬挂的是真实能够触动我情感,引发我思考的照片。我希望通过展览来接近我喜欢的作品。

照片挂到墙上,我来不及等待观众的到来,就要回北京上课。临走的那一刻,站在展场中间,舍不得离开。墙上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喜欢的,它们就在那里,带着作者的味道,有着自己的呼吸。

我想让你们也听一听这些作品的声音,以及白墙和照片结合的过程,接下几天会在博客里跟大家聊聊这个展览的策展过程。

Comments (19) Write a comment

  1. 去年我去也是这样,布完展,

    为了不浪费时间马上就去看别人的作品

    接着就赶回来了,哎,

    领走去看了眼自己的布展,还是很满意,哈哈

    Reply

  2. “我倒是觉得‘重新发现摄影’更让我觉得舒服一些”任老师这句话太可爱了:)

    Reply

    • 不讲究倒是真的,而不堪入目我并不认同。
      多说两句吧,权当沟通。
      1,大概你没有去过平遥,在展览现场嘈杂,空间简陋,甚至漏雨的情况下,我觉得过分精致的展览并不适合现场状况。这一点可能很难传达,仅凭照片来把握一个物理空间,感受是不准确的。
      2. 因为了解到展场是粗糙的,我的主要策展理念并非是对“照片物理介质”的关注(并不否定这个的重要),而主要放到了对“注视”的探讨,也就是拍摄之前的观看的这个环节,以及摄影能够留存这个观看和注视痕迹的奇妙。
      3. 现场朋友的反馈都还好,尤其是有陌生的朋友看展览,他们的感受是策展理念还比较清晰,后来与之沟通也才了解对方也是策展人。

      不排除我自己的展览自己多少有些自恋,但我也并非是一个没有要求的人,也看过国内外不少展览。我觉得这个展览还真不能说是不堪入目。只是这的确并非是一个博物馆或者画廊级别的展览。没有任何商业的介入是这个展览的好处也是坏处,我没有售卖作品和观念的需要与限制,但是没有钱也是个问题,策展人自己掏钱做展览,嘿嘿,这可真的是~

      总之,理解你一下子看到这些现场照片的感受,辩解两句,如果你对“讲究”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愿闻其详。

      此外,博客空间本来就是一个业余工作,我可不想争论啊~,平常都累死了,这里还是轻松一些好。 [:^^1:]

      Reply

  3. 不堪入目是比较刺激人的一个词。
    然而您只注重内容忽略形式也是真的。展览的效果与展场,是否出售不是绝对成正比的。做为视觉工作者,只要是要拿出去给更多人看的就该应该对这件事有责任。而在那之前还不确定所做的内容一定是最好的。
    也许您有各种原因.
    我没有认为您是在争论,而是我荣幸与您交流。

    Reply

    • 呵呵,看你留言我就放心很多,因为我不排斥批评,但就怕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流。

      nan的那组照片这么弄,我肠子都悔青了,这组真的不好。

      其他的无名者这部分,我觉得这个效果是我想要的,其实并非是随意贴,每张照片都有考虑位置。不装裱也是我觉得对的感觉。形式有考虑的,并不是没有框就不珍重这些照片,在可能的情况下,照片都是在北京自己出的,而不是在平遥免费做。

      其他的还有改进的空间,若有机会和博物馆合作(做梦啊)那就可以有更精致的考虑了。但我得还真得学学空间设计。 [:^^2:]

      Reply

  4. 恩,对。可能我第一眼看到这组时感觉不对。没往后看。
    而后面的如您所说有您想要的效果。
    对于有关美术的工作者来说空间设计还是有必要有一定认识的。不过您平常都累死了,(注意休息)哪有那么多精力学那么多啊,哈哈 ~~交给我们后辈去努力吧

    Reply

    • 确实一个人不可能像八爪鱼什么都会,这种工作按道理应该有一个好的团队,大家都做到职业,最后才能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东西。
      我在这里把自己的感受流水账写出来,其中的缺点漏洞都需要补足,也希望有专业人士以后能够一起工作。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