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周末点评(6)

最后一组是尹东的,这组作品名叫“公共场所”,分别取景于天安门广场和山西大同。

链接在这里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其实我一直觉的像flickr、巴巴变还有豆瓣相册那些,适合展示照片,但不适合去做有逻辑性的叙述,平均的相册和单线的幻灯片实在很难表现特定的思路和轻重缓急,所以我是觉得真要完整系统地带有讲述技巧地去叙述,还是要完全的去自己编辑,网页是个很好的载体,比杂志和报纸更强大,就是有点技术门槛,但即使用word来排个版,也比单纯的相册要强。当然也有例外,这哥们儿:http://www.flickr.com/photos/stuartisett/ 同样是flickr,但他巨详尽的文字就使得单张照片的意义完整许多,照片不多,但能把整个说得完整。对整个叙述来说,单张的照片几乎毫无意义。

    Reply

  2. 这组照片里,最喜欢的就是以上这张大同矿工澡堂。
    矿工的眼神吸引了我。

    Reply

  3. 哈哈,这组不就是对almost naked 的绝妙反讽吗? [:^^3:] 王笑飞快来拣子弹啊!不要钱的。
    你只要照这个路子,用沈玮的形式(布光、镜头什么的)或者完全相对的形式,拍一组肖像,叫《almost naked ,but not exactly 》就足够嘲弄他的了

    不过沈玮老师一样可以说:靠,俺拍的是美国好不好:D

    好了,开个玩笑~当事人都别当真啊 [:^^1:]

    回头说片子,太喜欢了,最出彩的是编辑,很妙,不是简单的对比,还用了应该是弗兰克的方法(没有误读吧?这年头大家方法都很多,说两句稍精确点的一不留神就会大大的丢个人),但是火车车厢那张的上下文没有看懂

    总之呢,向您学习了,真心话

    Reply

  4. 9月 24, 2007
    沈玮访谈载录:
    肖像摄影工作坊第二阶段——肖像摄影文论选部分已经结束了。周六的聚会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这里再发布一下我对摄影师沈玮的一个简单的采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 目前似乎很多艺术家选择了以“无人的风景”为自己的创作方式,当你确定几乎赤裸“almost naked”这个主题,并且以肖像的方式呈现,当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我是从拍摄肖像开始自己的摄影生涯的。在进入他人的世界之前,我拍了很多自拍像。虽然我也喜欢拍摄风景,但是对于肖像我更加富有激情。拍摄肖像的时候,摄影师必须介入,而不是仅仅发现和纪录,因此,拍摄肖像的过程是充满感性的一个互动过程。

    2, 肖像是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达方式,但并非容易掌控,在你看来肖像这种表达方式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肖像绝对不简单。对于我来说,最富挑战的是拍摄中和被摄者的交流。在拍摄那些你原本一无所知但是却又需要很快去了解的人物的时候,你需要花费很多心思。这是一个心理交锋的过程。很多时候花费在交流上面的时间远远超过拍摄的时间。因此,摄影师和模特之间建立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3, 你参加了新美国肖像这个展览,对于你而言,如果真存在“新美国肖像”这种现象,其中的“新”该如何定义呢?

    实话说,尽管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但是我并不是十分理解”新美国肖像”这个概念的内涵,从表面上来看,我觉得这意味着新的肖像表现手法出现,我们都用一种不同的观念工作。此外,这个展览将重点放在感性和社会生活角色的主体上,这是当今肖像摄影的黄金主题,这也是新鲜的。

    以上是我在任老师博客上发现的:沈玮的作品在博客右侧有他的名字.

    沈玮及任老师:

    关于“almost naked”这个主题任老师的问题还没问完,或者有几个问题请沈玮解答.

    我很欣赏沈玮这组专题有新的统一的视觉语言,并且他有能力让模特几乎赤裸.这个作为参赛"新美国肖像"获奖已经没疑问.

    这是沈玮的代表作,并且他在美国,只能拍摄美国人,这是个先决条件,他因此而获得水平的承认.

    一问是,这个主题是为了表达新的视觉语言还是这些被拍摄者的状态?是要的画面还是关注了这批人?
    二问是,为什么用几乎赤裸作为新的语言一部分?
    三问是,能拍到赤裸是代表肖像摄影师能力的一个砝码么?
    三问是,你取得了这么多人的信任是对他们说了什么?还是做了什么?
    四问是,你选择几乎赤裸而不是赤裸,这个尺度的把握是从那方面考虑的?比如是碍于发表的限制,还是尤抱琵琶半遮面?
    五问是,你拍这些美国人时向他们说明的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什么?他们理解么?

    可能还有问题,不知道你方便回答么?

    我想追问一个艺术家的想法,思想,是为了学习的目的,请各位理解,就象杜尚说的,我更关心这个作品背后的人,他怎么创作出来这个作品的?

    评论 由 王笑飞 — 12月 13, 2008 @ 10:48 上午

    下面是他的影展前言,我想他没有说清楚上面的问题.
    他对人性、情感、欲望、本能和社会角色等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这个有点大了,和没说一样.

    《几乎赤裸》是旅居纽约华人的影像艺术家沈玮的主要作品之一。《几乎赤裸》提出了对人性、情感、欲望、本能和社会角色等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他想要揭示一种只有内心才能感受到,不可解释但浓固的心理世界;分析和探索的不光是肉体赤裸,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赤裸感,一种不完全但有掠夺感的(几乎)赤裸心态。

      沈玮

      出生在上海,大学毕业后旅居美国学习摄影。先后在明尼阿珀波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并获取纯艺术摄影和录像类硕士学位。现居住纽约市,从事摄影艺术工作。

    评论 由 王笑飞 — 12月 13, 2008 @ 10:58 上午

    回忆录1

    Reply

  5. 转自艾未未:
    在这里,我们普遍不信任,你说什么也没有用,就是不信任,你哭也好闹也好,这个信任是不会属于你的,因为你在所有可以真实的时候都说了谎,几乎无一例外。人们也是没有办法,如果还信你,那不如直接糟贱自己抽自己,

    中国人不明辨是非,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哪怕是最小的责任。只能是剩下一个远离事实真相,远离科学进步,反人类文明的社会,一个说谎的,欺诈的,腐败的,无能的,反人类的政治统治,一些在水深火热中自己吓唬自己的百姓。

    Reply

  6. 晕~王老师干嘛在这里转贴刷屏啊?浪费我一片苦心啊 ,呵呵[:Wakeup:]

    各位,sorry啊。是我先跑题的 [:Orz:]

    Reply

  7. 其實照片就是攝影作品最好的statement.
    很多時候我對攝影作品的文字statement是小心、
    不信任、甚至是挑毛病的。

    還有很多時候照片也是不一定能講清楚,
    但能清楚的知道好或不足的。
    (可能這只限定於我自己。)
    當然能講清楚是最好。

    一個學校每班挑三個平時老師認為他們書法寫得好的學生,
    大家來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就十個對聯自己挑了寫,
    要精密一點,再來一個指定式的固定短句大家都要寫。
    更難一點,拿個法帖的一頁大家都要臨一遍–我認為這個最困難;
    好前一三三名帶優選佳作出來了。
    誰能確定說出這第一名最好又好在哪呢?
    如果這類比不夠精確。再拿電影來說。
    電影真的是更難說了。但香港導演陳果一次說句話我喜歡:
    他說參加坎城影展的導演們是應該知道今年誰好誰不好,或自己是好在哪裡的。
    不然他就不夠專業了。(大意如此)

    這入點評:
    我最喜歡這十二張照片裡大同照片裡只有一個人坐著的戲園子那張。
    兩張澡堂的和這張都有點像快速拔槍決絕的打過去。
    所以可說是最精采的。

    天安門,有兩張鬆散了,而我覺得這兩張人群的原本都可以更好的。(雨中大家在廣場撐著傘,應該是很有意思的。女孩倚欄杆…..)

    火車上,天安門背和影,都是有觀點的拍法,
    有觀點是好的。拍的方法也相呼應,成功傳達了觀點。

    題目問題:
    我不確定是不是為了把兩個地方拍的照片統合起來才訂一個更大範疇的題目。(我想應該不是。)
    (理髮店算完全的合於公共場所這範疇嗎?)

    我認為你比較想傳達在比較開放的空間裡眾人的私人情狀,
    和一種看和被窺看的情境。

    這和veta24把公共場所較偏於街道市區公車不同。
    (他的我也隨順看了一下,應該是畢業展那組。)

    基本上這題目這十二張應該只是剛開始。
    因為是有更多的觀點和概念的,所以和石濤那組日常生活的拍法跟照片就大不同了。

    Reply

  8. 其实我认为这个名字起的太粗糙,几乎所有在公共场合拍的片子都可以套上这个名字。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些片子,但总的来说题材还是淡薄了点。

    Reply

  9. 我也最喜欢戏园里易装癖的那张,天安门撑伞的那张应该能再好些。我想freedong的相册说明已经基本能说明创作的由头了,“一个开放式的,一个封闭式的。”两相交织,呈现出两种空间形式下人的状态。还是要片子多积累一些才能看的更深入。个人以为,在最终的作品编辑时,两种空间的片子之间的关系似乎也需要多琢磨下。期待看到更多:)

    Reply

  10. 错一下题,沈玮老师的一次采访中好像说《几乎赤裸》不是光说美国人,而是在说人性,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对。《几乎赤裸》是个挺难琢磨的作品,不能只在一个表面理解他。最近在读沈玮介绍的《on photography》,是本很理性的书,没有很多中国评论家的浮躁感。不过英文的太难读,希望有中文版的。我也很喜欢艾未未的艺术,但也很难理解。体验好的艺术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急于求成。

    尹东的这组“公共场所”视觉上确实不错,但没有太深的东西可以琢磨。 [:Admire:]

    Reply

  11. To Dan: 我读过《On Photography》的中文《论摄影》,中国图书网可能有。Susan Sontag还比较容易念,不过你可以中英两本一起读,看看有什么区别。

    Reply

  12. 哦,还有。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可以直接写email给我,或者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祝你读书愉快!

    Reply

  13. 怎么说呢,尹东的这组作品,特别是广场上的这些,如果没有这种么一个《公共空间》的标题,我想这组作品不会被大家所喜欢或者是不屑。不过大同的那些片子还是拍的不错的,至少能深入这种“准公共空间”(特别是澡堂)里自由拍摄,不下点功夫是很难的。

    Reply

  14. 蘇姍宋塔的論攝影就我所知至少有三個中文譯本。一繁兩簡。
    我建議選最後最新的譯本。(黃燦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Reply

  15. 看了大家的评论才看出freedong的图片安排有门道,里面带着呼应的。很有趣,但我总觉得这种呼应如果是符合现实的逻辑的更好,而不仅仅是“好玩”的。

    是么?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这个看法。

    Reply

  16. 谢谢任悦老师链接我的照片并谢谢大家热情洋溢的点评

    我是作者尹冬
    kione老师的点评很切中要害 不过不够犀利 是不是给我这个greenhand留了面子?

    Dan老师 如果您觉得视觉上不错 能否具体说一下呢? 我本人也觉得的确没有更深的内容 因为很散 不是一个故事 这个专题是关于空间的
    天安门 广场作为一个空间是比较敏感的地方 那里本应该是表达voice的地方
    有一次在降旗的时候,一个老外见很多中国人围了起来 问我
    这里将发生啥事?我遥指国旗跟她说: the nation flag,down~
    于是我知道我们是特别的
    但是我希望我的片子能展示一些细节——无关政治 略带讽刺

    可能是贾樟柯引导我去山西大同的吧 我希望了解封闭空间的中国人的状态 是不是有点儿偷窥狂的意味在里面? 呵呵

    如果能把这种讽刺跟偷窥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专题 效果可能就是现状这个样子吧
    oba说从矿工眼神看到了被冒犯的感受——这个冒犯与接受的尺度很难把握 跟沈玮老师那种交流式的人像比起来 的确显得非常不自然 但是我也想到了一些著名的抓拍是对抗性的 索性就选取它了

    我个人很喜欢天安门广场上三个人的那张照片,snapshot,呵呵

    另外 我想很纳闷的是 [:Orz:]
    照片究竟需要不需要大量的文字解说?
    如果没有文字 可能很多人没有耐心仔细看
    很多细节忽视了之后 片子本身的力量差了好多

    如果有大量的文字?

    那么是不是在用照片解释文字?

    譬如我喜欢的IAN TEH 他的照片的配文一大推 但是单看照片也不错
    magnum很少有人配大量文字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了梵高自杀之前那幅画 呵呵

    Reply

  17. “照片究竟需要不需要大量的文字解说?
    如果没有文字 可能很多人没有耐心仔细看
    很多细节忽视了之后 片子本身的力量差了好多
    如果有大量的文字?
    那么是不是在用照片解释文字?”

    如果拍摄时够仔细,是否能够可以在拍摄时考虑图片观者的视线,以此突出照片内容含义。所以我总觉得,如果要求严格的花,单幅的好作品是比较难得到的,好的图片故事更难。需要时间,也很需要耐心,更需要训练摄影师本身的眼睛。

    Reply

  18. 另外,如果拍摄的内容是大多数观者无法了解的世界。还是肯定需要文字介绍的。但类似于天安门的这类题材,从图片本身就可以能够表达了。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