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摄影双周记:财经纪实是突破

大家没有把这个栏目遗忘吧。我希望我能够坚持做下去。这期双周记请来的是《中国企业家》的图片编辑姚彬,虽然也是谈财经人像,姚彬却希望打破“灯光”就是一切的人像拍摄方法,希望能够在杂志人像摄影中引入朴素的纪实风格。

可能这些图片是模糊的,可能主角都没有眼神光,可能图片中都是些普通民众,这些摄影师没有布朗外拍灯,没有1平方米的柔光箱,他们只有一个用纪实手段解读商业社会的目标。在《FORTUNE》上翻到这些出自VIIMAGNUM摄影师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爱不释手,反复欣赏琢磨。财经肖像是主流,财经纪实是突破。

我绝不否认财经肖像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层次和品位,让人赏心悦目,私下揣摩这一个主灯那一个侧灯,色彩多么饱和,皮肤多么有质感,人物多么有立体感。但是,财经图片不该止步于光鲜的表面。财经纪实的力量在于发现了每个人在商业社会中的价值。我相信纪实专题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在《时尚》、《名利场》上也有纪实专题,看来这是所有读者都感兴趣的,因为这是最打动人心的。321日出版的《BUSINESSWEEK》封面文章是MAGNUM拍的黑白照片,期待着更多国内外的财经杂志出现更多财经纪实专题。我们杂志正在实践中,但阻力很大,来自于编辑对这类图片的不认同,有时遇到可发挥的选题又不想扩成68P;实际拍摄中困难也不小。事在人为啊!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真正操作好财经肖像的人少之又少。我现在手头负责《东方企业家》《周末画报》《生活月刊》,感觉国内的所谓商业摄影师更多集中在时尚领域,普通摄影记者在照片和技术上都无法比较国外,唯一可以比较的也许是器材,在这点上,同一器材拍摄出来的图片,后期处理的能力又跟不上。我觉得有经验的修图师可发挥的空间太大了,我们现在就配备了专业的修图师,配合色彩调教设备,我看这两期新印刷出的刊物,质量就有很大提高。就我目前来看,整个现代传播的杂志摄影水平(非时尚类)还是比较领先的,回头可以上传一些版面,请任老师给个邮箱。

    Reply

  2. 同意高远的话。建议《中国企业家》也可以在这里放一些自己的版面,也可以把财经纪实专题放一些出来看看。国内好的财经专题印象中还真的很少。

    相对这种财经专题而言,财经人像是相对比较容易突破的领域。

    Reply

  3. 嘿嘿,这是个我感兴趣的话题。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时尚的东西,中国的时尚摄影,看着就腻,而且还投射到其他方面,连户外的杂志都那个味道了,真没劲。传播也不是什么好事,太容易流行了,就像图片故事一样会泛滥,创新不是没有路,一是你要有独立的图像把握创造力,二是要有足够专业的系统承载,嗬嗬,这是个比较复杂的话题~~~~不是谁单一的坚持能解决的

    德国的明星好久没看了,那个是我比较喜欢的

    高远,我在外地:)回去再说

    Reply

  4. to高远:头两期王石\刘永行的片子基本给今年封面定了调,坚持一年,也不失为一个成功案例.完全同意你们对后期修图的重视.我们都知道国外摄影师对后期的重视,远的不说,在PLATON 的网站上的interviews的中有个他给摩托罗拉拍广告片的视频,大阴天的环境下,他就用一个柔光箱,但你看最后出来的广告片,那图给修的,刚刚的.去年某一期,我用过你一张田朔宁的片子,黑白的,非常喜欢,对那一瞬间的把握,感到很亲切.创刊之初,有个选题是你去越南拍的一组片子,学习!
    to小荷,我们目前纪实专题还在摸索中,我们的版面我实在觉得拿不出手,见谅!

    Reply

  5. 看到这样的肖像,我先是震惊,后是揣摩。
    震惊的是财经杂志如此大胆而又巧妙的运用如此纪实类肖像,而不是大肆摆布。揣摩得是,当作纪实照片来看,这类照片又是非常棒的。
    我喜欢纪实,对广告人像之类不太感兴趣,拜读之后觉得原来肖像可以这么拍,我离肖像越来越近了。
    可悲的是为什么我却没这个创意呢?嘿嘿,

    Reply

  6. to 大连有阵雨,我能体会你的感觉。其实拍摄人像,最重要的是拍“人”,手段都是次要的,只要你能找到一种得心应手适合你的方式,能够把“人”拍好,现代的传媒是开放的,都可以接受。你可以在这方面尝试一下啦。

    Reply

  7. 谢谢任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这个想法我由来已久,希望在教室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TO 大连有阵雨:广告我不是很了解,但VII的元老AK给雷朋拍的广告片就很纪实的啊.
    在长沙问候大家.
    期待下期高远的内容.

    Reply

  8. 是不是风水轮流转,时尚的周期一般,其实也不是新鲜的了,只不过被淡忘了吧,千万别来振兴什么(不是指逆光老师了,我是说一帮哄,图片故事的乱砍乱伐不是破坏了多少资源,报纸的那帮狗屁家伙,快速试验然后推广,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还有什么成语了想不起来了,嘎嘎),这玩意儿特可怕!什么振兴什么就死得快,还是多点自我沉淀的探索~~~

    Reply

  9. 回头看了一下觉得好像是我在泼冷水,不是的,我是积郁的,对流行的反感和警惕。这个话题要继续,各位继续。

    我是觉得不一定要冠以“纪实”,我同意“其实拍摄人像,最重要的是拍“人”,手段都是次要的,只要你能找到一种得心应手适合你的方式”。

    看了小川那期杂志做的交通,那张对开的照片,并不“纪实”但有味道,混乱交错中人的面部的一个细节,可以读出东西,我觉得很好,算是小川的一个探索,虽然它不是财经媒体。方式有很多~~

    在这里说支离破碎的,我建议搞一次专题研讨,为了交流方便,靠,这很可怕啊,达成共识,就开始推广了,上帝,同志们不要这样 [:Orz:]

    Reply

  10. TO E6你说的对,无所谓冠名“纪实”与否,这只是我暂时起的名字。期待着这个话题的面对面交流,我把自己搜集积累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学习!
    和很多人一样,绝对赞同任老师的观点,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拍出人的个性!千篇一律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Reply

  11. 纪实的困难之处在于,你永远要服从现实,而现实无法预料,因此摄影者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和交流成本来完成这项工作,在当下这个快餐社会中,这种表现方法自然会被很多人抛弃——太麻烦了。
    讨论这么热烈,回头真应该专门组织研讨会。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