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种热爱能够继续——从自发到自觉的摄影

昨天贴的关于“中国有人在摄影”的帖子,sunxin和busoni相继发表了他们的“长篇大论”。我觉得这种讨论真好。

我给busoni写的邮件中谈到了自发的摄影和自觉的摄影,其实这是我当年在给《中国摄影》杂志撰写高磊作品评论时候的思考。当时写这篇文章弄得脑袋疼,生怕绕不出来了。现在借机把这篇文章重新贴出来,供大家拍砖。

高磊在人民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我发现他是少有的控制能力很强的人,因为他废话极少,思路清楚。后来,我的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观看高磊照片的感觉:“我喜欢的是他的方式 我觉得他是把摄影当作生活方式的人。”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觉高磊是一个很有些故事的人,在那场讲座之后的晚上,我认真浏览了高磊所有的照片,然后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而这封邮件则成了我在这里再次对高磊说三道四的理由。

邮件里的好多言语都是凭一时感觉而写,经不起推敲,我认为有意义的是,在里面我们探讨了一个绕口令一样的话题:如果高磊要把照片结集出版,他要表现的是一个摄影的高磊呢?还是高磊的摄影?高磊的回答是后者,而这个回答成为今天我们可以继续探讨的起点。

在高磊的博客或者说在网络里,他鲜明的个性,独特的经历,对摄影的执著与热爱,在摄影技艺方面的高超的见解,使得一个生动的高磊,摄影人高磊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让同样有着各种不同爱好,不同期待的网络受众,都能得以从不同角度亲近他。没有过硬的照片,自然也无法赢得尊重,但事实的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过程的关注超出了对影像本体的关注,高磊的摄影已经逐渐湮没在各种各样对摄影的高磊的讨论中。但是我们需要从网络中所形成的语境中剥离出来探讨高磊的摄影。

我认为高磊的很多照片都是不错的好照片,在很多展览上,他的不少照片都深深地打动了观者。而且经过国外的系统训练之后,他对高素质影像的要求,在目前的中国摄影师中也不多见。

但是如果把这些照片整体拿出来“看”就会有问题。它们很难让人产生一个整体评价,有报道摄影风格的,那是些符号化的“快速”传达信息的影像;也有纪实摄影风格的,是“平静”而又需要揣摩的照片。有的时候他对影像控制极为职业,比如孩子哀怨的眼神漫不经心的撇来,让我们完全忘记摄影师的存在,而在有些时候,他拍摄更多凭着感觉肆意发挥,缺少控制。我惊讶于他的这种跳跃。这组照片可以编辑成很多个不同的故事,这可以是一件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也是灾难。因为这些问题,当然完全可以通过后期的图片编辑解决,但是这却有可能使得你影像的存在不得不更多依靠图片编辑或者图片评论者的诠释,这是大多数摄影师都不情愿的。

不过,我们无法对巴以的这组照片过多苛求,在如此很极端的环境下,要真正操作一部作品不是一次两次,一个月两个月能够完成,而巴以的环境不允许摄影师精打细算。但是,高磊的这种“犹豫”,却多少反映了他从自发的摄影到自觉的摄影转变过程中的一些心态。

高磊对摄影的热爱生发得很自然,与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什么摄影家的人不同,他是在对影像真挚的追求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职业化的道路的。我认为他在自发摄影的阶段,拍摄的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技艺上无可挑剔,感觉上愉悦身心,而在内涵上,却并不在乎所谈内容的影像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照片与照片之间是较为孤立存在的。而后在巴黎的学习让高磊从一个摄影的发烧友走向职业化,“拿照相机当作工具说事的人从本质上来讲是:用影像写作的作家。”这是高磊在回复我的邮件中所说的话。作为职业摄影师的高磊已经不满足于拍摄句子,他想系统的表达自己。

写好句子与写好文章是两个阶段,对于摄影而言,片段的表达与持续的表达是两种境界,也是我们评价一个摄影师的重要标准。有这样几点必须清楚:首先,对照片孤立的解读是危险的,因为所有的解读必须发生在一个语境之下,某个语境下的好照片可能在另外一个语境下就成了坏照片。其次,这种多重解说也反映了一个现实,摄影师在拍摄结束以后可能会失去对影象的控制权,由于视觉媒介在传达语义上的模糊性,观者在解读影像的时候不免会出现多义的理解,而策展人和图片编辑其实也就因此而生——他们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解读照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摄影师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可以通过持续而连贯的表达自己,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人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场”。

这种清晰的思路的形成,也许需要很长的一段磨合期。当一个摄影人从天马行空的自发阶段,进入试图用影像表达自己的自觉阶段的时候,对自我的认知,结合对摄影史的认知,从而为自己寻找一个稳定的语言系统,勾画出前行的坐标原点,是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摄影评论者刘树勇先生对摄影的语言形态及分类原则的研究,值得借鉴。他把摄影分为这样几类:(1)记录的摄影(2)研究摄影语言本质特性的摄影(3)表现的摄影(4)观念的摄影。

这些不同语言形态之间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摄影师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时,要首先找到自己喜爱并且适合的表达方式,同时了解在摄影史上,前人已经做了什么,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比如就研究摄影语言的这类摄影来说,毫无疑问亚当斯是这一领域的颠峰。而这一过程就如同开车找准了自己的车道和与前车的距离,接下来的也是最容易的,就是开足马力。

肯定会有人质疑这种思考过于僵硬与理性,但是我们必须通过这种痛苦而缜密的思考,才能完成自我到自发的蜕变,不过也有时候,这个过程是潜在的甚至是浪漫的——很多人是在不经意间撞到了自己的天地。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高磊

    先是在巴黎镀金 然后拍了一部巴以旅游照 而后回国拉关系建立人际网做生意[:Orz:]
    对他的评价用以色列签证官的话说
    一个骗子 [:Bow:] [:Bow:]

    Reply

  2. 总是说“影像日记”,高磊先生的片子是给我“日记”感最强的。他的影像很精到,又具有日记的随性,有些图片让人觉得加上些文字是充实的,像个故事一样。而丝毫不加说明也无伤大雅,只当是心情的表露。这样的摄影很好,重要的是,他有一种表达欲,并知道如何利用相机去表达。这是让我感动的。

    Reply

  3. “总是说“影像日记”,高磊先生的片子是给我“日记”感最强的。他的影像很精到,又具有日记的随性,有些图片让人觉得加上些文字是充实的,像个故事一样。而丝毫不加说明也无伤大雅,只当是心情的表露。这样的摄影很好,重要的是,他有一种表达欲,并知道如何利用相机去表达。这是让我感动的。”
    赞同,类似我们写文章,一个作家不可能一辈子只写一本小说
    ———————————-
    “对于摄影而言,片段的表达与持续的表达是两种境界,也是我们评价一个摄影师的重要标准。”

    持续表达多久才算,一辈子?

    Reply

  4. 一个知名作家,也许大多数时候在写随笔,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作家发表的东西呢,至少不会产生误解的啊,难道会说他东写西写,不持续?人生的不同阶段,感悟肯定不一样的,只要保持文笔水准,写什么都行吧!

    Reply

  5. 老師真是個好人。

    其實我蠻愛拍磚一詞。
    我只看過為數很少的中國的Blog,
    有時上面留言的尖銳直接真讓人心頭大悅。

    Reply

  6. 知名的作家也写随笔,但是这建立在他已经是知名作家的基础上,或者说他一定有了标志性作品。持续的表达不是说一辈子拍一样东西,而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很系统,而且能够持续创作。

    Reply

  7. 4楼的,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时候可以停下来看看书,听听其他人的看法,甚至放下手中的东西干一些其他的事情。

    Reply

  8. 9楼的,我也喜欢“拍砖”一词,因为这是一种结实的批评(因为砖好大块儿啊),而且行为大胆且是光天化日,并非偷偷摸摸阴阳怪气,尽管被拍的人也会面红耳赤,但是回头想想,这一砖拍下去,可能就把你拍醒了呢! [:Wakeup:]

    Reply

  9. 摄影师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深刻关注自己国家正在发生什么。这点上,高磊确实拍摄的不够。 [:Orz:]

    Reply

  10. 其实只要自己热爱就好,自发和自觉仅仅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