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报纸的情书

上周末回家,车站旁的报刊亭即将打烊,门要关上的时候,突然发现,这里竟有着我所见到的最多的报纸。它们一只只如同倦怠的小动物,耷拉着身子缩在货架上。这些残留的报纸,每个代表一种样式,一份晚报,一份早报,一份日报,一份小报,一份文摘报……

也许是因为夜晚将至,但我肯定,在白日里,它们彼此之间也不会有任何交流;不似之前,还有一大票同伴的时候,这一伙人占据显眼的位置,挤挤挨挨地叫嚷,大照片与粗大的标题是厮杀的利器。现如今,仿佛公园长椅上的老人,这些家伙已经不说话,就那么默默地坐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报纸已变成了旧闻的载体。

今天早晨,打开已略显古旧的博客界面,我打算写点儿旧闻。

2015年12月,我保存了一条链接,标题为:《Javier Errea与报纸的情史》(Javier Errea’s love affair with printed newspapers )。

我是在马里奥加西亚(The Mario Blog )的博客里读到这条消息,也一定是被他的这段话鼓动,才存下了这个链接:

“印在报纸上的铅字,墨水的味道会弥漫在屋内,黑色的墨水将沾在你指尖,假使躺在床上读报,又会染脏床单,但对Javier而言,这正是他喜欢的方式。报纸的味道如咖啡的芳香。它们有一个开始也有一个结束,你可以触摸。当然,那可以是16页却也可能有120页,这要看这一日里到底有多少内容需要讲述。”

在加西亚看来,西班牙报纸设计师Javier Errea出版的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封写给报纸的情书,记载的是他和报纸的一段情史。书名叫《报纸或是死亡:拯救报纸和新闻的子弹》(Newspapers or death:Bullets to the rescue of newspapers and journalism)

Web

我肯定无法阅读这样一本西语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记载了作者沉浸在报业里的见闻,但是幸好,设计师加西亚的书评也写得相当精彩。阅读加西亚的这一小段文字,观感是美妙的,是两个视觉系的人,用文字展开的对话。

“这本书有点儿像青春期的男生写在笔记本格子纸上的字条,老师还在讲台上,字条折好了,交给前两排坐在左边的女生;它好似作者在我们耳朵旁边低语,絮叨泰姬陵如何影响他自己(它的美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告诉我们曾在阿根廷的胡胡伊省了解到有八种不同的玉米,而最棒的是,他把设计师的“格子”与巴西的伊瓜苏瀑布川流不息的流水做对比(大自然不相信网格,水自由地奔向任何方向)以及,是的,墨西哥是我所听到最美的词。”

“它是Javier分享的沉思时刻,通常都是在天际的飞行途中,这也是他之所以对各个航班都骄傲地竞相推广空中无线wifi发出叹息的原因。他钦羡各种反差很大的社会形态,从斯德哥尔摩极少主义的优雅,到印度喀拉拉邦极尽繁复的一切——包括其报纸的读者。真令人羡慕啊!这是Javier在书中发出的感慨。”

书里都是字儿的事实并不让加西亚感到奇怪,他的这位老朋友是讲故事的人,而非只能简单地以设计师为标签归类。

全书唯一的一幅图在封面。一扇可以随时推开的门,左边写着报纸,右边写着死亡,加西亚将之想象成这样一个时刻:西部牛仔形象的代表演员约翰·韦恩(John Wayne),手持双枪,全副武装,在正午的决斗中推开围栏,他准备朝任何挡道的人射击。在旧时的西部,第一枪子弹通常会对准玻璃杯或瓶子,目的是增加效果。

加西亚说,当你推开这扇门,进入Javier的书中,是302页有趣的文字,被拔枪横扫的是任何预言报纸将死的人。最主要的射击对象:鼓吹网络代替一切的Jeff Jarvis,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以及Twitter。Javier认为:他们假装是灵魂之导师,但除了夸夸其谈,并未做任何实质努力。而在twitter上,我们所做的无非是发射大炮,创纪录,吸引围观者。这真是一个实打实的名利场。

别管那么多。准备好了吗?你手头是否有一份报纸?翻开它!

Javier说,报纸欠着字体太多的人情, 字体的多元就好比情绪的多元。你可以用悲伤的字体讲一个悲伤的故事,你也可以用隐含乐观情绪的字体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好的设计?好的设计是干净的设计,当原材料是高质量的,读者唯一的要求就是请报纸不要在上面撒太多的调料,不要在上面盖上辣椒和酱汁。

报纸?一份报纸的使命不是沉默。报纸要充满勇气。报纸要做出决断。它要敢于试水,要不然,就毫无意义,它绝对不应该温温吞吞。

乌托邦的理想报纸?周一,我家门垫上扔来一份报纸,上面写着今日无新闻,好好过!我接着去洗澡,上班,和同事谈谈今日无新闻,但绝对不会上网去查这是不是真的。周二,还是扔来一份报纸,上面可能写着,今天没有国际新闻,没有商业新闻,但是,本地有个大新闻,会让你张大嘴。

对啊,今天可以没有新闻。为什么每天都有新闻?为什么报纸不可以只承载旧闻?Javier说创新已经是一个被力气用尽的词,每一个公司,每一个政府,都在说创新。

在这个老年人和年轻人突然变成对立的世道里,在这个我本人的博客都已经快要成年的时间节点上,我选择去朗读这样一封写给报纸的情书。这并非是因为我不喜欢新媒体,很明显,我非常喜欢博客。尽管Javier这个从编辑部里跑出来的老年人举起双枪,叭叭叭,干掉了几个网络人士,但我不认为这书是来自传统世界向新媒体发起的挑战。在有些人眼里,江山似乎一定要靠打。于是一定需要一个老年人和一个年轻人出来决斗。但Javier保持了优雅和他的幽默。想一想看报纸的过程,你对着纸张凝视,所有的反馈都吞咽到肚子里,不久后会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听……我们还需要很多的故事,由真人来讲,并且不带任何目的。

“历史更迭的速度很快,但进步却缓慢,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的张力之中。”说这话的是一位摄影师Gilles Peress,我爱死了这些默不作声的旁观者。我总是希望他们能多说两句,说啊,你看到了什么?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7月份又要跟自己工作的媒体续签合同,坦白说真是不明白这样的媒体和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不过更坦白地说自己除了干这样的事不知道可以怎么养活自己。但我知道自己能做别的事,也知道那样的事有价值,可是没有人会为那个付钱的,真无奈。

    Reply

    • 那就拿着自己工作媒体的钱养活自己,业余时间里去做自己能做的别的事的一部分……

      Reply

      • 实际上已经这样过了三年······但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有点两头亏欠,既不算对媒体尽心,也没能为兴趣尽力。但更麻烦的是第二个问题。像我这样的寻常人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按说有点小聪明,但毕竟没有智慧冗余到应付了工作,还能完全支持自己想做的探索;多少有些意志力,可终究谈不到潜心一志,孑然一身地默默进取。还是想要得到环境的爱护,想要得到周围的理解,可以集中不多的智慧,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也非常需要回应,期待能够交流,可以在人与人的共同体中,对正在做的事保持热情。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那么一丁点聪明,还没冒头就自行告退,那样一小点轴劲,坚持不到多久就不了了之。最后只剩下唯有自己知道的想法,和已经什么也不想动的身体。

        Reply

        • 缺少同仁是个麻烦。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和你一样想法的人,不试一下怎么能知道呢?总要有个过程。

          Reply

  2. 老师您好~我是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在视觉传播老师的推荐下关注了您还有这个网站。之前都是看客,现在想说点什么:
    大一初入校门,老师就在说纸媒要死了。当时的我拿着手里辛辛苦苦剪贴了一本的《南方周末》内心无比酸涩——虽然我不信,但隐约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不过两年后过去,越来越多的报纸似乎是应验了《正在消失的报纸》,应验了很多新媒体大v的预言。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本科在读生,我觉得不甘心又心酸。
    学新闻的多少都有一点新闻理想。也有人说,这些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的呈现,“你们学新闻的人就是假情怀真守旧。”
    但我一直坚信,铅字的力量是巨大的。那种墨色的冲击绝非荧光屏幕可以复刻。而且我也认为,只有那样的载体可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可以在千百年后击中作者都难以想象的【后代人】。
    新媒体内容发表的便利让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写文章并且被别人看到,但反过来,几乎零门槛也就导致了公众号的泛滥,那种对公开发表的报道、评论应该有的敬畏之心快被抛弃了……
    我也在一个学生独立媒体, 我们坚持着把平时发在网络上的报道收集再三修改做成杂志——我们希望能留住这种情怀和敬畏之心。
    谢谢任悦老师一直以来的分享,受益匪浅。

    Reply

    • 科特兹(André Kertész)有本小书叫做“On Reading”,拍摄的都是正在读书的人类,约翰伯格说,那里面的人们仿佛都在乘坐飞毯,到了另外一个天际。无论在怎样的介质上,当人类凝神专注阅读,深思,这都是好的——无论是数字化载体还是纸质载体。但纸质载体有自己的意味,当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它的意味就更突出,它将更是为它所需要的人存在——尽管不是大众。希望你们的杂志能够继续存在!感谢你的留言。这里都不常更新了,看到你的留言很开心。

      Reply

      • 在亚马逊上花“重金“购买了这本小书,阅读后受益匪浅,对伯格的话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时代发展不可逆,机械复制时代在当代某些批评者眼里,似乎已经是消费社会,是景观征服。刚好和其他校媒负责人聊到了这个话题,我们都比较悲观认为后继无人:愿意做深度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有一个朋友在某个现在比较火的自媒体,工资高,福利好,一篇文章阅读量随便破万,成就感也有了。
        但我们总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都是痛苦的,但一想到还有人和我一样,就释怀了不少。交流中,我发现比起整个世界的不幸来说,我们的痛苦都不值一提。
        以上是一些随感分享。
        希望这里一直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时代里有如此安静的角落实属不易。
        谢谢您!祝好。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