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者

Tomasz Lazar  占领华尔街

昨天,收到一位自由摄影师发来的918游行的照片,同时,一位正在做实习记者的女孩也发来她的文章,告诉我文章所配发的照片也是她拍的。

给前面那位记者回信,我说:“如果有职业摄影师站到这个位置,你就不能在这里拍。”他的照片都是身处游行队伍中拍到的,捕捉各种“有冲击力”的画面,多年以来,我们的摄影记者都是这么做的。但今天,不光是自由职业者,甚至是职业摄影记者,这条路都行不通了。

实习小姑娘的照片后来上了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首页,她只上过一学期新闻摄影课;我们更多人是在微博上浏览从现场发来的直播图片。不少摄影记者在发稿之后,会把他们的漂亮照片集纳成一个图集传到微博上,但它们此时的存在只是一个优美的姿态,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非常无力和无奈。

前两天,一位摄影记者打电话和我聊到到学校进修的事儿,临挂电话的时候,他说感到压力非常大。

这个职业还怎么干?

说一下这两天报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来自腾讯的一段视频:《使馆前的游行》,摄影师是徐阳——当然,这么好看的报道肯定无法在网络上存活,目前这个链接已经找不到了。之所以提及这段视频,是因为在这里,它给了游行参与者一个发言的机会,摄影师采访了抱着孩子的、举着旗子的,这些人谈及他们为什么来这里的原因。这段报道事实很丰富,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播效果,我在其中看到了荒诞,但看留言,还有很多人看到了英雄主义,他们说自己因此很感动。

视频当然和静态照片不同,但除了那些偷盗者、打砸者、除了阴谋论者,游行队伍中还有谁,发生怎样的故事?静态照片是否也能回答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摄影记者曾停下来和他们的被摄对象做了采访呢?

并非要为这次示威正名——噢,政治的事情太复杂了,早上我试着给摄影师找一些例子,想到了“占领华尔街”的一些照片,除了经典的新闻摄影的报道手法(比如,文章开头那张今年荷赛的获奖照片),有不少照片都是肖像,以下就是几个例子:

1. 摄影:Martin Schoeller

2. 摄影 Vanessa Bahmani 摄影师的计划是要拍1000个面孔

3. 摄影师zuccotti park 拍摄了99个占领华尔街的面孔,并录下了他们的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在这里

 

在这里放这些例子(它们也有套路化的倾向),并非是将占领华尔街和此次游行类比,也绝不是让摄影记者们拍着大腿惊叫:我怎么没有想到呢!然后照搬这些形式——这最讨厌了!!

我要说的是,记者是使者,别人没有在现场,只有你在那里,你要把之前脑袋里已经预装的东西卸下来,替代不能到现场的人去看、去听,去问,要有更多元的信息传递出来,才能让读者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我还要说的是,尤其就这些肖像来说,摄影记者要把自己的报道对象当人来看,有太多的报道,根本没有人的存在,只有被符号化的人——好人、英雄、穷人、坏人、疯子,等等。把你不喜欢的人也要当人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视,很多人都做不到。

关于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除去对事实的记录——更精彩的记录,在挖掘事实和表达观点和情感层面,中国的摄影记者还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只是,怕很多人并无心在此探索,但他们同时也要知道,那种拿起一台相机就能成为一个摄影记者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Comments (15) Write a comment

  1. 我觉得您可以把“camera as a weapon”的链接放过来。其实摄影记者要做的应该有两件事,一个是摄影人的事,还一个是(文字)记者的事。拍摄之前或者同时,要有和现场交流的动作。否则就只是表面掠过一些影像,甚至是啥也没拍到。

    Reply

  2.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记者要做的是采访,拍了一堆图却没采访就称不上是报道。”

    Reply

  3. ‘那种拿起一台相机就能成为一个摄影记者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我觉得不是好事,但非常同意这句话,现在那种使命已经交给手机了。好像离开传统手法以后很多人都去拍肖像了嘛

    Reply

  4. 在一个充斥着各种人物、观点、立场的事件中,肖像反倒成了比“墙上苍蝇”式拍摄更直接的方式,简单地把各种说法和拍摄对象想要呈现的面孔摆出来,倒是省去了摄影师自己的观点。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