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词滥调——马丁叔叔的火星来信

前两天,一不小心逛到了马丁帕尔的博客。没想到,他偶尔还会更新一下这里。最新一篇讲他圣诞节参加俄罗斯富豪的聚会的经历。

我看中了一篇名叫《摄影陈词滥调》(Photographic Cliches)的文章,发表在去年四月。真奇怪,这么一篇辛辣地抨击摄影界自恋的文章竟然没有广泛流传?不过,还有一个奇怪的细节,帕尔这篇文章写成于2010年11月,但直到半年之后才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他在犹豫什么呢?

以下是我的翻译:

艺术和纪实摄影师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他们比其他一些摄影师,比如拍家庭快照的以及业余摄影师更高人一等。不过,经过我这三四十年的观察,我的结论是,我们对自己所拍摄的东西太过自信了。

这个结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尽管我对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无不经过深思熟虑,但也仍然常常会发现自己也掉进了以下的陈词滥调提纲里。我非常关注那些执掌我们工作的基本法则,并且也想尝试来总结一下现今控制我们当代摄影实践的一些主要流派。这些核心主题和路径也在随着新摄影师的涌入,随着他们对摄影文化和语言的改造而不断改变。我渴望看到新的作品以及这方面的新书、杂志和展览。但大多数作品我看到的都是普通的,随大流的。所以,我在Brighton摄影双年展的时候,选择作品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从一个新鲜的角度切入选题。

下面就让我来试着梳理一下我能找到的一些基本套路:1. 高角度俯瞰人类(the above ground landscape with people)

这是最近一个流行,主要是从Gursky那里发展出来。从一个高视点的地方框取人,把他们置于(淹没在)城市也可能是郊区的景观之中。

2. 弯曲的路灯

这个手法美国比较常见,他们那里这种路灯很多。这是典型的城市风景,但正在变得没落。这种流派可以追溯到Stephen Shore和其他一些人身上。

3.个人日记

Nan Goldin的《性依赖的叙事曲》在这方面算是开了先河,随后还有Larry Clark以及Ed van der Elsken这些人跟进。

4.  怀旧的目光(The  Nostalgic Gaze )

摄影师乐于拍摄工厂、商店、俱乐部或者其他一些要关闭的机构场所。我们总是欢迎那些濒临消失的景观和人。

5. 怪异的以及非常视觉化的场景(the quirky and visually strong setting)

一提到纪实摄影这个概念,我们似乎更容易看到一个关于马戏团的项目而不是一个加油站的报道。其根本原因是摄影师愿意拍摄那些有着古怪视觉的场景。我们就有着大量这类题材的报道,比如精神病院和动物医院。

6. 街头 (the street)

最近几年街头摄影也被当代潮流卷入,摄影师制造出许多富有幽默的场景,并且很自然地转向了彩色。在英国,我们的传统其实是在海滩拍摄,但最近几年也开始没落,因为越来越难拍了,你不留神就被控偷窥。

7. 黑白的粗颗粒照片(The black and white grainy photo)

要是你认同,森山大道就是这个流派的教父。他把Andy Warhol和William Klein的影像表现糅合而形成了这种具有突破性的摄影语言。所拍摄的主题也是把城市景观和个人情感结合。

8. 新贵 (the new rich)

设想一下,这种流派就好比Tina Barney以及其他那些去耶鲁读书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学成归来之后都把相机对准了自己的家庭。通常都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而且经常有把衣服脱掉的场景。

9. 我是一个诗人(i am a poet)

这可能是最具冒险性的一个流派,因为它要把浮华去掉。这种影像可以在Eggleston和Rinko Kawauchi那里找到根基。

10 现代类型学 (the modern typology)

Becher夫妇和杜塞尔多夫学派对我们拍摄地貌和自然有巨大的影响,他的学生的成功又继续推波助澜。很多可以看做B流派的Becher的学生们用类型学的方法拍摄那些摧毁的建筑、海边小屋等任何常见的景观。11. 摆拍的照片

现在在街头拍摄太难了,摄影师又有着控制被摄对象的愿望,这种摆拍照片盛行一时。Gregory Crewdson以他的好莱坞风格的大片布景拍摄手法引领潮流。

12 标准照(the formal portrait)

曾经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最近又重新流行起来,像Reneke Dijsktra和Thomas Ruff这些人拍肖像的方法,禁止微笑,并且需要一种重复出现的结构,拍的时候一定要有三脚架。

13. 宽宽的风景 (the long landscape)

宽幅是最近拍风景的时尚画幅,冰川海湾则是用这种手法的理想被摄对象。

这个名单我还可以再列举下去,不过我觉得你可能已经捕捉到了我要说的要义。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说:“这也太冷嘲热讽了吧。”但很多在这个名单之内的作品我自己也很喜欢,事实上,所有我喜欢的作品都能够分门别类到这个列表。我认为,这个话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对自己拍摄的主题细心考虑。我在看学生的作品集的时候通常都会说这些话,但人们却总是看着我,仿佛在说:“你怎么敢质疑我拍的东西。”

但假使我们仔细看看周遭这个变化的世界,那里似乎有太多的主题是我们不去拍摄的,因为我总是需要去回应一些所谓的流派和熟悉的表达从而让我们有创作的信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题材增加影像的力量,但正如它可以是一种解放,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束缚。

Martin Parr  Nov 2010.

Comments (26) Write a comment

  1. 刚开始接触摄影就被绕进去了,原来不关心社会,看完纪实摄影师的一大堆照片也开始关注了,后来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机就不由自主地那么去看去拍了,拍回来后自己觉得挺好的。
    给别人拍肖像前总得看一大堆别人拍的东西来启发一下,不然真得是没招使,拍得时候感觉有了主心骨,起码别人这么拍已经成功过了啊
    每天看很多别人的照片,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然后自己再拍摄同样主题的时候,拿起相机来想也不想就那么拍了
    尤其是新闻照片啊,有一阵儿每天看黄城李记,结果工作起来就会四处寻求穷尽角度,累啊,自己还满足得很呢
    老马一直压住此文迟发,嘿嘿,因为他也无法抵抗这些成功的滥调陈词吧

    Reply

    • 呵呵,喜欢最后一句,我觉得也蛮切中马叔叔的心态。我感觉,他对照片的品评这几年已经有些走入死胡同,其实哪有那么多的“新鲜”,如果从一种职业的角度来看,陈词滥调甚至是一种需要。而如果老马不为了策展,不为了出书,不为了成功,不为了某种某种需要,他就不会那么费力去寻找新鲜了。反过来,创作也是亦然。

      翻译这篇文章,最后本来想加个注脚,后来一想算了,每个人都应该从不同视角来看这篇文章,但最好别对号入座,不能总是一种批评不得的心态对待批评。

      再献上一句布列松的话,虽然有些和稀泥:
      “艺术的创作主题总是一样的,一切都被说过了。唯一不同的是,你要用你自己的配料来表现。”

      建议大家去看布列松传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所有要素都具备了——性格、气质、文化、眼光、世界观。他已经在生活面前准备好了。

      其实哪个年轻人不是从模仿和受影响开始的呢?——在你没有准备好之前,最可怕的应该是,你始终没有去做任何准备。

      Reply

      • 添个乱。
        “学习别人的艺术,完成自己的艺术。”——Robert Bresson
        (这位是拍电影的那个布列松)他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是吧?哈哈哈哈~

        Reply

    • 这是典型的小朋友看到老家伙牢骚的回应,哈哈。 [:^^1:]

      我喜欢你说的消极,他真的有一点呢,尽管总是把自己弄的很古怪,但真的年纪大了。年纪大的人怎么找能量呢? [:Orz:]

      Reply

      • 我觉得还是“给谁看”的问题阿 当你单纯的只是想给自己看 想拍照的时候 就不会管不管cliche了吧
        因为外界因素不得不开始考虑观看者的时候 也就开始慢慢的失去那样表达的热情了
        或者说其实可能是因为自己太过一成不变或者世故?以至于想说的话也就那么多 自然也就觉得没意思了吧
        单纯的年龄和热情没什么关系我觉得 主要还是自己要不要开始有那么多顾虑吧 总结这些所谓的cliche也就是为了获得点儿安全感 吧
        谁知道
        我觉得人就该傻傻的 有点蛮劲儿 才好玩
        智者神仙什么的 不是人阿! [:^^3:]

        Reply

        • “因为外界因素不得不开始考虑观看者的时候 也就开始慢慢的失去那样表达的热情了”——同意!

          Reply

  2. 马叔叔牢牢的抓住窗框以保持窗户的位置,,尽管窗户在晃动何不断的被变换风景,,,呵呵,他想hold住,其实他也在窗外,,大家都在,,, [:^^2:]

    Reply

  3. 他的提醒還是很重要。

    雖然他的名單在我看來太廣大了一點。
    不過坦誠說,不是你拍的東西「完成後」看起來跟某形式很像是問題,
    而是如果你拍時就照著某派形式去拍,那就被怕老大說中了。

    能量當然非常重要,不過,新跟獨特是一種奇妙天賦。

    應該說單純的在觀視時省視、專注,就會很好。(其他都俱備了~)

    Reply

  4. 創新很難啊,你越了解,你就越喪氣。其實也不難,每個人還是不一樣的啊。找准自己和别人不一樣的地方,說出自己對感覺的感覺就好了。但是太難。哈哈哈。。。 [:Wakeup:]

    Reply

    • 关键问题不在于创新,很多时候,创新也会是一个陷阱。花俏的形式会引来一片喝彩,但不能掩盖其内在的乏味。

      帕尔没有说明白,他要的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新,看上去,他还是在找一种形式上的新,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毛病,总要一种眼球效应,缺乏对内容的品评。这也是让摄影变得浅薄的一个根源,也是让形式雷同乏味的一个问题。又有谁会看到,内容的新呢?那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角。这在今天已经太难了。

      Reply

      • 能看出老馬內心的不滿足。這就不錯了。現在他正瓶頸呢,看看他下一步能做啥吧。 [:^^1:]

        Reply

  5. 其实作为编辑来说也非常想看到更新鲜的表现方式,有些已经被用滥了的方法还是在不断的被重复,马叔叔在这里总结了不少,不是不喜欢这种重复,而是希望看到更新奇特的东西。。。也许是我看图看多了有点麻木了吧。。。

    Reply

  6. 哈哈,昨晚逆光入梦,原来是因为昨天没上网看到这篇著名老头总结的陈词滥调。作为摄影工作者我们不妨每个人都来列一列自己总结的陈词滥调。新和旧是相对的,知道了旧才有可能发现新。把老头总结的最后一句倒过来,就是“它可能是一种束缚,也可以是一种解放。” [:Automan:]

    Reply

    • 哈哈。其实陈词滥调各个领域都有,比如做设计的,封面设计里我就经常看到说一个人没了,就用橡皮擦给擦掉。。。在实用领域,陈词滥调的正面作用就是楼上说的——新人入门指南。 [:-_-b:]

      其实提出陈词滥调不是反陈词滥调,如果想探讨,对之应该有思辨,比如正如丽君提出的可以新旧对照,还可以中西对照,可以追本溯源,然后才有更清醒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和一棒打死。

      Reply

  7. [:Yeah:] 其實他忘了講一個他自身喜歡的攝影宣傳品這個流派.偶花了很多時間跟大叔討論這個倒底是啥咪碗糕.最後才弄懂他所想要的是啥咪.

    別說這大叔不夠新潮.這大叔已經安插人員在北京狂搜猛搜.等著兩年後兩本關於中國攝影史的國際碗糕發表出來.各位就會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麼?

    Reply

    • 嗯,我知道,他正在和光圈合作做一本新的关于中国摄影书的书…… [:^^1:]

      Reply

  8. 拍照片的别研究这些,这个流派也看了那个流派也看了,最后自己反倒不敢拍了。再说了,摄影这个事儿还能指望出多少创新来。巴不得看新东西是图片编辑普遍的职业病。哈哈~~ [:^^1:]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