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nstagram友邻:两位马格南摄影师

那么,请原谅我连续两天都在说instagram的事儿;不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手机上,不是么?

在instagram上,有些人, follow 一个就够了,但有的,你则想要更多。New Yorker的官方ins(@newyorkermag),比起那些日复一日的唧唧歪歪,总归还是有些看头。这里每周都有一个主持,看高手在手机上过招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装腔作势的会依然做作,而诚实分子则会更诚实。 Read more

北京面孔

我有个文档叫作“blog idea”,有一天我无意中进入了阿三的网站,我赶快在上面填上了一条:阿三:北京面孔。 写文章总是要说真话才能写得顺,说实话,和阿三说实话:第二次camp放阿三的照片“门”,我一直以为是个错误。当时我很后悔,我是喜欢阿三对摄影那种憨厚真诚的态度才放他的照片,但是我不喜欢那组照片。 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阿三时候的感觉,他很焦虑,他在拍一组名叫《北京面孔》的照片,很想把照片拍得专业,拍那种很精致的人像。当时,我还给杂志社找摄影师,我很想把他也给招募进来,原因是他会用灯。但是阿三还有工作,我的想法只好作罢。 但我很奇怪,真的很奇怪,阿三为什要做这个项目,他弄了个博客,在网上联系拍摄对象。给他们拍肖像。我其实也不喜欢这些肖像,因为有些写真照片的味道。 第三次camp放阿三的作品,我没有任何犹豫。他录了音,效果不是很好,他的被摄对象絮絮叨叨谈他们为什么要留在北京,甚至没有什么理由地谈论婚姻爱情。我觉得这片子触动了我的神经。尽管从摄影上,我觉得阿三似乎还没有摸到门路,因为他实在太白手起家了。那时候,他已经完全辞职做这个项目。 当阿三终于拍了一百个北漂,写了大量的日志。面对这些东西,我忽然开始思考一个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我的同学都在哪里呢?我们这群九十年代的毕业生,“留京指标”,就是从我们那个时代诞生的名词。我们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一种生活,一定要留在北京,租一间小房子,再攒钱买一间自己的房子,结婚,生孩子——你看那些新的小区里遍地都是新生儿。 我的学生现在也是这种生活轨迹,只是他们的留京变得越来越难,买房子也更难了。 再回过头来,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北京?是否仅仅是因为我们碰巧漂流到这里?北京不是巴黎,也不是纽约,甚至不是上海,不是江南,不是厦门,没有水,没有湿润的空气,这个城市总是在翻修,扬沙。 对我来说,有一个理由,我的青春期在这里度过,白颐路还有大树的时候,我曾在这条路上骑车,晚上踏雪去舞蹈学院看过电影,在清华的走廊里看过日出。我不能离开这里,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里。 对于更多人来说,在这个巨大的城市找到巴掌大的一点儿地方栖身,我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原因,是因为理想主义?因为这有财富,有梦想,有爱情,蕴藏着一种变身的可能,还是别的什么。在阿三的照片里,我看到他们都那么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真的如巴掌大一点儿的居所,将之变成一个有“我”存在的空间,我也能看到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的繁忙劳累和挣扎。 我忽然想起,小学五年级,我住在西安附近一个叫做阎良的郊区,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我,我们就要搬到天津去。我很兴奋地告诉我周围的朋友,轻快地溜达在街道上,在我心里面有一个关于城市的巨大的梦想,比纽约巴黎还要豪华。可其实,城市,不过就是这样。 我时常笑称认识的人都是文艺小青年,我现在觉得,这里面,阿三才最文艺,他带着一点点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执着做了这个项目,其实,我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接受他的摄影,但是又怎样呢?阿三根本就没有在摄影,而且我觉得他最好不要懂摄影。 不知道是否会有出版社给阿三的照片出个集子,它不是知青下乡,也不是80年代的理想主义,这个故事不算远,讲的就是我们这一代的故事。 王心灵:房间狭小拥挤。她笑着说,这已经是自己曾经租过房屋中最大的了…… 墨涵:他说有三个梦想,一是有一块好表,二是有一辆奥迪A4复古型跑车,三是有一个女儿。这些梦想在那里呢?电车男摄

周一消息树

摄影记者们 著名的维加 上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纪念维加的文章,《灾难是维加的领地》(Crime Was Weegee’s Oyster),这位用闪光灯撕破纽约黑暗夜空,自称“著名的维加”的家伙,都市报记者们恐怕都要奉他为鼻祖,但是又无人能及他的“英雄气概”。 不过,那文章的末尾有些令人伤感,1957年,维加得了糖尿病,住到一个朋友的家里,去世的时候,身边是一堆堆的照片和底片,这些宝贝于1990年代运抵ICP国际摄影中心收藏,其中还有一个纸盒子,上面的标签写着“维加”——是的,维加真的在里面,里面是维加的骨灰。ICP的工作人员对这个盒子总是担惊受怕,最后他们不得不出面给维加安排了海葬。 网络杂志Lensculture上刚刚展出了芬兰摄影师Harri Palviranta的作品“垮掉”,并将之形容为现代维加,因为他的风格和维加如出一辙,这家伙也是抱着哈苏相机,出入于各种打架斗殴的场合,大闪光灯也是一样毫无顾忌地扑过去。不过,他的作品比起维加来,味道差很多。 著名的马格南 (Access To Life)这是马格南图片社8名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个艾滋病的纪实摄影项目,该项目接受Global Fund的委托,在全球9个国家,对一些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治疗之前,以及接受治疗之后4个月的时候,分别对他们的生活展开记录,记录的形式除了照片还包括视频、音频,有的摄影师还带去了宝丽来相机让患者自己拍东西。主办方希望用这些影音作品唤起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注,并且对他们施以援助。 Paolo Pellegrin摄,马里 Alex Majoli摄,俄罗斯 作品值得细细看,多媒体的形式运用得很娴熟,整个网站做得非常精致,还有摄影师的大尺寸照片可以下载。 这些作品除了在线展出,还制作成podcast可以订阅,也将在画廊里展览,并且还会结集出版,这是真正让马格南的摄影师发挥其能力的项目。

我爱马格南

疯掉了!你不知道这个世界变化有多快,快得让你难以想象。 我爱马格南,因为他们是如此可爱,如此超乎想象。 从卡特里娜飓风现场回来的24小时内,马格南的摄影师Thomas Dworzak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精神,他在整理图片,同时也在整理声音——来自现场的声音,以及录制他的所见所闻,这一切将出现在“动感马格南”网站(magnuminmotion.)的幻灯片展示中。点开Thomas Dworzak关于飓风的报道“幽灵城镇”(Ghost Town),你听到了直升飞机盘旋的声音,水声以及嘈杂的人声,这些声音以及这些画面,让我肾上腺素分泌加快,激动不已。 我干嘛如此激动,首先,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东西把我拽到了现场,其次作为一个所谓专业人士这东西让我看到了摄影的更多可能,第三,作为马格南的敬仰者,我更敬佩他们的这种与时俱进的“动感”。 不管怎样,作为一个还不算太老的人,我喜欢新鲜与变化。我曾经提到过pixlpress网站的互动式专题摄影,恕我孤陋寡闻,动感马格南里的专题全是互动式专题Interactive Essay,我感觉他们改良了pixlpress的形式,每个专题都保持一个主线发展,在页面的右下有一个菜单,从这里你可以看到相关文字、链接,反馈以及摄影师的其他作品,清晰多了。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