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

镜头就是摄影师的眼睛,这个比喻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陈词滥调。但是当我们试图给摄影行为增添更加厚重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时候,将重点放在按动快门的手与指挥双手的大脑的时候,摄影行为中的这种眼睛观看的能力,却被忽略了。 我所说的忽略是指我们应该明白“看”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看不是发生在稍纵即逝的1/125秒的时间内,而是一个在凝视、对视甚至是窥视的过程中的缓慢发生的互动行为。 因此,抛开摄影是记录历史,摄影是阐释这样一些复杂的理念,而仅仅把摄影当作一种观看,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用眼睛观看的过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最近看到几位摄影师的作品,给我印象深刻,他们充分发挥了照相机作为“眼睛”的功能,创作理念简洁但是充满力量: (一) Nicola Dove的凝视 摄影术诞生之初,由于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低下,拍摄肖像需要经历痛苦的煎熬,长时间固定姿势并非是一件易事,一些摄影师甚至发明支架用于缓解被摄对象的痛苦。而这也让普通人更加对摄影心怀恐惧,担心自己的影像乃至灵魂真的是在被一步步吸入那个神秘的盒子,最终停留在一张相片上。 “我看到了这个喇嘛”一位策展人对摄影师Nicola Dove一张照片的评论,让Dove产生了新的拍摄想法,回到了那个拍摄节奏缓慢的年代。这套名为Observance的作品,摄影师让具有不同信仰的被摄对象直视镜头,心中默默祈祷,十五秒的曝光时间足以让相机吸收存在于这个空间的能量,让镜头中的底片和镜头对面的人发生真正的联系。 祷告的时候,恐怕是一个人最为安静的时刻,此时的凝视是神秘的灵魂的对话,相机看到了什么呢? 另外:请注意肖像工坊第三阶段的活动要求已经发布在click园地上了。 补充.刚刚发生的讨论: “祷告的时候,恐怕是一个人最为安静的时刻,此时的凝视是神秘的灵魂的对话,相机看到了什么呢?”,这话听起来和“经过交流了解之后拍的肖像才自然才能抓住其内心”云云很像。 评论 由 zeyez — 10月 11, 2007 @ 8:32 谢谢zeyez的批评,也正好提醒读者,这篇文章很不成熟。我觉得有些想法没有写出来,而且挺难写的。嗯,你指出的这句话的确写得过于讨巧。这也让我重新考虑,摄影师的将祷告引入到摄影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阐释,是不是也是一种讨巧行为呢?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