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你还是要举起相机?

在黑暗中大开杀戒的小丑,他所造成的悲惨剧情在剧场外延伸。Alex Sullivan,这位27岁的年轻人,将首映礼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却不幸遇难,尚未确定其死亡讯息的时候,他的父亲在现场举着孩子的照片疯狂大喊:“看到我的孩子了吗?” 当时正在现场的摄影记者Barry Gutierrez说,当父亲举着照片冲过来的时候,那万分的悲伤让让他痛到骨头里。 但这一刻,他还是要举起相机。 美国《连线》杂志博客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悲剧事件中: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和情感之间的平衡》(When Tragedy Hits, Photojournalists Balance Reporting and Emotion),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摄影记者是否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冷血?当他们也和受难者感同身受的同时又如何压抑自己的情感工作?他们这样做又是为何? Barry Gutierrez所拍摄的父亲的照片,经由媒介发表,把读者带到了悲剧事件的核心,《连线》杂志评论说,Gutierrez这样有经验的摄影记者在事件中显现了他们的价值,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那一刻,他必须要按下快门,Gutierrez说:“宏观上,我必须在头脑里一直有一个全局的新闻报道的观念。我的职责是一个摄影记者,我必须要明白,有上千万的读者会阅读这篇报道。但在微观上,我是一个人,我也有一颗肉做的心。” 当天稍晚的时候,Gutierrez又拍摄了另一张照片,他先征求了Shamecca Davis这位母亲的同意,她正在等待自己的儿子从警局录证词出来,Gutierrez希望拍下他们母子相见的照片。 这张母亲眼泪涟涟地拥着自己孩子的照片,Gutierre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你自己的情绪有多重要。假如你不能像一个人类一样,你就不可能拍到打动人心的照片。” 每次面对这样的灾难,媒体就要经历一次艰难的选择。十三年前,也是在丹佛,哥伦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发生了一次惨烈的校园枪杀案。一些媒体图片编辑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当时有一张俯拍照片,能够看到正在急救的现场,也很适合放到头版。和现在还不一样,那是1999年,社交媒体还没有这么繁盛,屠杀的信息都来自媒体,照片传递的讯息很重要。但图片编辑们却发现照片里有一个死亡的孩童,编辑非常担心照片会引起受害者家人的悲伤。思考再三,最终这张照片没有上头版,而是用了另外一张痛苦的学生的近景照片。 Photo: George Kochaniec Jr. 媒体研究机构Poynter的研究员Kenny Irby,他说,记者必须在这些场合中寻找平衡:“我们总是要找到一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讲述事实,而又最小程度造成伤害。”他同时指出,但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使命还是要直视灾难,冲到前方去见证。于此同时,读者也要给予他们的理解,因为这些记者冒着危险,把命都搭上去做灾难报道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今天编译这篇文章,内心有很多感慨。想到512大地震和一个摄影师联络,他煲住电话,反反复复地在讲自己现场的故事,情绪压抑,现在回忆起来,我猜想他那个时刻一定经历很严重的心理危机。我们时常说要做关心人的摄影师,但那每天在灾难死亡中出入的摄影记者,他们的情感问题却很少有人关心。 说到情感和职业的平衡,当下的国内的媒体人处于夹缝之中,在报道灾难时记者不是记者人不是人——太多媒体派遣摄影记者只想消费灾难,并无真正的怜悯同情,又有太多时候,那揭露灾难真相的报道根本不能发表,遇到的是冰冷的封口令。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