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版《在路上》

今年(2007年)是“垮掉之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出版50周年,很多《在路上》的纪念版本相继出版,珍贵的原稿也正“在路上”四处巡展。而当持相机的摄影师在路上的时候,他们会撰写怎样风格的《在路上》呢?这正是Photoeye(很不错的摄影图书网站)的专栏作者Avis Cardella试图探讨的答案。虽然网上无法看到全文,但是这篇很有启发性的小文还是吸引了我的注意。 Robert Frank摄 在Avis Cardella看来,摄影版《在路上》的经典著作是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随后便是彩色摄影先驱者Stephen Shore的两部作品,一部是1972年出版的《Surfaces  Americans》,那是摄影师以一种凯鲁亚克似的旅行方式,穿越美国时所拍摄下的种种日常景观。另一部作品是Shore在1973到1980年间开车巡游美国的影像集,名叫《Uncommon Places》。这两本作品无疑也是开启彩色摄影新时代的重要作品。 Stephen Shore  from  “Surfaces  Americans” Stephen Shore  “Uncommon Places” 进入21世纪,摄影图书出版中也有两部值得一提的“在路上”作品,其一是2002年出版的Garry Winogrand的《1964》,是摄影师在历时一年的旅行过程中所捕捉的生活片段,也是一次探寻心灵之旅。1963年,Winogrand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当我审视我目前所拍摄的所有作品,我发现它们让我感到我们是谁,我们怎样活着,我们未来会怎样,这样一些问题全都不重要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论,所以我必须拍下去,将我的摄影调查进行得更加深入和持久。” Garry Winogrand  From  “1964” Alec Soth的《Sleeping Along the Mississippi》是创作于21世纪的《在路上》作品,摄影师沿着密西西比河游荡。 Avis (…) Read more

十年前的课堂笔记(三)

困境三,从布列松到弗兰克摄影语言的变化。 布列松是一个行者、隐者,他不愿把自己的目光从镜头后移到镜头前, 他让人们看到人世百态而不是看到摄影者自己。他无功利的工作,将 许多事情做到了极致,从而达到超然于世的境界。而到了弗兰克,他 拍摄作品时只相信自己的直觉,不相信光影、焦点、构图,老一辈 建筑的摄影理念被打破了,在老一辈眼里,他们的作品简直是垃圾。 但是弗兰克却成功了,语言体系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对旧有语言的否定呢? 二,美国摄影理念的变迁。 摄影语言的体系的变革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弗兰克的成功源于 他在二战后人们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后,他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当时人们的 状态和时代脉搏。下面关于摄影理念的变化也说明了这点。 1, 1955年斯泰钦组织了轰动一时的人类大家庭展览,当时人们相信世界 是美好的,人类在进步。 2, 60年代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重新评价美丑,看到了 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扭曲。阿勃斯的摄影就体现了这种思潮,她的作品视 美丑如一,关注弱势群体,拍摄对象只是拍摄对象而已,对他们不抱任何 感情,而许多观众看过展览之后发现他们从中间看到了自己的状态。 3, 80年代,彼得威金(Witkian)拍尸体,扭曲的尸体,在相片上划道, 把现代人的精神表现为极致,而摄影师本人在商业市场上他也颇有收益。 这些人为什么能够成功?还是摸到了社会理性的脉搏,理念的转换,并且以完美的 影像表达出来。 三,记录与表现 纪录的目的源于历史情结,而表现的原因是摄影师的个体情结,也就是主体意识。 两者之间应该如何把握?今天的摄影师应该将历史行为缩小,突出主体意识。有两个 原因,一是现在的影像已经太多了,以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太少,也许一张即是 精品,现在则不然。二是纪录的手段也太多了,可以从多种途径入手。 因此,如果你仅仅因为历史情结纯粹的纪录,这样产生的只是产品而不具灵性。主体 意识是你成为你的前提,是靠个体苦苦追求才能得到的。不要用你的照片讲故事,传达你的感受。 四,东西方交叉视野中我们的位置 在做摄影时直面人,直面人性,这是东西方视野的交叉点,最终达到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