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真实与最真实,戛纳广告节速递

顺手发布刚刚看到的一个消息,来自PDN 2009年戛纳广告节近日公布了获奖名单,下面这个由 Tribal DDB 制作的飞利浦影院电视的广告,被PDN称作最酷,这个链接是youtube的,如果你看不了,可以到这个链接看高清。确实很酷很酷: 这则广告的制作片花在这里。不是CG作品,而是现场实拍。 年轻派摄影师Ryan McGinley为 Wrangler牛仔裤拍摄的广告,获得了平面广告的大奖。据说,这则广告的拍摄过程甚为疯狂,他们在新泽西用了两个晚上,拍了12个模特,捏了5000张照片。(1416过往介绍) © Wrangler / Photo by Ryan McGinley 这两则广告也很有趣,第一个,是超真实,现实无法企及,第二个则一反常态,改变影室大片的时尚摄影风格,Ryan上场,以他惯有的疯狂作品,横扫现实。但无论是超真实还是最真实,这两个极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广告要做什么?一位广告人给他的同行这样的建议: “你必须从视觉上绑架人们,你的工作就是让他们能够驻足停留。媒体充斥着一片视觉噪音,你必须叫得比谁都响。

拍出来的广告

戛纳广告节最近刚刚落幕,得奖作品在网上都能看到,令人眼花缭乱。 PDN总结了一下和摄影有关的奖项,并不是特别有意思,因为去看看每一个获奖作品后面的署名你就会发现,第一,每一个作品都是集体创作,而在这个集体创作中摄影往往处于末端的环节,第二,广告都很有创意,但是里面的摄影元素都很没劲,大都是些行活儿。就拿著名的安妮列伯维茨来说,她给路易斯维登拍摄的广告也得了个铜奖,安妮已经够大牌了吧,她的名字照样署在主创人员的最后一位。所谓“广告摄影”这种说法,我觉得越来越可疑,因为似乎没有几个广告是真正拍出来的,摄影师犹如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钉,不仅工作枯燥,还很容易被替代。这其实和整个摄影界的气氛有共通之处,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少,“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 真正完全靠摄影来撑着的恐怕就只有上面这个博朗的广告,由三张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构成,没有别的噱头——眼睛、鼻子、胡子你只能仔细看这些。无论对于广告的设计者还是摄影师来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都是一种挑战。我特地去瞅了瞅摄影师的其他照片,Ralf Gellert是个德国人,的确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活儿特别的精致,他还有其他不少此类广告摄影作品。 中国也有一组东西得奖,就是那个看上去让人眼晕的阿迪达斯广告,但是,插画作者的名字排在摄影师后面很不地道,我忘记从哪里听说的,说插画师画到最后几乎吐血晕倒,这作品都快成行为艺术了。

豪华阵容

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网站,似乎是一本杂志,我被里面眼花缭乱的照片吸引住了,还有人用巨型Polaroid 20 x 24摄影机工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今天早上起来研究了一下。 OPUS是一个体育画册(姑且这么叫吧)出版公司,他们的出版物皆是豪华产品,如何能够称之为豪华呢?首先OPUS的选题都是热点,比如曼联大帝,美国超级碗,阿森纳球队,F1赛事等等,其次,画册里有涉及体育明星的亲笔签名,所以都是限量版,第三,每本画册的制作跨度时间长达两年,文字和图片工作者都是精英,且画册的尺寸巨大,就拿阿森纳特刊来说,厚度是850页,每页的面积是半平方米,里面还附有三页特别的插页,延伸开来宽达二公尺。第四,画册设计制作一丝不苟,由于强调画册的收藏价值,因此印刷环节非常重要,照片复制和印刷都由非常专业的人士来监督,其设备也非常先进。 从图片的应用角度来看,OPUS的系列刊物非常重视给予读者视觉上的最佳享受,据称,他们在制作刊物时候图片编辑精英团会研究所有相关的资源,包括档案以及私人收藏品,挖掘最罕见的画面,甚至从未登刊过的照片。 除了画册,OPUS还出售由体育画报摄影师Walter Iooss Jr. 所拍摄的运动员巨幅宝丽来照片。 这样一本刊物您觉得出多少钱合适呢?瞅了瞅,4000美金是起价。 这公司可真会赚钱的。他们的网页还有中文版,估计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融合的年代:回望2007(2)

继续编译 2007广告摄影新势力 © Popel Coumou, Holland (三)商品化与反商品化并存 当下的形势一方面是图片的商品属性被逐渐强调,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反商品化的机会。在未来的2-3年之内,这个领域的商业气息将更加浓郁,一些照片的价格将会下降。但是在另一方面那些能够脱离这种流水线作业生产照片的人,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能够建立起他们个人或者组织的品牌,从而让人们都知道好照片就在他们那里。 照片的商品化是照片制作、印刷以及发行的整个过程成本紧缩的压力而造成的后果。照片的制作费用决定了照片的品质,当制作成本高,人们都重视图片,但是当下图片费用不比文字的费用更高,图片频繁在媒体出现,而且由于成本降低的原因,它的质量也就随之下降。 另外一个造成这种图片饱和状态的是照片愈发成为一种一次性的消费品,从前影像都会长时间展示,而今天图片的生命周期随着媒体的印刷周期而变得更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但与此同时,因为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照片,对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影像的需求就变得迫切,独特的、新鲜有创造力的影像则会受到追捧,取得品牌效应,价格也能得到提升。 一直以来,摄影都被看做是一种机械工艺,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摄影艺术市场的活跃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你可以看到,Gursky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价格不断攀升。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大胆预言广告摄影也会产生同样的状况,不过,由于广告的目的是销售产品。人们对于广告摄影的刻板印象是其必须具有引诱作用,是泛滥的,互相抄袭的。但事实上,广告影像也是一种有力量的大众传播工具,可以对一种产品、一种生活方式形成标示作用。当下最好的广告摄影作品就是那些打破商业和艺术界限的作品。然而,把艺术摄影挪用到商业影像中更容易一些,反过来难以做到,因为艺术世界对于具有商业目的的影像是非常小心且不怎么开放的。 (四)媒介融合,动态静态融合 当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静态和动态影像也开始融合,有的时候客户对一张照片如何使用是没有什么把握的,他们希望能够用在印刷媒体、网站等等,也因此对动态和静态影像的需求都同样强烈。 这对于摄影师如何拍摄以及编辑照片将产生很大影响,会需要其同时拍摄静态和动态,如果有人能够在此有所突破,他立刻就能成为行业领袖。 我们要看到,一方面卫报这样的媒体开始使用对开页照片,另一方面手机影像的需求有巨大缺口,摄影师要体察这种趋势应对其变化。 对于“My space”语境中成长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看报纸,他们利用各种传播方式交流,他们喜欢静态照片,也同样喜欢视频,他们就是一群生活在“现场直播”环境中的一代人,这挑战了广告摄影的表达方式。 (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