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鲲鲤 对话录: 王文静 + 杨文洁

装置 《Saturer》  影像穿过透明叶片层层叠加并同时反射   王文静

From 王文静

我08年10月来的法国念书,你什么时候去的美国?

我在国内学的新闻,你在国内学的摄影吗?

我所在的法国这个学校是美院,严格来说不是学摄影的,或者只学摄影的地方。

From 杨文洁

我是2009年9月到美国的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学习新闻和纪实摄影,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学的导演系本科,拍过一些年电影,广告,06年开始慢慢转做摄影。

《一间她的房间》   杨文洁

From 王文静

你的画面充满电影感,因为电影学院的缘故?多多少少?

你为什么之后去学新闻纪实摄影?

你的东西很安静,你怎样和被摄者沟通的?你害怕拿着相机对着没有沟通过的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么?

我会害怕,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做不了新闻摄影的缘故。

到外国读书的人会不约而同的关注中国城,你也是?

From 杨文洁

恩,电影感这个问题之前也有人和我说过,我想电影学院的学习和多年的观影经验的确对我有很大影响,我有时候甚至不太说得上太多摄影师的名字,但是电影导演我能说上很多个。

学习新闻纪实摄影其实也不是我的愿望,误打误撞进来的,原本想学习MFA,太贵,放弃了,正好这个项目是一年的,就想着上了再说,其实最初的本意就是想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让自己的经历丰富点。

我觉得和拍摄对象沟通这件事情,很多时候真的是天生的,我从来没有害怕过,也许因为很少被拒绝,也许因为之前在剧组做副导演和广告制片的时候少不了和人打交道,我有观察人的愿望,尤其是陌生人,揣测他/她的生活如何隐藏在他的表象之下,在电影剧作中叫做细节描述,而细节构成人物的个性。因此自从我开始拍肖像以来,我越来越着迷和人沟通了。

中国城我其实也没怎么关注,总觉得那是另一个中国,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原本老师要我在那里做我的长期项目,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我和那里生活的人身上没有交点,强迫自己日复一日在那里拍摄,却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话,如何会有打动观众的照片出来呢。

女性摄影师那组,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到现场交流了吗?

另外,听说你的新专题也很有意思,能不能聊下?

《低城》 杨文洁

From 王文静

我很喜欢两个印度摄影师的作品,特别是Suruchi Dumpawar拍的Sites of Terror。她的作品阐释是这样的:

“Suruchi Dumpawar的作品与2008年7月26日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阿默達巴德(Ahmedabad)地区的连环爆炸有关,那次恐怖时间夺走了49个人的生命,还有超过150人受伤。摄影师通过照片和当时报纸上的文字报道,探寻了在地点和记忆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她的作品反映了恐怖的过去而不是寻常的当下场景,从而对恐怖本身的平庸做出了评论。”

我喜欢她运用摄影这个媒介的角度,或者运用图像的角度:

空间-图像

图像-记忆

文字-图像

一个空间,加上下面的文字,已经可以让观者在脑中产生当时的场景,而且是像video的连续画面。这里不需要看到死掉的人,流血的场面,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熟悉这些画面。

一个空的空间带给我们的力量,一个事件过去之后的平静,比一个血腥的场面更能在脑袋里产生影响,这是很多画面都达不到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看到, 哦,就是这样,不会产生这么多联想。

当然,这里不光光是图像,还有文字。很多时候存在一个误区,觉得图像表达不足才用文字补充。对于她来说,两者的共存并不矛盾。她不抵触文字和图像的并行,两者配合的很好。这里的文字并不是长篇报道,反而是拍照的线索,而且看文字时脑袋里产生的画面会和图片中的画面重合、应对:好像就看到那个人推开那扇门的时候被炸死了。

《装置 Cube》     人们所看到的影像是来自现实世界片断的堆积    王文静

我现在在做的东西主要研究影像/数码影像, 但表现形式不是照片。我大概两年左右没有拍照,对于我现在的状态而言,觉得运用这个图片这个媒介有一些奇怪。

首先找不到拍照的理由。摄影是什么是我一直问的问题,特别是数码影像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数码影像泛滥,它的传输,还有它的存储过程,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看”的功能,更多的是“存储”。它的存在方式已经不是纸,一个摸得到的东西,是屏幕或者别的什么载体上面的光,这个影像的光灭了,转到下一张图片,或者关了电脑,这张数码影像暂时就不存在了,它的生命当时可能只有5秒,之后再看的时候,它存在的时间再被延长。总之已经不以“纸张”来计,像video一样,以时间来计。

我希望能用一些东西来观察和表达数码影像带来的这些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观看方式的变化。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些东西,看到时的情况,未必是影像,只是用影像来表达影像,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更难一些。

From 杨文洁

我也很欣赏那组照片,比起纯粹的新闻摄影我觉得这个带给人的震撼力要深远很多,天灾人祸越来越多,人类却越来越麻木,就像那些照片里的场景:爆炸过后,生活照常进行。

我觉得你去法国之后的作品要比你之前的作品更成熟,对于日常生活的提炼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都是我们平时每天接触着却又很难用独特的视觉画面表现出来的,你做到了。

相对而言,我觉得我的作品,其受众还是比较局限的,就我的女人房间来说,作者,作品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其连线并不长,都是比较个体的体验。

《一间她的房间》   杨文洁

三年之前,我大概还是一个十足的纪实或者说新闻摄影的拥护者,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界限明确的界定,我甚至开始反感新闻摄影中赤裸裸的,直接的,恨不得在一张照片中传达所有信息的照片,就像很多美国商业电影一样,他们遵从着好莱坞的模式,快节奏的剪接,宏伟而又煽情的背景音乐;我更偏爱欧洲的电影,那种慢节奏的叙事方式,有时候甚至在影片的前80分钟都让人昏昏欲睡,可就在结尾的十分钟里,那颗不知道在何时埋下的炸弹砰的一下就把这样的平静和沉闷给彻底打破了,结果,反而是你,开始拼命回想之前的情节里那些细微末节的隐喻。

期待你的新作

……

……

……

Comments (2) Write a comment

    • 是邮件通信,不是很频繁,还没有完全展开,所以可能让你觉得跳跃。我没有剪接过。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