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城观摄影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在英国留学的周仰(网名:罗宾)参加法国佩皮尼昂摄影节的手记。当得知她要去参加这个报道摄影节,并可以为1416写一些文字的时候,我给她颁发了“1416特派观察员”的记者证。

当然,记者证只是一个虚名,寻找更多的特派观察员倒是我的计划,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朋友帮助1416四处观察,分享自己的观展经历和摄影心得。

作者:周仰

每年8月底,法国西南边境城市佩皮尼昂(Perpignan)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摄影节——Visa pour l’Image(网站我个人翻译为“影像通行证”,下简称Visa)报道摄影节。这已经是Visa的第22个年头。摄影节为期三周,所有的展览都免费对公众开放,但让这个小城市沸腾起来的,是其中的专业周(Professional week)。这期间,每天都有一些摄影师的讲座对公众开放,每晚在一个大教堂还有大屏幕放映最新的报道摄影作品。今年的Professional week是8月30日至9月5日,经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咬咬牙赶完了论文,兴冲冲嘎闹猛去了。凑着廉价航空的时间,我在Perpignan停留的时间是8月29日至9曰日,虽然错过了最后星期六晚上的通宵party,但这才是第一次体验嘛。

从几乎是深秋的伦敦突然到了法国南部的大夏天,太阳晒得有点不适应。在订好的青年旅舍门口等开门的时候,碰到了另外两个来参加专业周的摄影师,其中一个实际上是伦敦传媒学院(LCC)报道摄影硕士网络课程的学生。这样的巧合实在算不上惊奇了,毕竟这样一个纯粹报道摄影的节日,无数热情的打算一头扎进这个行业的新人都会过来寻找机会。在Visa的大本营Hotel Pams交了60欧的注册费,领到了一个印了名字的吊牌以及一个手环,还有一大包资料。前两样是出入仅对注册人员开放的场地的通行证。注册完工作人员说一楼中庭提供welcome drink,上去一看,这个不太大的中庭已经是满满当当。虽然没认识几个人,但是看到这个场面,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好像回到了久违的大家庭一样。

对于年轻摄影师来说,专业周最重要的项目并不是看展览或者看大屏幕放映,而是奔走于参展的各家通讯社和各家杂志展示自己的作品集、听取专业建议。最初看到AP啊、Getty Reportage啊这些台子的时候还有些诚惶诚恐,但很快我就开始皮厚了,每个台子都直接跑上去问“你们看不看作品集”,然后约时间。

想让Getty看作品集的人实在是太多,以致于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个非常搞笑的办法:每天早上10点开始排当天的预约,一天只安排10个人,这就出现了9点45分专业区域尚未开门就有一堆人在楼下候着,一开门众摄影师直冲二楼Getty专柜的经典场面。

这次我带了最新完成的毕业作品以及去年编辑的上海的系列,似乎大多数图片社都对上海的感兴趣(异域情调?)——毕竟,来Visa的中国人真少啊。我有次随口问一个参加过多次Visa的摄影师,有没有看完作品集直接接到工作的情况,对方答曰“有,十年前。”但即便是在这个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看看那么多挂牌的人走来走去!),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的展示作品集——推销为了生存啊。

除了“推销”作品集,也花了不少时间看展览。这次的Visa主展览场地有八个——其实还有很多小画廊举办“借光”的外围展(off-Visa exhibitions),那些我都没时间去看。主展览的场地基本上都是前宗教场所,比如小教堂或者修道院,斑驳的刻满岁月印记的墙壁与画面中他人的痛苦相映衬。某种程度上Visa在挑选展览作品时还是比较守旧地强调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比如这次的展览中有许许多多的海地。

Couvent des Minimes是这次Visa最大的展览场地,里面完全可以呆上一整天。经典级的有如William Klein的黑白影像“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以及国家地理摄影师William Albert Allard的50年回顾展。只是看着这些经典的影像,我也很疑惑,今天我们到底还能不能继续这么拍?我的意思是,这么拍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在今天技术革新让更多的人可以拍出这样的影像,对摄影师来说,继续这么拍似乎就不太够了。

我所中意的一组照片是The Urban Cave摄影师是Andrea Star Reese,她在Visa的一场公开讲座我也去听了。这个自2007年就开始的项目,拍摄的是被我们称为“无家可归者”的这个群体,这似乎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但当下有什么题材真的是从未被报道过的呢?冷饭怎么炒才见功力。Star对这个故事的定位是展示“这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并非只是他们的不幸”。在这样一个项目中拍摄双方的互信非常重要,在讲座中Star透露接触之初,其中有些人曾策划洗劫她,后来放弃了。Star的影像视觉上极具美感,“这些影像是我对于这些人、这些地方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他们在长期无家可归生活中保持的尊严和决心的回应。”Star在讲座中也提到底线和界线的问题。在拍摄中她会给这些人食物或者衣物,但是坚决不会给现金,即便她知道某个女人一时为找钱得去卖淫,她也坚持这个底线——不会为去付费获取新闻(not to pay for news),这一点她在接触最初就与每个拍摄对象说明了。我感觉这种坚持看似无情,但对于建立平等的拍摄关系非常重要。观众提问中有人问到他们是否会嫉妒她,因为她穿得比较好,Star的回答居然与我曾经想到过的一点一致:她说他们嫉妒她并非因为她穿得比较好,而是因为她有地方可以回去。纪实摄影师总是被“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界线困扰,有人声称他们与拍摄对象吃住在一起,可以消解这条界线,但我一直认为只要“我们”有地方可以回去并且终将回去,这个界线就不会消失。

展览之外,自周一开始每晚9点45分在Campo Santo进行的大屏幕放映也是Visa一大激动人心的项目。这个搭建在似乎是大教堂后院的巨大屏幕,每天吸引着成千的专业人士以及普通公众。专业人员和公众分两个不同的入口进场,专业人员的入口会比公众提前20分钟开放。每天的大屏幕放映分“今日图片(Pictures of the Day)”、“重大新闻回顾”以及摄影师提交的最新专题。前两项比较新闻(newsy),配上音乐和解说(法语的,得听同传)还是非常激动人心,但重头戏则是后面那些摄影师专题,摄影师可以把作品刻成光盘在每年三月之前寄到Visa总部以供甄选。

从星期三开始每天的大屏幕还多了一个议程:颁奖。周四揭晓的是“Care人道主义报道基金(CARE Grand Prix for Humanitarian Reportage)”,今年的获奖者是Carsten Snejbjerg,拍摄法国加来(Calais)的非法难民。这些拍摄对象无疑是急需关怀的,但讽刺的是这厢Visa把奖颁给了这个故事,那厢法国政府则规定帮助非法难民的公民可能面对五年监禁以及最高三万欧元的罚款。

总体来说Visa是非常专注于现实问题(current event)的摄影节,大屏幕放映的大多数故事都非常沉重,除了偶尔有几个搞笑的(通常大受欢迎),而且大多是黑白——这一点我与我的几个同学都非常不理解!不过大屏幕放映中我们还是有幸看到了两个非常好的肖像专题:Stephan Vanfleteren的刚果民主共和国50年以及Vanessa Winship的乔治亚(Georgia)。

其实我相信,当今的新闻摄影工作(photojournalism)应该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精神。

Comments (11) Write a comment

  1. Andrea Star Reese, 我同学,这组作品最先来自icp的一个作业underground,后来她继续拍摄成了长期项目,我也很喜欢这个作品,因为当时我做这个作业的时候看到她的就崩溃了,我觉得我怎么拍都拍不到这样精彩的故事,就找了个地下的小理发店拍了半天对付了过去。

    Reply

  2. Pingback: 1416 教室 » Blog Archive » 低成本时代的新闻摄影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