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摄影书之旅

这是一篇拖了将近一年的文章。

但愿我还能回忆起在图书馆和书店里徜徉的日子。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记起了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Bryant Park的清晨颇为冷清,有个雕塑淡定地坐在那里;我得把咖啡放下来,才能腾出双手去拍一张她的背影。

坐稳了,你马上就要进入一个很小众的纽约旅行路线

公园拐过弯儿就是公共图书馆。就从这里开始这趟“纽约摄影书之旅”吧。

library-1
1,34号书桌

虽然纽约公共图书馆三楼美的令人窒息的Rose Main Reading是旅行者的圣地,但这里的座位却从来也不会稀缺。你可以随时坐下来读书。

办张阅览证很容易,只需电脑上填一些基本资料。但如果你只是个匆匆的过客,我推荐你去三楼的“建筑与艺术特藏”(Art & Architecture Rm 300),大厅左手尽头推开门就是了。

轻声点。虽然没有阅览证,但你也不是游客。

library-2

Room300是纽约公共图书馆诸多研究室之一,来这里的人并非将之作为自习室,与艺术、建筑、设计有关的馆藏图书,都可以在这里借阅,当然,也包含各种摄影书,画册,摄影作品集。房间只有十来张桌子,从墙上挂的美国插画家洛克西•门罗(Roxie Munro)1984年为《纽约客》所绘制的封面就可以看出,这屋子一直都没有变。我猜想,洛克西一定是这间阅览室的常客。

她会坐在哪儿?

到34号桌子那里坐下来,这里是我坐的地方。哈哈,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里距离旁边书架上的摄影参考书很近,这些书是开架的,基本都是摄影史,也有一些摄影理论,当然,都是美国味儿的。

library-3

wechatimg154我来列一下:

  • The Photograph (Oxford History of Art): Graham Clarke
  •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1839 to the Present
  • Nineteenth-century Photography: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1839-1879
  • The Pictur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the Earliest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Day [Peter Pollack]
  • Photography: The Origins 1839-1890 (The Skira History of Photography)(Vol. 1)
  • Photography a new Vision of the world,1891-1940(Vol. 2)
  • Photography from the press to the museum 1941-1980 (Vol. 3)
  • Photography : The Contemporary Era 1981-2013(Vol. 4)
  • 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Naomi Rosenblum
  • A History of Women Photographers: Naomi Rosenblum
  • Viewfinders: Black Women Photographers
  • American Women Photographers: A Select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 Encyclopedia of Nineteenth-Century Photography
  • Encyclopedia of Twentieth-Century Photography
  • History of Photography: A Bibliography of Books
  • Photography: A Cultural History
  • CAMERAS From Daguerreotypes to Instant Pictures
  • Photographers A-Z
  • 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
  •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 Color: American Photography Transformed (William & Bettye Nowlin Series in Art,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 Photography in America: The Formative Years, 1839-1900
  •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Photography: From Daguerreotype to Dry-Plate, 1839-1885
  • Alfred Stieglitz: Camera Work

看得有点眼晕吧,真正翻起书来就会意思多了,里面都是熟人。

library-4

从公共图书馆出来,一定是傍晚了,可以到附近的紀伊国屋書店(Kinokuniya Bookstore)转一转,穿过马路就是。这家创立于1927年的日本书店,逐渐向海外扩张,仅在美国就有12家分店。架上的日本摄影书有一些,但都是流行的那些,荒木经惟什么的,显然不够过瘾,不如到二楼看看卡通漫画,到地下瞅瞅杂志,权当体会一下日本出版物的精神——这恐怕就是这家书店坐落在此的目的。

路线一:纽约公共图书馆+紀伊国屋書店,一边是气质浑厚,一边是精灵怪巧,很容易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在图书馆里看书,时间以书页来计算,它不同于你工作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玩耍的时间,是另一个维度的时间。


2,掉进书堆

library-5a

不要犹豫了,穿一双舒服点儿的鞋,耐脏的裤子,去Strand!关于这家书店的传奇故事网上能搜到一堆,我所能说的是,摄影书这里集大成。我一般是从A以蛇形的方式一路连滚带爬地看到Z,然后就晕掉了。

如果你是个读书人,这家书店就是为你而存在。你感到亲切,是因为这里的空间很亲密,书很朴实,在那些时髦的都市书店里,尽是为了装点家居而存在的书,这里的书是用来读的。

library-6

书架上有新书也有二手书,楼下有个“当铺”,任何人都可以把书送来卖掉,成群结队的图书在这里进进出出。三楼是收藏级的图书,古旧的稀缺的签名版的,一上来,仿佛进入了上个世纪。

新品和推荐区无疑是吸引眼球的,但打折区更是让人拼杀至眼红的,这是我最常流连的区域。不过,上次去,打折的力度已经很小了,好书都不便宜。倒是在按照作者姓名排序的书架上常常能够搜到一些宝物,是市面上不常见的。

路线二,书店Strand,只是书店,不带任何私心去看书。


 

3,摄影书+摄影书+摄影书

接下来的三个书店在一个区域,你可以从SoHo一直走到下城。

McNally Jackson

library-7

偶然间撞到的书店,进门就是一个“快印店”,可以定制自己的书,这让我感慨了很久。杂志区太丰富了,我又感慨了很久。如若没有这些杂志,恐怕就没有安妮女王(Annie Leibovitz)和很多很多的摄影师,早期画报的精神,图文杂志的精妙设计,怎么能从微信里体会呢?我要看杂志,看杂志,看杂志。我要对开页,我要大照片……

wechatimg157

不出你所料,我的确在这间书店买了杂志,还买了一本Sophie Calle的新书,书店一共有两层,挤挤挨挨的。有一个区域专门是摄影书。综合书店里的摄影书其实能体现摄影究竟能延展到哪个领域,哪个层面,这是我好奇的。在这里,我感觉摄影书是被定义成视觉文学的。

书店的创始人Sarah McNally曾经是图书编辑,据说这书店每一个月都有700本独立出版物印制出来。

Dashwood

wechatimg149

在Dashwood不要和老板说话,否则你会买很多书。

这恐怕是纽约城里唯一一间专门的“摄影书店”。老板David Strettell曾在马格南工作,担任文化推广负责人(cultural director),当他得知我要找一些纪实和报道类的摄影书,一本接着一本就来了。并且都是很陌生的名字。

也有人将这家书店称为策展书店,并非大路货,书都是老板“找来的”,而非送来的,代表着书店老板的气质和品味。进门的区域以一些独立出版社和摄影师自出版的图书为主,很新鲜,也很前卫,由于开一家摄影书店是David Strettell在日本旅行期间受到的启发,日本摄影书也非常丰富。David说他的目标是做一家精挑细选的摄影书店,他的工作就是在众多的摄影出版物中为读者淘金。

若有五六个顾客就显得很挤,但这间小店,每次去都不会是空荡荡的,老板和店员会适可而止地与你交流,当代的,经典的,各种摄影书,如果你愿意聊,关于摄影书与摄影师,话匣子打开就会收不住了。

ICP国际摄影中心+Space Corner

原来在42街繁华地带的ICP国际摄影中心,其博物馆这两年似乎因为租金的原因搬到了下城。第一次去新址。进门就发现,书店完全变了样子。

原来的书店规模不小,主流摄影书出版机构的图书相当齐全。而这回,书店也变成了策展书店,由摄影书机构Space Corner经营。该机构位于匹兹堡,由两位艺术家运作,也是搜罗各种自出版物和艺术家摄影书,但基本都是新的出版物,假使你想了解最时新的摄影书文化,这里就是风向标。

wechatimg142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7-08-07-8-43-02-pm

图片来自ICP网站

路线三:McNally Jackson+Dashwood+Space Corner,正应了布列松所说的,一本书就是一个流动的展览。在这些书店,你一边看书,一边看展。


4,切尔西走一走

艺术区总要去的。切尔西艺术区也有三家书店可以跑一跑,它们也都因了这个地理位置,而染上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光圈出版

如果说纽约还有第二家只卖摄影书的书店,那自然就是光圈了。但坦白讲,在各种鲜活的摄影独立出版的比照之下,光圈的书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老一套的编辑,老一套的装帧,老一套的选题。但毕竟,这是光圈。

wechatimg123光圈的画廊、编辑部、书店都在一起,不时有各种讲座、聚会、签售,这地儿向来热闹。书店只有光圈的出版物,基本都是新书,偶尔也有早年间的经典。大厅有个小屋,原来是图书室,现在则时不时地做一些书展,比如Paris Photo的获奖摄影书,拉美摄影书。这里充满了浓浓的业内气氛。但比起Dashwood,我还是喜欢后者那种野味儿。

Printed Matter!

libaray-10

Printed Matter是纽约艺术书展的主办方,这里网罗了各种艺术家个体所做的书,无论它们的发行量是一本,两本,还是三本,都可以被这家书店接收。但由于并未有任何明确的主张,这里的书繁杂得简直难以归类,所以才会有如下这种古怪的分类:螺旋装订。

wechatimg13-1

站在书店的中央,会感觉仿佛听到无数个艺术家个体在发出声音,但却也难以分辨任何一个人的声音。这叫让人如何是好?

192 books

library-13

图片来自192books网站

也是偶然撞到的。

比前两家都好。艺术书很丰富,文学书也很有特色。书架挤挤挨挨,书一直摆到了天上。书店经营者曾经是画廊的dealer,丈夫是个编辑,这里的墙壁也不闲着,会做一些展览。

后来看介绍,说这里的童书也很有特色。这就对了,难怪我在这里不知不觉就买了一本。

线路四:艺术太强势,书就变弱。


5,各大博物馆躲着

可以在大都会博物馆待上一天。
可以在MoMA待上一天。
可以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待上一天。
可以在新博物馆待上半天。
可以在P.S.1当代艺术中心待上半天。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书店。这里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太沉。

这些就是传统概念里的摄影书了,很正统,大都是艺术家的作品集或展览图录。不过,一些研究性的展览图录还是相当耐读的,其实我买过不少这样的书,但都是在网上买。想着反正这些大佬不需要实地买书支持,那些独立书店就不同了。

唯有P.S.1的书店略例外,它是MoMA的分馆,这里的展都超级不正统,书店里的书也不正统,我买了几本小小的动画书。

路线五:其实看完喜欢的展览再买一本图录还是很完美的。


写到这里累了。这个旅行还没有到达布鲁克林区,我曾在那里看到诗集专卖店。不过以上基本也覆盖了各种类型的摄影书店。如果你觉得还不够过瘾,最近有个摄影师拍了一套纽约独立书店的照片。我的天,还有那么多书店没有去。

library-12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去年秋天去了一次纽约,有一天从城北步行到城南,正好在转角的地方看到Strand。进去问了问有没有关于“狮子”这个形象的专著,最好把历史上涉及狮子的雕塑、绘画和工艺品作一个整理。工作人员说可以在亚洲艺术区看看。里面的书按照年代和内容,被很好地归置在一起。我对这个书店印象很好,感觉就是一个问题导向型的书店,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感兴趣,很容易在这里找到有帮助的书。此外整个纽约也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觉,这里是一个非常照顾专门兴趣的城市。比如联合广场附近,就有专门卖国际象棋棋子的商店,还有专门卖打火机的商店。每次从这里路过,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对生活认真一点。我想孟母三迁要是知道有这里,没准愿意搬过来。

    Reply

    • 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如果真正关心书的内容,就会根据书与书的内在结构来理书;而不是标签,更不是大小。书店如果只是摆书上架,就会被毫不留情地被网络替代。书店存在的理由是它为读者提供的阅读思路。

      这篇文章还有台湾腔吗?好久不写字,写起来很费劲…还是得勤快点儿。

      Reply

      • 小说《纸房子》第三章:

        有一天下午,他就坐在你现在这个位子,对我详述他如何挖空心思,避免让两个互有过节的作家著作摆在同一层书架。譬如:博尔赫斯的书,就万万不可和被他称作“全职安达鲁西亚人”的加西亚·洛尔迦的著作摆在一块儿;因为莎士比亚和马洛拼命互控对方抄袭,两人的作品也无法并肩陈列,但同时还要慎重保持整套书的编号不至于紊乱;至于马丁·艾米斯和朱利安·巴恩斯,因为友谊宣布决裂,两个人的书当然也不可以放在一起;同样的情形还有巴尔加斯·略萨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然这是文学化的表达,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书就像人一样,得考虑它们彼此的思想气质、个性专长。我们给别人介绍朋友,难道是从年龄(出版时间)、身高(开本大小)、收入(价格高低)一刀切来推荐同类的人吗?——这倒是挺像相亲的逻辑。还有好多书店,故意把应该放在一起的书分开放置,再见缝插针地安排些文创、咖啡。类似于相亲角里的媒人,思路是“您觉得这个如何?这个不行那这个呢?这个怎么样?”一个不行总有一个,千方百计让你把书店全兜一圈,不信你不买点什么。错了,这样的书店干嘛要进去兜一圈?它们不倒才怪。现在大家一片同情,觉得所有消失的实体书店都值得天地同悲,当然不是这样。不能老了就是老戏骨,问题在于戏到底演得怎么样。

        返回来说Strand,特别佩服两点。其一是导引非常清晰。且不说水平专业的工作人员,楼梯和柜顶随处可见的标签、箭头,就足够把人带到要去的地方。看到这些细致的指路标,感觉是这个书店在说“专心!去你要去的地方吧,不要瞎逛!”哈哈哈,又拽又冷淡,但是真心为你好。其二是所有书都不是展品,它们被实实在在地用起来。像中国书店和现在琉璃厂那些书店,一个个二五八万的,重要的书只是陈列并等待有钱人,而放在外面供人翻阅的书,全都不值一看。Strand有很多旧书,除了极少数古本,其他都平等地为每一个书客开放。门口的特卖区经常有一百多年前的书,就卖几块钱。被当成一本书而不是一件古董来看待,这才是对书最大的尊重。

        哈哈这篇文章没什么台味了,“它们也都因了这个地理位置,而染上了独特的艺术气息”,比如这个“因了”就很不台。上次那篇台味文章除了台味,好像还有一种郁闷。就像一个老师无非是照着幻灯片讲,但一上课大家就知道,哎呀今天老师的心情不太好。这篇虽然图多字多,写得辛苦,不过给人感觉很明朗。像一个拖堂的老师,手边的百岁山早都喝完了还不下课,但气氛一直很乐呵。

        Reply

        • 酱紫的啊。上一篇文章我自己写得很愉快。因为里面有超多的细节,不过似乎此类文章应该写得更学术一些。我记得前文里的主人公历史学家克莱蒙特写的布列松小传,有个读者评论说,简直是百度百科的拼凑。哈哈,是啊,都是事实,没有太多的情绪。我前段时间喜欢把文章弄得超级干巴,所有多余的字都得拿掉才爽。写字儿需要感情呢,没有感情,就只好郁闷了。

          现在哪儿有老师敢拖堂啊,底下蠢蠢欲动。

          昨天查资料看到有人采访Dashwood的老板,说你这家没有咖啡馆的书店很有个性~~看书的人少了嘛,现在的书店,都不是书店了。

          Reply

          • 就我来说,最喜欢看教室的两种文章。一种是“極度乾燥Superdry”,像刚退休的角谷美智子那样,作者总是深深隐藏在文字后面。还有一种就是作者自己登台唱戏、升坛做法,感时伤世也好、插科打诨也罢,读的时候见字如面,总能看到鲜活的作者本人从文字里走出来。

            说到台味,教室的老读者ki-one才是台湾腔之王!独特的语体配上繁体字,不服不行。

    • 是呀,有的时候会想,互联网上的大数据似乎帮助我们排除了各种不确定性,但在线生活究竟是让我们变得更生动呢?还是更狭隘与无聊?

      就我自己而言,我还是喜欢偶遇,喜欢触摸,喜欢真实的活着的那种感觉。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