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书,奇遇还将继续

丽水摄影节开幕之后,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清晨跑到摄影书展厅里去转。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纸面上,人们趴在那儿翻书,世界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周围的喧嚣似乎和这里毫无关系。(啊,我得悄悄告诉你,其实每次去图书馆我都根本看不进去书,只顾享受那种能够呆在图书馆的感觉了。) 今天下午,丽水参展的图书结束了旅行,将回到我在北京的工作室。下一步,我会先把OFPiX布置成一个关注独立出版的小型图书馆,随后,在摄影节上颇受欢迎的手工书工作坊将考虑在北京继续开办,当然,做一个小型的摄影书展也是可能的,如果有合适的场地。总之,这个冬天,如果寒风凛冽,欢迎来OFPiX图书馆避风,在书本中展开奇遇。 下面就是本次丽水摄影与书展览的回顾。 《摄影与书》获得丽水摄影节评委会大奖,其中参展的鲁小本的《重作品》以及董大为的《绘画史中的道路》获得优秀展览奖。 摄影与书 任悦 用亲密的距离接近摄影作品,触摸它,捧在手里;页面翻开,照片流动起来,你即将要面对的这个展览,没有边框的限制,它在纸面上展开,需要你停驻并慢慢阅读。 交流,一直是照片的重要功能,这使得摄影书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就开始出现。1844年,摄影术发明者之一塔尔伯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制作手工书《自然的画笔》,黏贴照片并手写说明,试图用这种方法把摄影术介绍给对它尚感陌生的受众。而在此之前,1843年,他的一位朋友,英国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整理自己所拍摄的蓝晒照片,制作了历史上第一本照片插图书《英国的藻类植物》(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由一名科学家制作的这本摄影书,有视觉的美感,同时又有着严谨的态度。今天,距离这本书的诞生已经170年了,摄影书的历史从这里发端,也预示着摄影与书结合所蕴含的多种可能。 当我们面对一本真正的摄影书,并不亚于进入一个展厅,照片彼此相连,形成一种特别的气氛。这一气场的形成不仅在于照片的编排,还有赖于纸张、装订、设计、印刷,甚至是它和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的变量,使得我们走入这个特别展厅的时候,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奇遇。 在一个“印刷”的概念正在消逝的数字时代,探讨摄影书的存在更有特别的意义。摄影书是一种有形之物,电子阅读无法替代将书捧在手里的感觉,在一本好书的各个角落,都闪现着做书人的个性灵光。近两年,随着影像传播的活跃,摄影书愈加受到重视,已经成为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重要方式。并且一些摄影书也被视作一种版本比较多的艺术作品,受到收藏家的关注。 这次摄影书展览是国内第一个集中探讨摄影与书关系的展览。展览从墙面开始,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在墙面和在纸面呈现时,相关而又相异的表达;《书的游戏》,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艺术家如何打破书的概念来做书。我们精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独立出版机构的摄影书作品,它们在主流之外呈现独立的思考。来自意大利的策展人还带来欧洲的摄影书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的《第一本书》这个单元,这里展览了中国年轻摄影师的第一本书作品,摄影书的概念对于中国摄影师还相对陌生,但他们已经看到了摄影书为自己作品所带来的新的传播可能。 此外,我们还特别在展览现场举办手工书工作坊,学员和导师将一起实验照片与书结合的可能,在摄影节结束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他们的成果。 摄影与书,这个碰撞能产生多少种可能,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答案只有在做一本书的过程中才能知晓。而更进一步,我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揭示,摄影并非只是以获得一些照片为结束——这个结论会让它变得更为有趣。 《摄影与书之欧洲独立出版展》意大利的3/3摄影研究机构策展的欧洲独立出版摄影书展,书架上的书都按照国别进行分类,来自艺术设计本身就非常活跃的欧洲国家,这些摄影书让人捧起就难以放下。(3/3的网址http://www.treterzi.org) 《摄影与书之一面是墙一面是书》林博彦作品,艺术家手工制作日记本——同时是一个针孔相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摄影与书之一面是墙一面是书》鲁小本作品 《摄影与书之一面是墙一面是书》朱岚清作品 《摄影与书之一面是墙一面是书》廖逸君作品 《摄影与书之book play》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一大早出门,半夜给大家奉献上周一消息树。 先说说Alec Soth,没事儿我就要去他博客看看,就是因为——他的工作室和我们的OFPiX一样,也有一张乒乓球台;以及——他也热衷购买无名家庭照片,和我们的傅老师一样。 Soth最近又玩儿了一个新花样,他买了一本影集,已知信息只有:主人公叫做弗兰克,拍摄地点在日本,大概时间是五十年代。 语境缺失,你怎么读这些照片?Soth干脆建了一个网站:The Frank Album,把相册里的照片都贴出来,请读者填上他们的说明,可以是描述自己在照片上的所见,也可以是藉由照片展开的想象。这些文字和照片一起最后将做成一本书。(想着就觉得好玩儿啊)   接下来说个不好玩儿的。美国传媒巨头 Gannett上周突然大裁员,一下子就是226个。大家一定关心是不是有摄影部又被连根端掉,目测这种事儿似乎没有发生。裁员主要针对该传媒集团里的社区报分支,裁掉的人里面有各家报纸里的记者、编辑、图标设计师、评论员,甚至还包括主编。所以,大家别再老是看着太阳报的摄影部觉得可怜,嚷嚷摄影记者无用了,这是整个传媒业的危机。 一个被裁掉的摄影记者写了一篇深情的博客,她说自己最为感激的是那些被摄对象,是他们让自己学会理解生活。 但这种走近他人内心的报道在公民记者那里恐怕不会出现,他们只是忙着到处看新鲜。但有不少人就是看重了这个新鲜,想赶紧趁新鲜将之贩卖。搭建由普通人供稿的影像交易平台,这类实验近来层出不穷,比如这个:ifusss, 口号是:看到了,就分享。针对的主要是新闻机构销售普通人拍得视频,不过,当问及价格问题,该公司的回答是:还未确定,但应该会很低。类似的网站还有之前介绍过的CrowdMedia 不过,针对这样的公民记者入侵专业领域的现实,摄影师们也不用太过惊慌,首先要做的恐怕是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看够不够格。纽约大学的教授Fred Ritchin用一个比喻勾画出了专业工作者的专业之处:当今摄影师应该在更加复杂和有趣的层面上展开工作。这就好比想要用一句话说明整个事实,和用五页纸讲明一件事之间的区别。 最后呢,我最近博客写的懈怠是因为忙着做还乡第二季的展览,今天先把海报贴上,这周还会找个时间仔细说说它:      

印刷帮的故事:我有大头,下雨不愁

印刷帮的故事好久没有更新了,这是1416教室的一个不定期栏目,内容关于那些在数字时代仍然迷恋纸制品的人和事儿。 去年底,一群年轻人在广州组织了一个独立出版工作坊,每天我在北京看直播,心好痒。工作坊结束之后,立刻约了他们的稿子。 工作坊的组织者是大头(bighead foto)工作室,三个让循规蹈矩者头大的年轻人(陈文俊、朱伟明、江演媚)爱instagram也爱纸制品,悠游在生活中。2012年末,受独立策展人的邀请,bighead foto在时代美术馆做了一个面向广州地区年轻人的独立出版工作坊。 这是一次让大头们倍感压力的经历,一共收到51份报名表,最后工作坊选择了十个风格各异的摄影师,有留学生、摄影记者、客服经理,还有年轻美丽的妈妈。工作坊期间,大家一起讨论照片,研究图片编辑,学习排版软件的应用,灵光不断闪现。 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照片从电脑里显影到了纸面。   关于这次独立出版工作坊,三位年轻的导师称之为“方向不一样的光”,他们对此各有不同的感受: 大头1: 朱伟明(@dabee102) 近段时间相继有杂志报纸停止纸质出版,转而数字出版,也有杂志向数字化尝试但同时出版纸质版,也说明了数字暂时还并不能取代纸张,至少无纸化进程没有想象的快,或许纸媒介也像以前的竹简一样,渐渐成为博物馆的纪念之物。另外传统印刷方法从纸张与纹理上带给人的触感(也是电子阅读与网络浏览无法带给我们的)。这次工作坊给了我们回归最单纯的本质,让每一页的阅读都给人带来乐趣和思考。 工作坊的过程是对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学员的不同碰撞不断思考也给我及两位同伴带来许多的思考。不同纸张打印同一的图像,来展示不同纸张的特点,直观明了;在空白的纸张上面贴上打样的图像图片进行前后翻阅,来模拟真实书本的翻阅感觉,来调整前后顺序。这些好的做法都是学员相互之间得出来的好方法。整个工作坊时间虽短。却激发大家对于自出版的反思性思考。 一下子有了十本自出版物,使得我们特别高兴,看着书看着学员再看看自己都充满喜悦,说实话这是一个诞生的过程,每个人都是那么期盼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好的揣悉,每位学员都有独特的个性。像王木木的作品带有浓烈的设计味,而梁莹菲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生命感,这都使我们喜出望外的。工作坊就是要向外传递出以一种自由,独立,专业的出版态度生存于主流出版媒体之外的另外一个区域,以自己为起点,开始编辑,从封面到内页排版,纸张选择,字体运用,颜色搭配等许多细节需要学员去深究探索的,过程中,你会渐渐发现这是个充满欢乐的过程。   陈琳冰(@Cillian_王木木) 《Whisper of Life》 梁莹菲(@Islet-YF) 《How to Say Goodbye》 大头2: 江演媚(@小象jym) 想起bighead foto的诞生,是3月份的事情了。那时候仅仅是我们三个(陈文俊、朱伟明、江演媚)的游乐场。可能是压抑太久了,有些东西在体内日益膨胀,很想去寻求新鲜的尝试。虽然之前也参加过工作坊,要办一个,压力山大啊,当时我们向任悦求救了。但是要干的还得脚踏实地的干。 十本作品终于诞生了。看着它们躺在温暖的玻璃房的书架上晒太阳,工作坊也完满结束了。其实,每次想起自己的不足还是会耿耿于怀的。记得自己讲得最多的话是,自己回去google吧。为了弥补硬知识的不足,我们买了两本Martin Parr大叔的书,枕头大,能读进去吗,得读啊,呜呜呜~专业是基础。 (…) Read more

悦读七天:第一日

现如今,任何节假日,都巨大且非凡地重要,重要到任何人都不敢入侵任何人的假日生活。这其实就是平日里当机器人受到无比压抑的一种反弹。 放假之前,我接到了N个电话,他们在给我布置了一系列放假之后要做的任务之后,每个人都很贴心地希望我假期好好休息。 ……我偏不休息!累死算了! ……好吧,我要在家读书。 每天还是要早起。这七天的博客,将和大家谈谈与摄影书有关的事儿。 第一日:为什么荷兰的摄影书那么棒! Yannick Bouillis经历复杂,他在德国学习法律和哲学,随后在巴黎一家日文报纸里当记者,然后移居阿姆斯特丹,做了一个网上商店,专门经营荷兰独立出版社和学术机构出版的珍本图书,并最终创办了Offprint Paris机构,开始做当代艺术的推广和摄影书的经营。他的生活不断变线,关于摄影书这一站,他似乎兴趣正浓,他联合创办了阿姆斯特丹艺术书展(Amsterdam Art/Book Fair 2011 )五月份刚刚结束,而十一月在巴黎的Offprint Paris摄影书展则即将召开第二届。 Eyecurious采访了这位先生,话题主要围绕荷兰的摄影书出版。我选择他们谈话中的片断翻译如下。 你曾经是一个政治记者,你如何会对摄影书发生兴趣? 我对摄影书本身并不是很感兴趣,我对摄影书的兴趣在于,摄影里的前卫艺术和实验往往是从摄影书的出版开始的。我来到这个领域,因为我意识到,去寻找最前沿的艺术的地点并非是在博物馆和画廊,而是在出版物里。……现如今,你要想关注最有趣的摄影的新的潮流,你需要去看摄影书和杂志,而不是正规的展览。 作为一个法国人,你在荷兰呆了很多年了。荷兰在创造性和实验性在摄影书的出版方面,是领先且举足轻重的。你认为为何荷兰在摄影书领域做得这么精彩? 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荷兰的摄影,它本身就颇具先锋性,敢于尝试新的领域和探索新的方法,比如视频,装置,行为……另外则是摄影书的层面,假如荷兰在全世界有一个领域是最好的话,这就是平面设计。荷兰的摄影本身就很强,而他们的设计则更为强大,这就是让荷兰的摄影书凸显出来的真正原因。 荷兰的摄影师非常清楚,当他们开始做自己的摄影书,就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平面设计,这里不属于他们。图书的设计很重要,摄影师知道他们的局限:这里的摄影师有一个共识,平面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不可能去尝试自己完成自己图书的设计。 Jaap Scheeren and Hans Gremmen, Fake Flowers in Full Colour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