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除了金牌榜,奥运会还有什么?除了竞技,体育还意味着什么 似乎今年的奥运会比往年都不单纯,但正如当年时报副刊《图画时报》的发刊词所言:“世界愈进步,事愈繁琐”,这复杂的奥运让我们看到了奥运作为一个文化事件的多面性。 1.别在意谁赢 卫报的艺术评论人Jonathan Jones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奥运就是艺术,别在意谁赢了》的文章,他认为,假如这个比赛的全部就是一种身体上的竞争和力求完美,那奥运也就没有丝毫艺术意味,最好把奥运看做一种超现实的行为艺术表演,每个人都能应该得到奖牌。 Johnthan认为他自己最大的乐趣不是看竞技性很强的自行车赛或者赏心悦目的体操,而是去看那些低强度,甚至是低水平运动,在这些比赛中,运动员将自己置身于一些违背身体天性的运动中,全然没有任何好处,这则和某些艺术行为很相似。 1961年,美国艺术家Robert Morris和编舞者Simone Forti合作了一个作品,在一个斜坡上,舞蹈演员攀着绳索向上爬。后来Morris又做了更多这种攀爬的道具,展览并使之成为一种参与性活动。当这个行为艺术几年前在英国Tate艺术中心展览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好像一个体操馆或者是运动场,那里面仿佛是一些未经训练或者水平不高的运动员,他们不会得到奖牌也不会得到掌声,却依然在那里完成动作。 Jonathan这篇文章为人们指出,那些将运动员描绘得精彩绝伦的画作什么的,根本没法让人体会到奥运的意义,它们也并非能够称之为奥运艺术,因为真正的奥运艺术就是奥运会本身 2. 奥运与政治 博客BAGnews在任何时候,可以将任何事件都能和政治扯上边儿,这回他们针对奥运会发表了一篇文章《奥运会的视觉政治》(Visual Politics of the Olympics),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和专门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副教授Michael Butterworth做了一个对谈。 新出炉的美国甜心 教授认为,如同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冠军,夏季奥运会的体操全能冠军都会成为全美国人的甜心,具有某种符号意味。当黑人运动员Gabby Douglas夺冠之后,美国媒体所关注的故事是——第一个获得全能冠军的美国黑人体操运动员,而她会让下一代黑人女孩感到这样一种隐喻:“嘿,我也能做到这个。”Gabby的照片里,她是自信的,勇敢无畏的,强势黑人女性的样子。而这个故事背后又是那个恒久的主体——美国梦的实现。 这位教授还对另外一个现象感兴趣,美国媒体似乎特别关注体操比赛,尤其是Danell Leyva获得的全能的铜牌,这背后的原因是Danell是从古巴到美国的移民,这不但也是一个美国梦的实现,同时也可以隐喻美国将之从古巴共产主义的制度中拯救。在Michael教授看来,美国媒体对奥运会的信息传播,仍然停留在冷战时期的逻辑里,对新的国际政治框架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表达。 这篇文章里还提到今年奥运的一个新现象,男性的身体似乎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但是教授却认为,相对于在奥运会中女性一直是作为性的形象出现,运动员形象才是第二的模式,男性则向来都是运动员身份第一,性的形象第二,这种格局仍没有变化。 在网络上流传的跳水运动员Tom Daley被BBC马赛克的图片。 3,再看 Joe Klamar 的照片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 新式照片水印 一家名叫Stipple的公司最近推出一项新的技术,可以在照片上附加信息,从而无论照片被转载到何方,上面都有一个标记,比如:“这是我的照片,请点击我的网站。” 这还不算完,凡是在Stipple平台上上传加标记的照片,其作者都可以追踪它们被转发的情况。 stipple恐怕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新式照片水印,它能够和读者互动。这其实并不新鲜,因为照片上出现地理位置信息、圈出某个人,这些花招早就被不少照片社区应用。但stipple将之变成一种受众可以自己制作照片信息的图片社区,使得照片可以说更多内容。 依赖照片的直观和感性,同时又包容了文字的理性和具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会不会在社交网站大受欢迎呢? 但stipple的未来也许在于其中蕴藏的商机,它同样也可以被出版方和广告商利用,在照片上嵌入广告。很有可能,你看到的是一张布满“麻子”的照片,帽子、鞋子、裤子皆有出处,带你走向某个商场或者某个品牌…… 2. 僵尸页面 “僵尸页面”(Junk Web)正好和前面照片上的互动信息相反,是一种完全没有互动的照片,但为了描述照片以外的信息采取了直接将文字敲到照片上的做法。(这个,就太常见了。) 一些互联网专家将之称作僵尸页面是因为认为其完全违背了互联网精神,这些图片是死亡的,读者读到这里不会再有更多的深入,它是一个死胡同。 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这种玩意儿现在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社交网站上,大家为了让图片在流传的时候仍能保留其出处、说明,常常把字儿压在照片上。 研究互联网传播的Chris Brogan不认为僵尸页面有何不好,他在一篇文章里称其非常棒,或者至少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文中列举了僵尸页面的三个好处: * 让有趣的图表更值得分享(Make interesting graphics worth sharing.) * 让信息更容易分享(Make it easy to share them.) * 激发情感(Evoke (…) Read more

奥运会上的机器人战士

更快、更近、更真切,奥运会的新闻大战愈战愈烈;这里是影像产品的实验场,每每都会让数字影像技术产生新的飞越。 今年的奥运赛场上,新闻工作者队伍里又添新丁。它们是——机器人。 早些日子,路透社的一位工程师在自家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帖子:“有无可能把11个摄影师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将之放到其它任何摄影师都未曾涉足的地点去拍摄?一般而言,这绝无可能,但在奥运会,当然有可能。” 这位工程师的任务就是给路透机器人摄影师排兵布阵。这是一些可以远程操控,可以悬挂赛场上方,并且能够四处转动取景的相机,它们甚至在一些场馆建造之时就已经安装在特定的地点。 机器人们在拍下照片之后,立刻就能将之传到编辑平台。 美联社也有自己的机器人,这家通讯社今年往赛场上送了85个摄影师和图片编辑,另外还有18名视频记者,给他们配备了一些机器人助理——这些家伙脏活累活危险的活都要干,将主要派往游泳、举重和跳水场馆,还可能承担水下摄影的任务。   请想象一下奥运会开幕之后机器人战士工作的盛况,它们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观看比赛的视角。当然,你肯定也会想,这和那种圆圆眼睛可以滴溜溜转的监控头有什么差别?你可能还会想到,原来未来我们果然只需要图片编辑…… 一位过路人在路透社的技术炫耀贴下留言: 爱它-恨它:我做了40年的专业摄影师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工程人员,所以我对它又爱又恨。作为一个乐于和人类打交道的人类,我恨它(我一样恨超市门口的机器人收银员,机场的自动检票设备),摄影师们会一起站在小小的摄影区里为一张好照片厮杀拼争,下场之后跑到酒吧里喝酒聊天,互相借镜头,显然机器人不能。不过,作为一个一直在寻找不可能视角的摄影师,这些机器人又让我心生向往。所以,大概一切都需要平衡…… 但愿没有失衡的那一天。   本博客 所有文字版权为作者所有,商业网站、博客转载需发邮件征询ofpixcamp◎gmail.com            

别惹图片编辑

上周提到的那个拍奥运冠军的倒霉的法新社摄影师,有关他的事件仍然在发酵中。发酵这个词儿多好,你仿佛立刻能够看到一个鼓鼓囊囊的大面团,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已经快被网友唾沫淹没的声音——来自法新社。 法新社博客Correspondent / behind the news的编辑Marlowe Hood写了一篇博客为自己的摄影师正名,这篇名为《像素和虔诚:拍摄奥运冠军偶像》(Pixels and piety: Photographing Olympic icons)的文章,一开始便写道: “我第一眼看到Joe klamar的美国奥运运动员的照片,并不明白人们的怨气从何而来?至少就我所见的,Joe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为我们带来不加掩饰、并且有洞察力的照片,他在用他的相机观察,并非只是拍一组体育图片。” 这位编辑在博客上配发了一组照片,姑且将之看做是法新社的图片编辑编辑过的照片,如下: 对比网友的编选,你该从中能看到一些端倪: 一篇名为《为什么奥运冠军官方照片这么糟糕》的网文所配发的组图 在网上被人骂的半死的摄影师Joe klamar,他拍的照片让人又气又笑,而经法新社的图片编辑之手,它们再次亮相的时候,你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愚蠢的摄影师,而是一个幽默的摄影师。(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这组编选过的照片,这组幻灯片的打头照片,照片的顺序和节奏,都颇费心思。) 哎,当初那些图片编辑都哪儿去了? 文中,摄影师也站出来对拍摄过程予以陈述:“我以为自己就是去记者招待会抓拍一些台上的运动员,拍一些头像供图库当作资料使用。我不知道应该准备影棚。这是法新社第一次应邀拍摄奥运会媒介峰会。我非常尴尬,我不太会用影棚。” 这位摄影师带去三支镜头:17-35, 70-200 和 300,另外还有一支闪光灯。后来,现场一个官员帮助他协调找到一个摄影师,两人共用一个影棚空间。 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还想问,图片编辑都哪儿去了? 图片编辑应该派遣合适的摄影师去合适的现场,还应该适当做好拍摄之前的沟通。这位摄影师却只是得到一个简单的指令,就那么一头雾水地出去开工了。这恐怕也说明,在这些通讯社里,恐怕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图片编辑存在。 一组照片可以被编辑成一朵花,也可以给弄成一堆牛粪,我说的别惹图片编辑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图片编辑也要有职业道德,摄影师自己也应该对图片做适当的编选,确定自己的意图传达。 另外,看了那些网友的评论,深深感到,他们也不能惹。 一个哥们说,看看镜头就知道他完了,应该带85mm,1.2的镜头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 掌心上的小玩意儿 根据All Things Digital 报道, 中国智能手机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预计会从2011年的18.2%上升至20.7%,将要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在今后仍将持续增长。该篇报道的配 图是地铁里若干人对着掌心上的小玩意儿出神忘我的神情——这也是每次聚会中我们彼此的样子,是智能手机带给我们的改变,它使我们亲密,却也更疏远。 2. 杂志App排行榜 排行榜什么的最能吸引眼球了。 一家媒体咨询公司深谙此道,推出了一个杂志App排行榜,推介了一些在ipad上表现优秀的杂志,上榜媒体其实大家也都很熟悉,最多的是Conde Nast 旗下的杂志,其中Allure Mgazine排名第一,此外还有Newsweek集团,National Geographic等等。 谈到这些app之所以上榜,该公司的CEO认为: “他们在应用Ipad所提供的技术上做得最为充分,充分利用ipad增加用户体验,给读者提供了在传统纸质版本上所不能获得的服务。“ 关注领域为媒体平面设计的媒体人加西亚(Garciamedia)对这个排行榜很感兴趣,他自己的公司也准备做一个,加西亚最喜欢的杂志app是:Newsweek,Bloomberg Businessweek,Martha Stewart Living。 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ipad版本,加西亚评论其是先进且完美 最近,还有一个杂志新媒体运动中的好消息是,Cosmopolitan声称,该杂志数字版本付费订户已经达到了十万。 3. 奥运会的不俗之客 要说搞排行榜,其实没有谁比奥运会更厉害了。 又一个四年,人生真不禁过。伦敦奥运会即将召开,除了运动员,文化领域的各路人马也都等着借这个舞台展一展身手。 伦敦一位摄影师Oli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天中午送Patrick离开,等待他的是一个商业拍摄任务,他将转战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我很好奇地问他:“拍这些商业片,你用灯具么?”,“还好”,他回答道:“这些公司正是因为认同马格南的风格才来找我们,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风格。” 这也许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从一个纪实摄影项目飞快转到一个商业摄影任务,摄影师肯定会精神分裂。临走时,我和Patrick一起看了他花两年时间拍摄的中国民工系列,记得有一次我们见面,他迟到了,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是在建国门看到一群民工忍不住跟了一段路。从上海到安徽,他还跟着民工一起回家,那大概是让他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旅行,因为是坐硬座,而且后来他还生病了。 Patrick的照片让我重新反思了自己最一段时间的口味,比如对那些花里胡哨的外在形式的过度偏爱。拍民工的家伙很多,但是P大叔的片子让我心底发酸,甚至很想流泪,那没有什么别的理由,就是一些细碎的瞬间以及非常坦白的眼睛。我留下了他的光盘,打算放给学生看。 周六的那个晚上真是好,一簇簇的小朋友,一起如朋友一样聊天。没有人恨我吧,现场没有放Patrick的地震照片,不知是否让大家失望。 你可以去平遥看我们的展览。另外,关于西方视角看四川地震,Noor图片社的摄影师Philip Blenkinsop 拍摄的中国地震作品最近在法国Visa报道摄影节上得到提名,他将和另外三位摄影师一起角逐新闻摄影类的大奖。 新闻周刊发表的Philip Blenkinsop 的地震作品 顺便你也可以看看Visa摄影节的其他照片,这恐怕是为数不多的以报道摄影为主题的摄影节,上个周末刚刚开幕。除了新闻摄影大奖,他们还设立了一个特写新闻大奖,Getty图片社的Carlos Spottorno因为拍摄中国新疆的照片也获得了提名。他的作品分成力量、种族、信仰和希望四个部分,也挺值得一看。 已经进入后奥运时代。我们的影响奥运特刊正在紧张筹备。以前博客上提到过阿迪达斯的一个广告,当时针对画面里密密麻麻的人群是拍的还是画的有很多争论。这里有一个非常详尽的关于此副作品的的台前幕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大家解除疑惑。 有一个小小的通知,回龙观摄影项目已经启动,按理说所有给我发邮件应征的人都应该接到一封回信,如果漏掉了谁,请再给原先那个邮箱发一封信。

最好的位置

据说,奥运会赛场上最好的位置都被getty的摄影师占据了。 他们可以爬到天上,可以钻进水里,可以在赛场里溜达——哦,你一直以为买票坐在看台上拍奥运的是摄影师里的弱势群体,但是当刘翔一个转身离开的时候,赛场里的人都傻了,有个家伙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 不过,但是,这张照片还是getty摄影师拍摄的。。。。(李锋摄) 其他刘翔照片 路透 美联 最后这张是体育画报拍摄的110米栏预赛的照片,不过,这里面再也不会有中国刘的身影了。

周一消息树

环游中国 分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代表了你看事情的方法和角度。奥运期间,很多国外媒体以及大批摄影师都雄心勃勃地展开了他们以“中国”为主题的拍摄,一个大得吓死人的题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元、“幅员辽阔”的国家,你应该用怎样的逻辑将其细分,变成可实施的拍摄方案呢?我觉得这挺有意思。 1,英国波顿大学大连分部+今日美国 这个作品我很喜欢,波顿大学大连分部的中国学生、美国学生、英国教师、中国教师齐齐上阵,分成了三个小组,在奥运期间穿越中国。他们看似在报道中国人看奥运,但实质却是以奥运为契机,给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又对中国存在种种刻板印象的美国人普及“中国知识”。他们这样给中国分类,三个小组分别到以下一些城市和地区: 工业城市丹东—幸运数字8,丹东的婚礼——窥视北朝鲜——大同——西安,帝王之都 睡在街头的上海民工——武汉江中避暑——长江——山城重庆:为什么人们爱吃辣 长城——奥运志愿者 用几句话很难形容他们具体的报道内容,应该看一看,报道的视角很平实(没有对中国的“阴暗心理”,但有些地方冒出来的黑色小幽默很耐人寻味),视频和照片的配合很不错。 这个项目由波顿大学学生tom dooley发起,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今日美国的网站上也推出这个专题。 2,一个外国摄影师的中国之旅 摄影师Dan Eckstein也整了一个环游中国的拍摄项目,题目就叫中国印象,在他的网站上,把自己的中国照片作了以下分类: 中国东部 中国北部 中国南部 中国西部 北京 重庆 广州 香港 上海 西藏 长江 少数民族  中国肖像 现代中国 中国乡村 中国建筑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外国人拍摄中国的清单,尤其是他去的几个城市——外国摄影师看当代中国的经典路线。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撒汗珠VS冒金星 上一周,奥运最大! 体育画报的摄影师请即将出发报道奥运的同仁对此次奥运作出预测,答案五花八门, 照传统媒体这样江河日下的样子,这恐怕是报纸最后一次派遣自己的摄影师去报道奥运。 ——一位报社摄影师的悲哀论调 我正在家里看关于北京小吃街的播客报道,了解一个城市人们真实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他们的市场,不过,我绝对不会去吃蛇和蝎子,就好比在台湾,烤乌鱼我是不敢碰的。 ——hehe,北京没有蛇蝎,烤鱿鱼倒是很多。 而洛杉矶时报的摄影师,干脆就预言自己恐怕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话说回来,来报道奥运的摄影师,估计每天都是掉着大汗珠工作,尤其是他们的设备——那可是一道景观: 新闻周刊摄影师vincent laforet的装备——吓死你! 点击这里看更多他的设备情况,预报一下,下期的影响特刊里会详细介绍他这些五花八门的器材。 体育画报摄影师Robert Hanashiro的装备, 这里还有一个视频显示是他如何把这些器材打包装起来的,高难度工作。 恐怕你立刻就会好奇,用这么一大堆器材,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体育画报的照片,点这里,新闻周刊的照片,点这里。 扛着这些器材东奔西走,摄影师在奥运期间干得多半都是蓝领的工作。而奥运会前夕,连卡佛也请全球顶级设计师对奥运服装作了“预测”,请他们设计奥运会各个项目的运动服,这可真是一项需要费劲心机,琢磨到眼冒金星的工作,到这里去欣赏一下,奥运概念运动服: 体操 你确信?这是田径的服装? 马术

北京城里的自行车

昨天“嘲笑”人家报纸不重视网络版,中午一出门就给我重重一击,本来想买几份报纸研究一下,但是附近几个报刊亭的报纸都卖空了。 当然,很多人买报纸是要收藏——文本性的东西即将变得越来越珍贵。 我喜欢看照片,因为我拍过照片——这话说的。我当年没有选择当摄影记者,就是因为这工作太让人心惊胆寒了,没有坚强的意志根本就受不了,所以我特佩服重压之下摄影记者的机智勇敢,就拿拍摄“天安门前经过的自行车选手”这个命题来说,用什么镜头,用什么快门,怎么取景,截取哪个瞬间,这七七八八的条件缠绕在一起,最终只给你一次按快门的机会。拍完了,还有像我这样的闲人,在旁边指指点点: 体育画报 纽约时报 美国新闻周刊 美国新闻周刊现场另一摄影记者 新华 挺佩服躲在这里拍片儿的: 而最终得奖的这三帅哥,那真是太帅了:

头版头条

要是你一大早起来看到北京某报网络版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李宁有可能吊钢丝点火炬”,你是不是会被气得背过气去。哦,可能你不会,因为除了我,还有几个人会点开那些只是一个姿态,一种摆设的某某报网络版呢? 这一点,国内媒体完全落后于国外,大概是因为美国没有新浪、搜狐和网易。从昨天晚上奥运开幕的时候起,国外各大报纸的网络版就已经在实时更新奥运的新闻报道了,几乎每家媒体都有专门的奥运板块,记者用写博客的方法实时播报。纽约时报动作最快,三两分钟就添一张新照片。到了今天早上,各大报社开幕式精彩图片的集纳就已经出炉了。 早上起来,我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看看世界各著名摄影大腕们的成绩,发现getty图片社就是厉害,竟然还在长城上布置了摄影机位。除此以外,体育画报摄影师的图片也很有看头,确实是技艺精湛,在时代周刊的网站上可以看。 这张照片拍得很有新闻眼,体育画报拍的,别家有人拍吗?Al Tielemans摄 大型活动不好拍,摄影师活动受到局限,画面难有空间感,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变换,虽然看着好看,但是却挺难拍到具有魔幻色彩的新鲜图片,无非是一些漂亮的大场面,这个时候精致就是各个摄影师比拼的重点了。就拿点火炬来说,场面好,但是拍出来就不好看,光线、背景都挺难把握。我不怀好意地把几家媒体拍的点火照片都凑到一起,你可以瞧瞧: 烟花的照片虽然好看,但是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getty的Andrew Wong 拍了这么一个画面,却让人心中五味杂陈。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