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报刊亭买一瓶水

纽约街头的报刊亭更像是杂货摊  摄影Geoff Green 前两天,上课之前的一点儿时间,我站在学校的报刊亭前,试图做一些观察,了解人们都会买什么杂志。(这个校园报刊亭,基本已经不卖报纸了) 一个人买了一张电话卡; 一个人买了一瓶水; 又一个人卖了一瓶水; …… 人们径直朝报刊亭走来,但似乎每个人都能穿越挂在外面花花绿绿的一大堆杂志,准确找到藏在报刊亭里面的东西(纸巾、水、充值卡……)——那才是人们眼中这个报刊亭应有的功能? 一个骑摩托车的人送来一堆新杂志,几本《时代》周刊也在其中,封面故事是“红警”——这个封面早就在社交网络上炒得火热。尽管涉及敏感话题,报刊亭老板不在乎,他说要挂出来。 等我下课的时候,这个封面还躲在一堆外刊里,而第二天,它就消失了。是真的好卖还是某些别的原因? 相对于现实世界里清静的报刊亭,在网络世界里,关于媒体封面的讨论却热火朝天。《纽约时报》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报道了这个现象,文章提到,最近颇受争议的时代周刊哺乳封面,这期杂志是这年最好卖的,一周的订阅数量翻了一番;但它在社交网站上的影响却更大,杂志上摊后的第二天,封面报道相关话题就上了google搜索的前五名,八天之后,封面在twitter上被提及超过五万次,杂志的twitter跟随数量激增,在facebook上也有四万三千多个“like”。 在杂志产业低迷的当下,激进,富有争议性的封面,成了媒体促销杂志的利器。Bloomberg商业周刊的编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时候提到,封面就是要达到“Hey,等一等,看看我”,这样的抓住眼球的效果。另一位杂志编辑认为,读者看惯了那些大众期刊里的明星脸(塑料的,没人味儿的),特立独行的封面更容易脱颖而出。 新闻周刊最近这个奥巴马封面,在twitter上被提及两万次。 用惊世骇俗的封面留驻读者的脚步,这种杂志营销策略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最著名的案例是1966年时代封面“上帝死了?” 不过,现在已经不同于60年代。《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题目是《杂志封面,抓住眼球,抓住点击量》(Magazines Catching Eyes, and Clicks),它关注另外一个事实:当下的杂志封面,已经不仅仅是在报刊亭吸引眼球了,它们试图在虚拟世界引爆话题,成为社交网站上人们谈论的热点。 这个现象也被SPD(美国报刊设计协会)捕捉到,在其博客上有一篇题为:《虚拟的热议代替报刊亭的热议?》(Digital Buzz Replacing Newsstand Buzz?)的文章: 在当下这个连线世界,让封面在数字空间里跳出来,恐怕要比在传统的现实存在的报刊亭打眼要更为重要。如今,时代、新闻周刊和Bloomberg商业周刊都因为这种方式而成功。 另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访问的时候提到,由于像Bloomberg商业周刊这种设计感很强的杂志的出现,带动了时代和新闻周刊都加入到了封面设计的视觉竞争,导致这些周刊的封面一期比一期好看。可以说,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杂志在虚拟空间的报刊亭。 Bloomberg商业周刊最新的关于facebook的封面 对于只想去报刊亭买一瓶水的人们来说,这也许真的是一个振兴杂志产业的方法。想想我自己,其实也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红警的封面,才想着要去报刊亭买一本的。现在,我则期待着下一个封面,等着他在报刊亭挂出来。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