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今天,树上飘着几个比赛的消息: 1. 柯达003号档案 柯达003号档案是四大本图录,里面贴着将近一百万张照片(我的天!),它现在躺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图书馆的研究部,八年前,柯达将之捐给了这所学校用于研究。最近,纽约时报的Lens博客对这部资料做了介绍。 003档案里主要是柯达公司主办的摄影比赛的作品,从1929年到40年代。 1929年,为了刺激消费,吸引富裕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柯达举办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全美摄影比赛,总奖金三万美金,来稿大约有七十五万人次。这次比赛正好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之前,参赛的大都是中产阶级白人,使得003号档案也成为当时中产阶级生活图景的一个素描。 1931年,尽管美国经济出现颓势,柯达这个比赛规模却扩大了三倍,并扩张成面向全世界,一则杂志广告显示,该比赛被称作:“柯达全球十万摄影大奖赛”。到了1939年,这个比赛则完全固定下来,成为柯达的规定动作。 作为研究资料,这份档案的遗憾之处在于,每张照片都有胶片、相机型号和获奖等级的说明,对照片内容却没有任何标注,图片说明文字非常有限。而就拍摄题材来说,大多都是孩子和动物。 纽约时报的记者联系到一位获奖者的家庭,他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他曾参加比赛。 这些照片穿越时空来到现在,但缺失信息太多,怕也就只能当作获奖照片留存,是和柯达胶卷有密切联系的一份珍贵档案。 1929年,获得了2500美元奖金的照片。L. L. Martin摄影 1942年一张5美金的获奖照片,使用Graflex相机Tri-X胶片 F. H. Stevens摄影 当时美国大众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比赛广告 这张照片是图片故事类别的获奖照片,摄影师当时四十多岁,拍摄了1929年人们看马戏表演时候的场景。 2. PDN30 美国摄影界新闻(PDN)主办的面向年轻摄影师的职业评选PDN30,最近公布了今年入选的30位年轻摄影师的名单。 PDN30并非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比赛,评选类别清晰:时尚、商业、新闻摄影、纯艺术等等,完全针对各个类别的职业化要求进行评价,更强调摄影师的职业化水准,而不是所谓的“艺术追求”。通过PDN30可以看到美国年轻摄影师的总体职业素养。 稍微逛了一圈儿,初步印象是商业、时尚类别没有太多亮点,倒是新闻纪实的有不少好作品。不过,想想人家一个个都是八零后,甚至都是八五后,觉得也不能太苛刻。 印象较深的是女摄影师LaToya Ruby Frazier的作品,通过拍摄她自己的家庭、和祖母以及母亲的自拍,她探讨一个家庭内部的情感,以及由这个家庭几代人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和种族发展的历史。 获奖者中有两位题材涉及中国,Chloe (…) Read more

拍出来的广告

戛纳广告节最近刚刚落幕,得奖作品在网上都能看到,令人眼花缭乱。 PDN总结了一下和摄影有关的奖项,并不是特别有意思,因为去看看每一个获奖作品后面的署名你就会发现,第一,每一个作品都是集体创作,而在这个集体创作中摄影往往处于末端的环节,第二,广告都很有创意,但是里面的摄影元素都很没劲,大都是些行活儿。就拿著名的安妮列伯维茨来说,她给路易斯维登拍摄的广告也得了个铜奖,安妮已经够大牌了吧,她的名字照样署在主创人员的最后一位。所谓“广告摄影”这种说法,我觉得越来越可疑,因为似乎没有几个广告是真正拍出来的,摄影师犹如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钉,不仅工作枯燥,还很容易被替代。这其实和整个摄影界的气氛有共通之处,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少,“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 真正完全靠摄影来撑着的恐怕就只有上面这个博朗的广告,由三张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构成,没有别的噱头——眼睛、鼻子、胡子你只能仔细看这些。无论对于广告的设计者还是摄影师来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都是一种挑战。我特地去瞅了瞅摄影师的其他照片,Ralf Gellert是个德国人,的确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活儿特别的精致,他还有其他不少此类广告摄影作品。 中国也有一组东西得奖,就是那个看上去让人眼晕的阿迪达斯广告,但是,插画作者的名字排在摄影师后面很不地道,我忘记从哪里听说的,说插画师画到最后几乎吐血晕倒,这作品都快成行为艺术了。

PDN 30

美国摄影界新闻(pdn)每年一度的摄影新锐势力30强出炉了。1416读者都很熟悉的沈玮名列其中。 PDN30年度评选到今年已经进行了10年,这个平台已经推选出300名年轻摄影师,Taryn Simon就是第一届30强的获得者。10年前的评选还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参选者年龄必须在30岁以下。现在这项硬性指标已经没有了,但是获得提名的年龄基本都在35岁以下。以往的评选主要通过专家推荐,现在互联网打开了另一扇窗,今年的评选全部都通过网络进行。 对于中国年轻摄影师来说,pdn30强是一个很好的索引,因为30位年轻摄影师中除了有像沈玮这样做艺术的(所占比重不大,似乎是因为做艺术在很年轻的时候要冒出来很难),还有很大比例的摄影师是从事editorial类摄影(姑且翻译成编辑类摄影,我一直发愁不知道这个怎么翻),主要为杂志拍摄照片,比如肖像、时尚等等。另外也有从事纪实摄影工作的,比如其中的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在中国拍了不少照片,最新一期的影响杂志有他一个很简短的访谈。这次pdn获奖者中还有一个台北摄影师,Ed Qu是一个通讯社摄影记者,为路透、美联、西帕工作。

9月PDN杂志速览

9月号的《美国摄影界新闻》(PDN)杂志的主题是“艺术摄影”。浏览了一下目录,觉得观点非常新颖与实用——这是老美的一贯风格。 但可惜的是,这些文章都是要付费阅读的,呵呵,昨天已经整了一堆只能看不能读的书,今天打算把这期《摄影界新闻》杂志的目录列一下,大家不会抓狂吧? 《摄影界新闻》2007年9月号 1,展览经济(show business) 对于画廊经营者和摄影师来说,举办一个展览究竟要花多少钱? 2,品味制造者(The Tastemakers) 可以开启一个摄影师职业生涯的画廊经营者、策展人、评论家、摄影机构的名录。 3,数字还是传统(Now For The Latest Edition ) 目前画廊的陈列作品越来越多的是数字打印的照片,而很多收藏者们却仍旧在抵制这些新事物。 4,创造力:为了商业的艺术(Create: Art For Commerce’s Sake) 当广告商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效果的时候,他们往往去寻找艺术摄影师来完成任务。 就最后一点来说,刚巧最近看到两个案例。一个是飞利浦的纯平电视的广告作品,请了导演王家卫拍摄短片,邀请时尚摄影师Vincent Peters拍照片。 而另外一个电子大亨日立也在几个月前,请时尚摄影师Jean-Paul Goude为其新款的电视量身定做广告作品。 向来冰冷的电子世界都瞄准了时尚,看样子,消费世界里的眼球争夺战越来越高级了。

眼花缭乱

这是一顿够你吃一些日子的大餐,要想了解顶尖摄影人士都在做什么,PDN年度摄影比赛作品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导航。今天就应霸王别激的点播,介绍一下这个比赛。 先稍微说一下PDN的背景,PDN是英文"摄影界新闻"(photo district news)的缩写。这是我每日必读的网站,咨询非常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唯一让人郁闷的地方是很多文章都必须付费才能阅读。这个网站在美国有很高的知名度,相当于美国的摄影门户网站,因为这个原因,它举办的年度摄影比赛吸引了不少高手前来参加。 PDN非常重视对新人的培养,还有一个教育版,叫做PDNedu,关注摄影教育,介绍各院校的摄影作品,拍摄的技巧,在摄影界生存的方法,非常实用。针对新人,PDN每年会搞一个PDN30人的评选,选出他们认为最有潜力的30个年轻人,能够登上这个榜单,就为自己贴上了一个金字招牌。 PDN还举办其他一些摄影比赛,比如年度婚纱摄影师、数字摄影比赛、最佳自我营销奖、镜头中的世界(最佳旅行摄影奖)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PDN是一个非常懂得营销的摄影媒体,它的路数很像《福布斯》,不断发布各种排行榜,福布斯是在关注“财富指数”,而PDN则是在打造“名望指数”,围绕着专业与职业,它笼络了器材商、职业摄影师、准职业摄影师,让他们都对这个平台形成强烈的依赖。 回到PDN年度摄影比赛的话题上来,这是PDN各种比赛中的一个重头戏。这个综合性的比赛,共分为9类,分别是:广告摄影、杂志/编辑类摄影、摄影书、新闻/纪实、商业设计(corporate design)/产品、个人作品、商业图片库摄影(stock photography)、网站、学生作品。从分类中就可以看到,这几乎囊括了职业摄影的各个领域。 其实说是比赛,但是PDN的“比赛”很特别,它并不评选一二三等奖,而是将每一类的优秀作品都尽可能的收纳其中,因此每一类中都有二三十名获奖者,这种方式实际上更类似于展览,我认为也更加科学——摄影作品本来就不具备可“比”性。 PDN的赞助商非常看好这个比赛,它们还设立了很多特别奖项,比如佳能的学生奖,尼康的图片故事奖,爱普生的创意奖。 今年的摄影比赛依旧有很多“名人”参加,比如VII图片社的Lauren Greenfield,马格南的paolo pellegrin、VU的kadir van lohuizen、丹麦摄影师Jan Grarup等。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籍华裔摄影师沈玮,他在获得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之后定居于纽约,从事艺术摄影创作。作品《红粉纽约》(Concubines of New York Series)获得了今年的个人作品奖,记录了京剧后台发生的故事。 红粉纽约 沈玮摄沈玮的个人网站:http://www.shenphoto.com/ 。他的blog也很有意思,在里面有一篇文章非常激动的描述了看到北京fotofest见面会作品的感觉: 我简直难以形容我看到这些作品时的心情,我知道中国的艺术摄影领域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开始走向繁荣。 有的作品实在精彩透顶,有意思的是很多摄影师称自己为“业余爱好者”,当然,还有一些作品仍然重复着陈旧的“政治波普”似的创作,以及毫无新意的性的描写。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