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喽!

最近,两家公司都在收小钱上开始打主意。著名的多媒体报道制作公司Mediastorm开始向浏览其作品的用户收取1.99美金的费用,而另一家公司则开卖普通人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价格是10美金一张。   foap :这家公司生意的卖点在于,向客户出售那些普通人拍摄的非常自然的照片,这些照片在广告活动中的使用将更有说服力。 “foap”是英文单词foto(照片)和app的组合,它是苹果手机上的一个应用,用户上传手机拍的照片,客户则可以以10美元的价格购买这些照片,最终该公司和摄影者以五五对开的方式分享利润。 英国摄影杂志对这家公司的CEO做了采访,他谈到,就拿一家旅行社来说,用一张模特的照片来做广告,肯定不如用普通人的照片更好,因为他们的广告需要直指普通受众。    但这个新创意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公司和用户的协议条款规定,照片出售之后,客户将有权“修改、复制、出版、展示以及转售”,这意味着客户可以拿这些照片再度获取利润。该公司老板认为这不是他们原本的意图,他还要再斟酌条款。此外,用户上传照片都需要默认已经获得了照片的肖像权,而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点。 此模式有些类似当年一度盛行微利图库,现在该公司则更进一步,尝试在手机快照寻找利润。随手拍照也能卖钱当然诱人,但将照片用于商业用途,其中还是有很多麻烦有待解决。 Mediastorm是一家高品质的多媒体报道制作公司,他们试图采取向用户收费的方法来获得稳定的收入,平衡公司在制作成本上的投入。这种Pay Per Stroy的模式,目前一个故事的价格是1.99美金 Mediastorm的创始人Brian Storm在接受美国摄影界新闻的采访时候谈到:“我们认为这个产业需要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制作更优秀的故事。” 之前该公司的作品都是免费浏览,主要依靠工作坊和为大企业客户制作多媒体宣传报道获得资金支持。Brian Storm认为:“现实情况是,没有一个公司或者产业能够通过制作没有人购买的产品而获得长远发展。” 这家公司制作一个多媒体报道的费用,最高成本达十万美金。仅仅依靠这种小额付费浏览也并不能完全支持其发展,况且,更令人忧虑的是谁会花钱去看一个长达20分钟,内容严肃的纪实短片呢? 但Brain Storm对此仍有一定的信心,寄希望这种小额付费能够有滚雪球一样的积累效果,并且他还希望将自己的这种Pay Per Stroy的收费模式推广给其它公司,让这种理念扩展,从而能够建立让读者为好故事付费的习惯。 目前该网站有两个故事以这种方式出售阅读,内容都是有关老年人的生活,摄影师拍摄自己的父母的老年生活,并同时也讲述自己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年。Mediastorm将和摄影师平分卖故事获得的收益。      

您的发烧需要升级吗?

有幸去了一次做多媒体最棒的公司:Mediastorm,发现从总裁到员工都是那种典型的“男人”。(当然,公司一共也没有几个人。) 你问我什么叫典型的男人,这个……我的形容可能很不准确,我指的是那种特别容易对器材发烧的男人——他们酷爱有着复杂零件,可以无限变形的精密仪器。这样的男人,不仅摄影圈,在各个领域里都有,尤其是最近的电影院里,每一场《变形金刚》的观众里都有他们,坐在底下眼睛闪闪发光。 所以,每次遭遇那些多媒体先锋人物,我就很理解,他们为什么对这个新事儿如此热衷,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天性在驱使——从静态摄影到动态,你可以操控更多机器了。(此处绝非贬义) Mediastorm最近发表了一篇博客,采访了他们的制作人Rick Gershon,他2010年加入团队,之前是getty的多媒体记者和摄影师。 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谈装备,下面这张图片,Rick Gershon的装备——足以把你吓倒,不过,正好也可以拿来做我以上发言的论据: (在博客原文里可以下载这张照片的大图) 我本来试图翻译这篇文章,但这张图片实在让我闻风丧胆。我的眼睛跳过各种陌生的器材名称,看到Rick Gershon谈自己如何备份文件,感慨了一下。这家伙从外地拍摄回家,不管多累都要赶紧开始从机器上下载并备份文件,一般都要备份四份,这些东西还不能放到一起,要放到四个地方,以免被一网打尽。 我还发现,提问者的问题也和惯常有很大差别,比如,如何把这些东西打包?用电问题怎么解决? 我感觉未来我们应该像郭台铭那样,雇个机器人。 文章最后,Rick Gershon给出了让你一跃从普通发烧友晋级到专业多媒体记者的几样法宝: 1. 一个特棒的三脚架和云台。(推荐Miller DV20, Sachtler FSB-8T). 2. 使用灰镜。(ND Filters) 3,使用外接相机监视器。(monitor) 4. 要有一个稳定的肩架(good stabilization rig) 尽管Rick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无论器材多复杂,还是内容为王。但我仍然看出来了,新一轮的多媒体浪潮,伴随着更为复杂的器材升级。如果你没有或者不试图去拥有或者根本不羡慕这个家伙所拥有的这一大堆家伙玩意儿,你恐怕就不能称自己是做多媒体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Rick给出的购买器材的链接,其地址都指向一个神秘的空间——这就是纽约的B&H摄影摄像专业器材店,每一个男人走进去,都会迷失。 (预告:明天还会发表一篇文章,是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John (…) Read more

越“复杂”越简单 的讨论

周六的时候,发了个帖子,贴了两张图片。大家的意见竟然和我的都不一样,呵呵 不过,这里的讨论,不是讨论两张图片的优劣,而是讨论在观看这两个封面照片时候 的心理机制,因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完全正常。 对于我来说,通过对这两张图片的阅读,我感到图片编辑在剪裁图片的时候,除了可以 改善构图以外,还能够取得其他传播效果。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是剪裁出来的,剪裁产生 了两个效果,第一,制造出一个特写镜头,拉近了读者和画面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个悲伤的 画面似乎一下子可以把你拽进去。第二,剪裁 使画面因为缺乏提示而带有神秘性,比如,这个人是谁,处于何种环境,这让读者在情感 上受到冲击的同时,更加渴望了解具体的信息,再一次主动的加入到影像的阅读过程中。而三联 生活周刊则使用了一张现场新闻照片,带有一定距离拍摄出的这张照片,让读者以一种平静 客观的方式去检视眼前发生的一切,眼前的一切一目了然。 两张照片的画面语言,前者是我需要你的参与(demand),而后者则是我把信息交给你(offer) 不知道我的感觉大家是否认同? 此外,如果你如果确保自己不会打瞌睡的话,可以去msnbc去看我以前提到的一个由mediastorm制作 出来的多媒体图片故事,长达12分钟的展示过程中使用了大约七千到一万张照片。但是 我看后觉得很失望。 http://video.msn.com/v/us/msnbc.htm??f=00&g=2109100b-ca09-4ea6-a093-0580592f1721&p=hotvideo_m_edpicks&t=m5&rf=http://www.msnbc.msn.com/&fg=&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