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社的家庭相册

今早儿也不知道检索什么,然后就沉溺在马格南网站的八卦照片里了。现在马格南的图片检索和浏览功能真心好用,还能循着线索找到曾经收录这张照片的画册、故事,一网打尽。搞得我都有些怕大叔们有一天会反悔,回到照片加水印的保守时代。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摄影师Ashley Gilbertson在采访中提到:“为什么我们的照片就只能这么孤零零地呆着。这不应该。这些影像挂在墙上,和在一位普通市民家的冰箱上,可以有一样的力量。交流传播是我们这行当的核心。这一行动对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选择。” Read more

我的instagram友邻:两位马格南摄影师

那么,请原谅我连续两天都在说instagram的事儿;不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手机上,不是么?

在instagram上,有些人, follow 一个就够了,但有的,你则想要更多。New Yorker的官方ins(@newyorkermag),比起那些日复一日的唧唧歪歪,总归还是有些看头。这里每周都有一个主持,看高手在手机上过招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装腔作势的会依然做作,而诚实分子则会更诚实。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荷赛新一轮开始了,据说为了应对“修片危机”,会有新参赛规则出台。本届评委主席来自VII。马格南CEO很得意地说,这个VII图片社,粉丝没有M社的多。六个月之后,马格南将要推出会员制,每年最多四十美金,你也可以成为大家庭的一员。福利包括各种消费推荐,以及一个来自马格南大师的电话…… Read more

两代人,真热闹

一群人正襟危坐,个个都那么严肃,这是马格南图片社第66次年会上的一次合影,照片出现在一本电子杂志的编者按里。杂志访谈了12位摄影师,呈现了两代摄影师对摄影的不同态度,有人讨厌社交媒体,有人沉浸其中…… Read more

不要味精酱油和小麦

我的朋友帕崔克Ÿ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来北京,他已经来中国多次,这回则破天荒带上了夫人。在饭馆见面,他扳着手指说现在不能吃味精、酱油,还有小麦,这都会导致他过敏。我真想跳起来拽他走出餐馆,吃中餐,没有调料还有什么搞头,他却倒挺淡定,因为西餐恐怕对他更困难,这个法国人再也不能放肆地吃面包了。 川菜馆的女服务员也很淡定,我们安全绕过雷区,吃了第一顿饭。 若干年前,和帕崔克第一次见面,带着对马格南摄影师一种特别的想象,我们在一个小吃店边吃边聊,说着摄影,听他偶然冒出几句抱怨,比如很累,以及很穷。他的寒酸让我有些吃惊,甚至有点难过,却很快又被他咯咯的笑声驱散。帕崔克很调皮,周围世界似乎仍然存在很多照片,让他需要随时启动拍摄程序投入其中。 这次北京旅行,摄影师帕崔克要轻松很多,主要陪画画儿的夫人转北京。弗洛伦斯也是个艺术家,做动画短片,这样一对绘画和摄影的组合在一起,一个边走边拍,一个边走边画。 我问弗洛伦斯,为什么不拍下一张照片回家画,她英文不好,只是用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告诉我,她喜欢用眼睛看。 北京冬日的街头,我们一起等车,一个掏出相机,一个拿出速写本子,这让我看到这对夫妇的真正默契之处,他们都爱看且乐于观看,抵抗用麻木的经验去代替个体与世界真实的接触与感知。 弗洛伦斯三笔两笔就能勾勒出一个沿街叫卖的小贩的形象,但这仍比不上快门的咔嚓一声响。而帕崔克对此却开玩笑说:“你看,这就是为什么绘画更高级。”这位摄影师随即遇到一位较真的被摄对象,很愤怒地嚷嚷:“别拍,别拍!”并且眼睛还紧紧盯着帕崔克放在快门上的手指头:“你看你,你又拍了!”但他却根本不介意弗洛伦斯望着他在本子上勾勾画画。同样站在摄影师阵营一方的我,实在有些无奈,我对朋友说:“要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解,其实拍照和绘画一样,拍下的虽然是你,但其实也不是你。” 关于绘画和摄影微妙的联系,在弗洛伦斯给我画了一幅速写之后,我又有了新的体会。见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她笔下,我不禁叫了起来:“原来绘画比摄影更真实。”那个小人儿尽管一点儿都不像我(我是说不似照片那样逼真),但当她努力看我,试图迅速捕捉她的感觉,她却抓住了我的一些实质的东西,那种真确不仅是我总耷拉在鼻梁上要推一把的眼镜,以及向来被人笑话的胖手指头,而是我所置身其中的那种气氛,它们被凝固了。 好吧,作为一个摄影师我认输了?当然不会。我们并非在比赛。这反而让我看到摄影之难,摄影不得不事无巨细,细节织成一张网,细密的网格让一幅图景显现,但观者的眼光也会被网格框住,只会看到一张照片。 这会是摄影的缺陷么?帕崔克拿出自己的一本画册,是他八十年代在意大利拍的黑手党,一张张黑白照片翻过去,题材本身的刺激因为色彩的消失以及摄影师并无太多风格化的表达而变得平和,并与观者产生距离,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看电影剧照。是啊,没错,你要知道,这本画册的文字是一位作家看着照片“空想”出来的虚构情节。这恐怕就是帕崔克对照片里的现实的态度——关于照片和现实,你就干脆承认它们那暧昧关系的存在吧。 摄影可能比现实更虚假,这和绘画比现实更真一样,都是有意思的事儿。但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个,我们在北京的几个艺术区游历,那个在画室里画了三年梅花的艺术家从不考虑今人和古人与梅花的不同关系,那位把各种PS技术都放在自己照片里的摄影师,的确很想用照片努力说话。他们的技法都很纯熟,也在菜里放了很多佐料,但做出的东西却一点儿都不好吃。 我与帕崔克夫妇的最后一顿饭还是在同一个川菜馆,当听说菜里不能有酱油、味精,以及要避开各种小麦制品,这位小姑娘可没有上次那位淡定,甚至很愤怒,脸上的表情分明在说:“这怎么可能呢!” 体质的过敏是年龄造成的,人生的地平线开始收缩,选择变得越来越少,限制反而更多,它逼迫你不得不去使劲思量到底什么才是生活中的必需,以及发现,或许只需要一点点盐就足够了。

周一消息树

新人 马格南图片社最近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全体扩大会议,今年有三位摄影师成为图片社待定成员,且妇女占据了三分之二边儿天的位置。 三位新人是: Zoe Strauss:美国摄影师,居住在费城,10年以来,她一直沿I-95公路费城北段展开拍摄,拍摄对象是这一带的美国劳工阶层。她的照片坦率直接,她说自己拍摄的是普通人生活中的痛与乐。Zoe Strauss的照片让人看到美国99%那一面。这位摄影师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每年都在I-95公路的一段立交桥的桥柱上举办一个为期一天的展览,参观者可以带走他们喜欢的照片。 Jerome Sessini:居住在巴黎的纪实摄影师,一直在战乱和冲突地带工作,从索马里、海地一直到伊拉克、利比亚。关于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带的毒品危机报道曾获得奖励人道主义摄影师的F Award。  Bieker Depoorter:比利时摄影记者,2009年刚刚获得硕士学位,荷赛大师班学员。作品“Ou Menya” 是她沿着西伯利亚铁路旅行,一路居住在陌生人家里的经历 Zoe Strauss作品: 2008年Zoe Strauss的桥下展览: Jerome Sessini的作品: 墨西哥 古巴 Bieker Depoorte作品 三位摄影师我都很喜欢,他们加入马格南,肯定会让M图片社变得越来越有趣。马格南的三位新人各个不同的风格,也代表了这家报道摄影图片社关于“新闻摄影”的新理解。事实上,思路的转变可能在他们当年接受马丁帕尔作为成员之时就已经开始了。PDN在报道今年马格南新成员的消息时,也提到了马格南的这种变化,并且援引了其另一位另类成员Alec Soth在2010年关于他为什么要加入这个报道摄影图片社的发言: 我要加入,因为这里关于媒介(摄影)的使用有多元的路径。马格南的波谱是那么广泛,在所谓艺术和新闻摄影之间的那些界限早已经超越了人们的认知变得模糊。我认为这里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纪实摄影的阵营”。 另外,马格南的网站也进行了改版,之前他们已经“大胆”地去掉了照片上的水印,现在页面更为简洁,强调作品的幻灯展示,并且撤掉了magnum in motion(动感马格南)这个多媒体频道。  

周一消息树

1. 又一本ipad摄影书 上周曾提到ipad画册的事儿,刚刚看到一条消息,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的画册《石油》最近也开始在App商店里发行。 Burtynsky的这本书是之前出版的纸质画册的再版,此次变身为ipad书,增加了24段摄影师的录音旁白。摄影师本人认为,ipad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传统印刷品没有的丰富层面,他特别谈到:“我喜欢纸质书和ipad,因为他们不是短命的,如同展览一样来了又走,人们可能有幸在展览中看上几眼照片,……但图书让一切延伸。书是一个聚合器,它让这个已经拍摄了十二年并且还在发展的项目的所有观点在这里积聚。” Burtynsky作品的ipad版本(上)和印刷版本的不同展示 鉴于Burtynsky的名声,他的ipad书不用自己出资,出版公司是Melcher Media,这家公司此前做了 Al Gore的“我们的选择”(Our Choice),财大气粗,出手不凡。另外,Brutynsky的纸质画册是Steidl出版的,售价要120美元,而这个iPad app的价格则只有9.99美金。 2.工作坊 第八届柬埔寨Angkor摄影工作坊开始招募学员了,完全面对亚洲学员,将提供30个名额,参与者不需要缴纳学费,只用支付自己的路费即可。 工作坊将在十二月一日到八日举办,地点在柬埔寨的暹粒。今年的导师名单还没有出来,但去年可是阵容强大:Patrick de Noirmont, Olivier Nilsson, Antoine d’Agata, Paula Bronstein, Justin Mott 和 Carolyn O’Neill. 下载申请书和报名表点击这里,和这里。 3. (…) Read more

罗切斯特,那一间屋子,那一伙人

沙发里捧着电脑的是Larry Towell,大桌子旁边围坐着Alec Soth和Martin Parr,他们却并非呆在马格南的办公室里——这是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小城,柯达公司经济危机带来的阴云还没有散尽,却来了一伙儿拍照片的,他们住在一所房子里,这里源源不断地冒出照片……。 去年五月,五位马格南摄影师曾来了一次公路逍遥游,从 San Antonio出发,乘坐一辆巴士,两周之后到达 Oakland;摄影师拍的照片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现场直播,仿佛沿途不断寄回明信片。这个名字就叫做“寄自美国的明信片”( Postcards from America )的项目,并非只是浪漫公路旅行那样简单,其主旨是“四处晃晃,纪录一切;心中有历史,眼里有观众,传递本土民风”。 这帮家伙似乎还没有玩够,今年四月他们又卷土重来,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个形式,新项目叫做House of Pictures。十个马格南摄影师从美国四处赶来,住在罗切斯特一间大屋子里,白天出去拍照,晚上则把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在Tumblr、Twitter、Facebook、Flickr group等各种社交媒体上分享,并且还在当地举办各种讲座。 这种互动带来的结果非常有趣: Alec Soth在项目的Tumblr上发表了上面这张照片,图片说明是罗切斯特当地的自然摄影师集体采风,我在他们的Flickr上看到了另一张照片: 这是网友77dps拍摄的Alec Soth的工作照,就是Soth正在拍上面这张照片时候的样子。在这个Flickr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网友拍的罗切斯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和专业摄影师的表达交织在一起,构成对这个城市更为脉络丰富地表达。 仔细看看这些M图片社摄影师从那个大屋子里放送出来的照片,在这个城市里,他们游走观看,却并非漫无目的,所拍到的场景都那么妥帖地成为其个人作品的一部分。下面这些照片,你能猜出都是谁的作品么: 关于以上这些照片依次的作者,请允许我略微武断地贴上这样一些标签: Martin Parr:对消费社会的讽刺 Alessandra Sanguinetti  有意味的人像 Bruce Gilden    (…) Read more

马格南图片社的小黑房

布勒松在马格南纽约办公室观看小样,1959年 Pabolo印照片的工作样张,画面里是正在采访的布勒松,前景位置是马丁路德金。(更多照片:这里) “我最近仍然很忙。”马格南图片社纽约办公室的Pablo Inirio这样回答他朋友的疑问,他执掌的小黑屋还在那里。图片社大师们展览和收藏的照片很多都经由他的手印制。 尽管Pablo认为他这里近三年没有什么变化,但他用的相纸已经从Agfa换成了Ilford,因为前者已经倒闭了,他希望柯达还能够长久。 话是这么说。马格南图片社最近一个大动作是出版了一本大厚书《马格南的小样》(Magnum Contact Sheets),书的外观设计成一个柯达相纸盒子,然而“就在和这本书同名的展览开幕的那天,柯达宣布了寻求破产保护的消息。”书的编辑Kristen Lubben谈到这本书的由来时,回忆起这个巧合。 《马格南的小样》,这本书的幕后的推手之一是马丁帕尔,他认为在人们向数字时代转型的时候,回顾胶片时代的遗产非常重要。 不过,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暗房师Pablo Inirio仍然活在自己不紧不慢的日子里。我在马格南短暂实习的时候,也曾到他的小黑屋转悠过,只因为那房间太暗了,如今关于它的记忆一片空白。Pablo有时还会占用实习生的电脑上网,他大概是全办公室唯一一个没有电脑的人。 独立博客作者Sarah Coleman最近采访了Pablo,他谈到自己仍然如往常一样忙碌,因为“收藏家和画廊都仍然钟爱纸基相纸制作的作品。”他经常得到一些任务为现在以及去世的成员印制照片。尽管马格南的资料库已经数字化,但他个人仍然没有考虑往数字打印上转换,在他看来:“数字打印有它的呈现方式,也很好;但纸基相纸层次丰富,正如同达盖尔摄影术今天依然存在,暗房也不会消失。”

周一消息树

新人集合 1,三大图片社迎娶新人 三家由摄影师做主的报道摄影图片社:Magnum,Vii,Noor,近日都添加了新的人手。 Magnum图片社一年一度的年会在纽约结束,两名摄影师被提名进入了待定会员的行列,Moises Saman ,Dominic Nahr——如果他们能够经受考验就能够如同今年的Chris Anderson一样,成为正式会员,从提名到正式入会,Chris花了五年的时间。 Pdn在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特别指出,由于今年这两位新人叱咤在阿富汗,海地等纯报道摄影领域,这似乎预示着Magnum图片社里两个派别之一——传统报道摄影阵营的胜利。另一派是靠卖照片和画廊谋生的“艺术派” 不过,在这条新闻下面,有一个名为Alec Soth的网友发言:他说他加入Magnum就是因为这里面有着多元文化,这使得所谓“艺术”和“新闻摄影”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他很肯定地说,Magnum没有所谓“传统报道摄影阵营”。 追溯起来,大概怪老头Martin Parr加入应该是这家图片社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摄影师Ed Kashi加入了Vii图片社 英国女摄影师Alixandra Fazzina加入了Noor图片社 Alixandra Fazzina摄影  《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回来》 2,新中国摄影师 率先关注驻扎在互联网的中国青年一代摄影师的刘灿国(Busoni),最近更新了他的个人项目:“中国有人在摄影”的摄影师名单。 这里是他的项目说明: 对中国视觉一代的观察 关键词:原发的敏感,自觉,变化的风格 马天天摄 Busoni是1416发言最为沉甸甸的网友。当年借助他的这个项目,我得以了解不少年轻摄影师朋友。他对受到互联网的艺术资讯影响,又借助互联网传播自己的作品的新一代摄影师的观察,使得这些散落在网络各处的摄影师作为一个群体的形象变得明晰并且引起关注。 3,新老摄影师 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并不吝啬给“无名氏”做展览。Leon Levinstein这位才被我们认知的新的“老摄影师”,他的作品透露出他游走纽约街头的好奇目光。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