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消息树

有几天没有露面了,似乎也没有什么人想念我。呵呵~ 刚从平遥回来,又是一次新的策展经历,之后会和大家聊聊。 今天这里是一个真正的消息树: 明天(本周三)晚上在我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讲座,讲座人是美国摄影师Joe McNally,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参加。因为座位有限,请发邮件至ofpixcamp@gmail.com预订一下座位,讲明参加人数,我会把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发给你。先到先得。 Joe McNally这个名字,不知道会让你想起什么,对我而言是超炫的闪光灯使用,是超大的宝丽来肖像,同时也是超级幽默的摄影教程作者。 Joe是美国一流的杂志摄影师,我不知道“杂志摄影师”这个定义是否准确,他是一个媒体摄影师,但主要拍摄人物肖像,对闪光灯——尤其是小型闪光灯的精妙运用,是他的招牌,这使得他的照片总会让读者有大饱眼福的感觉。他合作的媒体包括《体育画报》、ESPN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生活》、《时代周刊》、《财富》杂志、《纽约时报杂志》、《商业周刊》、《滚石》,另外也和其他摄影师一样,也接拍不少广告。 Joe的工作经历已经有三十多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报道摄影黄金年代留给我们的传奇,这位身怀绝技的摄影师将自己的经验化为两本秘笈: the moment of it clicks(瞬间的背后) ,  hot shoe diaries (热靴日记),都是亚马逊上摄影类排名前十的畅销书,国内也有中文版本的翻译。 尽管这位职业摄影师在摄影的技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技能,我仍然愿意将他看做是媒体摄影师,而并非是广告摄影师,因为他关注的是照片的讯息传达以及照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味追求照片表层的精美,这才会促成 《零点肖像》(Faces of Ground Zero)这组照片的诞生。 《零点肖像》使用了现存最大的宝丽来机器,拍摄参与911相关者的肖像,每张照片都是真人大小。这些巨大的照片募集了将近两百万的善款。《零点肖像》当下正在时代华纳大厦的大堂展出,Joe在博客上记叙了布展的经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布展的都是消防队员,他们有的是Joe书的封面,有的内页的主角,照片里的人穿梭在自己的照片之间…… 《零点肖像》出版的画册 《零点肖像》的画册封面人物在帮助Joe布展。(照片来自Joe的博客) 关于《零点肖像》拍摄前后的故事,之前教室有一篇帖子《Joe McNally的大宝丽来照片》推荐大家再去看看。 嗯,这篇文章似乎在给Joe (…) Read more

十一项本领走天下(1)

昨天发起了一个名为“我在国外学摄影”的征集,一方面,这个话题是对“如何学摄影”这个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海外留学摄影,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方面的资讯,因为这些原因,欢迎大家应征来参与沙龙讨论,我也对参与活动的朋友表示十万分感谢, 就着昨天的话题,今天这篇文章编译自Photoshelter博客,“你最希望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这个问题被带到一些摄影师面前——当年学到的,当年没有学到的,当年没学好的——这十一项摄影师最希望能够在学校里学到的本领,同时也是他们提供给年轻摄影师的职业锦囊与急救包: NO.11 如何与他人相处。 尊重他人,这也许并不是学校所能教会的,更多有赖于你成长的家庭环境,但是这个品质真的很重要。你是否好奇为何总有一些摄影师更容易获得拍摄许可,更容易得到被摄对象的合作,你是否想知道那些摄影师面临危险如何脱身?通常,这都并不是摄影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多归功于他们与人相处的技巧。 “我感到最好的课程是都是在学校之外学到的,忍耐,富有热情,这些品质让一些人走得更远。”摄影师Ami Vitale No.10 如何维持生活的平衡 对于任何人任何职业都是如此,如果每天早晨睁开眼睛,你满脑袋都是工作,没有其他任何事情,这种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压力反而会让你在生活中沦陷。除了摄影,你还要让自己开放,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刺激,维持生活的平衡。 “平衡是生存的关键!这是学校没有教给我的,你很容易把你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摄影,但你还要给家人朋友留有时间,躺在热风吹过的门廊里喝冰啤酒。”摄影师Brian Peterson No.9 如何面对变化的摄影业界,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 道德的问题是新闻摄影院校最常探讨的话题,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摄影生涯的早期,摄影师要头脑非常清楚,莫犯小错。 “这个领域的规则在消失,越来越多的交叉导致界限变得模糊,因此在学校里更多展开这方面的思考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摄影师Ami Vitale No.8 到哪里寻找摄影选题 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长期深度选题,为自己指派任务,时常是困难的。一个错误的认知是,你需要旅行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有意义的报道。但实际上,伟大的故事就在身边,摄影师要有眼光看到它们。 “我最希望能够在学生生涯能彻悟的事情是,最好的故事就在你的鼻子下面,在你的社区里。这些故事可以让你拍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摄影师Scott Strazzante NO.7 你未必一定要完美 从学校里走出的学生通常自信满满,并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要求自己做到最佳。在学校的环境里,大家学习摄影史,看到和讨论的都是最棒的照片,这使得你也很可能为自己设置这样一个高标准,并认为如果要在职业生涯做到成功就要一切完美。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不要怕犯错误,错误将伴随着你每次把照相机举到眼前。假如你以万无一失的方式拍摄,你就没有在尝试发展自己。”Joe McNally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摄影师Brian Peterson No.6 (…) Read more

不要跟奥巴马学摄影

怎么就不能说些简单的呢?比如如何拿相机。 拍照的姿势,是每学期第二节课我要教给学生的。在那堂课的末尾,我会做个示范,如何一手握镜头一手持机身,最好能够把身子靠在什么地方,快门速度慢的时候,还要凝神屏气。 其实,学校讲台上的大桌子是很好的掩体,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躲在里面,而这个时候,却不得不跳出来。每到这个时候,讲台下的眼睛都不再盯着英语词典,课外读物,会齐刷刷地看着我,这让我有些紧张,手会出汗——我希望他们不会看出老师的紧张……新学期总是就这样开始。 在网上看到Joe McNally也在教拍照的姿势。这位美国摄坛常青树,最为出名的就是把闪光灯玩得那叫一个眩,他最近又出了一本书叫做《热靴日记》(The Hot Shoe Diaries),为了促销这本书,他不惜跳出来真人秀。 职业摄影师都多少有些完美主义,在一些常人认为无所谓的地方吹毛求疵。Joe所执着的地方就是相机的稳定性。“年轻人,你必须要和相机融为一体!”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眼前呈现出了老前辈教我学摄影的样子,“照片要横平竖直……” 好了,关于端相机的问题,先来看一个坏例子: 白宫新闻照片 (更多,这里) 不要这样糟蹋红圈镜头!奥巴马总统的这个姿势是完全错误的。 Joe对比了错误姿势和正确姿势: 错误                               (…) Read more

Joe Mcnally的大宝丽来照片

Joe Mcnally几年前来人民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我还没有开博,所以颇有些孤陋寡闻,这两年在博客上的游历让我慢慢搞懂,在美国要是给杂志摄影师排个座次,这家伙怎么也在前三名之列。 Joe也开博了,这是一件大好事,到目前为止,他写博客的兴致还很浓厚,希望他也能像我一样孜孜不倦。 如果你不太了解Joe,也许听说过911之后的一个摄影项目,用超级巨大的宝丽来给消防员拍摄真人大小的照片,而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就是Joe,他最新的一篇博客讲述了这个项目操作的全过程,整篇文章就那么杂七杂八地谈着,很亲切。 Joe在这篇博文里先是回顾了911双塔依然存在的日子,它们的身影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闪现,甚至他还精力旺盛地爬到北塔上拍摄拍照。 但是这一切都随风而逝,911之后,那里剩下的只有断壁残垣。 “现在该干什么?”,我不断地重复这个问题,如何面对这些悲伤、愤怒与怀疑?我该做些什么?不管在哪个层面,不管那是多么小的努力,我该做些什么? 我是一个摄影师,我唯一可以奉献的是照片。但是我不想如同我的同事一样,跑到街上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干这个,我恐怕不能再给他们锦上添花。我就呆在家里,花更多时间陪着我的孩子,也非常焦虑地思索着。911之后我第一次带相机出门是为体育画报完成一个任务,拍摄体育明星们在灾难中的表现。 Joe忽然想到了自己一年前曾经用过的一台非常特殊的相机,能够拍摄真人大小的宝丽来。相机有一个汽车车库那么大,镜头来自U2间谍飞机,光圈开到f/45,景深才有1英寸,但是相机没有什么调焦装置,只能靠让被摄对象前后一点点移动来获得清晰的影像,也没有快门,如同古老的暗箱,靠镜头盖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整张照片最后是40″x 80″大小。 能否用这台相机拍东西? Joe立刻写信给时代华纳集团的总编,这是一个能够拍板掏钱的人。 他在周一早上把钱交给我。压力顿生。这是一笔巨款,十万美元。他看着我的眼睛不紧不慢地说:Joe ,要是你花了两万美元,我没有听到任何响动,没关系。但是要是你花了十万美元,也如同打水漂,那就有麻烦了。他拖长了音说那个词:有……麻……烦! Joe的想法是,要把相机当作一种人性化的工具,给人们造像。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相机前方来等待自己肖像的完成,安静地,在黑暗中,等待那么一刻,闪光灯亮过,肖像作品诞生。一般来说90%的拍摄都是一次完成,因为那一张宝丽来相纸就是300美金。这台机器很争气,有的时候从早工作到晚要拍大概40张照片,机器仍然撑得住。(机器的租金是2000美金一天) 最后的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中央车站开始,连续在7个站点展出,一年之后又重新在纽约展出。照片和最后的画册赢得了很多赞助。时代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都赞助了不少钱,三周之内卖出了四万美元的图书。 Joe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些,他和被摄对象成了好朋友,并且不断地回访他们,继续给他们拍照。在他的博客上你可以看到他的被摄对象当时和几年以后的追踪照片。 但是这批照片给Joe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那就是此后7年,他要为保存这些照片支付一大笔费用。 “有的时候,我就耸耸肩对自己说,这是一笔投资嘛。而有的时候,当我没有工作,整个行业不景气,工作室将近崩溃的时候。有些晚上我睡不着,我就想,好吧,我去找我那些消防队的朋友,把这堆照片丢进火里,烧掉完事儿。” 这中间有很多艰难曲折,我就不翻译了,但是好消息是,Joe终于得到了一个器材经销商的支持。这个,其实也是joe的博客的由来,他的博客上挂着这家公司的广告,他们也会合作搞一些摄影培训项目。 Joe的新书“the moment it clicks”非常值得期待,因为他称得上是闪光灯用光大师,好消息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已经拿到这本书的中文版权,翻译工作正在进行中。

八卦春节(4)

天仙配 如果你是一个标准的摄影文艺女青年,你一定有过嫁一个标准摄影文艺男青年的念头。这就是今天说的天仙配,如果八卦不谈感情,那怎么还能够叫八卦呢? 目前,我所了解的绝配,夫人是美国纽约时报的图片总监米希尔马克娜丽(Michele Mcnally),丈夫摄影师乔麦克纳利(Joe Mcnally)米希尔如今已经升任纽约时报的高管,管理整个图片部门以及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而乔则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摄影师,闪光灯用得一级棒。 我所了解的另一个绝配,女的是德国国家地理的图片编辑芭芭拉赫尔曼,男的是和前明星周刊的摄影记者,现在的著名自由摄影师米歇尔沃尔夫。(沃尔夫大家应该不陌生,拍摄密集的香港和中国的工厂)。 两人早年的异域风情照 当然,如果再追溯早一些,还有“小红头发”格尔达塔罗(Gerda Taro)与卡帕,就是这个精灵的女人,制造了卡帕这个名字,把原来叫弗列德曼德的卡帕弄到了摄影的前台。格尔达也是战地摄影师,却不幸死在战场,在他们共同的摄影集《死亡中》,卡帕这样写道:“献给格尔达,她在西班牙的前线度过了一年,而且已永远留在那里。”这更加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啦! 如果再八卦一些,还有蒂娜和韦斯顿。蒂娜是一个迷一样的女人,韦斯顿的前妻,韦斯顿的学生,好莱坞的艳星,直接摄影派的代表。与韦斯顿分手之后,她成了墨西哥的共产党员,她后来的丈夫在身边被枪杀,她又与暗杀自己丈夫的嫌疑生活在一起,最后因心脏病死于出租车中。也许这仅仅是一段野史,并且其中略去了很多重要的细枝末节,但是它证明了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根本无法承受相机的重量。 还有么?想不起来了,给提个醒。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