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锋相对

Google Reader我总是“攒够”一千个以上一起读,乱七八糟的文章混在一起,就会纵横交错产生化学反应。 昨个一口气看了好几篇针锋相对的批评文章,发现“骂人”原来是这么的过瘾,当然,那都不是泼妇骂街毫无道理的批评,都骂得在理,在点,甚至满是幽默。 (1) 《经济学人》撰文评论了艺术界的一个撤展事件,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肖像艺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一个四分钟的录像里11秒激怒了几位天主教联合会的领导。录像来自一个名为 Hide/Seek的展览,内容是艺术领域里同性爱主题的艺术创作,此录像是艺术家 Wojnarowicz献给自己因艾滋病去世的爱人的作品,他对AIDS充满痛恨,里面出现了一段对主的不敬之词。 天主教联合会的主席说:“在圣诞季有这样对教会不敬的言语,明显是故意。” 录像在压力下被撤下。 而《经济学人》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圣像雕塑上落满了各种甲虫,鸟儿在其上任意大小便,但这些并未引起基督教联合会会长们的关注,他们只看到了一段四分钟录像的十一秒…… 几位领导愤怒底气十足,因为艺廊是纳税人的钱支持的,因此必须照顾公共利益,作品要高雅庄重。但这个纯洁高雅的标准究竟在哪里存在呢?“依照这个原则,一旦有人被激怒,艺术作品就应该拿下,博物馆恐怕早就搬空了。”这是华盛顿邮报的评论。 在文章末尾,作者写道:“我认为那些坚信自己在支持艺术的人,实际上只支持他们自己喜欢的艺术,而这种态度,不仅损害了自由,同时也损害了艺术。” (2) 另一篇”骂人“文章来自《新标准》( The New Criterion),名字叫做《我的Jerry Saltz困惑》其实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中肯”。全文以美国著名艺评人Jerry Saltz为靶子,分析了在网络社交风气盛行的年代,做艺术评论的尴尬。 艺评人卖评不卖艺,在美国的艺术界,要是他对某个艺术家点点头,对其打个五星,此艺术家的星途就会扶摇直上。Jerry Saltz就是这样一个大腕。说实话,我还挺喜欢他写的一些文章。这位两任普利策奖入选者现在是纽约杂志的艺术评论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在facebok上非常活跃的网友,颇有些争议的是,他还参加了一个叫做“艺术工作”(work of art)的电视真人秀,这个节目试图从平民中海选艺术家。 新标准这篇文章里提及这样一件事儿,有个读者给Jerry留言: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不是挑战,我就是想知道你和艺术家以及对一些艺术事件的个人接触和介入,是否影响了你的观点和评论。” 问题提得真好,这是个没有秘密的世界,社交网络把一切都变得透明,当你发现原来并没有毫无理由的评论,并且一切评论都来自评论人的喜好,你如何看待那些曾经的高不可攀的艺术评论人?他们的作用究竟何在? 《新标准》这篇文章批评的是艺术界对腐朽虚名的追逐,这是对互联网时代最为盛行的五秒钟名人效应的追求,但讽刺的是,在网络时代,“名人”却早已是个不存在的指代。 针对那个读者的问题,《新标准》替Jerry作答,艺术评论不是对艺术家的推广,“最好的艺术评论,不管你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上阅读,都应该让你最终关掉电脑,关上电视,鼓惑你去欣赏那些真正的带有血肉质感的艺术本身。” (…) Read more

Frieze After the Freeze

昨天博客提到的Jerry Saltz的Frieze After the Freeze这篇文章,Stanley将全文给大家翻译出来了!本博客热烈欢迎更多Stanley这样充满爱心的各界人士出现。 二个星期前,盘旋在艺术世界最近二年的死亡之星終於射出了它的激光。 这是十月十五日,这一天的股市再次与一个月前一樣,下跌超过七百点,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倒闭,达明安赫斯特典当了价值二億美元的涂鴉艺术品給苏富比。 在此背景下,上午11时,位于伦敦的Frieze(饰带)艺术博览会开幕,国际上有头有面的大人物,收藏家,博物馆馆长,顾问,博物馆董事,受托人,模特儿,电影明星,评论家等等纷至沓来。 金融末日的谈论弥漫着博览会。卡尔斯伟哲先生, 华宝银行的艺术业务负责人告诉一位记者说: “我们正处於一个资金流动的危机”。基金经理兰迪补充说, “ 华尔街在流血了”。 收藏家们谈论着如何把荷包缝紧。 然而,大部分的艺术界都仿佛若无其事。 一家德国经销者告诉艺术论坛Artforum.com ,“这个经济混乱的局面都将在明年一月结束”。克里斯蒂的艾米举例说(她家最近沽出了): “如果你买东西,就买货真价实的”。事实上,大多数投机者误买烂货或者严重高估。 其实上我们这些去Frieze的常客已经可以看到某些改变了。最近几年一直忙于与客户接洽的交易者和助理现在只能呆在一旁。只有零星的买卖。那些告示牌声称“已经销出”改为“我已经有几个人有意购买了”。虽然大型的画廊例如盖葛逊与白立方等大量的采用贵夫人和高挑的美眉穿上夸张的高跟鞋,许多年轻的经销商还是为交易量困惑。一个在一窝蜂投机性时期设立的画廊当第一天下午5时只售出两件艺术品时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 ” 当我走过了一百五十二个展位,我回想起泰坦尼号戏中豪华游轮的设计师警告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去找艘救生艇,因为“所有这一切将沉入大西洋。当我尝试把 这个想法告知与会者,有几个说,我是一个无趣的造谣者。我反驳问道, “这传闻不是已经开始证实了吗? ” 如果艺术经济真如所看到的一團糟,大约四十至五十个纽约画廊将关闭。大约相同数量的欧洲画廊将也步入后尘。 艺术杂志将停止出版。 一些主要的展览会 将要告吹,有可能是军械库艺术展,因为许多交易商都痛恨它的参展条件,又或者迈阿密海滩的巴塞尔艺术展,因为尽管它很有趣,其实也是非常荒谬的。博物馆因为筹集不到资金将取消展示。艺术顾问将失去工作。 虽然只能勉强糊口,可供选择的另类空间将变得更为重要,至于艺术家呢,他们摆脱了厄杀艺术的控诉,大多从事模棱两可或衍生的工作并把艺术品的价格抬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移来的世界 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爱上了摄影,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是个好消息,因为这兴许会给摄影师带来意想不到的工作。高通(Qualcomm)公司一直为它们在公众之中的形象烦恼,因为这个公司到底做什么,似乎一直很玄虚。负责人偶然间看到了荷赛的获奖作品,一组移轴拍摄的照片,立刻触发了灵感,这种“小世界”的感觉,似乎恰到好处。 摄影师Vincent Laforet成为高通广告的最终人选,因为他之前已经有两年的移轴拍摄经验。 其实玩具厂商也曾看中过“小世界”的概念。不过高通这次的制作更复杂,在高通网站的这里,和这里,都能看到vincent移轴作品最后的效果。画面是由多张现场移轴照片合成的,现场拍摄的3D数据都被精确记录下来,随后画面里的人物在影室里单独拍摄,再后期合成。 移轴照片草图效果,和最后的页面效果。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拍摄场地是用google earth 找到的。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摄影师的特殊技能终于让他们还能混口饭吃,商业社会又多了一个吸引眼球的技巧。不过,换个角度思考移轴怎么这么红的原因,似乎悲观的结论是,泛滥的影像让我们不得不靠这些雕虫小技来吃饭了。 到这里看作品诞生的全部过程的解说。 2,移走的世界 a happy new year?《英国摄影》杂志将这句祝词变成了疑问句。 摄影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不景气的行业?英国 olan Mills 肖像工作室在圣诞节后有34家连锁店关张。《泰晤士》报撰文指出,在经济危机中有三种类型的商业面临倒闭的危险,第一是经营不善的,例如已经破产的百年老店Woolworth,第二是完全依赖科技支持的,比如Jessop(经营摄影器材的公司)以及图片相关行业。第三就是生产成本过高而可能难以为继的企业,比如纺织业。《观察家》杂志也引用分析家的预言,声称Jessop将是下一轮跨塌的企业之一。 《英国摄影》杂志认为尽管经济学者们一直都在给摄影行业唱衰,完全忽视摄影已经成为英国人最大的爱好之一的事实。但是整个行业确实面临重重压力,图片库市场、媒体摄影市场都不看好。 3,未来的世界 这两天看到的最受启发的言论来自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Jerry Saltz,他在纽约杂志上撰文《 Frieze After the Freeze》,一方面指出了艺术市场面临的危机,而另一方面则提出,危机同时也会带来积极的效果。 在谈论艺术市场的萎靡时,他提到了对一些中国艺术家的看法: 很多中国艺术红人,他们大多数只不过是第N代照片写实主义的传人,这些人将会摔落在路边,留给收藏家的是一堆垃圾。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