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七天:第四日

悦读七天:中国的《痕迹》 Ian Teh拍摄中国的一系列照片,它们打动我的原因是作者面对纷乱的镇定观察。 与我而言,Ian比一些穿着长衫吟诗的青年更有文人的气质,前者的言谈里,除去感叹词,只剩下一堆形容词。当然,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叙事,那显然不会比抒情来得爽快。 对于很多人来说,摄影就是一个形容词,我却总是想看到更多,只是在当下这个表象世界本身就极尽夸张的现实中,我的愿望只会落空,这也是我喜欢Ian照片的理由。 今天想起介绍Ian是因为他也开始做书,而且也和我们的《克拉美丽》一样,依托一个在线的作品放映活动而展开。Ian和几个朋友做了一个在线杂志,名叫“Deep  Sleep”(深睡),刊登摄影师的作品,已经办了六期,现在这个Deep Sleep又扩展成一个独立的摄影书出版机构Deep Sleep Editions。第一本书就拿Ian的作品来开刀,这就是“ Traces” (痕迹) Traces收录了Ian拍摄中国环境状况的34张照片,共64页。有普通版本和限量版两种。限量版有100本,签名且编号,并送一张12×10英寸的照片。照片主要是Ian在中国山西,内蒙等地所拍摄,反应煤炭工业状况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书的序言由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Evan Osnos撰写,他谈到:“这即是经济发展奇迹的源头,泥土,汗水和烟尘混合在一起的复杂元素。”(The roots of the economic miracle, the elemental mix of earth and sweat and smoke.”) 在我最近对Ian的访谈中,他则这样谈及自己的项目: (…) Read more

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Ian Teh

“凝视中国的眼睛”是个双语访谈栏目,这里第三期的访谈对象是郑永仁(Ian Teh),他是我2008年在平遥策展的《凝视中国》的参展摄影师,这个系列访谈就源于当年做展览的思考,郑也理所当然地被我列入访问名单里。 郑永仁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他试图走入繁华中国的背后观看。从1999年开始拍摄三峡,他在中国断断续续工作了10年,但在2008年中国概念成为全球热点的时候,他却蛰伏了起来,并离开了中国。 郑在英国生活,曾经参加过荷赛大师班,是法国图片社VU的签约摄影师。兴许是这些经历,使得他的照片具有欧洲报道摄影的风范(但愿这不是一种刻板印象),他说自己的照片是用静态照片制作的短片,而谈起作品的拍摄,我看他更像是一个作家在谈论文章的写作,只不过是以照相机为工具罢了。 郑永仁的一系列的中国照片都以《暗流》为主题,他说那是因为,在未来,这些被忽视的都会逐渐显现。 1. 你很早就来中国开始你的拍摄工作,恐怕早于那些在2008年之后大批来中国“淘金”的外国摄影师,但你似乎从来没有被中国现代化的那一面所吸引。为什么? 我其实也关注现代中国,但我更感兴趣去突出让现代中国发生变化的那些背后的事实。我的一些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观照中国的梦想,而这样的梦想的实现要付出代价。 2. 你在中国长期住了多久?现在是否还驻扎北京?我们几年前曾经见过面。我感觉你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拍摄非常安静的照片。你是否会觉得北京太噪杂了呢? 我在中国呆了两年,2008年离开。我喜欢这里,非常令人兴奋,你会感到你正处在一个国家发生非常重要变化的临界点,而且这个变革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北京有巨大的改变,但有的时候这些变化太快了,似乎让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究竟什么正在逝去。 3. 2003年,你完成三峡项目之后是否还回去看过。这是你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它是怎样开始的。 我从1999年开始,直到到2003年都在做三峡的拍摄。最开始我试图在变化之前纪录这里人的生活方式,但后面几年,我则希望表现这里的变化。我想要捕捉那种人们离去之时的孤独感,并没有足够的钱让他们转移,那是一种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真实的恐惧,尤其是当城镇开始摧毁,人被清空的时候尤为强烈。但到了最后,我照片的情绪又变得充满希望,更为梦幻甚至可能是快乐。这样做是为了指出,这里的确有个梦存在,即使这种梦想更多是官方所赋予的。这个故事具有两重性,我试图暗示现实要比其表面所显现的更为复杂,希望强调为了国家的荣耀,背后的凡人的牺牲。 暗流系列之《消逝》 4. 《黑云>这个系列有很多非常亲密的肖像。这种被摄对象直接盯着你的镜头的肖像,似乎并不经常出现在你的作品里。 《黑云》这套作品有两个层面,抓拍的那些照片,目的是表达一种直觉的印象,捕捉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常态——那仿佛是一个黑色的梦。我希望强调被工业场景环绕的这些匿名者的存在,他们就是英语表达里,存在于在巨大的机器里,被称作制造成本(COGS)的部分。所以,大多数这样的照片都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的脸庞,他们被隐藏,或者虚化,以及通过他者折射出来,他们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的视觉化的呈现。故事的第二层面就是肖像,这些瞬间都是我让这些人从他们的工作时间中暂时脱离出来,给他们一个空间去表现其个体性的一面。我希望这些照片能够成为一种提醒,在物质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所有的优越性背后,存在着一张张人性的面孔。 暗流系列之《黑云》 5. 《痕迹》是你最近的一个项目。它和其他几个略微有些不同,比较抽象。能否谈谈这个新的专题的一些想法。 痕迹这个章节源自《黑云》这部早期作品,这两个故事同时存在,但又各自独立。对于《痕迹》,我不再关注人们个体的故事,相反我在找寻在人类的雄心壮志之后,还能留下什么人性。这是一个全球的话题,而中国只是处于最前端。我将这些地貌风景看做一种记忆,是证据和证言,让我们意识到为追求物质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我看到,中国正在全速超前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对于未来足够的计划和思考,我担心这会让普通人和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痕迹》已经出版了画册,希望更多了解这本书,点击这里) 《痕迹》 6. 《痕迹》会成为你对中国观察的最后一章么?你的下一个项目是什么? 我也不是很清楚。我获得了来自马格南Emergency Fund的支持继续做《痕迹》这个项目。2011年春天,我拍摄了这个主题的一些新的照片。但我的关注重点开始放在黄河流域。我想探讨的主题和早先的宽幅全景照片相似,焦点在景观和环境,我要找寻通过这条中国母亲河的物理形态的变化,所透露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信息。 7. 你拍数码么?你对数字摄影的态度是什么? 我用数码相机拍活儿。对于我的个人作品来说,我仍然倾向于拍摄胶片。因为我更愿意观看胶片介质,并沉浸于蕴涵在其中的摄影表达方式之中。 (…) Read more

我住在哪里?——来自VU图片社

近日,VU图片社发布了摄影师Ian Teh 和Wang Wei的作品《混搭的北京:当代中国“四合院”》,两位摄影师认为高楼大厦正逐渐替代中国人传统的居住环境,北京为迎接奥运大兴土木,不断拔地而起的建筑似乎成为中国现代化一个鲜明的外在表征。 图片地址:http://www.agencevu.com/news/BEIJINGCOMPOUND/index.html 另外:Ian Teh 曾经是荷赛大师班学员,拍摄过中国三峡,本教室曾有介绍: 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2518571.html

三峡七日(六)

首先祝大家中秋愉快啊!国庆虽然一直也没有闲着,但是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感觉很好,但是随着三峡游历接近尾声,忙碌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今天做一个对比,两家著名图片社Magnum和VU,他们的摄影师都曾经拍摄过三峡。 这个对比比较极端,因为马格南拍三峡的摄影师是Ian Berry,马格南的老牌摄影师, 而Vu拍摄三峡的是Ian Teh,一个刚刚加入的年轻摄影师,我忘记是否在以前介绍过 这个摄影师,他也曾经是荷赛大师班的学员。本来两个图片社的风格就相差甚大, 马格南严谨,VU感性,再加上“代沟”,这感觉就更明显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巧合 是,这俩人竟然都叫”ian” Ian Berry的照片,照片原本为彩色,然后转成黑白 Ian Teh的照片——请各位留意到他的网站看这组照片的编排 Ian Teh 的网站www.ianteh.com/index.html Ian Berry的照片 http://www.magnumphotos.com/c/htm/FramerT_MAG.aspx?Stat=SearchImages_SearchThumb&V=CSearchT&SID=JMGEJNT7OOMMU&E=S_2V6DH6V0YCQPS vu的网站 http://www.agencevu.com/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