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新媒体记者的生存之道』英国学者Daivd Campbel在荷赛的支持下就摄影记者朝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型展开研究,《后工业时代新闻报道中的视觉报道》描述了转型中的新闻摄影业界景观。学者DJ Clark也调查五位在华外国多媒体记者的收入结构,认为多媒体记者应让内容在尽可能多的平台上广泛传播。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说话 要说一些有内容的话在今天还挺不容易的。你觉得各类微博上的人都在说话?要我看,大多数都是为了说话而说话罢了。哪有那么多的话能说。 1. Ed Ou说 “拍照本身是最简单的。更重要的部分是去花时间了解关于你拍摄地点的政治,故事,信仰,语言,不同的文化。你要选择那些你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而不是那些你认为应该被报道的故事。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你很难获得媒体的资助来做项目,因此出发点是你自己好奇心和获得知识的渴望就更加重要,这会让你坚定信念并且有动力持续工作下去。” ——当红的战地摄影师ED Ou,接受时代周刊博客Lightbox的采访的时候,对年轻一代摄影师的建议。 《时代》的这篇博客文章叫做《年轻且永不停息的Ed Ou》,这位只有24岁的年轻摄影师,出生于台湾,在加拿大和美国长大,年纪轻轻却已经是一位老手,他被Getty Images的Reportage代理,与纽约时报等媒体合作,由于一直在中东地区工作,今年中东政权的动荡则使得他一跃成为颇受瞩目的报道摄影界的新星。 埃及革命中的年轻人 Ed Ou梦想中的拍摄任务是重走丝绸之路,看不一样的世界是摄影最吸引他的地方,如果可能的话,他还希望能够重返学校去读一个硕士,他认为充电,让自己对所看到的事物增加一层理解,获得对其更多的解读将非常有必要。 2. Larry Price说 “这是媒体和报纸发展的总体趋势(缩减成本),但它真的在腐蚀这个行业的基石,腐蚀了报纸和媒体给读者带到桌面上的东西。我们要在民主的轨道上前进,这很重要。大概我是一个天真的人,但我的底线是媒介传递的信息要帮助人们做出正确选择,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美国Dayton市最大的日报Dayton Daily的摄影部主任Larry Price辞职时的言论,辞职信发出在报社要求他将摄影部人员裁掉一半的命令三天后。 这位摄影部主任是两届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做摄影记者35年,他说自己做出这个辞职的决定没有丝毫犹豫。近些年来,他自己亲眼目睹传媒行业的萎缩,尽管自己的摄影团队努力制作网上影廊,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但是敌不过传媒控者以经济利益为指导的对成本的压缩。 1981年 ,Larry Price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利比里亚13名前政府官员被枪杀。 Larry Price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前景并不悲观,他手头还有几个个人项目,他会拍下去。他最担心的是那些事业刚刚开始的摄影师,他们该怎么办? 3. Martin Parr说 (…) Read more

未来可能会怎样——噪音重重世界里的观看

在《以后会怎样》这篇博客里,我曾介绍了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针对摄影的未来的发问,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留言,也提出你对未来的畅想。 纽约大学的Fred Ritchin教授最近也在他的博客上做了回答,Fred是我钦佩的摄影界的聪明人,能够看到他对摄影未来发展的预见,颇让人感到惊喜,下面我就将他的博客文章编译如下: 摄影自动就能获得的信赖,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结果有好有坏。照片常常说谎,但它们同样也能告知我们部分事实。它们仍旧能——不同之处在于,摄影当下所告知的更多是个体的真实,摄影师的真实,而并非是那个因由摄影机器的拷贝特性而自动获得的真实。摄影不再表明“那里有什么”而是“那里可能有什么”。 …… 因此,照片将更少用来做证据,这也使得我们对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而不再那么确信。这应该是个值得欢迎的改变——没有摄影的确认,我们则可能会主动去解释事件和话题,去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理解。 那些曾经促发我们行动,甚至介入现实的照片现在的主要栖身之地是Facebook这样的空间,而在这里我们会不断重复(沉溺其中?)拍摄我们自己,这样我们似乎可以尽可能地使得自己显得足够好。我们和世界已经成为一体,契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的自我投射。但是问题在于,很少有人关注这种影响,这使得当下的世界,在缺乏一个洞悉的认知(道德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状况下发展进化。我们杀死了信使——照片——我们不再那么关心它对我们说了什么。在信息时代,我们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去知道的更少,它同样导致一个结果,因为我们都知道,不知道的事实是不值得行动的。 而我们的欲望则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里被重新整合,它是虚拟和品牌化的,比如说一个苹果如果被贴上“有机食品”的标签,就会使得我们在购买的时候获得更大的满足,在这里“自然”成为了一种品牌营销策略。 你还记得那些让我们相信某些存在的照片么?它们是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在这种确信事实的机制下,它们使得我们去阅读、争论和研讨。现在,事实已经成为一种观点(怀疑论)的表达,完全是一种欲望。 当我们把一些偶然拍下的照片称作“市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这种媒介的高度民主化也可能是另外一种伪装过的消费主义。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就可以认定一张照片要比其他现存的上百万张照片要好呢?或者说,这只是因为某种突然的震惊让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感知。 专业的见证者可以见证自己所想见证的事实,但假如没人有关注(甚至更少有人会为此付费给专业人员)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我们地球档案库里无数张漂亮的照片蒙蔽了我们生活在危机重重的星球上的重原因? 不要去考虑怎样成为一个摄影师,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庞大数量的照片——如何找到相关的那些,展示它们,给它们叙事的语境,链接它们,将它们融合到其他媒介,更有效地利用照片。以上这些行为同样也是“用光来书写。”然后,请深呼吸(永远不要忘记呼吸),再开始做一些新形态的影像——基于一个数字的、量子的,符码的,抽象的,半拟态化的,疑问重重的世界的新影像。 我们如何保持明智,并且生存下去?如何从巨大数量的照片中过滤出可能有用的,我们要先断定有用的是要优先的,而不是被弄得眼花缭乱。假设我们是在一艘有洞的船上,我们要继续在船上生存,我们有这样一些选择,诊断问题并尝试修补漏洞,或者假装漏洞甚至船都不存在,或者过早地针对栖居地将自己重新改造以适应一切。在一个消费社会里,后者被看做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就好像一个坏了,再买一个),而在上个世纪,我们可能会将之称作:虚无主义。 用摄影媒介工作的艺术家,有数不胜数的新的策略和新的主题去探究,将媒介链接(附加,附属),非线性的叙述,用显示屏而不是纸,和时间游戏(在数字世界,时间变得抽象),和空间游戏(我们的近邻可能在物理距离上非常遥远),和生命形态游戏(身份变成一种密码,计算机编码和DNA),和信任游戏(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些艺术家会找到他们的语言,但是他们,像我们一样,正在熟悉这个转型的宇宙,数字是叙事语言,它是量子化而不是牛顿化的,它基于一个可能的世界而不是可信的世界,漂浮着各种嘈杂。 因为摄影媒介的出现,梵高解放了他的视觉去看到更多不同,公路,怀表,工业革命……。我们(其中的部分人)也应该能够被近几十年的事件解放出来,制造新形态的影像。我们所做的照片可能和布列松的照片完全不同(在一个拟态时间的概念下,谁还需要一个时间的切片?)和唐麦考林的照片不同(战争和灾难的那些慈悲心怀的照片不能轻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大概我们可以寄希望我们的照片将不会是那么的矩形化,也许有一天它们会跳舞。 不管怎样,在“以后会怎样”这个话题变得更为值得讨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找到我们自己——精神上和政治上的自己——并且要在当下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转移了的目光之下去做这件事。

修图有害健康

我是Fred Ritchin先生的粉丝, 我欣赏老爷子眼光的开放。 今天早上看到他老人家更新了博客,立马瞅了一下,发现“出大事情了”。 法国议员布瓦耶(Valerie Boyer)与其他50名议员正在推动一项新的议案,要求抵制电脑修片扭曲真实的歪风。出于对那些人造窈窕淑女导致女性减肥过度患上厌食症的痛恨,她要求用电脑修改了人物外貌的广告必须要加注:此照片经过修饰,人物外貌有所改变。( photograph retouched in order to modify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a person ) 一旦这项议案通过,不加注的广告照片要接受大约五万五千美元的罚款。 布瓦耶还希望将这项法案引入新闻,宣传等其他领域。 事实上,早在1994年,Fred就建议图片编辑使用两个符号区分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更改的照片和原始直接用镜头获取的照片。他认为: “这就好比撰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别人的话要加上注释一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技术修正自己的图片,因此也同样需要通过注释来告知读者。直接用镜头获取的影像和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读者理解信息来说,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Fred的建议在他的故乡美国并没有实现,而在摄影的故乡法国,眼看就要成功。摄影师要想在法国生存那还真需要几分胆量,这是全世界有关照片隐私法律最为严厉的地方,即使是街头抓拍,拿不到被摄对象的书面授权,发表照片也是危险的——这恐怕有悖摄影老祖宗布列松的意愿,而当下这项对修图进行明示的法律的出台,又给老祖宗拽回了几分面子——照片应该是坦率的,不加掩饰的。(candid) 不过,这还是难免让人想起香烟盒子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几个大字,女人们会不会从此不再减肥?(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衣服做得宽大一些才是正解) 原来写了个比较有高度的结尾,后来觉得不好,关于这个“真实标签”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那些不懂摄影的读者吧。 相关链接: 一个关于照片“作假”的讨论(这里) 两个小符号的智慧(这里) pixelpress的鼠标迷宫(这里)

周一消息树

1,supersize world 爱吃麦当劳的小朋友应该去看这个纪录片,《supersize me》,那哥们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吃了一个月的麦当劳。结果呢?如同麦当劳的超大号套餐一样,他也变成超大尺寸的不健康人士了。 纪录片里提到,所谓超大套餐是这些快餐店的诡计,你的胃口根本用不着超大,而他们只是希望用大号,大大号套餐勾起你的消费欲望,掏空你的钱包罢了。 如今,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也在开始用超大尺寸蛊惑你的眼睛。 以刊载趣闻信息著名的波音波音(Boing Boing)的视频栏目,近日将视频播放界面加大,打开页面是几乎占满整个电脑屏幕的视频窗口,这一思路,颇有些类似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栏目,后者自推出以后,广受好评。国内有不少网站也有高精度大图展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速度比波士顿慢很多。 互联网的广告也不甘心蜗居页面一角,也在超大化。七月份,在线出版联盟组织指出,已经有37家在线媒体,包括纽约时报,新闻集团,华尔街时报以及时代华纳,cnn开始出售超大广告。 超大广告是什么概念?以前的网络广告就好像路边电线杆上的启示,而超大广告就是巨型广告牌。 看起来,争夺眼球的战争已经在网络上愈演愈烈。 2,TV is  dead?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不禁止一项新的数字录像系统(DVR: digital video recording system )在美国的研发和推行。这意味着观众将更容易跳过商业广告欣赏自己喜欢的节目。 这项最新的技术允许电视观众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存储在有线服务商那里,用户只需要简单登陆即可操作,而不像以往还要存储在自己家庭里的DVR系统里,过程更加简单。 有分析家认为,这意味着有线电视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也有人认为,这也意味着电视的末日即将来到。因为电视主要是被广告驱动的,而这项技术却让观者可以逃离广告。 未来的电视会如何发展?Adobe公司展示了 Flash技术在电视上的运用。这个我不在行,但是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超大个的电脑终端。从事新闻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研究的Dj Clark认为,对于现阶段的摄影记者的新媒体作品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另一位学者 Fred Ritchin则提出另一个思路,能否按照有线电视的收费思路来拯救报纸。电视收视系统中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而收费则意味着有更多和更优质的节目与服务,他指出 “这套思路仍然没有在网络上推行,但是也许能够帮助专业新闻学生存下去。总要有人为之支付费用,当然也要有一些免费却同样优质的新闻存在。 (…) Read more

两个小符号的智慧

Fred Ritchin先生真的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家伙,pixelpress上有他的多篇文章,犹如宝藏。在其中我发现了这两个符号: 你能猜出它们是作何使用吗?反正这两个小东西让我颇为激动了一阵。 Ritchin先生将这两个符号分别用于标记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更改的照片,和原始直接用镜头获取的照片。在他看来这就好比撰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别人的话要加上注释一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技术修正自己的图片,因此也同样需要通过注释来告知读者。因为直接用镜头获取的影像和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读者理解信息来说,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非镜头拍摄”这个符号可以加在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改动过的照片旁边,也就是说使用了并非传统暗房里惯常使用的技法。读者看到这个符号首先会明确照片并非真实场景,随后如果他愿意,可以在文字说明里得到具体的解释,比如:照片中人物的背景是拼贴的。即使他不看说明,这个符号也可以给读者以警醒。 这个符号可以用在报纸、杂志或者纪实性的图书中,但是类似科普读物里却不应该出现。在互联网上,可以设计成如果读者点击这个符号,他就可以得到照片是如何被修改的信息。 Ritchin先生的这个设想始于1994年,到今天两个小符号也依然没有被媒体接受。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家伙,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的观点反而刺穿了我们的虚伪。不是吗?我们也一直在热闹地讨论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摄影真伪问题,但是我们有哪个敢保证自己没有对自己的照片作过修改?比如一根电线,比如背景上的一块杂乱。而Fred的理念不过是基于两个最简单的道理:对自己的诚实和对读者的尊重。 他下面的这段话更为精彩: “我们有必要告知读者哪些照片是摆拍的,或者是媒体操控的,尤其是当它们看起来颇为真实的时候。虽然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也许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断章取义’,但是摄影记者对照片的操控程度仍然有高低之分,从对被摄对象的操控和对照片本身的操控,而这一切都有必要告诉读者,否则是不公平的,摄影记者、编辑,摄影组织应当承担起这个义务,如不然图片的信度甚至整个媒体的信度都会岌岌可危。” 是的“没有一张照片是对现实的绝对真实的反映”,我们干嘛不放下架子,我们是否应该告诉我们的读者图片的真相,如果这样做会很危险吗?

pixelpress的鼠标迷宫

pixelpress是一个纪实摄影的网站,而它存在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深度并不仅仅在于它刊登的照片都是关注人类生存的大部头报道,它对于如何在互联网上讲述纪实摄影,对叙述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探索。pixlpress用这样的名词描述自己的创新——“互动式专题摄影”(interactive photo essay)。这个词真的很让人有些浮想联翩。 我是在两年前荷塞颁奖典礼的讲座上得到这网址的,网站主持人FRED RITCHIN的讲座非常精彩,当时的讨论话题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危机,但是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看已经跳到了未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我们的表达方式呢?这个网站就是Fred Ritchin的创新尝试。需要值得一提的是Fred并非等闲之辈,他的履历简直是光芒四射——纽约时报画报的图片编辑,摄影艺术杂志(camera arts)的执行主编,Icp摄影中心纪实摄影项目的始创人之一,目前是纽约大学负有盛名的艺术学院The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教授。 两年前我第一次打开pixelpress网站观看里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四处都令人好奇,但是同时也有些让人眩晕,因为我的阅读习惯似乎需要更改,或者说在鼠标的点击之下,我进入了一个影像以及各种资讯构成的迷宫。 形容为迷宫丝毫不过分,我们来解剖一个麻雀。法国摄影师Gilles Peress关于波黑的报道《波黑——远离和平之路》(uncertain paths to peace),这则报道分为图片部分,摄影师的自述部分,学者、社会学家,艺术家,人类学者的评论,此还有相关资料的链接——关键的问题是所有以上文本并不是和照片分离的,与照片混杂在一起,你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跳到任何一个文件。所以在你阅读之前可能还需要阅读“使用手册”一样的指南,比如这个故事可以分为萨拉热窝城郊以及萨拉热窝城市中心两条主线,你可以在这两条线索之间跳跃,可以单独观看照片也可以点击成小样的形式观看,每张照片之后都有故事,此外点击“论坛“可以到专家评论,点击“内容可以看到波黑的背景资料。 来试一下吧,,我肯定你会眼花缭乱,有360度的图景,有摄影师叙述的音频文件,有很多的惊喜,但是随着点来点去,你就感到有些乱了套,你找不到回到原来线索的路径,迷路了,最后故事变得支离破碎。 因为网站更新的速度并不快,我有一段时间没上这来看,最近发现情况发生了改变,互动式减弱了,有些又回归到了中规中矩的传统。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pixelpress是失败的,因为互动式专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互联网上的专题必须和平面媒体有所区别,还因为纪实摄影项目最为珍贵的不仅仅只是照片本身,在它背后摄影师的感受,甚至被摄对象的感受(pixelpress有的专题不仅仅有图片说明,还有被摄对象对这张照片的评论),故事的背景也许比照片更重要,历时几年的拍摄使纪实摄影本来就是一个立体的项目。 也许pixelpress走得快了,也许它只要再稍微精简一下叙事线索就可以成功,无论如何感谢Fred Richin,他最近在写一本新书《重视摄影》(Reinventing Photography)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