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假照片的3F法则

今儿教大家几招实用的,来自假照片鉴定公司fourandsix的专家,这家公司最近频频被1416报道,但我可没有收他们广告费。 Fourandsix的Kevin Connor 近日分享了他的辨假心得,他说虽然每次鉴定照片都要使用各种工具,但总体来说都是从下面几条线索出发,他将之称作3F法则: 1. 文件信息(File) 观察照片文件的格式和文件信息,能对照片做出一个基本判断。 a,文件存储格式,如果照片存储的格式是psd,这多少意味着该照片可能经过photoshop处理,不是直接来自相机(当然,用其它软件也能存储psd格式)。 b,文件的信息,察看照片的创建和修改信息,这里面也能看出端倪。 c.  文件的打包压缩,JPG这种压缩格式,不同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处理的时候,都有细微的变化,用恰当的工具检测压缩参数就能知道照片上一次保存时候是用什么软件硬件处理的,将之和最初这个文档产生时的参数对比,则可以看出照片是否经过修改。 不过以上都是对照片表面的检查,而且这一步如果查出照片参数变化,并不意味着照片就是假照片,有可能是照片的调整而不是修改。 文件可能仅仅是打开然后关掉就可能和原始照片产生变化。这两张照片是缩略图(放大了2倍),左边是Canon PowerShot S500直接拍得的照片缩略图,右边是在photoshop里打开然后不做更改另存为之后的照片缩略图。右图自动经过了锐化和反差的调整。图片来源:fourandsix 2. 修改痕迹(Footprint) 正如侦探从罪犯留在现场的脚印可以推断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所有经过修改的照片多少都会留下蛛丝马迹。Photoshop再神奇,它对照片的修改都是一种“数学计算”。数字照片由一堆像素构成,它们通过一种算法组合在一起,PS修改就是合并或者修改这些算法,也就很容易留下计算的痕迹。比如,只是简单的拷贝和黏贴,就可能会形成高反差的色彩,因为来源部分的背景色彩会和复制到的照片的背景色彩融和;克隆的时候会出现像素图案在一张照片的不同地方重复的情况;阴影和高光的反差调整有的时候会在画面的亮暗边缘产生光晕……根据使用者操控能力的高低,这些痕迹可能会很轻微或者很明显。 其实,你使用这些工具越熟悉,就越能推断它们被使用过的痕迹。 3. 漏洞( Flows) 只要对现实进行了篡改,无论技术手段再高明,修改者本人再聪明,总会漏出马脚,不要太自以为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修照片的时候比较注意阴影、光线和反差。但即便他把这几点都弄得完美,却还是容易在其它方面出错。 通过对阴影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二张图片里的瓶子是不真实的。图片来源:fourandsix 总的来说,3F就是分析照片的三部曲: 1,如果能够接触到照片原文件,就从文件本身开始着手分析; 2,仔细检查照片看是不是有修改者的“脚印“留下; 3,最后,从阴影、反光和透视等方面,对照片的现实性进行考量。    

不可信时代

Fourandsix是个假照片鉴定机构,以前博客上也曾介绍过。公司的创办者是Photoshop的前任产品经理Kevin Connor和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Hany Farid。 前两天,Kevin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颇为正点,戳到了这个时代的痛处。每天要接待各种各样质疑照片的人,这位假照片鉴定专家发出感慨:是不是我们对照片的信任已经全面下滑? Cottingley Fairies  1917年 路透社被质疑的照片 Kevin拿了两张照片做比较,一张是1917年的照片,摄影者是两个英国小姑娘,一个16岁,一个10岁,这张照片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因为照片被指是一种通灵,也就是说,人们认为画面里出现的那些——天使是真实的。 见鬼啊,明摆着就是剪纸么。但直到1980年,照片的作者之一已经八十多岁的时候,经由她亲口承认照片是她们姐妹两个摆拍布景的,这张照片的谜团才被解开。 另一张照片是去年路透社发稿的照片。估计所有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会质疑:这不明摆着是PS的么? 见鬼啊,路透社的编辑可能会大叫,是真的拍下的,这真的是现场摄影报道!这位男人正在发射火箭炮,摄影记者正巧用那高级相机捕捉到了这一惊奇瞬间。但各种牛人分析员有着各种不信任,他们使用各种工具对其展开分析,答案都是不能肯定,有所质疑。路透后来甚至在自己博客上撤下了这张照片。 Fourandsix也对这照片做了分析,认为照片中没有疑点。 照片里阴影的方向是一致的,没有矛盾 一百年前后人们对照片态度之变化说明了什么?Kevin认为这自然不排除人们观念和知识的进步所带来的对信息更自主的判断,但同时这种质疑的强度的变化,也说明了读者对信源——摄影媒介,再也不是一种毫无防备的全盘接受了。“当人们对照片会被操控的实质越来越熟悉,并且操控手段变得愈发强大和易用,照片曾经享有的专属地位则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照片的皇帝新衣终于被揭去,摄影反而被解放,你尽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语言工具去传情达意,而不是处处被“真实性”束缚。 不过,如果站在悲观一点儿的角度,你也会看到,尤其是在中国,被不信任气息笼罩,所谓信任与不信任,在事物尚未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意义的运作与其是什么没有太多关联,再也没有铁证如山的说法,摄影自然也敌不过这股势力,对它的不信任与人们对此种媒介的认知变化有关,却也是一个时代之下的产物。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