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小青年的时髦

“小青年的时髦”那篇文章略略引起一些波澜,其实这篇文章对”小青年“毫无讥讽之意,而文章所提到的他们对南戈丁的”超越“之词,真的是由衷的赞美。 此书的更多介绍,这里 让我想到再写写这个话题的是即将出版的一本新书:《Shoot:Photography of the Moment》,此书即是在探讨抓拍的艺术,集纳了Stephen Shore, Nan Goldin, Juergen Teller, Wolfgang Tillmans等人的作品,PDN对这本书的编辑Ken Miller做了一个访谈,话题围绕抓拍风格的发展和流行展开,让我们直接切入其中这样的一个问题: 问: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一代摄影师,他们的抓拍作品没有像老一代人那样成功? 答:有很多原因吧。一般来说粉丝们只是会记住几个名字,所以,假如你能成功钻进公共话题,那你就是人们能够记住的人。Nan Goldin 或者Juergen Teller,无疑是人们熟知的。不过我认为最终还是有年轻人可以冒出来,比如Tim Barb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或者Dash Snow也已经成为公众谈论的话题。 Dash Snow?好吧,你愿意这样进入公众话题么?吸毒,颓废,死亡。上面这个回答实在是很爽朗,它不就是在说,那些大师的出名,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他们能够让 自己的名字很“出名”。因此,也请大家不要对Ryan McGinley报有太多的崇拜——要崇拜的是他的商业推广和形象塑造能力,唯有如此,他才如此幸运地成为更多的大多数的”代表“。 在那篇文章里,我要讽刺的不是小青年,而是背后那些为这些时髦文化推波助澜的商业力量,就比如那个相机,它宣扬的是:你要花很多钱去买这么个相机,然后你就可以拍出一些和这个相机一样的奇怪生活,拥有一种和那些照片里一样的生活。问题是,聪明的小青年会上当么? 所谓摄影的抓拍,老祖宗给起了个名字叫做“candid photography”:坦率,直接,毫不掩饰。但面对越来越相似的表达,我的困惑是,那真的是小青年的生活?你可以说全球化让大家都有一样的文化,所以抓拍出的照片都有着一样的面貌,不过,你也同样可以说,全球化制造出了一样的幻象,幻象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不过,关于小青年这个话题,我最近受到了一个教育。 周末去一对老夫妇家里做客,女主人提到自己从来不吃早饭。我立刻叫:“不吃早饭身体不好。”,她笑着说:“‘妈妈’,多谢你!” (…) Read more

小青年的时髦

如果你铆着劲儿要买那个什么EP1,我觉得,咳,咳。 我发现一个事实,凡是小青年扎堆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外貌稀奇古怪的相机,所以,这款相机的促销方式,那可真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四位美女,四个超模,充分展示了年轻人唧唧歪歪特别想要的生活方式,眩酷相机已经成了必备的行头之一。跟随EP1去吧,没有这么个相机,你可千万别出门。 你可以再去英国的这个电子杂志去瞅瞅,特别注意一下这里的特写栏目。怎么?全世界的小青年都在用同样的情绪和同样的方式拍同样的东西? 恩,你们别骂我,我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那个,一方面,什么当代艺术中的日常生活的表达,什么私密生活,什么南戈丁,已经被小青年给“超越了”,然后呢,另一方面,假如你每天都在拍这些照片,也别把自己当作“艺术家”。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