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两人的观看

今天原本要翻译《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看到美国南俄勒冈大学的副教授Dennis Dunleavy刚刚发表一篇关于数字技术的论文,正好,我最近也在《中国记者》上发表了《数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文章,姑且把我们两个人的观点都展示在这里 Dennis Dunleavy的观点: 1,数字技术的应用让信息的生产更多、更快、更便宜。数字相机的反复观看,随时编辑,随时删除,以及照片即时传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摄影的工作方式。 2,过去5年内,95%的日报都采用了数字相机。我们可以把数字技术应用对摄影记者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效率提高,鼓励创新,同时摄影记者和被摄对象的关系也更加亲善。 3,今天,新闻摄影已经完全从胶片时代转向数字时代,这个过程花了大约20年的时间,80年代我们还把胶片扫描成数字格式,到90年代中期已经完全转变成使用数字相机直接采集信息。 4,促使这种转变迅速发生的原因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a,对图片的掌控度更高,b,即时,c,便宜,d,数字照片的品质提升很快,e,环保。 5,虽然数字技术使摄影记者终于可以在提高时效上不再发愁,但是这同时使他们的工作节奏更快,更有急迫感。他们可能因为随时观看避免犯错误,但是这同时也会影响拍摄的进程。 我的观点: 1,两个摄影记者的体会——美国《新闻报》(Newsday)的摄影记者迪克•卡洛斯(Dick Kraus):“数字技术可以让我尝试更多的拍摄方法,一旦技法有问题,立刻就可以纠正。”白宫摄影师库斯•尤舍尔(Chris Usher):“我时常觉得自己拍得太多了,因为一次总统的会见,我会把所有和总统在一起的人都拍到,但是我却不能为每一张照片写准确的文字说明,我总不能都写‘某年某月总统记者招待会’,那么其实这些没有具体图片说明的影像,大多都是无效的。” 2,影像采集——丢失的“原始文件”。数码相机让我们免去了一些烦恼,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约束,其中最重要的是图片编辑失去了对摄影记者拍摄原始文件的掌控。对原始底片的阅读不仅仅是对每一张照片拍摄情况的确认,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之间的连接了解摄影记者的拍摄过程,但是如今这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3,影像使用——后期处理的度如何把握。虽然我们对哪些后期处理方法是可用的,哪些处理方法是不可用的有明确规定,但是改变反差虽然是可以允许的,却仍然会带来麻烦,如此看来,今后我们不但要坚持对使用数字手段篡改新闻照片的行为继续打假,同时也应该在如何把握调整照片的尺度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 4,影像传播效果——受众走到前台。数字技术改变了传受双方的距离。从前,我们了解受众对照片的意见只有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读者来信,互联网的普及却使网络成为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介质,而2005年发生的“下雨天摔跟头事件”或许可以作为受众从后台走到前台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互联网给受众以发言权,他们因此可以对获知的信息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反过来影响传播者的态度。 可以说受众走到前台,给予了新闻摄影业内人士一个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监督自己的一个机会,有利于新闻摄影的良性发展。

视觉文化与新技术

Dennis Dunleavy是一个我在互联网上不期而遇的家伙,他的博客的名字叫“存于心中的真实——影像并非如此伟大”,个人介绍是这样说的:关注视觉文化、报道摄影以及新技术。如果说视觉文化和报道摄影还算颇有关联的话,又和新技术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Dennis dunleavy 刚刚结束一个采访,他把照片压缩之后使用一种叫做“live show”的软件进行编辑,这样可以获得用静止照片制作的视频文件,之后他把一些已经混录好的声音文件添加进来,最终完成了展示。 这个作品被他上传到一个叫做我们的媒体网站,此地有大量读者上传来的视频、音频以及文本文件,网站鼓励读者分享他们的信息,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公民媒体,从而使这里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化的信息中转。 一方面是先进并且易于操作的软件使个人具备了生产“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平台可以发布并且共享这些“故事”,基于这些新技术大众的变成了小众,而小众的又成为了大众,一个真正的大众时代到来了,所谓大众不再莽撞无知,游离散漫,而是鲜活的存在于你身边。 而视觉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dennis所言,视觉文化通过视频文件得以更充分的传播,而这两者则在互联网这个媒体上以完美的方式结合。而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静态的、文本的、动态的、音频文件——他们的混杂将会成为非常有力的传播媒体。 dennis的确没错,在这个时代,谁还敢说自己不懂技术?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