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Show(2)

  接着四年前的一个话题继续写作真有些不像话——《大照片》(Big Show)是当时在纽约时写的观展感受,却只弄出一篇就没再继续。 自去年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莱茵河2》以434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大照片似乎更成为一个话题。今早看到《美国摄影》博客发了篇名为 《作为壁画的照片简史》的文章,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大照片展览,算是个工具帖,将之整理如下: 1932年   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展览:《美国画家和摄影师的壁画作品》( “Murals by American Painters and Photographers”) 该展览被称作打破了艺术和广告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号称是MoMA第一次展出“摄影的”作品。展览有艺术家Berenice Abbott和Maurice Bratter的照片拼贴作品 。 策展人Julien Levy本人也是个成功的艺术商人,最早开始推广作为艺术的摄影的概念。他对把摄影壁画有如下看法: “仅就一张简单的底片,将之放大,置于巨大的空间还要保持照片的趣味性,这是困难的;但把一张内容复杂的负片放大也同样危险,因为如果摄影师不对照片的每个微小的细节有所控制,只是单纯靠它尺幅的独特和放大之后的戏剧性来获胜,那你的每个缺点也都被同时放大了。” 1950年  相纸巨大化 真正意义上的照片壁画 画 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照片尺寸的扩张,好莱坞开始使用照片壁画来代替更传统也更昂贵的绘画作为布景;照片壁画也以商业目的用作装饰和海报。1950年,柯达推出Kodak Coloramas系列广告,地点位于中央车站,之后40年里,共有565幅18英尺高,60英尺宽的照片在这里展出,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照片。这些闪亮魅惑的大照片,描绘的都是富裕幸福的美式人生。(今年7月这个展览会重回中央车站) Thomas Ruff、Andreas Gursky、Thomas (…) Read more

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

Metro Pictures画廊最近正举办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个展,这距离她上次在纽约举办个展已经有四年了。这批新作拍摄于2008年,不过,你不用到场也会知道一个事实,照片里的主人公一定是她自己。 我站在尺寸巨大,占据画廊整面墙的照片前面,盯着辛迪雪曼所装扮出的老脸,丑陋且沟壑纵横的脸上,涂的粉似乎要成块儿掉下来,夫人们都穿着雍容华贵的服饰,摆出尊贵的仪态,就连照片的装裱也仿佛宫廷画作。 这个系列是讽刺上流社会虚荣且精神空虚的老女人——似乎照片从里到外有太多的提示说明这个结论,这反而让我觉得很是乏味。回家之后检索到一段访谈,辛迪雪曼在里面谈到了作品创作的动因: 问:你的新作为什么开始关注这些贵妇,是一种自然进化吗? 辛迪: 我的一个朋友让我开始关注互联网上的一些人。其中有一个叫做”Brenda Dickson” ,她是一个肥皂剧明星,在YouTube上很有名,人们都在模仿取笑她,她在自己的网上有一段视频,是讲解如何能够和她一样毫不费力地变得美丽,但是事实上,她哪里是不费力,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系列是从我去年给法国时尚杂志拍摄的照片中衍生出来的,那是在聚会中的一些抓拍作品,你知道人们都拼命在镜头前让自己看起来优雅漂亮,这些老女人努力让自己变得漂亮,但是又做得太过分的行为,我很受启发,我这套作品是那些穿着舞会华丽袍子的女人在卧室里摆姿拍摄,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在摄影还徘徊在艺术殿堂之外的时候,辛迪雪曼就已经成为大红大紫的艺术家,不过,颇有意味的是,艺术界在赞赏她作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给她贴上“摄影师”的标签。她的这个新作实在让人有些失望,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太“摄影”了,拼命在用摄影作品装扮“艺术贵妇”,她先是单独拍摄扮演的肖像,然后后期再添加背景,描描画画,她一定要把照片弄得尺幅巨大——用照片模仿油画的威严来达到反讽,并强调作品的高级。照片制作精美,色彩艳丽。但是这一层层叠加上去的东西,难道不是和她作品中讥讽的老女人一样吗?太过分了。 认识辛迪雪曼,还是必须要回到她最早期的那部作品“无名电影”(The Untitled Film Stills),她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评论家所赋予她作品的那些意义,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她没有所谓女性主义的观点,她就是想那么去拍了。而这部作品就仿佛一位青春美少女,不需要任何粉饰,因为自然生发,赢得人们的赞叹。可惜,青春就只有一次。

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访谈:我如何拍摄“无名电影”系列

访谈者Mark Stevens,刊载于  Apr 7, 2008 纽约杂志。 在你1977到1980拍摄的电影系列中,你创造了一个女影星的形象,是由你自己扮演,看上去好似是经典电影里的角色。这个系列怎么开始的?我1977年夏天到纽约,一直想要通过一个新的方式来讲故事。David Salle在一个出版低俗杂志的公司里上班,他们的杂志里常有很多主题半裸的女人的摄影小说,和卡通画一样,但是是拍出来的。这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事情,这种廉价的,看了就扔的照片,使得你若看过一次,就也想来拍你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用你自己做模特?我一直在作品里拍我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我认为这是很自然的。我拍一卷照片,有六种不同的场景和角色,假设这是一个演员在她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有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在拍她的电影处女作,而另外一些,她有一点憔悴,却努力在让自己显得年轻。我故意在热的药剂里冲洗照片,想让它变得看上去颗粒粗糙很原始。 评论家喜欢研究你作品中的男性目光的凝视和你作品中女性被当作一种客体的样子。你当时想到了这些吗?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在七十年代晚期,我刚刚从大学里毕业,我正努力尝试做我自己雄心勃勃要实现的理想,我想用化妆的手段,但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哦,不,我们还是要自然一些,你不能尝试美化任何事情。” 你在孩童使其一定喜欢布娃娃和扮演游戏 布娃娃,给它们做衣服,做房子,当然还有扮演游戏。创造这些角色让我有一种私密的快感,因为这使得我可以做化妆游戏,穿那些老式我根本不可能穿的衣服。 我喜欢你装扮你的角色用的那种华丽的方式我去二手商店和跳蚤市场,挑选我喜欢的但是便宜的服装。但是我找到了很多非常绚丽的老式衣服,让我仿佛回到另外我的孩提时代,13岁的时候穿着束腰——其实你根本不需要,但是那就是女人们常干的事情。 你周围的环境对你的作品影响大吗?那时候,男性艺术家很多,并且喜欢在各自的工作室里串门,我不喜欢那种男人们爱干的事情,那个时候也没有太多女性艺术家冒出来。但是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当年我们有很多跨媒介艺术家。Robert Longo在一个乐队里, Kim Gordon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演奏音乐。所以很有趣,我们不光会说“噢,我们要去画廊里看展览。”而是也会说“噢,我们应该去听某某人的演出。” 你自己发明了这些照片中的角色吗?我在头脑里创造出了这些角色,比如那个去工作的女孩是在她在这个城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去上班的路上。等等。 很难知道这些角色在想什么 我喜欢这些剧照里的人没有微笑——他们是一种空白的状况。这让观者自己可以参与到叙事中去。 你现在再看你创作出的角色,你看到了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会想到这个城市的变化,比如有一些找是在世贸双塔旁边的右边的地方拍摄的,现在这些建筑都没有了。我也会想到,要知道我在做这幅作品的时候我还做着一份非盈利画廊接待员的兼职,那是在上班的路上拍的,我会保持角色的样子,然后就那样去工作。当我第一个展览开幕的时候,他们说:“你干嘛不就扮演成角色里那样来工作?”但是我感到我不能,在这个城市,这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情,我感到没有把握。 为什么?我猜那是因为我仍然很胆小,我只是感到—— 感到你带着一副面具 感到我没有穿着我通常所穿戴的盔甲,成为另外一个角色让我觉得很无助。我们都是自己为映射到这个世界的形象而制造出来的一个产品。即使大家可能没花费任何时间,或者认为他们没有为此做任何准备,我认为最终他们还是让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变成某种特定的方式,给周遭世界一个特定的面庞。 这有什么问题吗?我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但是这一直以来都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问题——那甚至让我好似一个变色龙。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成为变色龙也有快乐的地方当然,很多时候也很有用。 人们在看“无名电影”的时候容易犯什么错误?将之看做一种自拍肖像 你如何看待有人说你的作品太自恋?我真的不认为这些作品是在拍我,也许是我,但是也许是不想成为我,而要成为其他角色。或者至少是,成为别人的一种尝试。

电缆震坏了,美国去不了了,于是来到了挪威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挪威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很长的一篇文章,我实在鼓足了 勇气,才决定翻译这篇文章,也想借机梳理一下理解当代摄影的思路,今天翻 译了第一部分,觉得还有几分意思。同学们可以去看原文: http://www.forart.no/kroksnes_1/kroksnes_1.html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 作者/Andrea Kroksnes挪威艺术史学家 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事实上对这位 摄影师作品的研讨是对后现代摄影师,或者说“图像一代”的摄影师艺术创作思潮的 研讨。从图像一代(picture generation)开始,他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将照片挂在墙上 的时代,墙上一代已经逐渐消失了。新一代的摄影师在挑战权威,并且创作属于自己 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Sherrie Levine仿韦斯顿作品 大部分进入纽约艺术世界的图像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时间都和谢丽·利文 是同一个时期。1977年谢丽·利文作品和Troy Brauntuch,、Jack Goldstein,、 Robert Longo Philip Smith 一起在一个叫做艺术空间Art Space的画廊展出,评论家 Douglas Crimp给这些摄影师撰写的评论中将其和辛迪雪曼并论,并且将这一代人称 为“图像的一代”,而这个名词以及评论家提出的“图像理论”也成为了Metro Pictures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