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OFPiX基金揭晓

青岛摄影师李隽辉,湖南摄影师马金辉荣获第六届OFPiX基金。该基金建立的初衷是希望引起人们对报道以及社会纪实摄影的关注,形成一个研讨社会纪实摄影的场域,帮助摄影师拍摄以及传播自己的作品。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关于Photo Camp19

反正我又爬上来了。 昨天的camp让我发现,photo camp生在奇遇花园,也得长在奇遇花园,搬到哪里都会有些小奇怪,让人总是禁不住怀念奇遇的大红窗帘和满屋的暖色调。(詹老师请一定张开嘴巴大笑) 好在观众仍然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亲切的笑容,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把档案室大墙上的照片拆下来,围成一团搓掉照片四角上的胶泥,这个“游戏”让我们像是回到童年。 就以我和deab的这张呆照作为今天camp总结陈词的开始吧。 deab说了一大堆书面语,现场我真没反应过来,好在他事后上交了一张卡片,如实记录如下: “人在图像中寻找的首先是意义,一旦意义在场,细节就被遮蔽,只有当照片从时间的序列中抽离,细节才能从黑暗中显现,照片离不开时间,时间的存在使底片成像,时间的消失使细节成像。” 这番话应该是针对我们昨天看到的那些想要抒情而又不得,让人感到有些重复的故乡咏叹调而说的。其实这个和我之前读到的薛挺写的一篇小文有同样的观点,薛文章的大意是,技法可能成就不了一个人,摄影真让人没处说理,时间会让一切归位。 当然,这个顺其自然,并非只是空泛地切片,然后坐等时间酿成好酒,若要做到面对时间的诚实,哪有那么容易。 deab同学交上的卡片背后还有一行字:“樊二拍了便是小狗。” 您瞧,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正面像个深思熟虑的大人,背面却还是个孩子。 不过,“小狗”此言有其出处,在我宣布下一季camp的主题是“回家”的时候,摄影师樊竟成当场宣布他拍不了,他可以拍家乡,但无法拍家人,我实在不想让这位摄影师从我们还乡计划的第二季溜走,于是使出激将法,说,谁拍了谁是小狗。 樊二会不会变成小狗呢?拭目以待。 关于还乡计划第二季的主题:“回家”,现场已经有了两种看法: 1.回家可能包含一些私人的东西,不知道是否适合公开 2.没有故乡的人,很想有故乡可以拍,也许可以从家人开始。 这个主题仍然让我有些犹豫,不过,正如上一季“还乡”以“寻找故乡”为主旨为故乡留存档案,找寻自己与故乡之间的关系,还乡第二季(在有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试图坚持也试图延展,回到一个更小的范围里记录自己的家以及家族的故事是我想到的一个思路。 让我再想想吧。 最后,photo camp19圆满结束:感谢现场摄影师樊竟成,感谢金郎,感谢deab,感谢喜乐,感谢网易的几位图编,感谢牵牛爸妈,感谢唐匪,感谢小八和孔瑜,感谢吴慧,当然,还要感谢目的文化空间提供场地。(十九次了呢!博主你真赞!) 华丽的分割线———————————————————————————————————————— 众帮还乡计划:从今天开始,我可能要在1416教室的每个帖子后面做一个广告。 还乡盒子由OFPiX出品,限量1000册。31个普通人在这里与你分享他们的回乡故事,照片来自大家今年春节回家的所见所闻,话语细细碎碎,内中 五味杂陈。OFPiX工作室策划了此次“还乡”活动,将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用一个盒子把这些乡愁包容进去,内有17套作品,形态各个不同。 还乡盒子的所有印刷费,都是一个朋友出资,所有人工,目前都是免费。如果大家喜欢这个活动,认为留存故乡的影像有意义,请支持我们的第二季行动。众 帮还乡计划的参与方式很简单——请购买我们的盒子。盒子的销售可以缓解我们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压力,尽管目前这个价格只是收回成本;不过即便如此,也会让 我们松口气来准备第二季的还乡活动。 真想再把故乡再看清楚一些。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淘宝链接:点这里   (…) Read more

这个夏天与你奇遇

又揽了一堆事儿。不禁心里默念,难道你就是那只精力无限充沛的白羊? 这个暑期,我会做两个工作营,一个camp,另外,第四届ofpix基金也要开放申请了。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在过去两年,已经做了两次,要感谢参与其中的营员,他们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和公益组织合作,用影像助人。 对我来说,一直不太满意的是。这两次工作营都有些虎头蛇尾,没能拿出完整的作品来,也许是课程安排不合理,或者是沟通不畅,又或者是我自己不能亲力亲为,总之,仍然有一些缺憾尚待弥补。在这个假期里,我将继续开设“让影像发声工作营”,一方面试图帮助老营员把作品做完,另一方面,也要招募新营员,把这个活动继续往前推进。 我经常出没的咖啡馆——奇遇花园要迎来它的三周年。咖啡馆老板horse邀请我做一个工作营,作为其周年活动的一个章节。因为一直对摄影书很感兴趣,我打算做一个做摄影书的工作营。这个事儿对我来说有一些难度,不过,幸好还有奇遇花园的创意总监胡伟老师做搭档,他是一个对纸质事物超级迷恋和钻研的人,我们两个将一个负责图片编辑和摄影书印刷帮的介绍,一个负责纸质材质的督导和印刷,并连同奇遇的设计师一起,共同完成一个摄影书工作营。 这个名叫《10×50微型印社》的工作营,将招募10个营员,活动期间,每人会完成一本个人摄影书的制作,其中收录作者的50张照片。这个工作营更详细的说明我稍后会发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和之前的《观察城市》工作营一样,这将是一个收费的作坊,每人600元。除去做书的成本、场地费以及工作人员的费用之外,如有剩余,我会将之放到ofpix基金里。 就要开放申请的第四届ofpix基金,如同我做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微型的,它虽然叫做“基金”,却只有5000元,只奖给一个人。基金的来源是我和horse的个人投入(以及我之前所获得的尤金史密斯的奖金)。我们没有任何宏伟的目标,就是想帮助一个人,帮助一个真正想做事情的人,并希望这些善良的,热爱生活的人之间能够形成纽带,相互温暖,共同前进。 最后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photo camp活动了,这个活动已经到第十五期。最新的photo camp15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在这个主题之下的照片可以是对生活有意识的纪录,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碎片的积累,是严肃相机的严肃作品,也不拒绝来自手机拍摄的细碎生活,但在我的想象里,它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会散发着弥漫在我们周围空气中的那种味道。 关于以上这些活动的详细说明,本周我会一篇一篇地发布出来。所有的活动都会在七月和八月举行。 看样子,我是有够忙的。但这完全是自找的,而且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一丝愁眉苦脸,并且是笑呵呵的,因为我心里充满了期待,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儿,与自己喜欢的人相逢,简直是赚大方了。 不管是在活动中,还是活动外,这个夏天,真希望能与你奇遇。

photo camp13 倒计时

photo camp13     2号公告 李豫英 艋舺租界  photo camp13 《男女有别》 虽然男女平等,但男女仍然有别。区别在哪里,是否会影响作品的创作和观看? 我们延续了上次讨论作品的方法,这一次将分成两个场地,两个大组,一组全部是男性,一组全部是女性,先分头观看照片,并站在各自立场上对照片进行点评。现场会将之进行纪录。 分组点评之后,我们再一起观片,并同时对比展示男性和女性的观看感受。 另外,可能会有四位作者到场和大家交流。 发起一个征募,需要现场主持两枚,现场协调两枚,免门票,呵呵,请发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报名 photo camp13 的时间地点请到这里查看

WorkCamp 招募营员

这两天终于把camp10的照片放完了,借着camp10街头摄影的余温,下面要出场的是教室的一个新鲜活动:workcamp PhotoCamp不是一个静止的观片活动,WorkCamp会更热闹。 1416 教室在鼓楼的聚会 Camp这个词在英文里有“野营”的意思,我们一直倡导PhotoCamp的“野性”,希望它要热闹,要嘈杂,要有交流甚至是争论。在PhotoCamp的幻灯播放环节,我们通过交换东西,鼓励大家带自己的名片,邀请图片编辑参与,设置肖像拍摄游戏等各种活动,努力使这里成为一个交流的场所,而不只是观看摄影作品的地方。 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野营”活动再往前推进一步, WorkCamp将是这样一个活动,营员一起学习观看,一起外出拍照,共同参与照片的点评。视觉将是一个纽带,一种观察方式,一种交流的桥梁,并不是目的。 怎样?在这个苍白的冬季里给生活加一些盐。 1416的小石板观片活动 下面就是WorkCamp第一期的主题: 观察城市 本次WorkCamp结合camp10的街头摄影主题,鼓励大家用摄影的方式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倡导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思考,多元切入,将摄影看做表达媒介。 这将是一个收费的活动,600元每人,费用会用于租借场地,也将用来支持ofpix的其他公益活动。 WorkCamp的野营计划表如下: 时间:十一月一个月,集合时间将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 地点:北京  奇遇花园咖啡馆 WorkCamp工作进度表: 第一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观察城市的方法》,讲座人 任悦 任悦将根据《诚品》第70期文章《城市方法学》里所提出的6种观察城市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更为深入地观看城市,并一起分享摄影师的作品。 下午  集体外出 用“电车观察法”观察城市 第二次野营集合  上午  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都市报与城市摄影》,邀请都市报摄影师一起分享他们的照片,探讨都市报和城市摄影之间的关系 (…) Read more

camp10倒计时(4)

今天晚上七点见啦。今天是最后一次公告: camp10放映名单 第一单元  上街去 1,吴承欢  《肉搏街头》 2,对焦不准 《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人》 3,唐咸英 《背后》 4,陈引 《恩宁路拆迁留守居民》 5,阿三   《北京人》 6,白鸥 《给你一张宝丽来》 第二单元    街头,敏感的神经 1,张君钢(k1973) 《无题》 2,王之涟 《区区奇遇》 3,乐怡   《绝非偶然》 4,占有兵  《工业区。自行车》 5,陈智能  《街头》 6,吴昊     (…) Read more

camp10倒计时(3)

明儿活动就开始啦。 今天发布3号公告: 1,答谢 这次camp10特别要感谢历届camp的摄影师:李伟,王楠,沈木槿,金玮,朱墨,刘斌,同时还要感谢为camp设计logo的陈思然(小V),为了答谢大家,利用ofpix做工作坊积累的基金给大家买了门票,你们可以免票参加这次的camp10.  这次最新的camp摄影师是吴育琛,也表示感谢。 2,公告 这次camp10现场要公布第三届ofpix基金接受申请的公告,当然,随后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与camp一样,ofpix基金没有任何特别的背景,出于创办者对摄影的热情,是一个私人捐资的基金,鼓励摄影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今年的资金来自做工作坊的收入,同时今年还获得了一个匿名捐助。 3,收费 camp10是收费的,门票30元,用于租赁场地,而整个活动是非盈利的。现场有红茶,可乐和鲜橙多自助,配合街头摄影的主题,这次还提供啤酒(每人一罐,嘿嘿。) 据说明天要下雨,太好了。但是现在天气仍然很闷热,嘟大帅提友情提示:注意防暑降温,适当休息,慎用空调,环境恶劣,更要珍爱环境!

camp10倒计时

早就说了,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但是因为稿件很零碎,因此一直将之当作一个难题,面对一堆照片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昨天用了一整天,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看了一遍,心静了很多,突然也看到很多。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我仿佛穿梭在几个城市之间,看那些摄影师没有任何准备地用镜头录下自己的直觉感受,是愤怒的,悲伤的,幽默的,感性的…… 好吧,让我们就来这么一次照片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作品放映,这就是7月31日的camp10,我和奇遇花园咖啡的老板说了,这次是街头摄影,是夏天,要有啤酒,要让照片放在在露天的空气里…… 接下来会陆续发一些公告。今天是1号公告: camp10招募音乐DJ志愿者 要求:希望你是喜欢摄影的音乐人,通过自己对照片的理解,给camp10放映照片配上音乐 方法: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简单介绍自己,我会发照片给你,请你根据感觉配乐。(当然,也许你的音乐不符合我的要求,我有可能会拒绝) 更高要求:如果有乐队能够现场来演出,那我将更加欢迎! 宫仁一  北京 奔驰  上海 吴昊  重庆 k1973  哈尔滨 camp是一个公开的作品放映会,已经举办了9次,放映地点在北京,如果你想了解更多camp的情况,请在1416教室检索“camp”这个关键词。

camp8回放:任悦与李杰聊天

李杰的《生活在汉江边上》是camp8上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我喜欢它们还有另一重含义,我已经很久没有梦到老家——陕西西 安近郊的一个小村庄:渠湾,而这些照片,带着泥土的清新,带我回到童年,核桃树,知了猴,刚刚掰的玉米……。我很惊讶,这种平静的生活依然是现实中的一种 存在!它们真的存在么?那只是摄影师为我们营造的一个乌托邦? 我和李杰用邮件聊天。我不喜欢“访谈”——那是一种肢解人的提问。 任:这次camp的来稿有几组都是有关自己家乡的,看这些照片,我终于能够找到一些“人味儿了”,画面里的那些人,生活,都是久违的,让 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们竟然还能那么鲜活地存在着。 不是特别了解你,我们做个小小的对话好么,很简单,就和聊天一样。 李: 我很喜欢摄影,以前是搞机械的,中专毕业到兵工厂工作3年,由于实在不喜欢工厂枯燥的生活,又进入西美学习了4年摄影,现在在做摄影教育培训,工作中暂时 远离相机。呵呵。我比较喜欢布列松、寇徳卡的作品,平时喜欢带着相机到处乱转,我觉得这样很开心,可 以暂时忘掉工作、生活的压力。想做个自由摄影师,但是又得考虑生活,所以比较矛盾,想听听你的建议。我还是个夜猫子,喜欢夜里静静的 思考问题。呵呵。 《割草的少年》-陕西勉县河南-2004 任: 你说的自由摄影师和谋生的压力,确实是一个矛盾。而这个矛盾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照片给谁拍的问题。当你要用照片谋生的时候,可能就 不能像你现在这样“自在地”拍照了。而且在拍摄方法上面也难免收到一些流行的方式的影响。 你的照片依然用了很经典的方式拍摄,可以看到布列松和寇德卡对你的影响。不过,我很好奇,因为现在有很多这种沿着河流的拍摄方式,但大多数都是用 中画幅甚至大画幅,而且强调照片和现实的剥离。这些流行的东西对你有影响么?我还非常想知道,你如何能够拍摄到那么原汁原味的生活,很恬静,但是 似乎也带着一点点忧伤和离逝的感觉。这样的生活真的存在么?你用了多长时间拍摄这组照片? 另外,这种田园般的生活中没有矛盾么? 《摆渡》-汉江吴寨段-2006 李:很久没有这样写过信了,感觉很好。仿佛回到了上中专那阵给初中好友写信,聊天。 我受经典影像影响确实比较 深,这组照片全是用胶片拍摄的,用了一台禄莱35毫米(镜头)定焦傻瓜相机和一台美 能达单反相机(28毫米定焦镜头)拍的。我喜欢抓拍,不去干涉被摄对象,我也只是在这里生活的路人甲而已,在走路过程中突 然发现一个好的画面举起相机就拍下来,只有在拍照的一瞬间他们才可能发现我在干什么。若使用大画幅或者中画幅相机,我想我只能记录环境而抓取不了他们的真 实生活状态。与拍其他照片不同,我对这里是有感情的,我需要的就是这些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剥 离了现实寄托的就不是我的感情,而是其他的想法了。 回忆总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我在这里主要不是要去向别人展示我的家乡,更多的是寻找我记忆的片段,所 有的画面都是儿时亲身经历或者见过的,我一有时间就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小巷,去找寻儿时的场景。毕竟这些记忆都已远去,再也回不来 (…) Read more

camp8回放:乡愁(2)

1,崔新鹏  《黄河口岸村庄》 我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我拿起相机,试图为这些斑驳的砖墙和曲折的小路留下最后的影像,盼望能在若干年后,这些图片仍然散 发泥土的气息向未来的人们讲述祖辈的勤劳和质朴。 作者邮件:cuixinpeng2006@126.com 2,李杰  《生活在汉江边上》 这么些年来,走过青海,去过甘南,甚至跑遍了关中,出来的影像尽管构图瞬间不错,但是老感觉缺些什么?仔细想来,一直行走 却没有驻足观看,影象只是留于表面,仅仅是个过客而已。一直在寻觅,却为何不驻足欣赏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去发现她的美丽?摄能够作的也许就是这个。 尽管离开故乡已经10年了,我甚至不记得她的模样,但是当我每次回到这里,我总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恬静。人、物都是这么的让人心旷神怡。在迷 茫失落了很久之后,我终于拿起相机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作者邮件:lizi013@yahoo.com.cn 《等待摆渡的中学生》-陕西勉县侯寨-2007 《放水的老人》-陕西勉县金泉-2007 《给田间大人送伞的小男孩》-陕西勉县河南-2007 《等待爷爷奶奶的小女孩》-陕西勉县西山梁-2007 《一起下班回家》-陕西勉县侯寨-2005 《做完作业玩耍的小姐妹》-陕西勉县楼子沟-2007 《淘金坑内游泳的小孩》-汉江勉县侯寨段-2007 《鱼塘边休闲的人》-陕西勉县楼子沟-2003

通知

昨天花了半天时间写了一堆邮件,主要是camp和回龙观的一些后续工作,但是不知道是否因为goole邮局被劫持,还是别的原因,很多人我没有收到反馈,请以下朋友主动和我联系一下: 吴承欢,邵磊,刘飞越,王久良,Owen,金玮,贾睿,康康,牛智斌 谢谢。

camp4进行时以及我的唠叨

我有一个坏脾气,很多事儿,说了,就要做,即使可能心里已经打退堂鼓了,但是就是因为说了,还是得做,要不,总是觉得没着没落。就比如这个camp。 上次公布了camp4征稿的消息之后,收到了一些稿子,在这里,向所有来稿的人鞠躬。 不过收到的照片,一方面数量并不是很多,另一方面,能让我从椅子上跳起来的照片更是不多。一个让我有些郁闷的事情是,也许是因为“挂历照片”、“不明的风景”(这已是我的朋友最近揶揄我的新词汇),大家都觉得我口味传统——只对经典纪实,图片故事感兴趣——收到的作品,大都是这种样态。当然,我喜欢且一直喜欢这样的体裁,但同时,我对这种作品也就更加挑剔。 我有的时想,“人老实”的保守派形象可能会在大家口里形成这样一种说法,“人老实一当代,大家就偷笑” 我还有一点儿不好的脾气,喜欢较劲,也同时是因为写文章的需要,我最近开始琢磨当代艺术,并且越来越喜欢当代艺术,不过,我喜欢的是60-80年这个时段。我看到的最为带劲的一段话,是行为艺术家Vito Acconci对自己为何利用摄影的一段自白: 行为艺术,一旦它们被记录下来,就可以在墙上或者画廊和博物馆里展出,但这些文献只是一种纪念品,它们最好的位置应该是在书或者杂志中。行为只能以照片的形式存在——但是照片的行为不是它的终结。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什么要迫使我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压力,证明我是一个严肃艺术家的需要,要在艺术世界谋得一个地位的欲望,我就不会拍照片。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不得不做一张照片,因为照片是画廊、博物馆所需要的。而我自己否认这个标准,我的作品不可能以一张照片作结束,我的作品是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不可能,也不能是被相机记录下来悬挂在博物馆的墙上。 我更愿意把这段内心独白当作忏悔。 我喜欢60-80,因为这一时段的艺术家创作动机还算单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市场的介入。我很饶有兴趣地看这些原初的动机如何逐渐演变。比如贝歇夫妇,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欧洲几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中都没有吸纳进去,却反而在美国大受欢迎。究其原因,美国已经出现了Ruscha和Dan Graham,他们的作品和贝歇夫妇似乎在外观上很相似,但是内核却完全不一样。美国人把贝歇的照片当作观念摄影来推广,但从夫妇二人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这样,Hilla Becher参与了1953-1954年的德国波茨坦长乐宫的摄影纪实项目。Bernd是一个画家和设计师,他意识到,无论自己画得再快,也赶不上Siegerland工业区消失的速度,而照片则更为便捷,于是 1957年他们开始使用相机工作。从他们的公开演讲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 我们的相机不是用来拍摄漂亮的图片,就是准确地复制。我们放弃所谓对摄影效果的追求,寻求一种相对客观性。这些照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从光学的角度上代替原来的物体,尤其是当物体不能够留存下来的时候,则更加重要。 他们在一些讲座中多次提到选择摄影这个媒介的动机——用照片作为一种档案,保存即将消失的地区,认为自己是历史瞬间的保存者。但随着他们照片被纳入当代艺术范畴,随着评论家的阐释,他们后期的观点有些偏差,把保存不是当作动机而是看做一种副产品,他们在1981年谈到: 事实上,寻求摄影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太大问题,摄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是否是为了艺术而使用,还是其他目的,仅仅是一个诠释的问题……照片一张张联系起来,它们不仅仅提供信息,同时还有着美学意义。 但是,贝歇夫妇还算是一直保持清醒的艺术家,低调内敛,他们也曾提到:“直到观念艺术的时代到来之后,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正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我们才得以正式登场。……但是这种类型的观念艺术在当时可能又被给予了过于夸张的重视。大概没有其他艺术运动可以把我们真正归类进去。” 我是不是扯得太远了呢?或者是,又从当代艺术扯回了“纪实”摄影。其实,举上面这个例子我是想说,一百多年以来,照相机的记录功能都没怎么变,你怎么用,它都是一台照相机,变化最大的是照片以外的东西,是当照片的交流功能变得越来越活跃的时候所带来的一串连锁反应,它搅乱了照片和照片的作者,照片和照片的观者,照片和照片里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这种混乱被一些艺术家有意表达称之为艺术,或者被评论家有意阐释称之为艺术——而或许创作者却是无意的,或者有人也是无奈的,还有人则是做作的。这些线索在我脑子里蹦跶。但是却越琢磨越带劲。 必须把话题扯回来,camp的目的就是这个,让照片在交流中产生化学反应,除了做作的,我们接受各种摄影…… 回想起前三次的活动,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这个party做得更来劲一些。 editor@ofpix.com是收稿子的信箱请稍候,我正在弄新的征稿方式。截稿直到收到足够好的照片为止。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