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周一消息树是一周摄影界消息集锦。今天介绍三位摄影师:我的父亲一位陌生人—摄影师Diana用照片记录自己的伤痕,和失散多年的父亲的相逢并不愉快War Primer 2—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探索图和文的复杂关系,将照片叠加在照片上,引发人们对战争影像的思考,The Enclave—Richard Mosse在双年展展览的这部作品用红外摄影拍摄动荡的刚果。 Read more

不是”证实”而是” 证伪”

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美国ICP摄影中心的摄影录像三年展的主题是“生态环境”。 当人们的视线充斥着各种洪水,砍伐的照片时候,突然冒出一些生长茂密的松树林,这一系列作品叫做“森林”,作者是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 一些观看者这样描述他们对这一作品的体会:起初你觉得似乎可以闻到树林里新鲜的空气,但是当你看到墙上的文字说明之后,又会透不过气来。因为松树林的原址是一些巴勒斯坦村庄,1948年被以色列人清洗后,渐渐荒芜,随后被种上了松树。这些茂密的松树林让历史难以辨认并且消失。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在创造一种新的纪实摄影,他们的作品强调影像和文字的结合,大量的访谈和文字扩展了照片的含义。而在他们自己看来, 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在给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境遇,而这种告知的方式却绝对不是故意去捕捉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来记录一些偶然的真实。从森林的例子里可以看出,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的纪实摄影作品,它们的力量不是“证实”而是“证伪”。围绕着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怀疑,以影像为媒介,他们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语境中剥离,在远观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怀疑——究竟现实是虚幻的呢还是照片是虚幻的?这是他们通过影像提出的问题。 德国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在对视觉文化进行分析的时候,使用了图像志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图像的三个等级:第一,初级或者自然的主题(一目了然的);第二,中级或惯例主题(符合习俗可以理解的);第三,内在意义或内容(蕴含的)。如果我们反过来观看视觉文化作品的生成过程,传统的纪实摄影往往停留在对第一层面的挖掘,而对图像的二三层次的发现需要靠作品完成之后的阐释,而一些所谓新纪实摄影,他们的创作思路是从第三个层次开始,他们从一开始看到的就不是现实而是象征。 注:icp国际摄影中心的这个三年展也值得一看,因为这个展览也颠覆了我们传统对风光摄影的认知。

1+1=3

第一次看到Ghetto(聚居区)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肾上腺分泌速度加快,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重要的纪实摄影“标本”。 它不是光怪陆离的写真,而是用一种看似随意但又目的性极强的图像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叙事,描述了世界各地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生活的边缘,聚居在一起的人们,描述这些社区里发生的故事;书中的文字资料是如此丰富,并且完全和照片契合。作者非常清楚他们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铺张的大画册式的装祯,这本书是如此平易近人。 意大利一所精神病院,Michele。你爱过吗?是的,有一次。她的名字是什么?Carmela。她是不是很美丽?不,她很丑。那你最喜欢她哪里?她的鼻子。你是否想离开这里?我惧怕自由,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恐惧。 在我肯定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为我准备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至今也没有拥有它,第一次,798断货,第二次,在荷兰,我被小偷光顾一贫如洗。这本书的两位作者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是一个团队,分别是贝纳通旗下的color杂志的前编辑和摄影师,一个文字,一个摄影,两人各司其职,完全是梦幻组合。 “Ghettos”这个专题的文字介绍是这样的: 从坦桑尼亚的一个难民营出发,我们穿越了12个聚集区、难民营,最终到达南美巴塔哥尼亚雨林。在每一个我们途径的地方我们都系统地为这里的居民拍照留影。与此同时,询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怎么来的,这里谁是头领,你独处的时候会去哪里,你和谁做爱,去哪里补牙。对于这里的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拍照,有的人目光逼人地盯着照相机,另外一些人仪式般地对着相机挤出笑容,而封面上的这位人物——Mario,他背过身 去,静静等待快门响的那一刻。 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都来自南非,他们曾在南非消除种族隔离制度10周年之后,回到南非拍摄完成一个摄影项目。画册以一位名叫Mkhize的人的名字命名:《Mr Mkhize的肖像和其他南非的故事》,同时也以这位先生的肖像为开端: 图片说明是这样的:Mr Mkhize在拍摄这张照片之前,一辈子只拍过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为了他的户籍照,这样,当时的白人政府可以控制他的行动,第二张是他的身份照,那是在1994年,解除种族隔离,他第一次参加民主选举。1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他拍照,这一次,没有任何官方原因。 这文字写得很精彩,与很多摄影师到此一游式或者情感泛滥式的写法,完全不同。我喜欢这些文字,和他们的照片的风格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客观主义”的表达方式,没有预设的情节,以一种客观方式记录的同时,却又在反诘摄影的实证功用以及现实的虚幻。 我把这个帖子起名叫作1+1=3,我的意思是1个摄影也许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必须再加上1个别的什么,也许是文字,1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摄影的本质和功能才得以激发和呼应,最后达到的效果也许比3还要大。 似乎仍然有话未说完,我喜欢这两个人,明天再聊聊好么。

一周一周——我要让你吃惊

l 升职=吃惊 图片编辑之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图片总监?最近美国著名的杂志INC的人事变动,让我们对图片编辑这一职位的美好未来充满向往——INC的图片编辑最近升任杂志的总编!美国摄影杂志在它们的网络版迅速报道了这一事件,这充分证明此类事件在美国也非常罕见。此次INC杂志的突破传统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图片总监(仍然是一位女士)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个社会出现“图像转向”的时候,图片和文字之间的藩篱正在逐步打破,一些传统的观点逐步发生改变。 国内一些媒体的图片总监也享受着副总编的待遇,不过很多也有名无实,也很少能够插手编辑部的工作。 l 柯达=吃惊 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会觉得柯达疯了。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者起初娓娓道来追忆柯达的历史,但是当话题转向柯达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他语速开始逐渐加快,直到癫狂,最后失态。这本来是一个柯达内部的视频,据说是在去年华尔街日报举办的一次数字高峰会议上播放的,后来流传到互联网上。在这段视频里,面临严峻挑战的柯达,仍然不失幽默感的表达了自己数字转向的决心。让一只笨重的大象转身谈何容易,我一想到这个当初以“你只需按动快门”横扫全球、普及摄影的乔治伊士曼公司在数字时代的境遇,就唏嘘不已。 柯达视频地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6XjXu-oT8 l 美国总统=吃惊 白宫很牛,布什最近一次的发言又没有给摄影记者留地方,他们照例发布了官方标准照。但是结果是竟然有一些报纸,比如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还有通讯社比如路透,他们都拒绝使用和发布这种照片,而宁愿使用视频的截图。白宫鼻子可能都气歪了,但是他们必须承认,没准哪一天报纸会同样对手机照片也感兴趣。 l 我=吃惊 在光圈最近一期的杂志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报道,内容关于伊拉克东北部的库德族自治区-苏莱曼尼亚(As-Sulaymaniyah),监狱库德族囚犯所留下的墙壁涂鸦、蚀刻画和标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摄影师唐浩武拍摄的民工涂鸦,所以决定仔细挖掘一下。 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囚犯涂鸦的作者原来是我非常钟情的一本画册《Ghetto》(民族聚集区)的作者,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他们两个组成了一个团队,已经出版了不少大部头的画册,画册的拍摄横跨全球,图片精彩,文字也非常深入,主题都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今天没有时间详细说了,大家先看看网站,我们明天再聊。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