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10倒计时(2)

热不热? 家里有一个电风扇,前两天收起来了,觉得不会用到,现在后悔了。 camp那天希望天气能够凉快一下。 camp10作品  王之涟   区区奇遇 前两天发布1号公告时候没有讲清楚,招募的音乐DJ是志愿者,让一些朋友白忙活了,抱歉。 这个活动看起来“很大牌”(???)但实际上,它是从这个博客,这个博客形成的朋友圈衍生出来的,并没有显赫的背景和资金支持,整个活动纯手工制作(昨天又弄了一天),因为针线活儿不好,每次展示的时候,都有粗大的针脚显露出来,遭到一些朋友的批判。但是,幸好我每次都会很谦虚地改进。比如说,这一次,所有照片的背景都是黑色的。 camp10的菜品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发布一下2号公告 1,camp10的具体时间是:7月31日,晚7点半正式放映,7点开始进场。 2,camp10的具体地点是:奇遇花园咖啡馆 3,  每一次camp都有一个有趣的现场人像摄影环节,我们已经尝试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参与者拍照,上次camp的主题是乡愁,于是便有了“证件家乡照”。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因此拍摄方法也很特别: 我们会在户外支一个投影屏幕,把camp10的照片滚动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在屏幕前“路过”、“停留”、“发呆”,让街头摄影师抓拍下你在虚拟的北京、上海、重庆街头的样子。 1416的老读者吕小南:)   刘斌摄影 camp不仅仅是看照片的地方,也是各种喜欢摄影,选择用摄影的方式阐释自己所见所思的朋友交流的场所,欢迎你们来。 camp10作品  枕席  foggy camp10作品  金玮   蒸腾的北京 写完公告啦!附送两条新闻: A,旧的,彩色的——在这个帖子里,有很多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彩色摄影,都是博主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来的。看着真让人感慨:田园生活+正在大兴土木的水泥建筑,巨型大坝,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国,实在是似曾相识。 B,新的,科幻的——松下公司发布公告,他们生产出了3D照相机镜头,可以接驳在相机上(但是相机机身还没有生产出来),拍3D照片。真没劲,不就是有两只眼睛的照相机么,这样还要人的眼睛干嘛。

重庆

我希望能够去重庆看看。 前几年,上海、北京等地不断涌起的高楼大厦是外国摄影师眼中新中国的表征,在这些密集建筑中间再点缀一些旧式风景,那似乎更为明确地体现出发生在这个古老国度里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变化。 梁思聪(Sze Tsung Leong)恐怕是较早开始表达这个意向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在西方很红, Edward Burtynsky的中国也是如此。RD翻译了Edward Burtynsky在TD上的一段发言,他发给我这个链接,也让我从Burtynsky的作品中展开头脑风暴,联想到最近西方摄影师发现的新福地:重庆。 朝天门,重庆 2002 梁思聪摄 有个朋友说,重庆是个出片子的好地方。我觉得这句话很耐人寻味,所谓“出片子的地方”是摄影师常用话语之一,但是这似乎也说明了摄影的局限、无奈甚至是狭隘——是视觉俘获了摄影师,而不是摄影师驾驭视觉——是这样的么? 现在,重庆更是西方摄影师出片子的好地方。 今年春天,在纽约的画廊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艺术有些销声匿迹,有关中国的视觉符号也很少见,Nadav Kander所拍摄的长江大概是我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来自中国的影像。 Kander的长江似乎综合了梁思聪拍摄中国的宏大景观和Ian Teh镜头中三峡的乡愁思绪,这不晓得是不是西方人看中国的一种“进化”?出门在外,我发现所谓异域情调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着实难以消除,我在美国周末市场上,看到那些业余艺术家兜售的中国照片都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依然带有浪漫色彩的中国景观与其中影影绰绰显露出的高楼大厦,大概非常符合西方人看中国的心态。雾都重庆恰好契合了这种对中国的观看,它孕育着太多这样的视觉符号,朦胧,迷离,高楼大厦,新建筑,超大城市,水,三峡,中国山水画…… 重庆 Nadav Kander摄 Kander的作品并非完全拍重庆,他沿着长江而行,但是到了重庆这段,你会发现,中国山水很突兀地被巨大的建筑和桥梁破坏。 还有一个摄影师Ferit kuyas,他的照片则完全围绕重庆,作品名字就叫做《city of ambition》,在我看来,Kander的作品仍然具有含蓄动人的力量,而这位年轻摄影师的照片却有些表面化,甚至可以说是对重庆的一种“视觉压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西方摄影师对中国观看由外到内的“进化”也是一件好事,但当它们形成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之后,又会成为一种新的不动脑筋的表象的观看。 重庆 Ferit kuyas摄 这大概就是我想去重庆的原因,这些影像勾起了我的好奇,让我希望用自己的眼睛亲自去看看。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