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如何阅读绘画

“什么标准呢?”这是今天早上接到的一封信,问及我应该如何评价作品的好坏,这是我们都常遇到的问题。 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回答:没有标准;也可以有一个很复杂的回答:标准始终在博弈中,它不是一个固化的存在,是粘稠的。 标准一直在不断施展变形术。 不妨让艺术史学家也参与到对艺术品阅读的讨论中。当艺术史学家决定该将谁(而不是谁)收入艺术史中,这个很“政治”的决定是如何做出来的?他们又是如何阐释(阅读)这些作品的呢? 以下这个案例(所有的文字)来自我曾经提及的《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这本书。顺便推荐一下这本书,挺老的了,但我挺喜欢,写得扎实且朴实,虽然谈及的是艺术教育,但作为学习理解艺术作品的提纲,也有充足的信息量。 《艺术教育》在《艺术史》这章里提及一些较为经典的艺术史著作,并对这些艺术史学家的评论风格做了比较,指出:纯客观的艺术史是不可能有的(value-free art history)。 书中特别提出了三位艺术史作者对同一位艺术家的解读,分别是加登纳(Helen Gardner)在《不同时代的艺术》(Art Through the Ages)里,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以及詹森在《艺术史上的主要代表作品》( Key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Art)里对艺术家夏尔丹作品的解读: <感恩祷告> 加登纳:“像荷兰画家一样,夏尔丹有时在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发现了绘画的素材。小居室里的黄昏景象提供了调节光线的机会,这样会创造一种安置人物的空间,房间的门开着,射进的明亮光线洒在这些人物身上,从而形成一个拦腰被一条条对角线切断的圆柱体。温暖的棕色地面对玫瑰色的、绿色的和黄色的室内装潢与衣物起一种点缀调和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围裙上大块的蓝灰色调,细节中的小块体则起一种平衡的作用。画面上的用色不像华托(Watteau)画中那样富丽堂皇,但却显得庄严谨慎、深思熟虑。” 评价:加登纳对作品的日期(时代背景),大小或意味方面言之甚少,更偏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信息,惯于注重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而非作品的时期语境,观众与其在展示历史传统中的地位等等。 贡布里希:画面表现的是一位妇女在晚餐桌上教两个孩子做祷告,夏尔丹喜欢这类平静的普通生活片断,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用一种使人想起维米尔的表现方式在维护家庭生活景象中的诗意,例如,极力避免在画面上表现惊人的效果或者有针对性的隐喻等等。甚至在用色方面也追求安静与节制,若与华托那些华丽的绘画相比,夏尔丹的作品似乎缺乏恢宏的启事。然后仔细研究原作,就会从中很快发现他在把握色调层次的微妙变化方面并不引人瞩目,对景致的安排也似乎缺乏艺术性,可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成为18世纪最可爱的画家之一。(注:这里部分评论是贡布里希的原话,部分则是书作者参照贡布里希思路的阐释) 评价:贡布里希通过一套亲切且随意的印象描述,奠定了一幅绘画的情调,确立了一种别的观众也可以共享的观赏态度。并未单独讨论作品的历史背景,而是通过对作品氛围与故事的描述将历史背景直接引入绘画中。 詹森评论的是另一幅作品 《厨房里的静物》,由于原书没有图注,而夏尔丹又长于静物,有很多相关作品,以上这幅似乎是比较著名的,仅供参考。 詹森:夏尔丹可以说是有所保留的洛克克艺术家。“鲁本斯画派”引发了一种对荷兰艺术大师的新的兴趣,在这一艺术潮流中,夏尔丹是最优秀的静物画家。……他所创作的静物画反映出同样一种十分简朴的环境,避开了那些荷兰前辈画家所着意描绘的“物象的魅力”。在〈厨房的静物〉这幅画中……我们只看到普通的物象,是任何一家厨房里都会有的东西……夏尔丹对形式问题相当关注,这在优美均衡的图样设计中显而易见,尽管如此,他以近乎恭敬的方式来描绘这些物象。其形状、色彩与结构对他来讲是普通人的生活象征。在精神,而非在题材方面,夏尔丹更接近奈恩与科坦的画风,而非哪位荷兰画家的画风。 评价:詹森的描述只有一点形式分析的迹象,随之很快转向解释。他的描述显然流露出对历史关系和相似之处的洞察鉴赏能力,他让形象尽量多说,而他则以冷静的理性的却富有人情味的叙说来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 看了以上三位的阐释,不知你作何感想?敲了这么多字……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