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1 . 流言 据Poynter报道,上周发生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一些新闻机构再度摆了乌龙。 事件发生之后,媒体迅即在社交网站上展开疯狂搜索,试图在这里挖出凶手的私人信息,他们在facebook上找到一个各方面特征都相符的年轻人,消息很快就通过各种渠道被发了出去。 但事实是,这个可怜的年轻人是凶手的哥哥,据说是因为当时警官拼错了凶手的名字,才导致记者们犯了这个错误。 但他们是否有纠正这个错误的可能呢?如果稍加注意,这个男生的facebook在凶手自杀之后还在更新,这也是他的朋友极力为他辩护的理由。而其本人也不堪其扰发了这样的消息:这是我!我还在工作!我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 专业新闻工作者此次在社交媒体上学到的是,他们应学会如何面对社交媒体上的“流言”——流动的言语,要联系前后,观察左右,从中去伪存真。 BuzzFeed 声称他们发现了疑似凶手的首张照片。很多媒体包括Fox新闻也都用了这张所谓凶手的个人照片,有一些媒体则稍微谨慎一些,在标题中加上了问号:这是凶手的照片么? 2. 读图 还是关于校园枪击案,BagNews指出,如果存在一张关于这个事件的标志性照片,就是这张反映儿童从校园紧急疏散的照片。他的解读如下: photo: Newtown Bee, Shannon Hicks/AP 首先最吸引人的是照片中间穿天蓝色衣服孩子那令人心痛的表情,其他小朋友还都正在手拉手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而这个女孩则显然情感深受伤害不能自已 此外,照片甚至给人感觉是一连串囚徒在行走的样子,不仅是因为前面站着一个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因为为首的那个孩子被反剪手拉着的样子。这给人一种感觉——联想这一年这一季的那些枪支案受害者——仿佛整个美国都成为枪支暴力的人质。 3. 如果只要一样东西 下周就是传说中的末世之日,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逃荒,那是什么?——不要嫌这个问题老套,因为它虽然简单但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2009年,Martin Paar和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联合做了一个项目,先是询问一些名人这样的问题:水灾中,你会带走哪样物件。然后到越南问那些真正遭受水灾的当地人到底救出了什么。 名人的回答是:老照片、手制玩偶、普鲁斯特的全套著作、宠物狗、自己的速写本子…… 灾民的保护的财产是:电饭锅、钟表、教科书、书包、身份证、胡志明的照片、土地财产证明…… 抱着土地证明的老妇人 抱着苹果笔记本的音乐人

小心说话

如果我是美联社雇员,我宁愿不去社交网站溜达,因为混在那里不但不发工资,而且还要小心说话。 美联社的“社交网站使用指南”(social media guidelines)曾引发争议,主要是其中关于“转发”(retweet)的规定,它建议雇员不能在转发的时候让人觉得这是在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听起来很崩溃吧……)具体措施是尽量把RT放在转发信息的最开始,或者用RT隔开自己的观点和转发的信息。 总之,这份社交网站指南的核心就是要求记者在网络上说话时,时刻要保持客观和中立。这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显然难以实现。 这两日,美联社又给这份指南增加了新的内容——新闻直播(live-tweeted news event)的规范以及更新了如何和新闻人物(newsmakers)联络的指南。 规定里提到:记者可以就公共新闻事件展开直播,但先要就全部细节和新闻编辑沟通。不能在美联社还没有发稿之前在网络上分享独家信息。 至于在社交网络上政客、新闻人物以及新闻来源的交流,记者可以因报道需要与他们有所接触,但必须要和事件的争议双方都互粉,并避免在新闻人物的公共主页上展开交流——比如,在他们的帖子下面留言。 下载美联社社交网站使用指南,点这里 美联社的这个指南是对记者使用社交网站的规范也体现其对社交网站的重视。针对即将开幕的奥运会,美联社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其奥运会报道团队的twitter帐号,他们很骄傲地宣称在《体育画报》推荐的50个必须跟随的体育记者twitter帐号中,有六位都是美联社记者。 美联还建立了一个奥运会微型网站“Eyes On London”,将在奥运会开幕之后正式开放,这个微网站里的内容由其奥运报道团队提供,每条新闻都在70-200个字,包括赛场观察、城市生活甚至是运动员的故乡等等轻松活泼的内容。 看样子,美联社仍然希望建立一个自己为核心的“微新闻”网络,虽然鼓励记者也去社交网站试水,却又提醒他们时刻必须小心说话。在没有找到在社交网络上“卖新闻”和“报道新闻”的模式之前,他们可能注定要这么尴尬。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