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像发声(二)村里来了照相馆师傅

这是让影像发声系列沙龙的第二期,在这个沙龙出场的摄影师,将会和我们分享他们如何用照片帮助他人的经历。也欢迎你发来自己的故事。(ofpixcamp#gamil.com) 获得一张照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家庭成员分散四处打工的农民家庭来说,一张家庭合影却仍然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2008年,就要从大学毕业的李英武想到自己的老家湖南四处看看,与此同时,他还想为接触到的老乡做些什么,对于这个学习摄影的年轻人来说,当一个临时的照相馆师傅似乎是最为合情合理的工作。 那年春季前后,他给150户人家拍摄了家庭合影以及老人的“老相”,这些照片让居住在偏僻地区,通车非常困难的普通乡村人家惊喜不已。 下面就请李英武“图解”一下他的乡村照相馆师傅的经历, 这里没有那种集中的村落,从一户家庭到另一个家庭往往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岔路口的界碑,以前的碑都雕刻得很精致,现在由于家里只剩下老小,没法花很多的精力来雕刻,仅能识别而已。 一位老人翻出他们家的相册给我介绍他的家庭成员,基本上每家都有一些相册,但由于年头久远,有的照片粘在相册里都已经模糊了。 这就是我的摄影棚——往往需要通力合作,因地制宜。 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点雪,我必须准备离开这,要不下大了就没车经过了。平时这里每天只有一班车出入,因为不能确定班车到的时间,我必须很早就在路口等着。 车开了一段时间,上坡的时候打滑,全部乘客下来拉车。我在后面推了一段时间,也拍了几张照片,村民跟我说,你就好好拍吧,到时候放电视上给当官的看看。 这是我离开的路上拍的,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面。隔很远才能看到一两户人家。 下面就是我的照相馆的来客: 我很开心,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呼吁:各位摄影师们,如果你也一不小心充当了乡村照相馆师傅,请尽量把自己拍到的照片都寄送给你的摄影对象。

Hey,照相馆师傅(3)

最近真忙啊!我讨厌这种忙碌。 已经忙得说话都颠三倒四。 就不说话了。 Hashem El Madani 黎巴嫩赛达的照相馆师傅,工作时间长达50年。生活在动荡世界的人们在他的镜头中简单、真实、幽默、心怀梦想。Madani 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拍摄了当地90%的居民的肖像。

Hey,照相馆师傅(2)

我完全不记得给我拍照片的那些照相馆师傅的样子,留下的只有照片了。跟随父母的调动,我们经常搬家,每次离开一个地方之前,去照相馆拍摄留影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可是现在还有什么理由能让你跑到照相馆拍照呢? SEYDOU KEITA 马里照相馆师傅,自学成材。1949年到1970年,Keita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开了一个照相馆,当时整个巴马科只有四个摄影师,而Keita是最受欢迎的。那段关于他自己拍摄工作的自述非常有意思: 我的第一块背景布是我的床罩,背景每两三年换一次吧,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判断出照片拍摄时间的原因 当时大家已经对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了,都喜欢欧洲风格尤其是法国,不过,很多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追求这种风潮。我给客户准备了三套西装,领带、鞋子都有。还有一些小道具,比如水笔、假花、电话等等。 我没有见过任何外国摄影师,没有看过任何法国和美国的杂志 彩色照片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就不拍了,那是机器制作出的照片,越来越多的人号称自己是摄影师,可是在我看来,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更多照片:这里

Hey,照相馆师傅(1)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小时候和妹妹的合影,背景是海滩和椰树,那时候,我在陕西,所谓海边风景是那么遥不可及,便成为一种只有在拍照时才能触及的异域风情。 照相馆师傅们的工作似乎真的有几分浪漫色彩,他们忙于接待怀揣各种梦想和目的的客人,他们用尽各种伎俩将其拍得端正快乐,一个在小城镇工作一辈子的照相馆师傅,手头积累的可能是这里所有人的影像档案。 从今天起,介绍几位有趣的照相馆师傅给大家。 philip kwame apagya 非洲照相馆师傅,照片色彩浓艳,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背景的使用,现代化的厨房、带着冰箱、彩电的客厅,下午茶、舞会,这些非洲人的梦想打着深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台湾李青亮对此的分析更为深刻,点这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