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摄影师,请转弯儿

早上看到博客“a photo editor” 在讨论“媒体报道摄影”( editorial photography)这一领域的发展前途问题,不仅有些感慨万千,似乎好久没有在这里探讨摄影师的职业前途这个话题了。 当然,这话题拎起来,那可真的是很不堪。 首先,什么是“editorial photography”?解释这个概念就要费好些口舌。我把它翻译成“媒体报道摄影”并不准确,因为它指的是不是硬新闻照片,比如突发事件以及新闻现场的摄影报道,更多是为了诠释媒体的深度报道,特写新闻,人物故事而存在的。拍摄这类图片,需求最大的是杂志,他们通常没有专职摄影师,主要找自由摄影师为其服务。 说到为媒体拍活的自由摄影师,接下来,摄影师们肯定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给媒体拍照,能活么?大概会有很多人开始诉苦,说这在中国根本没门。当然,你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如果要维持一个月5000的收入(自己购买保险,维护器材),一个月工作20天,平均每天的收入就要维持在250块(哼哼,抱歉,数字很不吉利),虽然看起来日薪不高,压力还是蛮大的。当然,你要是觉得自由摄影师就是一个月只工作一星期的摄影师,那算法肯定不一样,日薪要高很多,达到目标恐怕更艰难。 所以,通常意义上讲,自由摄影师就是每天一睁眼就欠着自己250大洋的人。基于这种状况,我在国外看到很多为媒体工作的自由摄影师,都非常焦虑,同时也导致他们非常敬业,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那么现在,在当下这个经济状况下——数字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不景气,竭力压缩开支——大家又该到哪里找活路? 关于国外摄影师的生存状况,我先插播一则八卦——一条发在美国广告跳蚤市场Craigslist上的摄影师招募广告,在摄影师社区里激起了怒火,一个小型设计公司在找摄影师合伙人,条件是摄影或艺术专业毕业,技巧高超,但是也不必太出名,要白天晚上都能工作,特勤奋,开价是怎样的呢: “这是个合伙兼职工作,每次拍摄的报酬少于150美元(包含后期修图),如果你没有另一份工作的支持(或者你的生活水准极其低),那这个工作可能不适合你。” 后有气愤的留言声称:即使富二代也不要为其工作。 这虽然不是媒体招聘,更偏向广告摄影,但美国媒体摄影市场状况从中也可以估算一二。 但主要和媒体摄影师打交道的a photo editor在今天的文章里对这个问题却并不悲观。他指出了很多媒体摄影师在网络上拓展的可能和已经存在的新模式。 一方面是着力强调自己某个专业领域的特长,比如撰写博客The Satorialist的摄影师Scott Schuman,他强调自己在时尚领域的专业性,而且把重点放在街拍上,他现在在时尚领域的名声已经是不可抵挡。Todd Selby在他的博客The Selby专门刊登创意人士的家居照片,这也让他名声鹊起。他们两人的博客都粉丝众多。不过,两位作者在工作上面花费的心血也显而易见。这两人的风格都是报道范儿浓重。 另一方面,一写有远见卓识的公司,不但在互联网上的广告投放比重开始加大,并且对广告的要求也从苍白无力的影棚拍摄照片转向更具纪实风格的拍摄风格,甚至倾向通过支持一个报道摄影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比如David Walker最近在 PDNOnline上撰写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自行车服装品牌 Rapha 基本不在平面媒体做广告,主要就是网络直营,他们的网站广告全是报道摄影风格的,他们支持了一个纪录自行车运动的报道摄影项目,涵盖静态照片和视频报道。 所以,结论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定义为,仅为报纸和杂志工作的媒体报道摄影,这个行业可能已经濒临死亡,但从一个更广义的范畴上看,“报道摄影风格”不但没有死亡,反而正在上升。 我认为,这个来自美国业界的结论和其背后的事实,在中国也依然成立。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天,我们的workcamp二期开讲了,我对这种讲座充满热情,可以不急不躁,还可以彼此像朋友一样聊天。当下,九位成员已经和六个公益组织结对,有了新的进展再向大家汇报。不过,一忙起来,事就多,早上起晚了,挣扎半天想着要不要写消息树,但总觉得,不种树就少了些什么。 今天说一些有关教育的事儿。 英国 Coventry University的摄影教师 Jonathan Worth也开设了一间网上教室 phonar,主要面向摄影本科学生,他的教室比我这个正经多了,里面有twitter实时教学,专家论坛,学者荐书,还有课后练习,最近布置的一个作业是:跨媒体肖像( trans-media portrait)——一个人的一天。”跨媒体肖像”这个词儿是他发明的,他请学生用多媒体的方法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一定要把被摄对象置于一个具体的语境。我认为他让学生在拍摄的时候关注的几个问题简单却非常关键,抄录如下: 你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你的这个故事从更广义的层面上在探讨一个什么话题? 最想听到你的故事并且愿意参与其中的是哪些人? 你如何帮助他们走入这个故事? 说到推荐书,Phonar里面有一堆人正在荐书,另外摄影书博客5b4也列了一个书单,此外还有学者Fred Ritchin也开列了一个他的书单。 另外一个也可以称作是与“摄影教育“有关的地界儿是Shakodo,这个刚刚创立的网站力图解决摄影师所关心的一个非常重要,却又经常被隐藏在黑幕里的问题——照片的价格。 照片的价格不似买萝卜白菜,它处于一个非常柔性的体系中,根据多样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价格定位。这个网站则致力于让摄影师们通过社区讨论的方法,把自己在价格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摄影师们所关心的价格问题包括:单个拍摄任务的定价问题,照片授权出售的定价问题以及开展摄影生意时候的价格问题。 照片里的文字:这些摄影师里只有一个人最终得到了报酬——谁?线索——他“不在”照片里。 最后,帮助马氏图片社的Alex Webb爷爷发一个工作坊的信息,他和夫人要在香港做一个两天的工作坊,时间大约在2011年初,2700RMB每人,其中有一个免费的名额提供给可以做英文翻译的助教, 这两天的工作坊主要的内容包括评价,讨论,演示学员作品以及编辑,帮助摄影师发现自己独特地观看世界的方式。工作坊还将专门针对和帮助具有长期拍摄项目的摄影师,讨论项目的执行状况,现有作品的讨论和编辑。每个参与的学员都将得到一定时间的单独指导。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发邮件到info@wenjieyang.com咨询详细情况(这个邮箱接受中文咨询)

想学摄影么?来测试一下

camp11遇到周骏生,得知他即将要去布拉格电影电视学院(FAMU)摄影系念书。 FAMU摄影系成立于1975年,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这里的学科建制是本科三年,研究生两年,还刚刚开设了一个新的使用专业方向:影像修复(photography restoring)。课程是用英语授课,还有一个进修项目。 在网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课表,以及部分学生作业。学生作业的风格挺特别的,和美国学生不一样,比如这个作品,《1 814 400 s》,作者是Adéla Vosičková,本科生,他在探讨影像生产的本质特征,他写的英文有些拗口,看不太懂,但里面这句话挺棒的:“在一个影像自动生产的时代,人类需要相机才能制造影像,而相机却不需要人类参与就能拍出照片来。”下面这个作品,就是他没有用相机“拍”出来的。 Adéla Vosičková摄影 不过,在和周骏生聊天的时候,我眼前还浮现出一幅画面,是他回答下面这份考题的样子。这份需要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试卷,是FAMU摄影系入学考试的三份笔试试卷之一,另外两个是摄影史测试和摄影技能测试。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语言测试,试卷里有些选项可能会有些搞笑,翻译过来不对味儿。但抛开这一切,我得到的信息是,要想成为摄影师,先要成为一个“好人”。 感谢何炤,这份考题是他翻译的,请移步到他的博客看答案以及更多的背景信息。而最后一道开放式问题,欢迎你们提供自己的答案。 基本知识测试 – FAMU, Department of Photography 2010 请圈出正确答案,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犹大是 a) 著名的医生 b) 在世时不被人知的作家 c) 炸药的发明者 d) 耶稣基督的叛徒 (…) Read more

学院派贴士(二)

摄影记者William Snyder的个人作品集,涵盖多个领域 7)学习谈话 除了学习写作,你还应该学习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听起来简单,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通过短信和电话facebook和twitter交流,人际交往对他们反而是陌生的。 在人际交往中,你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个性。摄影通常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工作,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团队合作,比如和创意人员的合作,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怪人一同工作。记住,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你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优势。做一个友好而风趣的人则很有帮助。 你的优秀的照片只能赶在图片编辑因为你恼人的个性而四处寻找另一个摄影师之前让他们看到才有用。 8)了解一些除摄影以外的世界 我听到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曾经提到过,他们不会雇佣那种仅仅只是摄影师的摄影师工作,因为这些人只会思考和谈论摄影。 你的很多想法都来自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不妨去了解一下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和语言。参加一些海外的培训班,学习一下其他国家的文化。 9) 实践,实践,实践! 并不是说你要每天都要拍照,我的意思是,你要不断练习你的摄影技巧。音乐家在正式上台之前都要做很多的练习,他们练习自己的指法,节奏,不断重复练习,还要保持精力集中,才会在正式表演的时候达到较高的水平,完成复杂的摄影任务也是一样。 你要充分了解你的器材,不断练习,这样你在真正拍摄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考虑这些技术性的东西。 10) 做一个杂家,同时又要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要知道很多,从视频,到音频,从体育到突发新闻,但是你要有一样让你与众不同的技能。 非常令人吃惊的是,仍有不少年轻摄影学生,他们只想做自己的事情,而不会关心市场。但是,在由资本决定的市场上,预算在不断缩减,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多才多艺的人,他们要有除了摄影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录音,此时,因为你需要的后期编辑时间变长了,这就意味着你要多工作几天,多拿几天的薪水。 11) 商业。知道一些基本的商业知识 如何给你的作品定价,如何推广你自己,如何和客户谈判,你需要怎样的保险,以上这份清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12)讲故事!!! 这一条本来应该放在第一条,但是我我想要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讲故事是他们能够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你不但是一个摄影者,还是编辑者甚至用更时髦的语言来说是“制作人”,必须知道如何讲故事。今天,仅仅知道拍好一张照片已经不够了。那些照片——静态的,或者运动的,单张的或者多幅的,在网页上或者在印刷媒体的版面上——必须能够给他们的读者讲故事。

我在国外学摄影(六):思想与思绪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六篇文章。此次出场的Taca同学,是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肄业生。 摄影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最好的专业,在全美摄影专业的排行中也名列前茅。美国最早一批学院派摄影师就诞生在这里。 不过,这所与柯达总部毗邻,与摄影光学化学研究一同成长的著名院系,一个全称叫做“摄影艺术与科学”文理兼容,科学与艺术同行的独特学院,为何不能笼络住Taca,以下就是这个“在国外没学摄影”的同学的回答: 我在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IT)摄影系只呆了一年。 毗邻柯达公司的RIT有美国最古老的摄影系,但历史也不过百余年。RIT以学风严苛而著称。自 Jerry N. Uelsman伊始,对技术,工艺与摄影媒介本身的偏执般的狂热便延绵至今。第一学期必修 的课中就有胶片涂布的化学材料种类与用途,层数,厚度与感光特性关系之类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理工课程。 我的导师是位德裔老者,Gunther Cartwright, 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教摄影,摄影。一生未写一 本著述甚至一篇论文,原因是他认为这些都与教学无关,所以直到退休仍是副教授。为人行事是 典型的德国人,严谨,真诚,却又不近人情。 第一节课开始,Gunther便扔给我们一个问题, 摄影是什么? 同学有答为表达自我的工具者,有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者,有开始解释摄影本源者。 “Photography is business. ” 老头幽幽的说。 最初的课程大都围绕着照片的制作与构思解读展开。制作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手工黑白的反差与密度,手工放大的色彩与层次都有具体的要求,几 乎每次作业就要用上几盒相纸,在暗房熬几天才能通过。在几乎每次Critic都有同学被批评哭后,大家都都觉得Gunther对我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了。几日后他带了自己的照片来给我们看,我第一次看到手工放大的彩色负片,色彩能比正片还要鲜艳纯净。不夸张的说,直到现在,我还没见过比那几张片子更出色的手工彩负放大工艺。 (…) Read more

我在国外学摄影(五):让心态变平和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五篇,从本科到硕士,我们又迎来了一位博士。 王溪目前就读于英国波尔顿大学(Bolton University),正在攻读摄影博士学位。波尔顿大学在中国和大连医科大学联合办学的摄影硕士项目(目前已经转移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给我印象深刻,平台国际化,注重新闻报道实践,从这里成长出很多优秀的职业摄影师,王溪在这里完成了硕士项目,对于学术研究的偏好使得他前往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今年是他的第一年求学生涯,大多数日子都泡在图书馆里。让我感慨是,和前几位分享者一样,对他来说,最深的感触似乎仍然不在摄影: 分享者:王溪   就读于英国Bolton大学,攻读摄影博士学位第一年 4月末,顶着冰岛漫天的火山灰,忍受着时差与饥肠辘辘来到了遥远的大英帝国。此时恰逢英伦三岛一年最美的季节,漫天飘舞着粉色花瓣。拖着行李箱,走在花海中,我却依然强迫自己,不要太多欣赏周围的美景,要暂时停止回忆硕士的同学和伙伴们,赶紧做出一番事业。 在学院的办公室,因为是这里仅有的两个华人之一(另一位是香港学设计的同学)众多老师聚集过来,有说有笑,谈话间无非天气、英超、茶和中国菜(广东菜)。此时,我仍然亢奋地畅想着自己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导师高标准、严要求。而他却笑笑说:“最近的要求是——enjoy life, because it’s so short. (享受生活,人生苦短)。” 在各种迷惑错愕之中,我完成了和导师的第一次谈话。告别的时候,导师约我一起去看博物馆馆藏照片,他说:“Wonder(本人小名),你起码要首先看到你要研究的,才能去着手深入啊,别那么心急。” 最初的几天,待在宿舍里,窗外满是花的树马上就要伸到面前,松鼠、鸟、还有一只天天晚上拜访我却并不相识的猫。在吃遍了赛百味,汉堡王,肯大爷和麦叔叔之后,我决定自己学做饭,于是把firefox主页变成“美食天下”,同时也开始了市场的讨价还价。 好吧,Enjoy life! 忽然想到“教室”中,任老师的文章,关于在纽约长岛吉姆.都利家“闻花香”的故事。我发现,而对我而言,来到英国,最大的收获是如何让自己的心态恢复平静。几个月前,当还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新媒体的未来,媒介革命,Ipad,电子墨水,报纸倒闭,mediastorm等等,这一切似乎都那么激动人心,都是摆在面前一个个的大机会,我却决定在放弃追求它们,离开实践,去做学问。准备读博的时候,我的硕士导师大卫.克拉克博士告诉我:“做学术,就要忘掉过去的一切,集中精力去让自己沉浸在你的领域。” Chethams’s Library 英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很多关于中国的古老画册,从17-19世纪,通过文字与绘画,描述早期西方对中国的态度 在安静的英国,闻着花香回头望去,再次有这样的感觉,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一切,都那么浮躁。 我重新拿起《论摄影》,静静的阅读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百年前的中国故事,或是花上一个月去寻找藏匿在各大博物馆角落中的菲利斯.比托(Felice Beato)与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的老照片,这些行为,也许并不一定有什么立竿见影,但是,每一步都是坚实的,都是一种积累。 英国媒体博物馆,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刊,英国人付兰雅翻译的《照相略法》 英国媒体博物馆,托马斯.查尔德的拍摄的北京城,1876年 英国的博士教学十分严谨,一堆堆的计划表格并不在乎你明天能写出什么,而是要你知晓如何在几年内计划自己的学习步骤,对问题是不是真的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前行。周一到周五,是研究的时间,此刻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耽误,而到了周六周日,你却应该什么都不要想,关了电话,野餐、聚会、音乐、英超,或是整修花园与做自己的爱好。生活的质量与学习的效率,两者的平衡,体现的那么完整。回想过去,我们很多时候都跟几个月就交工的大楼一样,一直在企图迅速拍出一张照片、搞出一个事件、写完一篇文章之后明天就能一夜成名。 在安静的日子里,每天看照片,重新品味老照片,有时也会想起摄影最初给我们的快乐:是那些感动我们的照片促使我们拿起相机,坚定不移的走向“烧钱”、职业“烧钱”、 (…) Read more

我在国外学摄影(四):多一些对生活的感悟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四篇,分享者是赵依依,她目前正在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攻读纪实摄影方向的硕士。这所学院是伦敦艺术大学六所学院中的一所,据称也是伦敦艺术大学这六间学院中第一所开设摄影研究课程的学院。打开学院的网站就会嗅到一股新鲜热烈的空气,怪老头马丁帕尔是学院的常客,这里非常重视让学生用作品说话,强烈建议点击纪实摄影项目网站上的学生作品链接和课程的博客去淘宝。 分享者:赵依依,目前就读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纪实摄影方向硕士。 与我而言,读这专业和到英国来都是有点凑巧的事,有点像一条船快靠岸了又突然转变航道了,估计是和伦敦有缘分。起初开学的一个月非常有趣也伴随着不适和一种小失落,从此要把摄影严肃看待了…… 学院的摄影系在硕士阶段开设纪实摄影和纯摄影两个方向,课程结构的设置完全不同,我属于纪实摄影方向。我的导师John Easterby做过八年的马格南图片编辑和资料部主任,也是IPG图片社(Independent Photographers Group)的创始人,现在除了指导我们还会做些策展工作。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宁愿看到一个华丽的失败也不想看到平庸、安全地纪录。他喜欢新的尝试。 第一学期非常繁忙,每周都有一个主题的实践拍摄、讨论和一周一次的新闻纪实摄影历史理论课。理论课以授课加讨论为主。因为班里同学们的水平不一,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内容。 第二学期是两个选修课:多媒体(multimedia)和摄影与非盈利组织的合作(photography working with NGO),算是比较实用性的工作室式教学。此外,这学期还有一个集体拍摄项目和一个关于人文关怀的专案研究(case study)写作。集体拍摄项目要每个人在伦敦elephant & castle区(有点巴黎暴力13区的意思)寻找个体,拍摄故事,内容体裁不限,但要体现出这一区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环境风貌,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六年,是该课程的一个传统吧。(点击这里看赵依依的elephant&castle项目作品) 第三学期是毕业作品的拍摄和论文的写作,也就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 每学期都会有不同摄影师到班上参与我们作业的反馈讨论(如Patrick Sathuland),还有有国际摄影师的讲座(如Zed Nelson),我们也会去参加集中一天的研讨会(如The Third Frame)。第三学期老师会征求学生意见,请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摄影师、出版商、图片编辑、策展人等专家点评进行中的毕业作业拍摄。 这个学院有趣的地方是,有个两年的纪实摄影网络在线教学:有授课、课下实践、课上讨论、论文和毕业展。除了课下实践和最后在伦敦print space画廊展出毕业作品外,其他基本在虚拟空间进行,同学们通过winbar、twitter、ning、facebook、google group mail等一切能利用的网络互通工具交流学习,这个课程的指导老师是Paul Lowe。 老师们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见仁见智,从每个老师不同的视角和积累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没有统一模式。比如静物摄影师Peter (…) Read more

我在国外学摄影(三)为自己拍照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三篇,分享者是Max,他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读摄影本科。这所学校是美国摄影学院派的发起地之一,著名的策展人、摄影史学研究者Van Deren Coke曾在这所学校教书,他所策划的展览“画家和照片,从德拉克罗瓦到沃霍尔”,追踪了画家如何利用照片的历史,是一个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展览。Van还筹建了新墨西哥大学摄影博物馆,馆藏的Walker Evans和布列松的作品都由他本人捐赠。 Max学业非常繁忙,但他还是很快给我发来了新墨西哥大学摄影方向的课程结构和他的一点学习感想。感谢他的分享! 分享者:Max目前就读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摄影方向本科。 我就读的新墨西哥大学, 学校处在地广人稀的新墨西哥州大沙漠中,摄影系是学校里的艺术学院下的艺术和艺术历史系的一个课程包,但这是美国最早一批将摄影引入大学的艺术院校之一。 艺术史系下又分成两个专业:工作室艺术(Art Studio) 和艺术史(art history), 我在工作室艺术的本科学习,要求是需要有 18个课时的艺术史和 52个课时的工作室艺术。在工作室艺术的课程中,必修基础是绘画(drawing)和平面设计( 2D design), 3D平面设计(3D design),还需要有三门课是从 基础的电子艺术(electronic art),小型金属艺术( small scale metal construction), 陶瓷(ceramics), 摄影(photography),绘画( (…) Read more

我在国外学摄影(二)学会表达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的第二篇,上次出场的是曹良宾同学谈的是MFA的教育,这次周仰分享的是在英国攻读新闻摄影硕士的经验。她给我发来了很多资料,让我非常感激,以下这篇文章是她的一些“闲言碎语”,但里面很有料。文中提到的她的老师柯林雅克布森(Colin Jacobson)是最早将图片编辑专业知识和理念带到中国的一位英国图片编辑。 分享者:周仰(罗宾),目前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读新闻摄影硕士,来自上海。 个人网站:这里 个人博客:这里,她曾经翻译过一篇很长的马格南摄影师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的学校位于伦敦,我的新闻摄影硕士课程学制一年,校园在伦敦4区的Harrow,虽然有点偏远,不过图书馆和设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专业原先的课程指导是资深图片编辑Colin Jacobson(Reportage杂志创办人,做过两届WPP评委会主席,做过Observer和Sunday Times的图片编辑),不过今年教完他退休了(好可惜),以后的指导应该是foto8的编辑Max Houghton。 There we are   周仰摄影 我们一般周二和周三上课,其他时间全部都用在拍摄上,以下是课表 第一学期: 图片故事(picture story):讲解如何拍摄图片故事和编辑。最终作业是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8-12张图片) 媒介中的摄影(photography for publication):比较实用主义的课程,五个作业分别是——肖像、large business、宗教、health service和consumerism。对每个作业的用途也有要求,目前我就记得“宗教”这个主题的作业要求是要为杂志封面供稿。 印刷时代的新闻摄影历史和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printed (…) Read more

我在国外学摄影(一)理性与感性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事实上,我们在探讨如何在国外学摄影这个话题的时候,也是在讨论如何在一种规范的学风之下学习观看,“看的规矩”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摄影中的理性(自觉)与感性(直觉)如何平衡。 曹良宾的这篇文章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他对“一种可阐释的观看”提出质疑,在文末,那个有关“天真”的故事显得意味深长。 感谢曹良宾的参与,希望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的学习心得。 分享者:曹良宾,曾在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学摄影,目前在美国纽约Pratt学院攻读摄影MFA。来自台湾 个人博客:这里 个人网站:这里 MFA 学什么?教什么? (MFA 为 Master of Fine Arts 的简称,一般译成美术、或艺术创作硕士。) 以我有限的了解,美国大学提供的 MFA课程,多为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的学习。虽然我申请的是摄影的 MFA,但实际上每学期摄影的必修课只有一堂。我可以任意选修其他艺术学科的课,毕业展里头就算一张摄影作品都没有也没关系。想做什么,自己作主,自己负 责。 Inner/city 曹良宾摄 「作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你希望观者怎么看你的作品?」「你所拍的,所关心的究竟是什 么?」上述几个问题,是 MFA学生常碰到的问题。对不少美国的同学来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多能侃侃而谈。就算偶尔遭受到批评,也多能解释自己的想法,即便有时候听起来像是自我防卫。 摄影评论与 New Forms的课堂,主要以此讨论、问答的方式进行。这里的老师同学大都十分和善客气,也会建议一些与你想法接近的艺术家作 品。简言之,MFA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学会如何清楚表达自己做的是「什么」(what do (…) Read more

十一项本领走天下(2)

No.5 如何紧跟潮流,不断发展变化 这个领域变化得很快,你很容易就落伍,机会稍纵即逝,摄影师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点,并且有勇气尝试新鲜的表达。很多人容易在一个你熟悉的领域以一种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生存,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优势”不可能是永久的,也许适合今天,但是并不适合明天。 “我希望除了成为一名摄影师,能够多学习一些摄影领域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经营自己是很不错的事情。”Michael Schwarz No.4 如何推广自己和作品 很多摄影师把市场推广想得很神秘。与公众的认知相反,并非好酒不怕巷子深,你的照片不会自己长脚跑到市场上,你可能是个非常棒的摄影师,但假如不推广自己,没有人认识你。即使是一个一般的摄影师,如果有合适的市场推广方法,你就会比你现在更有进步。摄影师需要像学习拍摄照片一样学习推广自己。 “我希望能够上一些针对摄影师的市场营销课程。”Robert Seale “我希望能够学习如何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营销自己。”Andy Biggs “我想学习有关作品集的编辑、展示,如何通过作品集获得工作和实习的机会。当时我们有类似的课程,却不够具体。比如,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集通常应该包含20张照片,另外单独附上图片说明和简历,这个规则直到高年纪时候我才清楚,那时已经浪费了夏天实习的机会。”Robert Seale No.3 不是相机的问题,是摄影师。 相机,镜头,电脑硬件和软件,对这些工具的应用都是摄影师必须学会的技巧。但摄影师对他们的工具时常有太多的期待,而不是对他们自己。一定要知道,器材不会造就摄影师,不要期待器材帮你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希望学会如何参透技术的表面看到摄影本身的光彩。”Andy Biggs “尽管摄影本身是一个瞬间的事情,而伟大的照片很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诞生。尽管捕捉照片只有1/60秒,但是准备,选择,决定,在恰当的时机按下快门则可能要耗费你一生的时间。”Tim Mantoani No.2 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定价 你的照片值多少钱?你的时间价值多少?你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对此你如何判断并且将之传达给客户?许多摄影人认为,假如在职业生涯初期把自己的照片定价非常低廉,就能有个好的开始,具有竞争力,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陷阱——初始的价格定得太低了,随后则很难升高。(不过,定价过高也是一个问题,与自身能力不符合的价格,会让你永远处于等待出售的状态。) “不要低价竞争,假如客户对你的价格没有丝毫抱怨,这说明你的收费不够多。”Casey Templeton “没有人‘下次’会给你更多”Tim Mantoani NO.1 如何面对摄影作为一门生意的现实 (…) Read more

十一项本领走天下(1)

昨天发起了一个名为“我在国外学摄影”的征集,一方面,这个话题是对“如何学摄影”这个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海外留学摄影,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方面的资讯,因为这些原因,欢迎大家应征来参与沙龙讨论,我也对参与活动的朋友表示十万分感谢, 就着昨天的话题,今天这篇文章编译自Photoshelter博客,“你最希望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这个问题被带到一些摄影师面前——当年学到的,当年没有学到的,当年没学好的——这十一项摄影师最希望能够在学校里学到的本领,同时也是他们提供给年轻摄影师的职业锦囊与急救包: NO.11 如何与他人相处。 尊重他人,这也许并不是学校所能教会的,更多有赖于你成长的家庭环境,但是这个品质真的很重要。你是否好奇为何总有一些摄影师更容易获得拍摄许可,更容易得到被摄对象的合作,你是否想知道那些摄影师面临危险如何脱身?通常,这都并不是摄影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多归功于他们与人相处的技巧。 “我感到最好的课程是都是在学校之外学到的,忍耐,富有热情,这些品质让一些人走得更远。”摄影师Ami Vitale No.10 如何维持生活的平衡 对于任何人任何职业都是如此,如果每天早晨睁开眼睛,你满脑袋都是工作,没有其他任何事情,这种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压力反而会让你在生活中沦陷。除了摄影,你还要让自己开放,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刺激,维持生活的平衡。 “平衡是生存的关键!这是学校没有教给我的,你很容易把你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摄影,但你还要给家人朋友留有时间,躺在热风吹过的门廊里喝冰啤酒。”摄影师Brian Peterson No.9 如何面对变化的摄影业界,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 道德的问题是新闻摄影院校最常探讨的话题,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摄影生涯的早期,摄影师要头脑非常清楚,莫犯小错。 “这个领域的规则在消失,越来越多的交叉导致界限变得模糊,因此在学校里更多展开这方面的思考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摄影师Ami Vitale No.8 到哪里寻找摄影选题 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长期深度选题,为自己指派任务,时常是困难的。一个错误的认知是,你需要旅行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有意义的报道。但实际上,伟大的故事就在身边,摄影师要有眼光看到它们。 “我最希望能够在学生生涯能彻悟的事情是,最好的故事就在你的鼻子下面,在你的社区里。这些故事可以让你拍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摄影师Scott Strazzante NO.7 你未必一定要完美 从学校里走出的学生通常自信满满,并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要求自己做到最佳。在学校的环境里,大家学习摄影史,看到和讨论的都是最棒的照片,这使得你也很可能为自己设置这样一个高标准,并认为如果要在职业生涯做到成功就要一切完美。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不要怕犯错误,错误将伴随着你每次把照相机举到眼前。假如你以万无一失的方式拍摄,你就没有在尝试发展自己。”Joe McNally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摄影师Brian Peterson No.6 (…) Read more

开学日

每年7月毕业季到来时候,我穿过校园都会禁不住地伤感,而到了9月,则又是一群新鲜的面庞出现在我的面前,在这种轮回中,我的年纪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年纪却越来越小。 转眼又到了开学日。 GOOD杂志最新一期是探讨教育问题,在“照片秀”这个栏目中刊登的是摄影师 Lissa Rivera 的作品《教育之地》(Places of Education) ,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甚至盥洗室的照片,使得“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就是我们懵懂时期呆过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呢? 玛格南图片社新一期的workshop开始招生了,这次工作坊将在巴塞罗那举行,授课老师是 Antoine D’Agata, Chien-Chi Chang, Bruce Gilden, Carl De Keyzer, Mark Power and Chris Steele-Perkins,学生将分成六组在五天之中就视觉语言,摄影的认知,实践,技巧,理念发展和市场推广问题与老师展开面对面的探讨,工作坊还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就是作品的编辑,学员的作品将会编辑成六本画册。申请的截稿期是十月二日,详细情况请点击这里。 最近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谈的也是读书,她长大了,这段话让我感慨颇深: 最近愈发觉得摄影跟拍照片完全是两码事,摄影作品是一个人思想、感受、认知力的综合体现,甚至可以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缺陷)和生活方式,而拍照只不过是在不经意间泄露了这些“秘密”,所以我觉得现在真正制约我进步的是缺乏成熟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我最近参加了一些文化沙龙,有意跟知识分子们靠近,看看这些智慧的大脑在思考些什么。这种靠近确实带给我一些撞击,我开始着迷于文字散发的理性力量,认同这种严谨的表达方式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甚至有点要弃影从文的意思,也唤起了“我要读书”的冲动。

年度新锐及其他

《美国摄影》杂志近日公布了他们今年评选出来的13位年度新锐摄影师名单。涵盖各个领域,商业、纪实、艺术。到这里可以看他们的作品 OLIVIA ARTHUR摄 再说一些题外话。 昨天去听了NYU本科的一堂摄影点评课,感慨颇多。记得当初刚到的时候,邀请我来的Gerry请我做自我介绍,我很自然地强调自己在学校里是教新闻摄影的,但是他纠正我,说他们这里只有摄影,没有什么什么摄影。昨天的课程也让我体会到了这点。课程名字叫做“photographyII”,学期末的作业是拍摄一组主题和童年有关的照片。 选这个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让我颇受启发的是他们对摄影的理解非常开放,一个女孩子拍摄了自己的姥姥,同时录下老人回忆童年的谈话,一边展示作业,一边是音频播放。另一个女孩子拍摄了自己家的照片,窗户,走廊,栅栏,随后又用彩色水笔在这些黑白照片上勾画自己童年对家的印象。还有一个做了一个照片拼贴画,表现自己童年对大海的向往。 也有人拍纯摄影的作品,有个女孩子拍摄了和自己同属于一个教母的三个小孩子的肖像。(这个背景,希望我没有听错哈。)很有趣的主题,而且,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拍到这样的照片,很不错了。 我的另一个发现是,美国高校里也阴盛阳衰,我到的两个班级,都是清一色的未来女性艺术家,只有零星的一两个男孩子掺和其中。下午打算去看辛迪舍曼的展览,Gerry一定要我去,尽管身边的几个朋友都说不好,想了想,还是去瞅瞅这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吧。

毕业秀

当年我去实习,劈头盖脸地迎来了一句话:你觉得你的照片谁会要?你的照片拍给谁看?——奇怪,上了好几年学,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事儿呢?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另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摄影的目的是什么?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还有一大串问题,你对未来的规划,甚至是你整个的人生哲学究竟是什么?老天,原来年轻的时候有这么多麻烦事要解决,但是在当时,从来没有人和我谈论过这些事情,大家似乎都在暗地里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话题扯远了,其实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集纳英国各个院校摄影专业学生毕业展的网站,这些毕业秀展示了英国年轻人的摄影水平,其中包括硕士、本科生,还有培训班,层次非常多元,网站信息很丰富,还邀请策展人等权威人士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列出理由,当下发言的是英国摄影画廊的策展人。 看自己,倒不如先从看世界开始。对于年轻人来说,做一部毕业作品,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说话的语气和腔调,尽管找到那让你感到舒服的音高其实并不容易。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