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个大佬

劳伦在他专门探讨摄影收藏的DLk Collection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摄影收藏家知多少》(How Many Photography Collectors Are There?)的帖子,对西方摄影收藏家的数目进行了推算,认为活跃的收藏家大概有5000个,次活跃的有5000个。 对于这个问题的计算,劳伦的金融背景,以及统计学知识派上了用场。他从这样几个渠道着手分析: 1,摄影收藏家的定义:每年都能固定拿出1000美金(或者5000美金)购买摄影作品的人。(当然这两个数字的浮动又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2,美国著名的摄影收藏展会 AIPAD,2009年有大概8000名访客,由于这个展会主要侧重面对摄影收藏家,劳伦估计在这些观众里,能够达到5000美金水平的大概有一半人,也就是4000,达到1000美金水平的,大概有四分之三,也就是6000人。 3,摄影巴黎( Paris Photo )2008年有三万五千个访客,但是它面对的观众就比较嘈杂,大概有15%的人属于5000美金收藏家的系列,那就是5250人,25%属于1000美金收藏家系列,是8750人。 4,阿尔勒摄影节( Les Rencontres D’Arles )2008年访客是六万人,因为阿尔勒的规模更为庞大,所以其中真正的买家所占比例也更少,因此大概10%属于5000美金系列,那是六千人,15%属于1000美金的水平,大概是九千人。 5,劳伦还写信去询问一些画廊和收藏机构,请他们推算摄影收藏家的数目,尽管大家都不是很确定,但是普遍认为一万这个数字太多,有一些人则提出可能会有五千人。 根据上面这些不同角度的分析,劳伦最后得出了开头那个结论,“大佬级”的西方收藏家的人数大概在5000名。 诸位肯定能从劳伦的分析中找到不少漏洞,这个数字也未必那么准确,但是大致也是一个参考。 五千个大佬意味着什么?参考另外一组数字,艺术家排行网站Artfacts收录的艺术家是二十万个,前一百名的艺术家中有八位摄影师,姑且认为这二十万人中有百分之十是摄影师,那也就是说有头有脸的摄影艺术家全球有两万个。两万VS五千,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按照劳伦的标准,即使一位艺术家得到收藏家发放的一年五千美金的“工资”,也不够他们生活的。 这么“算计”艺术,似乎在贬低高尚的艺术,但艺术家也是人,也要过活,不是么?因此,劳伦这篇文章的一个启示是;艺术有风险,献身需谨慎。

他们俩

早上起来并不是十分开心,觉得感冒了。饭否上小发了牢骚,一哥们说要多喝水,要喝很多很多的水。多么简单的治疗方法。 随后看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就是你下面要看到的这个。故事里的主人翁也和我桌上的那一大瓶水一样,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用一种清澈透明的方法涉足喧嚣的艺术圈,他们的故事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好的故事,也有治病的疗效,看完之后我心情好了一大半 艺术展的开幕式,就是秀场,觥筹交错,型男靓女对作品指指点点,画廊经理锐利的眼神从人群中扫过,寻找潜在的买家——此时,一对颤巍巍的老人相拥出现,他们便是Herbert 和 Dorothy,姑且叫他们收藏家。 上面那个片段出现在纪录片Herbert and Dorothy的trailer中,画面的第一个镜头是纽约Chelsea艺术区的一个标语:当金钱说话,艺术就沉默。 收藏真的很难讲,当用金钱交换艺术品,艺术还怎么说话?我想我还是原样翻译一下这个纪录片的简介吧: 是否必须是梅第奇( Medici)或者洛克菲勒才能收藏艺术? 对于 Herbert Vogel和 Dorothy Vogel来说,当然不是。这部纪录片讲述这夫妇俩不平凡的故事——一个邮局职员,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再普通不过的两个人,他们的收藏却构成当代艺术发展中最重要的历史。 在1960年代早期,对极简主义艺术和观念艺术,还没有太多人关注。 Herb 和Dorothy却悄悄地开始购买这些无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Herb全部的薪水来买艺术品,仅仅靠Dorothy的薪水生活。支持他们不断购买艺术品只有两个准则:第一,作品必须价格可以承受,第二,要足够小,适合他们在曼哈顿的一居室房间的空间。即使有着这样的限制,他们的眼光非常老辣,他们所支持和成为朋友的艺术家,后来都声名显赫,这其中包括: Sol LeWitt,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Richard Tuttle, Chuck Close, Robert (…) Read more

收藏家素描

那日松办了本新杂志《像素》,我在其中写了一篇小文,也在这里发一下。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作品的收藏者,邀请他坐私人飞机到法国尼斯游玩。这倒是符合了我对收藏家最初的印象。 参加国内第一次摄影作品拍卖会的时候,我最关注的是台下的举牌人——他们大概就是那群被称作收藏家的人。我很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在传言里,这些人被归类为“有钱人”,或者是“投机的商人”,仅此而已。这倒真的让我觉得悲哀起来,难道艺术家不在乎吗?作品的最后归属,是这样一个下场。 我到纽约之后,最为吃惊的并非是这里的各种摄影展览,讲座,以及与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而恰恰就是作品的收藏。 我所见到的第一个被称作收藏家的人是一个年轻中国留学生,从事金融工作。我们一起去看一个他喜欢的摄影师的展览,期间他带来一本他收藏的艺术画册,小心翼翼地展开给我看,脸上是一幅爱惜的样子,惹得我翻书的时候都要分外仔细。他关注的是那些带有很细腻情感的摄影作品,很谦虚地向我请教,说自己在作品收藏方面是一个新人。后来,他终于买下自己喜欢的一位摄影师的几幅作品,我知道他在此之前已经考察了很久,并多次和这位年轻艺术家见面聊天。我似乎能看到他将作品带回家后的样子。 劳伦是我在美国见的第一个网友,他和我一样,沉迷于博客。不过,比我更加专注,他博客的内容全部与收藏有关:摄影展览、作品拍卖会、摄影画册。我一次在博客里链接了他的帖子,他立刻给我发来邮件,说很关注中国的摄影作品,但对此却一无所知,希望能够从我这里了解一些资讯。 “我个子很高,穿西服。”这是我们见面的暗号,有意思的是,这也是我在美国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位西服革履的朋友,这倒又符合了我对收藏家的刻板印象。 但劳伦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在吃饭的当间,他拿出来一张打印的纸条,上面是最近几年各大拍卖行中国摄影师作品拍卖的记录,他逐个询问我,这些摄影师在中国都有怎样的评价,并且希望我还能给他提供更多的名字。“你知道吗?上个世纪,上个世纪,中国的摄影作品在拍卖行没有任何拍卖记录,但是仅仅这几年,就突然出现了二三十个!”他不断追问我,究竟哪个摄影艺术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中国的”摄影师,又有谁在用一种真正原创的摄影语言说话。 我对劳伦讲,西方买家追捧的某些中国艺术家,只是在兜售所谓“中国”的概念,当他们一味讨好西方买家的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立场。借着这个话题,我们一起讨论所谓画廊、策展人、评论家形成共谋的腐朽的艺术体制,以及收藏家在其中的作用。 “这是我做网站的目的,我希望能够给收藏家提供一些中立的信息。”劳伦的博客颇有科学精神,很多帖子上都有这样一个符号: JTF (just the facts)意思就是:“纯事实”。我们见面之后,他又奔赴纽约一个摄影作品交易会,估计不久就能在他的博客上看到现场报道了。 记得当时我很好奇地问劳伦 “你是全职在做这个博客?” “怎么可能,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还要去工作呢。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不过,我觉得写东西并不花时间,我有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哪一天应该写哪个展览,哪一本书,都有计划。” 我完全被劳伦的收藏热情感染了。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画廊里看一个名叫“小作品”的展览,都是纽约大学艺术系学生的作品,尺幅小小的。很多作品都贴上了售出的红点。在我走出去的时候,一位白头发的老太太正在和一位年轻女孩悄悄地谈论作品,“我很喜欢这个,瞧它有多美。” 此时,我忽然觉得收藏变得并非是一件陌生的事情,藏家也并非与金钱直接划等号,我完全忽视了收藏的另一重含义,真正的含义——对艺术品的欣赏。 但这恰恰就是中国国内所缺乏的。当我在博物馆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在这里上课,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竞相举手向老师汇报他们从油画中观察到的色彩、光线。而反观国内,在我们还没有达到对“小”作品的欣赏能力时,就一步跨入“大”作品的买卖。 听一个讲座,画廊经营者,收藏家一起探讨年轻摄影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那位藏家不紧不慢地发言,说他并不在乎摄影师的名气,他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是在此之前,他会做大量研究,思考作品的艺术内涵,而那才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我常常在看展览的时候偷听观众的耳语,时常发现他们比我懂得还要多。如果将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也看做是一种传播行为,遇到一个好的收藏家,对于艺术家来说,就仿佛遇到了知己,所谓“收藏”,即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快乐。

收藏照片这个问题(3)

谁在藏照片 Aipad上,四处走动的是衣着体面的上流人士,白发老人居多。他们看照片比我仔细。手中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东西。 也许他们中也不乏庸俗地,就是为了家里的门廊或者沙发背后购买一幅装饰画的收藏家,或者是仅仅是为了投机而收藏一张随时都会抛出的艺术品。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让我感慨,我偷听他们对照片的窃窃私语与评论,发现这些人对摄影史的理解并不比我差。这让我有点儿激动,因为作为这个行业中的一员,我们时常底气不足,对于圈外人来说,照片往往被公众归类于家庭相册,而这里,他们谈论照片的语气如此严肃。 在旧金山MoMa上课的孩子 “欣赏”,我在纽约对这个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博物馆看到成群结队上课的学生,在各种艺术讲座中看到手牵手的银发老人,都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我们的国家鲜有收藏家的原因。有一次我甚至在大都会博物馆跟着一群幼儿园的小孩子听老师讲课,讲解员启发孩子们对作品的色彩、光线的感知。反观我可怜的美术的教育,那些现存的微弱记忆是对作品的“内容分析”,是贴标签和总结中心思想。 听过一次研讨会,收藏家谈及收藏的乐趣——那是一种基于调查、研究,比对,然后买下的乐趣。“我只关心这个艺术家是否吸引我,而不是他是否真的出名。” 这大概是最理想的一种收藏状态吧。 最近干巴巴的,写不出东西。今天就唠叨到这里,明天继续写和收藏家聊天的故事。下面是看图说话时间。 最近在光圈展出的Jonathan Torgovnik关于卢旺达的作品很受关注。 Julie Blackmon的作品被贴上了好几个红点,似乎很受欢迎。 昨天问题的答案是:Joel-Peter Witkin,恭喜laocao,wake回答正确。上面就是在aipad上的展品。(现场拍的匆忙效果不好,抱歉)。

收藏照片这个问题(1)

深入米国内部,让我感慨最深的并非是对展览以及各色摄影师的真实接触——它们和我在网络世界中捞鱼所获得的拼图没有本质的差距。另一个我知之甚少的世界——照片的收藏,引起了我的好奇。 收藏照片,对于中国人,完全是一个经验之外的话题。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奇怪就奇怪在这些地方,没有土壤,植物照样也能疯长,没有人在意它们的奇形怪状。 我曾经一度认为“画廊”是个高雅名词,但现在这个机制让我越发觉得困惑,画廊不是给你几面白墙展示作品的地方,画廊也是几面白墙构成的货架。 对于艺术界那些蹿红的新星,大家都在探讨这些偶像级人物的艺术思想。但是,是否也应该问问他们,在一个由富有的收藏家,殷勤的画廊推销员,担当吹鼓手身份出现的评论家构成的画展开幕式上,他们端着红酒的感觉究竟如何? 在国内艺术界,赚钱的事情从来都不被当作一个可以摆到台面上来谈论的话题,但私下里,我们已经开始用作品销售的价格来衡量艺术家的地位了。 艺术家的创作和这个销售体系之间,是否可以划清界限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答案总会令人很绝望。 最近特别不想写字,正儿八经的文章写不出来了。。。参观了一些展会,也和收藏家聊了聊天,就随便八卦一下这几天的见闻。 危险的风向标? 春天是纽约艺术市场活跃的交易季节,艺术博览会接连举办。先是去看了Armory Show,昨天又去了专门针对摄影的Aipad。 Armory Show是纽约一个重要的艺术展会,或者说是展销会。在经济危机寒风瑟瑟的当下举办的这个展会,自然更令人好奇,艺术的繁荣究竟还能持续么? 一些艺术评论家的言论已经发出了信号,他们对当代艺术中的泡沫现象予以指责,一方面指出艺术的寒冬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正是真正的艺术酝酿萌发的新时期。 也许是评论家对当代艺术的批判,在市场上激起了反响, 在Armory Show上我很匆忙地转了一圈,就摄影作品来看,风格似乎开始趋向保守——经典老照片开始回潮,而最近几年那些大红大紫的明星——古斯基们,则销声匿迹——他们昂贵的身价显然并不符合经济危机的时宜。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也踪迹难寻,询问了参加前几界展会的朋友,那个时候情况可并非如此。 而Aipad之旅,则更让我吃惊,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是黑白,全部是在摄影史上盖棺论定的经典作品。 Aipad是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rt dealers(国际摄影艺术经营者联合会)的简称,有着严格的入会标准,要求其必须在行业内有五年的从业经验,并且有五位会员提名才能加入。 今年有约70家摄影画廊参与。我感觉如果能够把学生带进来上摄影史的课程那就实在太棒了,所有你在摄影史中可以见到的名字,名作,都可以在这里一网打尽。一路上,不断与布列松相遇,五幅亚当斯的《月升》散落在不同的画廊,售价在五万美元上下。从摄影术诞生早期的无名氏的作品,到斯蒂格利茨和斯泰肯的大作,一直到30年代抓拍大师的candid照,然后是报道摄影黄金时期尤金史密斯等人的经典报道摄影作品,这个展览简直是照着摄影史书组织的。 满墙的名作啊!就是那些几年以前我们津津乐道,然后又逐渐遗忘的大师们。 我担心这是aipad的风格,也同样询问前几年这个展销会的模样,回答是,那时当然是当代艺术占据主流了。照片这玩意儿,在终于获得艺术殿堂的准入证之后,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史前时。 画廊的商贩们是否在之前召开过专门的会议研究应对方法?为什么经济危机这么容易就把摄影艺术品一下子打回原型?并非贬低大师的作品,但是要知道,近些年的当代艺术,给予摄影多少复杂的艺术理念,才使得一张照片的价格飙升到上百万。而现在,对其的评价标准又重新回到了一个最简单的指标——历史价值。照片的价格也自然回落到了多则几万美元,少则几千美元。 这是否是一个危险的风向标?经营者和买家们在危机时刻为什么对当代摄影艺术失去了信任?如果把历史价值当作摄影成为艺术的最后的底牌,这又是否是摄影的悲哀?下一步,当代摄影艺术家们会如何继续创作呢? (…) Read more

画廊危机

Bloomberg 最近发表了一篇有关纽约画廊所面临的危机的报道,在艺术界激起了小小的波澜,有人认为,危机远比文章中所报道的更严重。 此篇报道的由头是位于曼哈顿城区先锋画廊Guild & Greyshkul的倒闭,这家画廊平均每四到五周都有一个新的展览,但是盈利甚微,据说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布置艺术家的展览之中。开业三年,他们平均每月的开支是两万五千美元,但自去年9月份开始,逐渐无法承担这部分开支,最终导致倒闭。画廊经营者谈到,他们的客人都表示已经不会再花大价钱购买艺术品了。 另一位策展人讲述了最近一次到纽约chelsea画廊区的经历,他拜访的8家画廊,有7家都空无一人,这让他感到非常忧虑。事实上,一些著名的画廊已经开始裁员,缩减开支。 文章中提到两个案例,一个是高古轩( Gagosian Gallery) 正在展出的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作品,展期已经延长到三月,他有关海的作品,价格已经从四十五万美元降到了三十六万,还有大量作品没有销售出去。 而去年颇受好评的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的展览,据画廊经营者介绍,虽然卖出了一些,但是并非像一年前那样一下子销售一空。 报道指出,目前纽约已经有四家画廊倒闭。而博客作者MAO则对之表示质疑,他提出,自一月份以来纽约有超过四十家餐馆倒闭,更不要说金融危机中那些赫赫有名的金融机构的倒下。难道画廊领域的日子会好过于其他? Mao还对这些艺术品的超高价格“冷嘲热讽”,他说:“想一想,买一张杉本博司的新作,要比买一幢房子的价格还要贵,这合理么?” 他说任何神智清醒的人都不可能掏钱来上这个当。他坚持认为,卖一张在世的艺术家的“照片”,价位竟然能超过十万美元,这实在太荒谬。

周一消息树

数字游戏 Desiree Dolron 受次级债影响,华尔街萧杀无比,《美国摄影》杂志则指出,当下投资摄影作品的收藏市场仍旧前景光明,同时他们提供了一个榜单,指出了当下有哪些作品可以毫不犹豫地买进,有哪些需要谨慎投资,还有哪些已经可以迅速出手了: 都是很多很多的美元,看到后来我就眼晕了,算不清楚了,黑体字标出来的是我觉得好玩的事情。 荷兰摄影师Desiree Dolron——买进。她的Xteriors VIII系列中一张尺寸为31×47英寸编号为8的作品,2006年售价为$38,400,说明收藏家急于出手牟取利润而低估了她作品的价值。但是她的作品最好从收藏家手里而不是拍卖会上购买,因为拍卖会遭遇价格的哄抬。 贝歇尔夫妇——买进,他们夫妇二人作品的价值在近些年来才获得承认,其水塔系列作品售价在$120,000-$150,000,单张照片的作品仅仅在1000到2000美金,仍然有很大升值空间。 Larry Fink——买进,非常多产的一个摄影师,在MOMA举办过展览,他的1970年代制作的陈年作品价格在$5,500-$9,500,近期的作品价格则在3500美金左右。 梁思聪——买进,关于中国的系列摄影作品售价已经达到$19,000 到$25,000之间,要买就要迅速出手,否则价格在二手市场上还会攀升。 Mark Cohen——买进, 31岁的时候就被MOMA的摄影部主任John Szarkowski看中举办了个展,但是后来走了一段弯路去拍人像,近些年又被一些画廊挖掘出来,他最著名的一张女孩跳绳的照片2007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0,800的价格,而他自己当年制作的照片在代理那里大概在8000美元左右,后期新制作的作品在3500美元左右。 张洹——买进,今年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势头也很猛,张的行为艺术摄影作品在$15,000 到$20,000,之间,他的一些代表作价格更高,在$25,000 到$150,000之间。 Joyce Tenneson——买进。全美10名最有影响力的女摄影师之一。 Thomas Demand——买进,谨慎持有,他的作品”Schreibtisch (Desk), 1994,一共印了5张,2001年在德国一个画廊售价是4000美元,三年以后在慕尼黑一个拍卖会上售价达到$86,250,同样的作品,编号为4,在2006年伦敦拍卖会上售价达到了$188,888,5年内飙升了50倍。假如你不是想在顶级收藏市场运作,你可以买他限量数目稍微多一些的作品,比如限量100张的,售价在2000美金到4000美金之间。 Richard Prince——购入,观望或者卖出,这家伙最近太火了,他的西部牛仔的照片已经达到了上百美元的售价,而且仍然有升值的可能。不过,如果你有他1970年代以前的彩色摄影作品,你还是赶快趁褪色之前赶快找个买家。 Danny Lyon——买进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市场 1,现象 黑星图片社的博客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谈及新闻摄影图片登堂入室入驻纽约艺术画廊的现象,文章认为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重要原因来自两方面:年轻一代收藏者的出现以及新闻摄影作品的低廉价格。毕加索的作品令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与此对照,一些新闻摄影先驱人物的作品却仅仅在1000美元上下。一个例子是,Ebay网上有人在叫卖1930年代的维加的一张关于纽约车祸的黑白原作,起价只有1250美元。 另一个现象是在画廊里展出新闻摄影作品的大多是来自玛格南、VII、黑星以及Sygma图片社的摄影师们,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图片社的领先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图片社的摄影师都拥有自己作品的版权,不像报社里的摄影师,在这些方面要麻烦很多。 2,潜力股 在艺术市场追捧的摄影师中,当代摄影师中排名第一的无疑是Andreas Gursky,他的作品99美分已经突破了三百万美元。但是比起追逐红人来说,挖掘潜力股对于投资者更加有吸引力。摄影收藏杂志的编辑,也是摄影市场方面的专家Stephen Perloff 最近撰文推荐了一些他看好的摄影师,其中一位是荷兰女摄影师Desire Dolron,她的作品在2004年崭露头角,现在价格已经逐步攀升,31×47英寸的照片售价已经达到三万八千美元。专家认为,其作品还有升值的潜力。Dolron的作品用传统的方法拍摄,后期在电脑里进行再加工。点击这里可以看到其作品。 3,去巴黎 巴黎摄影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意大利摄影师的作品今年颇受瞩目,英国卫报整理了一些精彩作品,点这里可以观看。 大家可能都看出来了,我最近十分繁忙,朋友们的留言来不及仔细观看,也没有及时回复。我觉得非常抱歉。但是如果仔细看看“脆弱”这篇文章后面的留言,你们就应该发现,其实1416的魅力并不是因为我每天在这里辛勤的耕地,更重要的是有那么多的有想法的朋友在热心的除草。这让我无比感激,谢谢你们。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