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大师(3)

你只需按动快门 又来了——这句著名的柯达广告词,而这个时候回忆它的意义在于,以后还会有柯达么?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去,回到1888年,专门针对业余爱好者的Kodak相机诞生了,售价是25美元,并不便宜,但这台相机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内置100张胶片,摄影者拍完之后连同相机一起送回柯达公司由专业人员负责冲洗,柯达会返回给客户照片和一台已经装好了新胶卷的相机(需要再交10美元)。为了说明柯达的这个理念,公司推出了系列广告,专门针对妇女儿童,广告口号就是著名的: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由我们来做。(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 你不得不佩服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 )这个前银行职员的商业头脑,柯达引发的摄影热潮迅速席卷美国,各种关于摄影的民间俚语都围绕着柯达品牌,比如:Kodaking,Kodakers,Kdakery,民间也出现了一些由摄影爱好者们组成的俱乐部,据一本摄影杂志估算,到1898年,柯达诞生仅仅一年之内,大概有一百五十万台相机交到了业余选手那里。 1888年出品的柯达1号相机的底片是圆形的,据说这一方面是为了掩盖照片四角成像质量差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业余摄影师,这样他们手持相机拍照时就不必一定要横平竖直。这种独特的设计恐怕又要让现代人惊呼当年照片的“艺术感觉”了。 [Amateur Snapshot Album], 1890–92 早期的快照拍摄完全出自个人爱好,比如纪录家庭旅行和节日聚会,拍摄自己的孩子,宠物,汽车和住所。照片通常打印出来都很小,可以放在掌心,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贴在家庭相册里——有的相册附有精心撰写的图片说明,有的则把照片按照历史顺序精心排列,还有的把照片和从杂志上剪下的图画和文字拼贴在一起。 我所认识的女子 Girls I Have Known, 1916–17 Daniel Rochford (American, 1900–1989) 毫无疑问,柯达相机的出现,带来了摄影快照文化的发达。当我们试图从家庭相册里寻找大师,或者对着过去发黄老照片唏嘘的时候,这里面都有着柯达的功劳。有不少大师就是得益于快照文化,比如三十年代从现实寻找灵感的直接派摄影师(straight (…) Read more

业余大师(2)

1953年,以色列犹太国家人权组织兴建了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纪念六百万惨遭德军杀害的犹太人。 目前,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屠杀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共积累了6,000万份文件,21.4万张图片和其他书面、音频和视频证据。 就照片档案这部分,其中包含大约400本家庭相册,9000组照片,还有十三万遇难者的肖像,都贴在附有证言的文档里。这些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在逐步进行,2008年开始,观众可以在网上检索数字照片。 照片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有屠杀之前犹太人人的生活,也有战后幸存者在欧洲的生活等等。这些照片有官方途径来的,还有私人收藏,博物馆收藏和历史档案。 因为大多数照片具体信息已经缺失,纪念馆刚刚举办过一个名为《照相机不撒谎》(Camera Doesn’t Lie)的工作坊,邀请了各个领域的学者对馆藏的几组照片展开学术研讨,希望能够从多学科领域切入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仅仅以“证据”来定义这些照片不免有些冷酷,端详这些照片,与各个不相识的面孔相遇,人世间的喜悦和辛酸,生与死都在这里…… 1943年,前苏联,两位少女 父亲  匈牙利 战前 波兰街头 奧斯威辛集中營

业余大师(1)

早晨出去的时候,外面小市场的各家铺子都黑着灯,平日里和我一样早起的蒸馒头的,卖包子的,都回家了。 除了鞭炮(它带来的麻烦已经比欢乐要多了),我们再想找年味儿,恐怕已经是徒劳,唯一一个不能被现代社会消解的春节主题就是回家和团聚。 既然我们都在家,那就一起来聊聊家庭影像。我已经把博客头条(那个有大图片的专题集纳)换成了这个主题,这几日的新帖子也会讲一些这方面的话题。 不妨借机也翻看一下你家的老相册,我敢保证,你定能从其中发现大师级的作品。 我的影像记忆是从“百岁”开始的,非常严肃的照相馆作品,而被高科技武装的现代父母,他们各个都是照相好手,从产房开始就在着手为孩子准备全本的人生档案。 但在美国,到底是否允许孩子父母纪录生产的全过程,却正在成为发生在医院里的一场争论。有些医院已经修改规定,禁止新爸们在生产时拍照和录像,这让部分家长感到非常失望——全本人生档案少了个开篇。医院的理由是,现场摄影和拍照会妨碍医生的工作,使其分心。想想也是,如果手术台旁是一个现场录像的班底,医生会不会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电视秀? 不过,有位曾经坚持要录下自己孩子降生的新妈,后来只摄录了30秒。“现场简直乱成一锅粥,我想,这些影像并不适宜放在facebook上。”新妈后来反思,其实如果没有照片,这一刻也依然难以忘记。她这句话比较正点,某些时候,没有照片也许更好,而那些并非为了拍下照片而拍的照片也许才更耐人寻味——这句话比较拗口,翻译一下就是,随手拍的照片更耐看。 淘宝老照片是最近的一阵风潮,中外都有这样的收藏家和策展人,对老照片的历史和美学价值进行探索,甚至一些博物馆也展出相关作品。大家喜欢的,也都是那些非正式的家庭影像。 最近在美国有一个名叫“帮助我”(Help Me)的老照片展览,展出的是诗人 Gillian McCain的个人藏品。这些照片有很小的名片照,有宝丽来照片,拍摄地点在医院,监狱,街头,家庭,照片里很多人物都有着比较奇怪的行为举止。 from the collection of Gillian McCain 看了这些照片,再回到展览的标题——帮助我,是谁需要帮助呢?被摄对象、摄影师还是我们这些看照片的人?依我看,这个谜团还是留给研究心理学的医生来破解,拍照实在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手指按快门的工作。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