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盒子的奇遇(2):读懂故乡

有时候想一想,觉得这个活动很奇妙。 春节的时候,我每天守着微博,等着回家的人们传来消息:在回家路上了、城里已经逛了一圈、吃到了家乡的饭菜……,那些谈话相对平日剑拔弩张的愤怒,变得柔和起来。 我没有回乡,故乡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不会说家乡话,没有太深的乡情,却也不属于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 关于这个项目,我心里有个很私人的想法:有故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 他们说,回家仿佛是看望初恋情人:“年幼时爱过的女人——那个让人神魂颠倒的原来只是个小村姑,这个道理其实懂了已有一段时间,所以心情不再是兴奋、迷茫,更多的是舒适、惬意,这个小村姑有自己太多青春的记忆,谁会拒绝自己的青春呢!”(郴州,李林冬) 他们还说小城已经开始发福,鞋子跑坏了一双,走街串巷是件乐事,但居然把家乡给转陌生了;曾经支起耳朵四处寻觅的乡音终于可以四处嗡嗡作响,但家乡也要通高铁了,修地铁了,甚至要建核电站了。 但不管怎样,故乡让人们放下戒备,他们不再去寻找那些“荒谬的现实”,而是很踏实地讲起故事来。 3月9日,工作室的墙壁上贴满了照片,那是整个项目最累的几天,虽然只是在一个房间里原地不动,却仿佛走了很多路,疲惫始终挥之不去。这是我们的图片编辑工作坊,我和几位图片编辑一起梳理还乡计划的照片,上千张照片该怎样呈现?我们挑选了八百张照片,全部打印出来,思考编辑思路,展示方式。每个人都发现,面对的不是摄影意义上的好照片,而是琐碎无比的情绪,断裂的、根本没有逻辑。 大家累得东倒西歪的时候,有人开始讲起自家的故事,爷爷奶奶相识的传奇,家族史,老宅……当人们看重自己的来处,人就鲜活起来。这样说来,最后的图片编辑结果,是我们对他人故乡的阅读,也是借此对自己故乡展开的一次新的想象。就这样,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我们发现了彼此的不同,却也因此连接起来。 图片编辑工作坊作品: 《山》土地和城市交界,这两张照片分别拍自山东和山西。(图片编辑叶曲) 《偶遇》里的作品都是一些相似但又不同的城市生活碎片。(图片编辑 杨宇辰,程新皓) 《两个葬礼》中,湖南和陕西的两个地方葬礼被编排到一个拉页的正反两面。(图片编辑程新皓) 《Story》里,归乡人口述他们的回家故事。(图片编辑李昆雁) 《沙场,故乡》将摄影师在城市游走时所拍摄的快照编辑成册。(图片编辑朱本嵘) 《回家的路》编辑挑选了一些画面里有道路的照片,请摄影师讲他们和这条路的故事。(图片编辑崔劲辉)

一个盒子的奇遇(1):我自故乡来

这一周我都掉进盒子里……请大家原谅我的絮叨。或许这有些广告嫌疑,但在时下的喧嚣中,我愿不遗余力地为这个盒子做广告。 有人说盒子有些贵,若不计算半年时间的脑力劳作,各种图片编辑噩梦,如果把盒子里的内容看成纸片,这个盒子可能真的很贵。 接下来的三篇策展人手记,试图和各位分享盒子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愿这经历能对你有些启发,没准儿你也可以去做一个盒子。 盒子的购买链接在这里。 噢,对了,刚想到教室也有一个我自己的回乡故事。 只是一个一闪念的想法:我们为何不拍拍自己正在变化的故乡? 2012年1月12日,春节回家的气氛让北京越来越空洞,我在奇遇花园为这个拍摄计划撰写提纲,写到后来,头疼得厉害,有些写不下去。不想让这个以摄影为名义的拍摄变得过于摄影,赞美或忧伤,这些表达不是我想要的,不想它成为充满形容词的抒情文,而要写成记叙文。 手头正好有一本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的画册;把相机上的镜头盖摘下来,然后盖上去,这位只想着为巴黎留存档案的摄影师,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留下的视觉文献如此富有意味,那些毫无视觉冲击力的城市景观,那些空白的意义,却得以让观者停驻,并因此从中看到更多。 留存档案,也成了这次“还乡计划”的目标。拍摄提纲参考了孙京涛《纪实摄影》一书中翻译的斯特莱克对美国小镇做纪实摄影研究的研究计划。提纲列到后来,我发现它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经验,我们并非在做一个摄影项目,而是某种社会研究。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时常感到自己对手中这些材料并非能够完全操控。 那天傍晚,约上了程新皓,他对社会学和人类学感兴趣,辅修了很多课程,我迫切想从他那里补上一些知识空白。我们究竟聊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我却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天见面的那家肯德基里的气氛,这个在我上中学时候还颇为高档的洋快餐,现在成了大众餐厅,里面坐着的是这个社会最为平凡的那群人:妈妈带着孩子,年轻的打工仔,餐厅外是一家火车售票点,这个节骨眼上,每个人都在各自酝酿着回家的计划。 非常奇怪,我甚至对那天的天气都印象深刻;对故乡这个话题的思考,让我变得敏感,我意识到,在北京这个足以淹没一切的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那是我们并不认识的他们。 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想法因为一闪念的热情,在那一天开始付诸实施了。 还乡计划:征集十个摄影师利用春节回家的时间拍摄自己的故乡,因为需要给城市留下完整档案,只接受故乡是三线小城——可以骑着自行车丈量的城市的摄影师参与拍摄。拍摄提纲非常繁琐,有十个大项,四十四个小项。 这个征募启示张贴在我的博客1416教室和工作室OFPiX的微博上,很快得到了热情的回应,我被一堆@弄得头昏。不过,一直颇为自豪的这个被转发几百遍的征募微博,到后来我才发现,相对那些上千转发量的大众话题,它仍是一个小众事件。 原定计划却因为参与者的热情而扩大了,大多数我都不认识,我们因照片而熟悉。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计划就好像一个树洞,回响着各式各样的乡音,他们在离开故乡去往大城市之后,就难得再去说家乡话了。 三月,我收到的故乡照片有上千张,它们从各个城市化身成像素点传过来,在我的电脑里涌出。如同我们的迁徙,人们被传送到四方,家乡的相册里多了很多空白,而当你回去,却发现城里的景观也已传回家乡。故乡,你,都不是从前了。 这个盒子,不知道几十年后,人们打开它会看到什么。 这是盒子收录的六个城市的拉页,几位摄影师都按照我们那个非常苦逼,非常繁琐的提纲,对他们的故乡小城做了档案式的记录,几个拉页只能收录其中的部分照片。这些城市摄影师的方位是: 方唯在江西九江市彭泽 李林冬在湖南郴州 胡勤在山东曲阜 范顺赞在浙江天台 董良在山东聊城莘县 王芳在河南周口 盒子里的一套明信片,叫做《普通城市》,里面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生活。分享我的一个发现,在三线普通城市里,最时髦的快餐厅是德克士。 这是我最喜欢的,叫做《龙门阵》,把OFPiX微博上大家和我们就回乡计划所做的互动做了全景记录,里面一堆闲言碎语……

那一年,我们一起做的盒子

上半年的时间基本都花在做这个盒子上面了,每个打开它的人都会很吃惊——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这是给你的一个惊喜——你把盒子抱回家,把里面的东西都折腾出来,桌上根本摆不下,你需要将之摊在地上;你一本本地展开翻阅,和纸张互动,也和这些故事互动。 《摄影如奇遇之还乡》是OFPiX工作室的第一个盒子,下一个盒子正在酝酿中。盒子里的作品有各种风格,装帧多元,没有统一的样式;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不想把摄影变成方便面,虽然口味貌似多元,但冲泡之后都是一个味道;我们要让摄影变成八爪鱼,它有多个触点和社会接驳,人不一样,事不一样,路径也不一样。 盒子都是印厂的工人一本本手工装进去的,我的盒子里一本册子上还留下了一个指印。希望你别介意这种“不完美”,我们不想把这个盒子做成某种精美的摄影收藏品,它是用来阅读的。这和《还乡计划》最开始的初衷一致,摄影只是一种手段。周末的时候,我把它捧给家人看,热热闹闹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这是我要的结果——摄影是故事无声无息地载体,让你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当然,也可以给摄影书藏家透露一下,权衡了印数和预算,《摄影如奇遇之还乡》这个盒子做了一千个。如果这周六你来Camp,不少还乡计划的摄影师都在,你会得到不少签名。 盒子在淘宝上发售(现在是八折),北京的同学还可以到奇遇花园咖啡馆和OFPiX工作室来购买。 以下就是盒子的信息: 《摄影如奇遇之还乡》盒子由OFPiX工作室出品,收录三十多位摄影师关于故乡的故事。盒子共有十七套作品,以单册、拉页以及明信片的方式呈现,每个单品都有一个独特的还乡故事。 还乡盒子里的作品来自OFPiX的“还乡计划”,活动在1416教室博客以及微博上发起,请大家在春节回家的时候拿起相机记录家乡的变化。最终呈现在纸面上的这些作品,都经过精心的编辑和梳理,可谓是一次纸上展览,每个册子都有独特的设计,文字和图片都言之有物,力图让纸张载体和所呈现的内容成为一体。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摄影项目,盒子里装的是2012年中国的社会图景。生活和工作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过年回家,面对的急速变化的故乡,他们拍下这些照片,内中五味杂陈。 还乡盒子是一个开放的项目,期待你也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添加进去。

Photo Camp18!

Photo Camp8的现场,那次camp的主题也是故乡。 竟然半年没有做Camp了!已经谎报过几次军情,这回是真的——下周六(6月9日)六点半,Photo Camp18来了。 一再推迟的Camp18是因为制作一个无比复杂的盒子,整整忙了两个月,从卡片到小册子,盒子里一样一样地放着春节前做“还乡计划”收到的各种关于故乡的闲言碎语;盒子在五一发往印厂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上周三,盒子终于印出来了。在Camp18上将会和大家正式见面。 把盒子的发布和Camp放在一起,还有一个想法,它们一个是纸上展览,一个是幻灯放映,我希望通过不同的照片展示形式,让大家看到故乡的多个层面。 不管怎样,Camp这次真的来了。这周我会超级忙碌,也欢迎有空的同学来工作室给我们帮忙。 Camp现场我们还会以抽奖的方式送出两个盒子! Photo Camp18公告 photo camp18 周六(6月9号)晚6点30分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电话:88320741) 费用: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你的支持!)

ofpix还乡计划:罗希+徐州大屯煤电

作者: 罗希 大屯煤电公司主要生产开发煤炭和能源。听外婆说起70年代,为响应国家要求,外公带领部队来到大屯镇,在那里打下了第一个矿井,而我父亲是当年响应“上山下乡”从上海下放到此的知青,因此没有煤矿我也不会在那里出生。有时想想在这星球底部沉睡亿年的乌金,在亿年后注定了一群人的相遇和命运。 大屯煤电公司曾经对我来说像一个独立的世界,矿区有自己的电影院,医院,职工俱乐 部,体育场,幼儿园,学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居民楼,你只要看从哪个大院进出就知道他在哪个单位工作,甚至大概可以知道他是哪里人。 尽管我曾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但从头至尾我仍像一个外来人,并没有帮助我了解那里更多。直到我离开矿区来到大城市十几年后,依然感觉在那里的生活经验对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甚至在梦中觉得那个地方有种神秘,让人联想到生存和死亡,人为什么活着?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真正踏足故土以后,现实的一番景象又觉得也许自己心中产生的只是幻像。 与此同时,现实中那里也离我越来越远,每次回去,都会先沿熟悉的路回到儿时住的那栋楼,那扇紧闭的房门却已透着陌生的气息,我在门外站着始终不敢敲开它看里面住的人,仿佛要进入另一个次元般纠结。我可能永远也无法回到这个屋子里,即便人走进去了,也延续不了记忆里的那些画面。亲戚们也都早已搬离此地转向市区,好在外婆一个人还那留守,让我回去有个地方可以居住和叙旧,但这些年亲戚们为外婆这间房子的财产分配问题似乎有些僵持,我独自坐在老人的房间,看着满满一屋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想着现实中的疏离,以及这个房子这一切总有一天会消失,成为另一扇打不开的门,另一个次元,且这一天并不远,我能做什么,我无力拯救。 2010年开始,我在短暂的春节假期用相机记录那个成长过的地方。 没有单从怀旧的角度去重现过去的记忆,更多的是随意理性客观的方式,主要拍摄记录当地的自然反应,生活习俗,和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同时在这转变过渡期,表现当地以及城市化以后的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自己作为曾在这环境成长过的人,从中找到影响自己个性和命运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因素。 2012年春节等提纲完成度差不多的时候,第一次产生了想早点离开此地的念头,没有像以往临走时有留恋。当面对一个你幻想虚构的美好事物时,过于理性的思考往往更容易看到它萧条的一面。就像这个地方一样,它始终如此,即便有一天它再也无法将我打动。 煤场附近一座桥下的“煤海”。 一个私人的煤场 路边的楼房和上面的广告 在煤矿企业工作的三舅和他的办公空间。 晚上的游艺机房 墙上的通缉令和电器广告 外公看完的报纸都会整齐叠放,这堆报纸数年在此纹丝不动,直到外公去世后报纸不再发放,最后一份的日期是07年11月。 外婆拿出当年的军大衣和军帽试着穿戴,墙上是她和外公当年的合影。 外婆将每天要吃的十几种药分别归类,贴着纸条的小盒要外出随身携带,纸条上写着她的资料以及家人的联系方式。 我独自睡在老人的房间,这间房将来很可能会被出售,再也回不来。 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湖泊被改建公园,成为当地的“面子工程”人迹罕至,远处是正在新建的机关办公大楼。

ofpix还乡计划:樊竟成+湖南祁东

作者/樊竟成 对故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首先是陌生,我已经回不去了。其次是无限的怀念,尝试了普鲁斯特的“不由自主的回忆”的方法,有时候还真能把一些记忆碎片还原成一段具体的时光,那种失而复得的情感经过时间的发酵,让人留恋而感伤。 目前农村的老家即将要被改造成重工业园,高铁也修了过去,故乡即将变得面目全非,“变迁”就这样具体实在的发生在眼前,我端着相机,但却不知道怎样去拍,好像瞬间丧失了记录角度的观看能力,不由为之而沮丧——我心底根本不愿意故乡成为畸形的城市化进程的牺牲品。 关于摄影师——樊竟成的访谈:这里 关于还乡计划——最新消息,《中国青年报》专题摄影版:这里

还乡计划+图片编辑工作坊

摄影:罗希 我手头有这样一些照片: 1. 10个城市的影像档案 2. 20个摄影师的回家故事 3. 各种各样的零散照片,其中闪烁着各种各样的还乡情绪。 我试图编辑它们,为1416教室,为camp,为一些平面媒体供稿,但它们太纷乱了,时常把我的脑袋搞得晕晕的。当我被这些蔓延各处的图片牵引着跑来跑去,它们又仿佛是一盒特别的拼图游戏。 把这盒浸着还乡情绪的小碎片交给你,你会如何去拼贴它们? 我手中的这些图片素材是一个很富挑战性的图片编辑案例,我希望借此做一个微型的图片编辑工作坊,大家一同仔细阅读它们,寻找它们和我们自己相关联的那个节点。不过,这个图片编辑工作不是为了任何媒体,而是为了一个叫做《回家》的盒子。 还乡计划+图片编辑工作坊 寻找五位图片编辑,对ofpix收到的还乡计划的稿件展开研究。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把大家的图片编辑结果收录到一个叫做《回家》的照片盒子里,可以是小册子,小拉页,明信片,等等。 《回家》盒子将会在 photo camp18上发行。 工作坊时间:3月9日-3月11日 3月9日晚:参与者得到全部的照片素材。(纸质打印版本,应该有几百张) 3月10日全天:讨论各自的想法,进行初步编辑 3月11日全天:完成图片编辑,生成小样 工作坊地点: 北京 西直门 ofpix工作室 工作坊收费:600元每人,包括编辑素材打印费用和每人一个《回家》盒子的成品。 报名方法:发邮件+个人简历至 ofpixcamp◎gmail.com (截止时间 3月6日。)

杨梅回家

“我的故乡在甘肃的一个小城镇,那是一个被山川围绕着的城镇,是一个景色非常漂亮的地方。夏天时,她被一片绿色环绕。冬天时,她被一片白色覆盖。” 这是小女孩杨梅对她的故乡甘肃的印象,她在上海上学,六年级,父母在上海务工。 这组照片是朱帆发来的,杨梅是他的学生,寒假的时候,他让有相机的孩子回去拍拍自己的家乡。 杨梅的故乡灵台县梁原乡位于甘肃陇东地区、渭河与泾河之间的高原上,照片所呈现的朴素、自然的景观和人情故事吸引了朱帆,他希望把这个孩子对故乡的所见所感与大家分享。以下是杨梅自己的感受和朱帆对她的小小访谈。 今年我回老家是为了看望我的家人。回到家,我看到家人的脸上满是甜蜜的微笑,这时就感到非常温馨。更 没想到的是,回到家的第二天,天空中飘起了雪花。我就拿出相机,看哪儿的雪景好看,就拍哪儿。风景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就边走边拍。回到舅舅家时,他们那 里的风景更加迷人了,我就拿出相机,从不同的角度去拍,那时候,我真是大饱眼福了。没想到我的老家还有这么漂亮的景色,我感到惭愧,因为我以前都没注意 过。这次拍摄,让我更加热爱我美丽的家乡了。 Z:杨梅同学,简单的作个自我介绍吧。 Y:大家好!我叫杨梅,今年12岁了,在上海市华漕学校六(4)班读书。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我最喜欢的就是拍照了,每一次爸爸给妈妈和姐姐拍照时,我都会抢她们的镜头。别看我还是副班长,其实,有时我也挺调皮的哦! Z:你的故乡在哪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Y:我的故乡在甘肃的一个小城镇,那是一个被山川围绕着的城镇,是一个景色非常漂亮的地方。夏天时,她被一片绿色环绕。冬天时,她被一片白色覆盖。 Z:每年你都会和父母从上海回故乡过年吗?这次回去是否都会有一些变化? Y:不,不是每年都回去。只有家里有什么急事才回去。故乡的变化非常大。每家人都是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笔记本电脑、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等。 Z:你之前经常使用相机么,或者这是第一次。 Y:是的,经常使用,为我的家人拍照。 Z:谈谈你拍的那些人物吧,尤其是那对结婚的新人,拍摄得非常棒。是摆拍的还是抓拍的,拍摄前后你是怎样和他们沟通的。 Y:谢谢您的夸奖!我是摆拍的。他们是我的舅舅和舅母。我对他们说;我要为你们拍张照,可以吗?他们就答应了。之后,他们自己摆好了姿势。 Z:那些风景也拍得特别不错,是什么吸引你去拍下那些场景,详细描述一下当时拍摄的过程吧。 Y:是那些树木的枝杈和山川的雪景吸引了我,我已经好几年没见过那么漂亮的雪景了。

还乡:Photo Camp 18征稿

摄影 原丽阳 Photo Camp18的主题应该毫无悬念。春节前,Ofpix发出邀请,希望寻找十个摄影师以档案的方式拍摄他们的故乡——一个二三线小城。这条微博被转发了353次,我不得不每天手忙脚乱地答复各种询问。最后,干脆把拍摄提纲公布出来,让每一个希望记录自己故乡变化的人都可以参与。 现在,回家过年的人们应该又都回到了城市。你的故乡还在么? 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还乡》描述了城里的年轻人再度回到故乡时的遭遇,其背景是乡村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人文和生态环境都遭到破坏,那些古老的风俗习惯面临消失。一百年后,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 “房地产”大概是二三线小城里人们的主要话题,城市蔓延开去,土地成为新房的地基,如此这般持续推进……。其实我们这个“还乡”的题目颇有些靠不住,这种字眼太浪漫,我们都不过是从一个城回到另一个城罢了,哪里还有“乡”。 只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回到故乡小城已经只是一种一年一度的仪式,如果可能,每个人都会选择在城里居住。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为故乡的翻新而“忧愁”呢? 接下来,我要听听你和自己故乡的故事,你对变化中的故乡的看法。photo camp 18开始征稿,要求如下: 1.  按照“还乡计划”的提纲以档案的方式拍摄的故乡的照片。一定要二三线,甚至是四五线小城,根据我们提供的提纲拍到至少80%的内容,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如果你做了这个工作,请先发邮件联络我们,然后再进一步讨论传送照片的方式。 2.  还乡故事,以任何一种方式拍摄的照片,是你对家乡的观察,私人情感,最好不要只是泛泛的“乡愁”,有具体的内容,具体的表述。照片张数在20-30张。 投稿邮箱ofpixcamp@gmail.com camp18时间另行通知。 Photo Camp是: 一个不定期举办的摄影幻灯放映会,地点在北京,已经举办了17次,不仅看片,也有讨论,同时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过来看人:图片编辑看摄影师,摄影师看图片编辑,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你可以在1416教室通过检索camp这个关键字获得对camp更多的印象。

ofpix还乡计划:原丽阳+山西长治

从今天起,陆续在1416教室刊登『还乡计划: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乡』这个项目中的一些照片,这只是摄影师的作品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档案文献,还在整理之中。 作者:原丽阳 因为身处湖北武汉这样一个喧闹的城市加之职业摄影记者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是疲惫的。拥堵的交通让城市陷入中风状态,嘈杂的噪音,每张写着漫无目的站在街头观望的脸,流水线式的人流穿梭、碰撞、发生着生理或者物理的碰撞及反应。我拍摄它(大城市),观察它,细细地抚摸它,观察其中的人们,人们之间,人们与水源,与鲜花,与大楼顶部53米处掠过的鸟儿之间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爱慕以及多重的社会人,法律人或者是道德人(还有植物人)等等的关系,任何关于这些关系所引发的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只因职业习惯让我去遐想,去拍摄。最终被开启的快门(上面甚至有震动的灰尘), CCD的光电反应捕捉,但是我要说,我并不爱它,这个(类)“大城市”。 回老家,回自己的“小地方”就成为了一种逃生。每一次回家,感觉都很有归属感,我所在的城市不大,小的可以骑车自由穿梭其间,但是它又不算很小,因为它甚至有自己的机场!骑着自己车从家里出发,经过田野,下午的阳光倾斜着合适的暖光,打开IPOD挑几首音乐,可以从西尼德•玛丽•伯纳黛特•奥康娜一直飙到德国战车。慢慢悠悠或者丢开车把“无人驾驶”,摔倒在泥土里也不要紧,不用担心地面的“脏乱差”,在市区,城市周边的村民及城市居民在街头走来走去,染了头发的小青年搂搂抱抱,街上戴着大口罩拖货的驴子(口罩是用来装干粮的),街头巷尾乱窜的爆炸狗(就是‘发型’有点猛烈,类似目睹了一场大爆炸),都是那么可爱…到了吃饭的时间,也不必为哪里吃饭着急,在市区及周边,满大街都是家乡的地道菜和各种面食,蒙着眼睛随便点吧。大不了回家,吃自己种的粮食。

关于还乡计划的一些说明和修订

原本只是为下一次camp征集一个稿子,但这个主意最终发展成一个计划,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回应,自上周五发布消息以来,我就一直没有闲着。于是,继去年暑假用“这个夏天与你奇遇”成功整垮自己之后,看来这个寒假我也要栽倒在乡愁里。 说是找十个摄影师参与这个项目,绝对不是对这十个之外的人的歧视,实在是因为人手太有限了。我和雷佳两个人周末一起整理提纲,非常愁苦,邮箱里微博里的信息更是处理不完,这要是到了后期图片编辑阶段,我们就更要四脚朝天了…… 大家都对提纲很感兴趣,其实它完全不是什么秘密。 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想把这个计划贴出来,因为它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弄的,真不知道能不能和具体的拍摄形成好的接驳,如果是十个人一起工作的话,我们可以不断在拍摄中校正,但要把它作为更多人拍摄的提纲,我觉得并非特别合适,你要知道,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看了提纲你就会明白,这个拍摄根本就不是治疗你乡愁的灵丹妙药。它非常理性,如果你读过Eugene Atget的作品,就会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了。我希望它是一份隐忍的城市视觉档案,这个过于严谨的拍摄提纲,逼迫你再次观看这个城市,纪录这个城市的表面(是的,只是表面,我觉得即使这样,摄影就已经很伟大了)。 如果你循着这个提纲,最后,你拍出的照片,可能不是“你的”照片,没有“你的”印记,不会有人夸你说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它恐怕也拿不到任何奖项,起码十年内,这些照片什么都不是。 我知道,其实很多人并不打算去拍这样的照片。我们觉得它很重要,它却未必是唯一的方案。作为项目的发起人,我们能做得太有限了,我们擅长做的事情,很可能会遮蔽那些我们不擅长但同样有意义的工作。因此,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不在项目本身,我们很高兴能够借助它让大家的乡愁得到共鸣,并且有了用相机去表达这个情绪的愿望——那么,你还等什么呢?不要等什么活动和计划,去拍你想拍的吧,用任何方式。 唯一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要对你眼前发生的变化保持思考,或许你可以在回家的路上揣一本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边走边读,这本书提到,“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的末了,作者在浙江的一间工厂,看到墙上有熠熠闪光的几个大字,那是老板的鎏金书法:“未来震撼眼前”。 摄影/正丰     故乡: 浙江嵊州 还乡计划——每个人的故乡 经过一个周末整理大家热切的来信,我们将此次还乡计划做了修订,新的计划如下: 1.  《还乡计划,一个三线小城的纪实摄影研究》:这是一个实验性质的拍摄,以档案的方式留存一个城市的面貌。项目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循着这份提纲拍摄,你们可以在自己的博客和图片空间里贴出最后的拍摄结果,然后发给我们链接,我们将在博客,微博和camp里展示大家的这些作品。(已经发邮件确认的摄影师,我们会跟踪你们,保持紧密联系。) 2.  图游记《还乡》:近乡情怯,这里是否还是你的故乡?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140个字所不能表达的,发邮件给我们投稿吧:ofpixcamp@gmail.com,我们会陆续在博客刊出文章和照片,无论故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你都可以写下你的“寻路故乡”的感受。 3.  微博#还乡#: 回到故乡,最初那一刻,五味杂陈的感觉,趁它还没有随空气挥发,拍下来,写下来。请@ofpix,加上#还乡#的标签。此刻,让我们沉浸在彼此的乡愁中。 (三线小城纪实摄影研究:拍摄提纲在这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