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街头,去哪呢?

去哪扫街?这是一个问题。对布列松的研究很多,但有没有人研究过他在巴黎喜欢在哪儿溜达?再比如,摄影疯子温诺格兰德又常出没于纽约哪个片区?我们做了一个“地点研究”,并希望能够给还乡计划拍小城的摄影师一些启发。 Read more

到了街头,这就有了

刘涛的照片好看,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读者们都已经举手举脚地给他投了票,哪儿还需要“摄影行家”们来表态。用“评价”这么重的一个词儿,或许里面隐藏的意思是,您看他能称得上是中国的艾略特·厄韦特(Elliott Erwitt)吗?因为他是一个抄水表的工人,他是不是也可谓中国的薇薇安(Vivian Maier)?当然,这个问题也许还可能是,扫街这个工作这么简单,怎么他就拍的那么好呢?同时也可以延展出,扫街这个行业以后还有戏吗? Read more

我有一部时光机

印象中似乎讲过这个故事,但故事有趣,再讲一遍也无妨: “1962年,Joel Meyerowitz 24岁,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总监,有一回,他和一位名叫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摄影师合作拍一本服装册子。他旁观这位摄影师脚步挪移拍着照片,内心却突然顿悟。回办公室的路上,他在街头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感到我似乎在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阅读街头。’ 他立刻去找老板辞职,说自己要去做一名摄影师,老板问他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你有照相机么?答案是没有,于是借给他一台35毫米相机。摄影师Joel Meyerowitz就这样出发了。” 一晃50年过去了,这位已经在业界被尊称为大师的老先生最近梳理了自己的过去,出了一套两卷本的画册:Taking my Time,这个书名应该怎样翻译呢?它意味着一种时间的流逝,同样也是一种时间的积累。 就这本新书,Vice杂志请一位十八岁的女生和这位先生对话,问题并未超出期待,但先生的答案都很中肯耐读: 在这样一本书里总结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我花了几年做编辑,几周之前,这本书到我手上,我坐在那里一页一页的翻看,整整一天,看完之后,仿佛看另外一个人的书,这个人似乎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事物发生兴趣。喔!我遇到我年轻的自己,亲眼目睹自己在不同的生活中穿行。我感到我在这本书里已经说出了所有想要说的话。 …… 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能够说出:“我不完美,我和其他人一样也在挣扎。”这个媒介一直在帮助我,我因而备受鼓舞并得以表达:“这就是我,站在你面前,赤裸裸地,等着你来深究。” 这非常勇敢,很酷! 书里的文字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不想把它留给某个策展人来揣测我自己——在我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假如我死了,当然就无法介意。我要说的是:”某张照片可能很长时间对我来说都没有任何感觉,但我却不会轻易将之丢弃,直到我最终能够理解它。”   这位摄影师工作了一辈子,但最爱的还是街头,尤其是纽约第五大道,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他说:“世界上没有一条街和它一样,它那么性感,优雅而又孤独,骑自行车的人、模特、百万富翁、小混混,他们每天都出现这里。” 这大概也是50年前Joel Meyerowitz在街头嗅到的味道。 (又:Taking My Time 限量1500册,每册都有一张签名作品以及一张DVD:Joel Meyerowitz拍摄的纪录片POP,售价自然不菲——750美金)  

两个老爷子,街头摄影二十招

以下是街头摄影爱好者Eric Kim从摄影师Alex Webb和Martin Parr的作品和言谈中总结出的街头摄影拍摄经验,网站上更是图文并茂,大家可以移步到那里去仔细观看。 墨西哥,1985年 Alex Webb摄影 墨西哥. 2007. 一场酒吧斗殴后的杀人现场 . Alex Webb摄影 Alex Webb 教你十招: 1. Layer your photographs 2. Fill the frame 3. Walk… a lot “I only (…) Read more

街头,小心地滑

Bruce Gilden《底特律:危机重重的城市》 “Detroit: The Troubled City”. 曾在1416教室里讨论过一阵街头摄影的事儿,Bruce Gilden式样的街头的舞步也引发了诸多争论,这位重口味街头摄影师声称街头就是他的战场,认为这里的危险程度不比真正的战地差。 对于那些敏感、忧郁和孤独的街头摄影师来说,街头就是一场肉搏战(身体或者心理),并非躲在街角偷窥这样简单。 较之六十年代,那个街头摄影师繁星闪烁的时代,今天的街头摄影变得有些没落,这可能是因为街头本身的乏味——人们越来越如行尸走肉般地茫然和陌生,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摄影形态缺乏学术味儿,登不上艺术的大雅之堂而被学院派抛弃。 所以,当我看到“Alex Webb教你街头摄影十招”,以及“Martin Parr教你十招”这样的标题的时候,觉得有些穿越,这些大师和街头摄影也有渊源?这些文章来自一个街头摄影狂热追求者Eric Kim的个人主页,他在UCLA学社会学,却最终成了一个街头摄影专家,而他的工作轨迹大概正是街头摄影的真正含义所在——摄影与社会的化学反应。较之在书斋里做摄影的人们,较之把作品项目化的人们,那些始终对“社会人”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摄影师,恐怕都有街头摄影的基因。 Eric Kim的这个网站有非常丰富的街头摄影资源,强烈建议你去探访,尤其是“start here”这个单元,里面有街头摄影的网站、博客、法律知识、团体、社交网站上的聚落等等各种资源。 现在来说说本篇博客这个古怪的标题。它的意思是,较之当年布列松在街头拍摄时的优雅——在一个纪录片里,他老人家在人群中缓慢穿梭,悄悄掏出相机,踮起脚尖,卡嚓一张,那种小心翼翼,缓慢滑行的状态,恐怕难以在今天,尤其是中国的街头再现。 如今的街头到处都是雷场,你要时刻小心滑倒——要留神一些“个人形象维护者”跳出来,斥责你侵犯他的肖像权,这还是小事儿,还有一些整天做坏事儿的人们,鬼鬼祟祟地走在街头,总觉得你要揭他的丑,就好像前两天上海的雍和和鲁海涛被打的事件,你的快门总会触动他们那已经不堪一击的神经。 我知道很多人有志从事报道摄影的家伙,其实都怀揣着一个战地摄影师的梦。那么,如果我告诉你今天的街头如同战场,如果你能看到街上人们心中一座座理想之城轰轰倒塌的样子,你会躲起来避雷还是会拿起相机冲上街头? (明天我们来听听Alex Webb和Martin Parr的街头摄影秘笈。)

超过140个字:NO.14 《街头,在场》

作者: 田小森 坦诚地说,刚拿起相机的时候我最想做的事情是拍摄风景,从《国家地理》或是《中国国家地理》以及其他很多的渠道看到的摄影,都是以记录风景的美让我震撼不已的。但当我真的拿起相机开始拍摄时,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以后喜欢上了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和生活所产生的联系与风景摄影完全不同,想要让摄影变成是更加突出自己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在白驹过隙一般的快门时间内定格一幅好的相片。当然在定格前你可能花掉了很多的时间来构图或是等待合适的时间,但是当你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形成画面上每一部分所接受到的时间是一致的(约翰·博格),你并无法因为眼神十分重要而让它接受更好的曝光。这和绘画相比看似缺陷却成就了摄影另一面不可多得的优势:在场性。 为了彰显“在场性”的存在,许多的摄影师会通过扫街的形式来捕捉当下正在发生的许多事件,人们的穿着打扮和行路风格,街上的建筑和不同店面的装修, 等待公交和排队买早餐的人们,他们都是在公共空间中最普通的人们,但是他们也是构成一个时代画幅最有力的笔墨,通过记录他们和他们相关的影像,也许能更好 的展示出摄影存在的优势。 然而公共空间中的拍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拍照者和被照对象是矛盾的双方,这种矛盾在拘谨的东方似乎要比西方显得更加明显。 每次想到街拍,最大的阻碍是我拿出相机的那个瞬间:如果在大街上,看见一个拿着相机的男子将镜头对象我而丝毫没有提前说明,我想我的表现会十分不友 好。而同时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如果摄影师和街头的被摄者之间有了预先的交流,那么被摄者的状态会从当下逼迫到另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可能是他人生经验告诉他他应该怎么做的,或者是简单的选择最想表现的一面来展现。而这都不是“在场性”所寻求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的摄影人选择盲拍,而我也是选择盲拍的一位。因为我实在不想让本来难得的瞬间加上更多以前有的或者被教育后的经验所影响。 下面一组照片拍自拉萨: 拉萨街拍-讨论鞋垫的妇女 拉萨街拍-准备买首饰的妇女 拉萨街拍-贴灵符的孩子 很难想象,他们在和我事先交流以后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谈论鞋垫的妇女还会继续这样毫不顾忌的脱下鞋来比划着鞋垫么,准备买首饰的妇女还是继续这么幽默的和店主调侃么,贴着灵符的孩子还会这么自得其乐么? 所以在公共空间中,我选择一种方式,让被摄者和摄影者受到最小的影响,摄影者通常连取景器都不看就拍下了对方,而对方也继续在自己的状态中享受一种自然。 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否合乎某些规矩,但是,面对那些动辄用肖像权的概念来约束街头摄影的人们,生动的街头摄影的故事需要怎么展现呢? 欢迎与田小森@:foreslet@gmail.com继续交流如何在街头把在场的感觉充分传达,你的秘诀是什么?也可以在这个帖子后面留言谈谈你的想法。 超过140个字是一个读者来稿栏目,没有主题限制,只有字数限制——必须超过140字,来稿请寄ofpixcamp@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如何阅读照片 按照惯例,今天要种树。但是早上起来很累啊,眼睛都睁不开,半梦半醒中看了一些文章。不过,倒是有几篇很有趣的文章让我振奋了一下,灵机一动,干脆就借着这棵消息树上的几片叶子,继续探讨一下周末提出的“阅读照片”的问题,不过,因为是信息快读,所以必然不深刻,点到为止吧。 1,《纽约时报》上的“摄影秀”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爱读美国几个透过影像谈“政治”的博客(BAG,Prison,Politics, Theory & Photography),当然,那些特别“美国政治”的文章以及长篇大论我其实看不懂,而且也不太感冒,就是赶上稍微偏社会议题浅显一些的,看起来则非常带劲儿。 比如这两日海地地震一周年,美国媒体又热闹了。《纽约时报》做了一个名为“A Year Later, Haiti Struggles Back”的回顾,看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情绪,所以报道的封面选择了海地舞蹈演员扛着她的义肢大笑的照片就毫不奇怪。 不过BAGNews的Michael Shaw不买帐,他写了一篇文章:《我爱Fabienne Jean的照片,但这正是让我感到担忧的原因》(I Love This Photo of Fabienne Jean. And That’s What Worries Me) Michael在文章中谈到他看到这张照片时候的感觉: “作为一个美国视觉消费者,在长年的熏陶中,我们看照片都有着特定的方式,这张照片不会让我想到它是一张灾难照片或者是一张有关文化事件的报道,而更好似一张时尚摄影的作品,因为它太符合观看时尚照片的范式。 白色的背景布这个元素,是我们在拍摄时尚经常用的道具,而这个身材修长充满吸引力的女人,她的左腿的摆放方式也是一种很优雅的模特的样子,这让我们更容易将之看做一个‘模特’而并非是一个‘市民’。” (…) Read more

上海街头故事

标题是借来的,这是这个名为“shanghai street stories”的英文博客上,唯一一行汉字。 尽管是直译,我却觉得“上海街头故事”比英文原文更富有想象力,甚至充满隐喻。 “上海街头故事”的博客作者叫做Sue Anne Tay, 一个金融机构的研究员,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工作者,我从英文博客danwei上看到她的访谈,三转两转超链接到了她的地盘儿,打开about,里面是这样的一段话: Sue Anne Tay摄影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严酷且快如闪电,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我拍摄并且收集上海的故事,其中有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也有城里外地人的状况,还有对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背后的故事的探索。” 介绍写得稍微有些严肃(也许是我翻译的缘故),她的博客文字和照片则更为细腻,敏感,最新的一篇文章谈到了菜市上的小贩: “季节从夏到冬,他们的衣服一层层地叠加,水果和蔬菜的颜色变成了暖调,但喧闹和嘈杂的声音却一直在持续。” 在接受Shanghai Scrap的采访的时候,Sue将自己的博客定义为双重身份:新闻摄影报道和街头摄影的混合体。 “前者让我去更广泛地接触各种话题,比如老建筑,人的故事和生活方式,而后者则指向一种摄影的风格。新闻摄影需要直面你的拍摄对象,具有某种目的性,相反,在街头摄影工作中,摄影师和被摄对象没有任何互动,而拍摄结果却充满了诗意和动感。比如 Trent Parke, Elliot Ewitt 和 Moriyama Daito这些人的作品,他们不再依赖器材,而更多依靠摄影者个体的想象力。” Trent Parke摄影 我觉得这段话说得很在理,可见sue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很清楚,不过,在我看来,她的“新闻摄影报道”理念的实现更多依赖文字,而街头摄影的敏感则蕴含在照片里。 将母亲的照片做成纹身的滑板青年  Sue Anne (…) Read more

WorkCamp 招募营员

这两天终于把camp10的照片放完了,借着camp10街头摄影的余温,下面要出场的是教室的一个新鲜活动:workcamp PhotoCamp不是一个静止的观片活动,WorkCamp会更热闹。 1416 教室在鼓楼的聚会 Camp这个词在英文里有“野营”的意思,我们一直倡导PhotoCamp的“野性”,希望它要热闹,要嘈杂,要有交流甚至是争论。在PhotoCamp的幻灯播放环节,我们通过交换东西,鼓励大家带自己的名片,邀请图片编辑参与,设置肖像拍摄游戏等各种活动,努力使这里成为一个交流的场所,而不只是观看摄影作品的地方。 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野营”活动再往前推进一步, WorkCamp将是这样一个活动,营员一起学习观看,一起外出拍照,共同参与照片的点评。视觉将是一个纽带,一种观察方式,一种交流的桥梁,并不是目的。 怎样?在这个苍白的冬季里给生活加一些盐。 1416的小石板观片活动 下面就是WorkCamp第一期的主题: 观察城市 本次WorkCamp结合camp10的街头摄影主题,鼓励大家用摄影的方式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倡导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思考,多元切入,将摄影看做表达媒介。 这将是一个收费的活动,600元每人,费用会用于租借场地,也将用来支持ofpix的其他公益活动。 WorkCamp的野营计划表如下: 时间:十一月一个月,集合时间将利用三个周末的时间 地点:北京  奇遇花园咖啡馆 WorkCamp工作进度表: 第一次野营集合  上午: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观察城市的方法》,讲座人 任悦 任悦将根据《诚品》第70期文章《城市方法学》里所提出的6种观察城市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更为深入地观看城市,并一起分享摄影师的作品。 下午  集体外出 用“电车观察法”观察城市 第二次野营集合  上午  讲座和讨论 讲座主题《都市报与城市摄影》,邀请都市报摄影师一起分享他们的照片,探讨都市报和城市摄影之间的关系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