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那些玩命的人!

是否值得用生命去换取一个证言? (一) 《纽约时报》四位在利比亚被政府军羁押的记者或许短暂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好消息是,他们已经被安全释放,发表在《纽约时报》时报网站上的报道,记述了他们被扣押的整个过程: “过了一小会儿,一个士兵过来,让我们趴在地上。我们几个人对这种情景都不陌生。 Lynsey Addario 2004年在伊拉克曾被绑架,Steve2009年在阿富汗遇险。而 Tyler Hicks 的经历则更加数不清了,从车臣一直到苏丹。2002年Anthony曾在背后遇袭,他怀疑是一位以色列士兵朝他开的枪。在这个时刻,我们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会活着。Steve一直努力盯着那即将扣动的扳机。而我们剩下的人则满心都是无力。当你知道一切都要结束的时候,你只会觉得一片空白。 开枪。一位高个士兵用阿拉伯语说。 他旁边的人则摇着头,‘不行’,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些人是美国人’。” 摄影记者Tyler Hicks在采访间隙。四天后他被羁押。 经历这种危难的还有另外一批记者,盖帝图片社的摄影师 Joe Raedle ,法新社摄影记者 Roberto Schmidt,以及一位法新的文字记者,他们在上周末被卡扎菲军队扣押,随后在周三被释放。 (二) 在这个时候推出《砰砰俱乐部》这部电影实在是一个好的时机。 itunes上你可以看这部电影的片花。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2000年出版的自传体图书《 砰砰俱乐部,来自一场被隐匿的战争的快照》( The Bang Bang Club: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如何阅读照片 按照惯例,今天要种树。但是早上起来很累啊,眼睛都睁不开,半梦半醒中看了一些文章。不过,倒是有几篇很有趣的文章让我振奋了一下,灵机一动,干脆就借着这棵消息树上的几片叶子,继续探讨一下周末提出的“阅读照片”的问题,不过,因为是信息快读,所以必然不深刻,点到为止吧。 1,《纽约时报》上的“摄影秀”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爱读美国几个透过影像谈“政治”的博客(BAG,Prison,Politics, Theory & Photography),当然,那些特别“美国政治”的文章以及长篇大论我其实看不懂,而且也不太感冒,就是赶上稍微偏社会议题浅显一些的,看起来则非常带劲儿。 比如这两日海地地震一周年,美国媒体又热闹了。《纽约时报》做了一个名为“A Year Later, Haiti Struggles Back”的回顾,看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情绪,所以报道的封面选择了海地舞蹈演员扛着她的义肢大笑的照片就毫不奇怪。 不过BAGNews的Michael Shaw不买帐,他写了一篇文章:《我爱Fabienne Jean的照片,但这正是让我感到担忧的原因》(I Love This Photo of Fabienne Jean. And That’s What Worries Me) Michael在文章中谈到他看到这张照片时候的感觉: “作为一个美国视觉消费者,在长年的熏陶中,我们看照片都有着特定的方式,这张照片不会让我想到它是一张灾难照片或者是一张有关文化事件的报道,而更好似一张时尚摄影的作品,因为它太符合观看时尚照片的范式。 白色的背景布这个元素,是我们在拍摄时尚经常用的道具,而这个身材修长充满吸引力的女人,她的左腿的摆放方式也是一种很优雅的模特的样子,这让我们更容易将之看做一个‘模特’而并非是一个‘市民’。” (…) Read more

我的ipad媒体生活(1)

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我购置了一台ipad。 每天我都要花一些时间在app商店里徘徊,希望能够撞见一些新鲜玩意儿,我时常溜达的地方是新闻货架。我很好奇,这个被热炒的平台究竟能否成为传统媒体的救星? 到目前为止,我的发现颇有些悲喜交加。今天先说说欢喜的一方面: (1)ipad上的美好生活 我首先盯上《纽约时报》,继而发现,这个ipad版本很中庸,名称叫做《纽约时报编辑精选》,与纽约时报网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内容上更为精简,是免费的。看来,《纽约时报》尚未决定投身乔布斯教会,只是稍微做了一下妥协,他们可能还在纠结网络版的收费问题,更希望建立自己的帝国,而不是依赖第三方平台。 下载法国《解放报》(Liberation)的app,纯属是为了“看热闹”,我心仪这家媒体的照片使用已经很久,但平日很难见到纸质版本,网站则看不到版式的样子。这个app是半免费的,可以隔三差五地下载全套报纸,但要看更多,一个月收费12欧元。 《解放报》的ipad版代表了当下纸质媒体ipad化的另一种形态——以原版报纸页面的方式逼真展现。对于《解放报》这种设计得非常漂亮的报纸来说,此种方式干净利落,保持了原汁原味。 作为美国最具活力的报纸,《今日美国》(USA Today)在这一轮报纸新媒体运动中,自然不会落伍。我很喜欢他们的app,如同这家报纸的平面设计,里面也有很多小花招,比如,可以滑动屏幕上端的导航条,从资讯叠跳转到生活方式叠,页面左边的每日图片精选,读者调查也都很有趣。整个设计非常紧凑。《今日美国》的设计可以说是深度ipad化平面媒体的代表。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也都是在ipad版本上狠下功夫的报纸。 平面媒体的切入ipad的另一种方式是以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为代表,他们设计了Eyewitness这个app,与佳能合作集纳每日优秀照片,有些类似波士顿大照片栏目,但没有任何主题,只是精彩好看。ipad的确是一个很棒的浏览照片的平台,这个app一度成为我向朋友展示ipad可以当作摄影师随身电子作品集功能的最佳说服工具。通过这样一个小家伙,《卫报》在其中收获了品牌效应,这也可以成为下一步进军ipad的试金石。 提到品牌,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谈到目前在互联网上,媒体品牌效应被“离散”的问题。当网络读者以各种方式转载、分享媒体文章的时候,这些文章逐渐游离了原有的根基,成为一个“孤儿”,但对于读者来说,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在乎这个孩子是谁的。这使得那些依赖品牌效应获得忠实受众的媒体,失去了这一优势。而ipad仿佛是你家沙发前的茶几,上面摆放着名称鲜明的各种报刊杂志,每一次拇指按下去就是对这个媒体品牌的一次强调。 最后,华丽丽地亮相的就是《美国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真正的ipad版本的杂志,相比较沉闷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它实在太棒了。 这个app收费4.99美金,我下载了免费的样刊之后就对收费版蠢蠢欲动,只是因为我对体育方面的内容实在不感兴趣,所以才作罢。《体育画报》在平板电脑平台上的实验早就名声在外,之前那段著名的视频花哨地有些科幻。坦白说,当初我觉得那些演示只是一个概念,直到它落地于ipad之后,我才很惊喜地发现,或许这就是ipad为何可以拯救平面媒体的理由。1,仍然保留了杂志阅读的页面感觉,2,结合了网络的特点。可以分享,评论,超链接阅读。3,非常好的“触摸功能”,使得ipad概念里的实体感+科技感的结合发挥得更为精彩。4,我最为看重的——非常视觉化!图片故事,照片影廊,视频,互动图表都巧妙地隐藏在读者的每一次触摸后面,毫无疑问,这将给视觉工作者带来更多机会。 horse同学比我早一步拿到ipad,他的推销用语是:这是视觉工作者的福音。 但是(又是但是)中国媒体在ipad上的表现如何呢?明天接着说,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叫做:《在ipad上你也别想过得美》

我有钱

中餐馆饭后赠送的幸运饼干,里面的幸运纸条,通常都没有任何惊喜,唯有一次是例外,那个条条现在在我的钱包,上面写着:“我有钱, wo you qian”。我试图把它送给一个家伙,后来觉得不妥,还是自己个儿留着。 我有钱!——令人心惊胆寒的一句发言,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经济危机时刻,这样一句话说出,该是多么的豪情万丈。 一, 最近接连看到几条“有钱”的消息。《金融时报》就要出版一本新的杂志,这本将于十月上市的季刊名字就叫做《有钱》(wealth,请 原谅我翻译成这样一个恶俗的名字,权当我有着仇富的心态),这本杂志的目标读者是家产在一百六十五万美元以上的有钱人,涉及的话题是投资理财,富豪们的财 富游戏显然并非我等所能想象,比如投资威士忌,艺术,手表,等等。 有人拿最近刚刚倒下的另一本给有钱人看的杂志《Portfolio》来质疑这样一本新的有钱杂志的诞生,但另一个事实是,当年《财富》(fortune)出版的年月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越是危机,越能激发人们对财富的梦想? 二, 另一个有钱的故事也许给当下不景气的新闻报道注入一些兴奋剂,一家非盈利机构和纽约时报联合推出了一个关于新奥尔良飓风的深度调查报道,回顾了当时城中医疗中心的医生们在危机时刻的尴尬选择,医生为危重病人实施安乐死,如今面临谋杀的指控。这则报道动用的经费是四十万美元。 四十万,这个有些骇人的数字与这个有些骇人的长篇报道——网络上的故事长达18页,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钱的关心,仍然超过了对这个调查性报道本身的关注。 我好奇并且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大成本制作,照片部分只是请了玛格南的Paolo Pellegrin,却没有弄个带动态和声响的多媒体。 三, 我想把那个“有钱的纸条”送人,没有任何坏心眼。我脑海里始终停留着那样一幕,在地铁里看到的,一个刚刚得到新玩具的孩子,不断摩挲着自己的礼物,后来他轻轻摇了摇父亲的膝盖,他们没有说任何话,就是那么对视一笑。 财富可以成就梦想,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有钱没有什么不好,就是不要太有钱,更不要为了钱过活。(切,切,又得出了这么个结论。)

周末话题:苦难还是艺术?

“Emilio Morenatti的照片《蚊帐下熟睡的小孩》是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马格南的摄影师Dennis Stock在五月26号的《Lens》里对这张照片做出了回应。 一位自称是Phil的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难道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苦难中去创作艺术么?” 摄影人之间一场有关人类苦难摄影和艺术本性的争论就此展开了。Lens的编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摄影界人士加入这场讨论中来,因为这是一个深远而又不可穷尽的命题。1416的联合翻译小组:Bo,丽君,一辉,Tiffany,逆光给大家翻译了这个帖子,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看法,也欢迎留言。 Dennis Stock 下面是Dennis Stock 本人对 Phil 的回应 “首先”他说道“在那张精彩的照片里我没有看见痛苦的小孩,我只看见了‘天堂般的瞬间’。摄影师总是想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我一直强调说,当内容和技艺完美结合的时候,报道就很容易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的照片是二维的而且是被压缩的,必须超越这些限制才可能取得成功。Emilio正是这样做的,如果我拍到了那样的瞬间,我会非常骄傲。” Stock先生后来还补充(加到了博客的评论里):“摄影师的目标就是做到强有力的视觉陈述。如果拍摄对象是在苦难的环境中,最可取的做法就是用尽你的浑身解数去记录。我们摄影师就应该真实、透明的去报道,不管这算不算艺术。 Mary Panzer 潘泽尔女士(Ms. Panzer)是位策展人和众多摄影图书的作者。她与Christian Caujolle合作的《事如其实》(Things as They Are)2006年由光圈基金会出版。潘泽尔在这个讨论中写到: “Phil问,用相机把苦难中的孩子变成所谓‘艺术’,这种事对吗?(一些博物馆的收藏展中显示绘画和雕塑几百年来其实都是这么做的)Dennis Stock说照片要有强有力的视觉陈述,以实现信息的传达,但Emilio Morenatti的美丽照片是否真的把意思说清楚了?这种所谓“纯艺术”的照片是否在剥削被摄对象并欺骗了观者?如果是的话,代价何在?又是谁要为此付出代价?” “没有图片说明,这个可爱照片中的贫民窟中的沉睡着的孩子似乎无需说明。Phil的意思是说,应该有一张更值得接受或者说更道德的照片让我们认识到这里的苦难。但是,照片本身能做什么呢。每张照片都需要用文字来阐释照片自身无法说明的问题和信息。没有说明,所有照片都不能负责任地报道那些恶劣的话题。没有说明,即使是那些刺目的影像也会是个谜。” “Dennis Stock暗示说没有标题的照片更值得观看,而且更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按照他的逻辑,你最终就会走进纽约的切尔西画廊区,那里已经有不少没有说明的新闻摄影作品在被欣赏并出售了。那显然是摄影师、画廊主、策展人乃至收藏家的另一个合谋。” Michele McNally (…) Read more

报纸网络版的设计工作,纽约时报设计总监答问

《纽约时报》的读者互动栏目“Talk to the Newsroom”试图在编辑部和读者之间建立桥梁,让自己的编辑和记者轮流主持,专门回答读者的提问。最近当家主持的是时报网站的设计总监Khoi Vinh。为一个媒体的网络版做设计应该是怎样一份工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以下是部分问答: 1,    如何把一份纸质的报纸转换成网络版? 答:如果说纽约时报网络版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资讯丰富有用的网站,其根本在于我们并不是把读者在印刷版上能够获知的信息原样转换到网络上去。 我们更希望充分利用媒介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印刷版上的优势在网络版上也得以实现。 因此,我们非常关注读者如何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这就是说不仅关注文章内容的呈现,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比如他们可能会快速扫射页面而不是勤奋地从上到下乖乖地阅读,他们会先看哪一部分,最后看什么,他们在一次一次访问这个网站的时候希望哪些信息会不断更新,他们的阅读遵循怎样的视觉线索,哪些设计对于他们仅仅是视觉的累赘? 有很多这样的因素,我们在不断地对之进行衡量。事实是我们和其他一些新闻网站还有些不同,我们要保持这份成立150年的报纸的品牌效应。我们可能和印刷版的美术设计面对不同的问题。但总的原则是,我们要尝试利用技术,使其符合纽约时报的视觉标准。 2,    网站的设计总监的工作是怎样的? 当人们把“设计”和“纽约时报网站”这两个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互动图表、多媒体图片故事,等等这些我的同事和图表多媒体组成员的作品。我们这个团队当然会他们合作,提供支持,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核心工作。如果把这些人看做是对信息内容的一种设计,将之视觉化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则是为这些视觉化的内容提供一个总的视觉框架。我们创作的是整个网站内容的一个内在的表现平台。 我们的网站的架构是在不断地改动过程中,不断对网站的各个版块的架构进行改动,增加各种工具帮助读者阅读,除去那些给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的设计。 作为设计总监,我的工作就是对以上这些设计方面的变革进行督导和推动。这些革新有的非常快且迅速,有的则要持续几个月。我们有这样几个团队共同合作展开工作: 信息建构组(负责组织特写版块以及信息的更新,保证读者可以和这些信息形成互动) 设计技术组(利用Html,css,javascript,flash等等工具将设计的需要从技术方面实现) 视觉设计组(负责整个网站的视觉感受,包括版式、字体字号、色彩等等) 所有这些小组,总的工作就是要强调“用户体验”。 我并不需要亲自去动手做一些事情,通常情况下我要不就是和设计团队讨论我们目前的设计工作,要不就是在会议室里开会,商讨最近要开展的设计方面的改变,以及如何实现。其实我作为一个设计总监的工作并不是去做一个伟大的设计,而更是去创造和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伟大的设计能够得以实现。

请注意收听“敌台”

不可能有一份汉语版本的纽约时报,但是在网络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纽约时报》网络版干了一件极富想象力的举动,将其一篇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特别报道搞成普通话朗读版本供网友下载,对于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来说,这也许是他们切入研究互联网威力的一个极佳的案例。 点击这里,你兴许产生一种收听敌台的感觉,这篇名叫“As China Roars, Pollution Reaches Deadly Extremes ”的特稿,是纽约时报着手开始的关于中国的系列特稿之一,整篇文章配合有audio Slide show(带声音的幻灯片展示),video(视频)以及Interactive Graphic(互动地图),乃大手笔制作,加之这又是美国人关注的话题,所以目前在时报最受欢迎的文章中排名老三。 配合文章的照片作者是纽约时报自己的摄影师Chang W  Lee,是一个韩国人,派这样一个有着东方面孔的摄影师来中国,估计纽约时报也希望能够“鱼目混珠”更加深入的报道这个话题。

一周一周

一门生意 摄影助理——在商业摄影领域,年轻人的起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从摄影助理到摄影师成功转型,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在摄助的行当里混。这里有个摄影助理网站很实用,专门从事上通下达,帮助摄影师和摄影助理牵线搭桥,我看了看他们的摄影助理资料库,如同征婚一样,一个个摄影助理都在货架待选,我对他们都拿什么吸引客户非常感兴趣,发现结果如下: 1, 助理时间——有的都干了6年了 2, 驾照、护照 3, 语言(最好会八国语言,嘿嘿) 4, 熟悉的器材种类 5, 在哪个领域内有专长 6, 是否参加过专门的数字技术培训班(国外这种班特多) 这就是一个针对摄影助理的数字技术培训班,时间是2天,收费525美元 一张报纸 传统媒体都让网站给逼成这样了——纽约时报最近出了一个专门为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软件,姑且叫做纽约时报阅读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因为它成功地实现了报纸在网络上的虚拟转型,虽然刚刚推出还没有见到更多反响,但是我自己个人觉得这个阅读器让我们保留了浏览印刷媒体的经验,同时也适应了数字化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 新的浏览器将给读者带来如下体验 1。阅读时只需要几个键就实现上下翻页 2。可以调整字体大小,做记号或者发给自己的朋友看 3。可以离线阅读随时观看 4。照片用幻灯片的方法展示,同时还可以通过照片链接到相关文字 5。随时可以打印输出,软件自动调整页面,让你轻松打印网络版 6。可以检索 7。软件装上之后点击就可以运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