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革命

很好—— 从Lensculture上看到的消息,国际先驱导报头版对伊朗国内的抗议进行报道,刊登了大量照片,照片的署名是:“The Jpeg Revolution” 很不好—— 知名艺术家Edgar Martins为纽约时报拍摄了一组照片,文字说明中声称 ,所有照片都没有经过Photoshop修改,但是却被读者逮个正着。现在终于等到这位摄影师本人出来解释。他写了一篇非常高深莫测的发言,其中还引用了不少哲学谈话。不仅仅我看不懂,据说耶鲁毕业的MFA都不明白,核心思想大概就是:世界没有真实可言,摄影也无真相。 发表在纽约时报LENS博客上的这番艺术家的辩解,其后面的评论是我见过的最为一边倒的评论。在读者看来,撒谎是个道德问题,而不是艺术理念的问题,这位摄影师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致歉。 话说回来,用photoshop有什么丢人的么?为何这位艺术家一直掩盖自己钟爱photoshop的事实? 在摄人絮语上的这篇博客值得对照一读:LENS的另一篇博客上,所发表的照片为了强调珍贵,标注着:With Film(胶片拍摄) 这些呢,根据Busoni的观点就是:介质崇拜。崇拜介质,证明除了介质其内容本身乏善可陈。 很好?很不好?—— 这个叫做“augmented reality”(扩增实境)的新玩意儿,现在看来玄虚,但是已经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用通俗语言描述这个科技手段,按照Fred Ritchin的话就是给每一张照片上都加一个维基百科。 你把手机对着某人,这个某人的脸上身上就飘来各种各样的信息说明:他的facebook,他的youtube,他的喜好,他的“使用说明” Fred说,以前人们管傻瓜相机叫做Point and shoot(对准就拍),以后恐怕shoot这个步骤将会省略,剩下的就只是point。也就是说,从前我们还有兴致将照片打印出来,后来我们的兴趣就是将之数字化保存,再以后,我们的兴趣将仅仅是看看,因为你打算保存什么呢?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图像化和虚拟化了,且就放在你手边的位置。

周一消息树

1,supersize world 爱吃麦当劳的小朋友应该去看这个纪录片,《supersize me》,那哥们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吃了一个月的麦当劳。结果呢?如同麦当劳的超大号套餐一样,他也变成超大尺寸的不健康人士了。 纪录片里提到,所谓超大套餐是这些快餐店的诡计,你的胃口根本用不着超大,而他们只是希望用大号,大大号套餐勾起你的消费欲望,掏空你的钱包罢了。 如今,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也在开始用超大尺寸蛊惑你的眼睛。 以刊载趣闻信息著名的波音波音(Boing Boing)的视频栏目,近日将视频播放界面加大,打开页面是几乎占满整个电脑屏幕的视频窗口,这一思路,颇有些类似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栏目,后者自推出以后,广受好评。国内有不少网站也有高精度大图展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速度比波士顿慢很多。 互联网的广告也不甘心蜗居页面一角,也在超大化。七月份,在线出版联盟组织指出,已经有37家在线媒体,包括纽约时报,新闻集团,华尔街时报以及时代华纳,cnn开始出售超大广告。 超大广告是什么概念?以前的网络广告就好像路边电线杆上的启示,而超大广告就是巨型广告牌。 看起来,争夺眼球的战争已经在网络上愈演愈烈。 2,TV is  dead?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不禁止一项新的数字录像系统(DVR: digital video recording system )在美国的研发和推行。这意味着观众将更容易跳过商业广告欣赏自己喜欢的节目。 这项最新的技术允许电视观众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存储在有线服务商那里,用户只需要简单登陆即可操作,而不像以往还要存储在自己家庭里的DVR系统里,过程更加简单。 有分析家认为,这意味着有线电视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也有人认为,这也意味着电视的末日即将来到。因为电视主要是被广告驱动的,而这项技术却让观者可以逃离广告。 未来的电视会如何发展?Adobe公司展示了 Flash技术在电视上的运用。这个我不在行,但是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超大个的电脑终端。从事新闻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研究的Dj Clark认为,对于现阶段的摄影记者的新媒体作品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另一位学者 Fred Ritchin则提出另一个思路,能否按照有线电视的收费思路来拯救报纸。电视收视系统中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而收费则意味着有更多和更优质的节目与服务,他指出 “这套思路仍然没有在网络上推行,但是也许能够帮助专业新闻学生存下去。总要有人为之支付费用,当然也要有一些免费却同样优质的新闻存在。 (…) Read more

VIBE杂志倒闭,原因如下

今天,又一家美国媒体消失:1993年创刊的音乐杂志VIBE。 其CEO在给员工的信件中解释倒闭原因(来源:PDN): 1,资本市场坍塌严重影响杂志的投资,资不抵债 2,平面媒体广告投放大幅下降,尤其是汽车、时尚等杂志以往前十位广告投放商全面撤退,加上音乐行业不景气,以及发行量不佳,困难重重。 3,杂志的网络营销已经略有起色,但经济衰退猛烈,纸媒入不敷出,已经无法支撑下去。 更新:这杂志的创始人打算把它买回来,但是让其起死回生的方法是变成网络版,他说;这年头,印刷媒体等等已经完蛋了。(print and all that stuff is over)消息来自这里

这些戏谑报纸的坏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刚刚开始主宰世界的时候,就有流言说报纸即将灭亡。《今日美国》这份报纸横空出世,全彩色,短新闻,图表化,出版人最为得意的是报纸的头版设计——它放在自动售报箱里,就如同一个正在播放新闻的电视屏幕。 纽约街头的售报箱。很是孤独。 现在,又到了新一轮唱衰报纸的时候了。报纸还没有灭亡,不少人就开始为它们掘墓。一些坏家伙们开始打自动售报箱的主意了,其基本思路是,没有报纸之后,也不能让其浪费: 做成烧烤架 做成电视柜(天呢,太残忍了) 做成鱼缸(请注意,充分利用了投币孔,可以投鱼食) 做成电脑主机 还有一个坏家伙,做了这么个东西: 这是一个带拉链的口袋,把你的mac装进去之后,夹在胳膊下面,就如同夹着一份报纸(很古典是吧。)发明者正在网上卖这个口袋,还有多种报纸可以选择。

周一消息树

上周连续看到几份调查报告,干脆汇总一下。 1. “读”纸媒,“看”网络 纽约一家公共关系公司对316名年龄在12到72岁的受众展开了调查,发现尽管纸媒唱衰的论调越来越响亮,但是受众的阅读习惯似乎仍然很保守,调查结果如下: 1,80%的人仍旧订阅杂志,83%的人认为日报的存存在仍然非常重要。 2,尽管受众也趋向网络阅读,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新闻更适合纸媒体,45%的人认为报刊杂志在10年内仍然会存在,但是同样也有40%的人则持怀疑态度。 3, 60%的人认为从博客上获得的信息是不可信的。 4,30%的人认为那些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网络是他们获知最新消息的主要来源,66%的人认为这些是他们当日的信息来源。 5,只有18%的人认为报纸是他们阅读新闻的第一站,但是55%的人仍然每天都会阅读报纸,53%的人还在订阅报纸。 6,当读者寻求休闲娱乐,杂志和网站则是他们的主要媒介。但只有7%的人会在网络上看他们喜欢的杂志。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了传统媒体的忠实拥趸仍然存在,受众仍然相信其对信息的权威解读地位,但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有人认为纸媒要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让纸媒成为读者去网络上进一步展开搜索的信息导航。 2.你不是一个人 美国摄影师在抱怨日子难过的时候,会从美国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找到一些“安慰”,和他们境遇相同的艺术家大有人在。调查报告显示: 1,艺术家的失业率是其他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的两倍, 2008年第四季度已经达到6%,一共有大概接近13万人没有工作。 2, 艺术家的失业率可能会逐渐攀高,因为相关职位也呈减少趋势,美国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就业岗位增加了八十万个,但是艺术类的工作却缩水了七万四千个。 3, 所有类型的艺术岗位的失业率都在增加,失业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表演艺术家(8.4%),纯艺术家、艺术指导、动画师(7.1%)作家(6.6%)摄影师(6%) 4,一般来说就业岗位的糟糕状态可能要比经济的恢复要缓慢和滞后,2001年美国经济危机,直到两年后经济开始恢复的时候,艺术家的失业率才达到其最高峰(6.1%)。 3.照片买手的消费习惯 Photoshelter推出的这份2009年照片买手网站浏览习惯调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介绍,今天正好接着这个机会说一下。这份调查一共涉及到581名调查对象,来自全球各地,领域包含杂志、图书出版、广告等。 调查围绕着买手们对图片网站的偏好展开,结果如下: 1,77%的人不会去看摄影师网站的幻灯片自动展示,96%的人如果发现要先看一段介绍才能进入主页面,则心情会大大不爽。如果网站超过10秒钟才能下载,50%的人会放弃。如果超过15秒,你会失去71%的读者。 (…) Read more

如何拯救报纸

如果有一天,你打开1416教室,发现一个小小的按钮,上面写着“收费进入”,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骂娘。《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如何拯救报纸》作者Walter Isaacson的女儿将这些试图对互联网上的免费音乐、新闻、视频收费的人称之为“恶人”。 比尔盖茨当过恶人,1976年他给那些未经授权而使用Altair Basic语言的爱好者写信,他说:“你们所做的实际是阻止更好的软件的诞生。。。。有哪个人会倾心去做‘专业’工作,自己却一无所得?” 网络读者们一定会举出各种例子反驳盖茨,比如1416(但愿这里还能归为专业工作。)还有大量不断涌现的免费资讯共享网站、博客,仿佛浩瀚的互联网永远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我们这些职业博客写手是否想过让自己的付出有所得?是否偷偷计算过如果每位读者捐资一毛钱,是不是就可以真的以撰写博客聊以余生?但是,这不过是梦中偷着乐罢了,在当下的情景中,大部分免费的网站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就是广告。 当下报纸遭遇到的危机,其实并不是新闻的危机,《如何拯救报纸》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文章中谈到,现在其实是一个新闻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年轻一代也对资讯充满了渴求,而问题就在于,专业工作者所提供的严肃、优质的新闻需要成本,而读者会花20块向电信运营商购买短信套餐,却绝对不会花钱在网上订购一份报纸。这最终使得几个世纪以来的媒介运营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的收入来自零售、订阅和广告,而现代媒体却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广告。 作为读者你自可以耸耸肩,那就靠广告好了,但是当媒体发展依赖广告而不是读者,这是一条很危险的道路。打个比方,我不会写得罪佳能的文章了,因为是佳能支持我,而不是你们。 最近接触了一位纽约时报的顾问,在帮助时报解决经营问题,他提到,传统媒体向网络过渡,最困难的并非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变,实际上,这方面的问题,美国报界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最为棘手的是经营模式上的转变。报纸如何通过网络盈利?至今仍然没有好的答案。 所以,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寒风袭来,读者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工作者离开新闻岗位。好吧,我们可以不在乎他们的告别,那么,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期待公民新闻记者替代职业人士?这其实就是盖茨1976年提出的问题, 有哪个人会倾心去做‘专业’工作,自己却一无所得? Walter Isaacson在文章中提出的建议仍然是提倡收费,但是应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更为便捷的收费系统,或者推行某种电子货币,而且通过让读者付费而建立起一种类似“表决系统”,由读者决定哪些内容他们需要,从而使之留存下来。但愿,这真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一直在拿1416做比方,各位不要惊慌,比方而已,我可没有收费的想法,于我而言,收获的是与你们的沟通和交流,甚至是一种骄傲,让我迸发出更多的灵光。这是维持我写作的动力。因此,当春节期间博客一片萧条的时候,真的很让我沮丧。 但是,我最近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真的从互联网获得了很多知识(或者说信息)么?你们浏览1416教室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 平均每人页面浏览时间不到一分钟。 要知道,每天从浏览新闻到撰写成文章,我花在这个博客的时间至少是两个小时。你们用一分钟就能得到我两个小时的收获么? 这个时代真的让人抓狂。 我时常想到《娱乐至死》这本书,想到我去过的那些小城镇的网吧,人们在闪亮的电脑屏幕前呆坐,qq的头像闪亮。该如何“赞美”这个时代,还是等待着有一天世界轰然倒坍。 你有多久没有阅读,没有写作?希望你们也去整一个“1416”,这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周一消息树

杂货铺 美国摄影界关心什么 Pdn在线总结出2008年网站点击率最高的40篇文章,这个统计多少说明美国摄影界人士都在关心什么。不过,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关于美国大选摄影报道的相关新闻、丑闻,占据了主要,其次就是一些新器材的消息,比如著名的5DmarkII的视频,先锋器材RED,还有苹果的Mcbook,排名前十位的消息中还有最早展开在网络上帮助摄影师托管和销售照片的Digital Raildroad的倒闭。 Digital Raildroad的出现曾令我欢欣鼓舞,它的关张实在让人唏嘘。Pdn在文章开端说了一段话,充分体现了摄影领域这一年所经历的凄风冷雨: 2008年,几乎所有Pdn涉及的领域,都在衰退。这一年在新闻图片巨头Getty的出售的消息中开始,随后几个月便不断传来图片库、报纸、杂志、纯艺术、广告领域的坏消息。也许只有网络上的免费信息在蓬勃发展——而这个正增长,却一直都在威胁图片的版权。 洛杉矶时报网站的秘诀 说到互联网的发展,洛杉矶时报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报纸网络版的收入目前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编辑部人员开支的需要。这个听起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消息,却让他们的编辑备感振奋,Russ Stanton谈到:“五年前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个现实,但是它真的发生了。” 业界人士估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其他网站的财政收入可能也达到了同样的状况。 LA Times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们的编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博客——由各个方面的专家撰写的博客,已经在网络上颇有名气,此外报社接近一半的编辑部人员(约300名)都在为博客内容贡献力量,博客的点击量占总点击量的16% 2, 人才——不但引进了一些专门研究互动信息的专家,报社员工也都开始把注意力投放在网络上。 3, 重心——报社愈发注重网络版建设,他们将网络的更新时间放在早晨7点钟,其他报纸则在中午才更新。 4, 教育——培养员工朝向网络转型,比如将摄影记者培养成能够拍摄视频的多媒体记者,总共开课将近40门。LA Times受欢迎的培训还有: 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相关程序的使用 如何撰写网络新闻的标题 如何拍摄和编辑视频 360度全景故事的拍摄和编辑 裸身总统 狗仔队通讯社The Bauer-Griffin网站几乎被点击至瘫痪,原因是他们得到了一张奥巴马在夏威夷裸身的照片。 通讯社负责人拒绝透露照片拍摄者的姓名,说是当地一位居民在公共海滩上,200英尺之外的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的。 有人将这张照片和海滩上全副武装的警卫队的照片并置,可见狗仔队之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Alec soth 的网络忧郁症 (…) Read more

新闻摄影的未来

布展的事儿,先暂停一下。明天开始介绍我在平遥做的另一个展览的故事,题目叫做“7个70年代的年轻人”,吼吼,这个展览之前很少提到,不过也有很多故事想和大家分享。 常看1416的朋友不知道是否记得David Lesson,去年的这个时候,这家伙鼓吹未来的摄影记者都是拿着高清摄像机拍照,视频提供给网络,截图用于报纸,很多业内同行都说他是疯子。(大卫的宣言,这里,这里) David Lesson当时可能不会想到,有更加让他省心的方法解决他所面对的麻烦,尼康D90和佳能Eos5d MarkII的登场似乎没有预想到的那样轰动,大概是之前的各种铺垫已经让摄影记者们预感到它们的到来。 北京奥运会时火了一把的摄影师vincent  laforet最近又成了热点,他成为佳能钦点试用Eos5d MarkII的人选。我点开他拍摄的样片,大失所望。在72小时内,他拿着EOS MarkII证明了摄影记者完全能够胜任拍摄视频的工作,只是,这个三流的高清MTV作品,如果它真的开启了摄影领域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开始是多么的乏味和无聊,且充满了商业气息。 摄影领域两个巨头尼康和佳能,已经从胶片转向数字,现在又开始把静态和动态融合在一起,但鬼知道这个产品是不是也只是过渡,朝代的更迭越来越快了。David Lesson曾说过:“当我拿着HDV在听众面前宣布: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未来。不难想象,你们都会把我当作疯子。”现在,恐怕没有人质疑他的预言吧。 在平遥很遗憾没有听东早常河关于流媒体的演讲,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了,国内摄影领域才刚刚破冰,但我们总是这样,一旦开始便排山倒海,过去的痕迹将完全消失。 是时候讨论新闻摄影的未来了,继90年代,对新闻摄影的死亡很是热烈地研讨之后,现在又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大连那边的MA课程请来几个大佬,比如Brain Storm和Dirck Halstead开了专门的研讨会,课程的负责人DJ Clark很是贴心,把研讨的全过程制作成视频供大家下载,点击这里,开始了解——新闻摄影的未来。

头版头条

要是你一大早起来看到北京某报网络版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李宁有可能吊钢丝点火炬”,你是不是会被气得背过气去。哦,可能你不会,因为除了我,还有几个人会点开那些只是一个姿态,一种摆设的某某报网络版呢? 这一点,国内媒体完全落后于国外,大概是因为美国没有新浪、搜狐和网易。从昨天晚上奥运开幕的时候起,国外各大报纸的网络版就已经在实时更新奥运的新闻报道了,几乎每家媒体都有专门的奥运板块,记者用写博客的方法实时播报。纽约时报动作最快,三两分钟就添一张新照片。到了今天早上,各大报社开幕式精彩图片的集纳就已经出炉了。 早上起来,我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看看世界各著名摄影大腕们的成绩,发现getty图片社就是厉害,竟然还在长城上布置了摄影机位。除此以外,体育画报摄影师的图片也很有看头,确实是技艺精湛,在时代周刊的网站上可以看。 这张照片拍得很有新闻眼,体育画报拍的,别家有人拍吗?Al Tielemans摄 大型活动不好拍,摄影师活动受到局限,画面难有空间感,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变换,虽然看着好看,但是却挺难拍到具有魔幻色彩的新鲜图片,无非是一些漂亮的大场面,这个时候精致就是各个摄影师比拼的重点了。就拿点火炬来说,场面好,但是拍出来就不好看,光线、背景都挺难把握。我不怀好意地把几家媒体拍的点火照片都凑到一起,你可以瞧瞧: 烟花的照片虽然好看,但是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getty的Andrew Wong 拍了这么一个画面,却让人心中五味杂陈。

周一消息树

灾难,只是故事的一半 “灾难过后”项目(The Aftermath Project)是一个公益组织,专门资助摄影师对战争、冲突给人类带来的恶果进行深入报道。每年将有一位摄影师得到它的资金支持,完成自己的摄影项目。在它的网页醒目位置有一句话:“战争,只是故事的一半”。这个组织希望通过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持续的伤害的展示,来阻止战争的发生。今年获得此基金支持的摄影师是Kathryn Cook 的摄影项目:抵抗之记忆:土耳其和亚美尼亚种族仇杀(Memory Denied: Turkey and the Armenian Genocide)。最近这个基金也将去年的获奖者编辑成一本同名画册出版。 Aftermath关注的是人祸,而面对当下这场天灾,我们也看到的仅仅是故事的一半。难以想象,稍微平复之后那些幸存者的生活该如何继续。新奥尔良水灾过后,美国有两本主题都是关于灾难之后的画册,风格也极其相似,一本是Robert Polidori的After the Flood。另一本是Chris Jordan的作品 In Katrina’s Wake: Portraits of Loss from an Unnatural Disaster。 Robert Polidori的After the (…) Read more

美国报业发展快报

本周一,对Tampa论坛报业集团的1326名员工来说,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集团宣布将通过买断的方式裁员50%,裁员对象包括卡帕论坛报、电视台以及下属的一些小报纸的员工。即使员工不接受买断,也将通过解聘的方式实现裁员目的。 另一家报社San Jose Mercury News的设计师Martin Gee心怀悲伤地记录下了经过几轮裁员之后报社的悲惨情境,空荡荡的编辑部,残留的痕迹——他写道:“最后一轮裁员深深地伤害了我。”在其中一张被扯去名牌挡板照片旁,文字说明是:Rich Ramirez在裁员之后自杀了。 据ASNE统计,过去一年,美国编辑部人员的数目已经下降4.4%,是过去30年以来最大的降幅。仅2007年11月一个月,就有305人被迫从编辑岗位上离开。 在这种血雨腥风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在编辑部里留下来? Tampa论坛是较早展开媒介融合实验的报业集团,他们的平面媒体、电视台以及网络都整合在一起运作,这次裁员并没有看到他们网络媒体的人员被裁掉。 Erica Smith原本是报纸里的一个记者,但是她学习多媒体技术,目前已经将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了多媒体设计师,为网络制作多媒体图示,访问她的个人博客可以看到她制作的美国报社裁员图示。 悲伤的Martin Gee能够留下来,也许正因为他有很好的视觉表达能力——要知道网络媒体就是视觉化的媒介。 网络似乎在吞噬着我们,更多伟大的器材的发明,似乎让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强势,近日在lightstalkers上一位摄影师分享了一个新设备,他说这家伙可能会让未来的多媒体记者工作更为便利。这就是RED公司推出的3K SCARLET摄像机,非常小巧,甚至可以放在口袋里,分辨率达到3000万像素,远远超过高清摄像机,这款机器在2009年推出,价格在3000美元以下。RED生产的摄像机有的还可以通过适配器使用佳能和尼康的镜头。 美国传媒的现在未必是中国的未来,但是转念想想我们每天都从哪里获得资讯,都混迹在哪个地方,暴风雨迟早也会来的。

周一消息树

没有报纸的日子。。。 一位报纸读者的离开 上周我们新闻学院的研究生英语面试,挑最简单的问题问:“你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本来就因为需要转换成洋文语境而感到焦虑,这个孩子瞪大了眼睛,非常艰难地蹦出了几个单词:我——不看——报纸。 各位在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朋友们,你们还读报么? 一位美国读者宣布停止订阅地方报纸,这也许不应该算一件大事,但是这位美国读者的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他是一位51岁的男性,对报纸的忠诚度应该远远超出那些80后在网络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事实上这个家庭已经多次讨论过停止订报的事情,但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让他们对纸质报纸难以割舍,太太喜欢在早餐的餐桌上捧着报纸看的感觉让这个决定一再拖后。另一方面,这位美国读者是一位媒体的专栏作家,也有过传统媒体的从业经验,对报纸感情深厚,因此做出这项决定甚至让他有负疚感。但是,这位先生还是最终作出了离开传统纸质报纸的决定,他提到,比起自己研究新媒体的同行来说,他已经落伍了,但是较之身边的一些当地居民,他还算先锋人物。在新专栏文章里,他非常仔细地分析了自己告别的原因,一方面传统纸质媒体提供的一切内容,从女儿喜欢的卡通画,到全家都关心的天气,股票、体育、当地新闻等等,都能够免费从网上获得,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得传统媒体没有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信息都为我所需,尽在掌握的感觉,因此他希望传统媒体可以进入报纸2.0的时代,不要把自己看作封闭的信息提供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开放的,不仅仅提供信息,而且能够中转信息,为本地读者服务的一个互联网平台(local information and connection utilities)。 一位报社摄影记者的离开 女摄影记者Heather S. Hughes失眠了,她终于作出了离开报纸,开创自己事业的决定,这个决定如此艰难,在五年来她所供职的报纸已经有过六轮裁员,她一直是幸存者,可见她的工作很出色,她仍旧深爱这项工作,似乎仍然有很多故事在召唤她。 但是现实让她失望,报社不断紧缩的财政,让深入的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少见,甚至很多深度报道的记者都被裁掉了,还有那些资深的记者,他们的薪水过高也导致报社将他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渴望工作而无所求的生力军,随之带来的就是整体报道水平的下降。 Heather S. Hughes对这种动荡的生活感到恐惧,她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做一名婚纱 婚礼摄影师,一方面这项工作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她可以有一些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爱的深度摄影报道。她给那些也试图离开报社开创自己事业的摄影记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先做一些具体的尝试。她在报社工作期间就开始利用周末的时间帮助朋友拍婚纱照,非常辛苦但是打下了基础。 第二, 确定自己的定位。她觉得自己要拍和市面上不一样的婚纱照,比如可以跟拍图片故事,发挥自己的摄影记者优势。 第三, 充分调查,利用互联网资源检索关于这一行的所有资料。 第四, 允许自己犯错。 第五, 探寻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需要而不要迷失方向。她觉得自己离开报社不当摄影记者,主要原因是这里已经不再是让她感到工作乐趣的地方,她仍然热爱新闻摄影,但是发挥自己能量的地方不是报社,现在她需要找到另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但是真正要做的仍旧是新闻摄影。 在美国摄影记者联盟(NPPA)的杂志上有这样一句话: 找一个你热爱的工作,这样,在你的生活中就不会再有任何一个所谓的“工作日”。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两个工作坊 最近在美国有两个针对报道摄影师的工作坊正在招募学员,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经济条件以及各方面的限制,参与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美国摄影记者们在学什么?这两个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可以多少解答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实践工作也未尝不是一个启示。 我记得在荷赛结束之后,有人批评其获奖作品所反映出的新闻摄影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新闻摄影实际的发展。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思是:如果荷赛仍旧将自己标榜为一个“新闻摄影比赛”,它就不能将那些“哼哼唧唧”的小情调摄影作品当作主流,它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以“报道事实”为己任的新闻摄影,必须朝网络发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在美国已经不是一个趋势,而是一个事实。 这两个培训班都和多媒体有关。 媒介风暴多媒体报道高级培训班 媒介风暴(mediastorm)是多媒体摄影报道这个领域的行业领袖,其创始人Brian Storm从MSNBC起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1416也对他有过很多介绍。媒介风暴的高级培训班不是对多媒体报道的简单技能培训,而是要把这个行业的精英都聚合起来,共同制作多媒体作品,使其成为这个领域的最高级的多媒体摄影报道作品。 培训班每一期都有三个小组同时工作,每个小组由四位成员构成: 1,    多媒体记者:拍摄视频、音频、静态照片。 2,    多媒体编辑:对前期的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作品 3,    多媒体制片人:由媒介风暴公司的专家担任,对拍摄以及编辑工作展开全面的指导 4,    观察员:对多媒体的拍摄和编辑工作都很熟悉,但是并不进行实践操作。 我觉得这种团队工作的方式,以及“多媒体报道制片人”这个理念的提出很有启发,当下的新闻摄影工作方式已经越来越向电视靠拢了。 原始文件纪实摄影培训班 原始文件(RAW)是一个刊登摄影师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网站,它举办的这个培训班要求参与者手头必须有一个已经接近完成的纪实摄影项目,这个培训班的主要关注纪实摄影的后期工作,包括教授摄影师如何将这部作品制作成多媒体作品来展示,如何寻找赞助,如何寻找发布自己作品的渠道。 上一周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会纪实摄影,在我看来,这种项目的操作,过程大于结果,摄影师的努力,投入,他和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摄影师如何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其他人,如何传播信息,这些话题都比讨论“拍照”和“摄影”要重要许多。

芝加哥论坛报在四川

今天是两位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在四川的第四天。在他们看来,这次中国腹地之旅非同寻常,目标是听诊中国龙的心脏。 这件事有很多观看的角度,政治上的事情我说不来,大家仔细看看他们的文字能够略知一二。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另一个中国》,开篇提示读者,如果说中国飞速发展的让人惊掉了下巴的事实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大家一定不知道另外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国的内地——8亿人口,粮食与水以及劳动力都从这里输出,城市和乡村混杂,各种信仰交错,过去与现代重合,正是这样一片土地让我们开启了这次中国之旅。 说说我擅长的事情,比如摄影,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派两个人跨国采访,你会派谁去呢。好的,答案一般是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这次芝加哥论坛报派去重庆的文字记者是他们北京记者站的站长(ok,要本土化,还要有西方视角,不错),而摄影记者却不是摄影记者。——这是什么中国话嘛! 美国人已经把摄影记者的系统更新到了2.0版。这个人叫做多媒体摄影记者。(multimedia photographer),他从1992年开始进入新闻摄影领域,本科学习文化人类学。所谓多媒体是因为他此行的工作不仅仅是拍摄照片,还需要为芝加哥论坛报不断更新的网页制作各种多媒体文件,比如视频、视频和照片结合的短片等等。点击这里观看四川棒棒的报道。 与纽约时报的做法相仿,这一次芝加哥论坛报也在搞内外通吃的宣传战略,你可以在网页上发现一个叫做“中文提问”栏目,估计是鼓励中国读者参与交流,此外他们还计划将其中一些特写类的报道翻译成中文。当然,这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斟酌,因为中文提问的答案都是英文的,这不是让提问者干着急么?目前还没有提问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一周一周

变 1, 著名的Corbis图片社在更换了总裁之后,经过若干年的动荡不安,似乎真的开始要发力。Corbis先是创建了一个微利图片社:Snapvillage,力图与新媒体时代新的图片销售模式接轨。紧接着在上周又传出大规模裁员消息,大约有16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15%的人失业。其中一些业务部门,比如“指派任务”部门(完成媒体、广告公司的派遣任务)则被连根拔除,Corbsi准备全心全意经营在线图片库。 数字: 全球第一图片社Gettyimages 员工总数1750人,2006年收入8亿美元 全球第二图片社Corbis 员工总数950人左右,2006年收入2.51亿美元 2, 一直与新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今日美国》,培养出的图片编辑也非常了得,它的图片编辑Coburn Dukehart近日离职,成为美国公共广播网站(NPR)历史上第一位图片(多媒体)编辑。 借着新媒体技术,广播——这种似乎已经被挤压到边缘的传播形式在今天开始重新焕发活力。Coburn Dukehart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将广播节目视觉化,她会在NPR的网站上增加更多的影廊,加强带声音的幻灯片故事的播放。 Coburn Dukehart的工作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案例。广播已经不再是广播,影像也被融合其中。 3,墨西哥艺术家Pedro Meyer发表言论,他指出哪些认为纪实摄影在今天已经走投无路的人,是一些忽视变化,思想僵硬人的悲观想法。在他看来,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各种职业都在变革,为什么纪实摄影工作就要永远都是那种老一套的样子呢?他给当下仍然从事纪实摄影工作的人支了一些招儿: A- 关注本地新闻,走到社区中去听听大家都在讨论什么,从中找到有视觉感的故事进行挖掘,但是一定要注意,要同时站在国际视角看到本地新闻,这两者的充分结合将有利于你开拓国际市场。 B-给你拍摄的照片增加附加值,比如当你给图片编辑或者出版商展示照片的时候,你还可以给他们看一些打印出来的照片,或者把照片用PDF的形式展示。总之要帮助你的客户,教会他们使用你的照片。你还可以自己打印图书给客户看,这种方式在婚纱摄影师那里已经非常常见了。 C-将自己视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摄影师,这会使你眼界大开,还可以发掘很多潜在的客户。 D- 假如你的暗房技术非常好,你仍然可以在新媒体市场分的一杯羹,因为用打印机打印照片仍然需要这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甚至你可以完全通过扫描照片工作谋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且非常有价值。 E- 给你的照片加入声音,很多网站都需要这种传播形式。 F- 不晓得为什么摄影师总是挖掘一些老少边穷的题材,其实都市里也有很多可以报道的故事,我认为VII图片社的 Lauren Greenfield的工作很有启发,她拍摄的女生文化以及中国的首富阶层都非常有意思。 J-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