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 THING 酷东东

1, 软件 2002年一个叫做Joe Weiss的家伙开始研究影像和声音的结合,无疑,他如同 从前提到的过的Brain Storms一样的聪明,他们都是在未来世界攫取机会的人。2005 年经过多次试验Joe Weiss推出了一个叫做Soundslides的软件,奇迹发生了,一年来 因为这个软件的诞生,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社摄影师都再开始制作带声音的幻灯片多 媒体播放文件。 Joe Weiss本人的工作照 Soundslides的魅力在于这是一个傻瓜软件,制作者只需要把照片和声音文件分别 输入之后,经过简单的调整,就可以最终自动生成一个Flash文件和一个可以供上传 到网站使用的HTML文件。同时你还可附加图片说明和署名。这个售价为39。95美元 的软件无疑是目前报社摄影部里最火的软件,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他们觉得这个软件 将他们从乏味无聊的技术程序中解救出来,从而可以更加专心于制作内容。 当然有些报社还只是用这个软件制作规模较小的多媒体故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摄影 记者本人来说,这是一个福音,关键原因在于Joe Weiss 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报社记者, 他知道摄影记者需要什么。 Soundslides的操作界面 2, 录音设备 l M-Audio MicroTrack 24/96数字录音机是目前最流行的录音器材。这个机器可以 将WAV或者MP3文件录制在CF卡上,无疑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个好玩意儿, (…) Read more

COOL IDEA 酷主意

昨天是一些多媒体实践的链接,今天想继续介绍一下这些多媒体产品的制作者的工作窍门。 也许大家觉得这些内容离实际工作远了一些,那就请把这些文章暂时收藏起来, 我保证总会用得着。 1, 动感马格南——关于幻灯片播放文件的节奏 l 照片与照片之间的间隔最多不超过15-30秒; l 一个演示文件最多包涵30张照片; l 幻灯片的总时长应该在5-10分钟。 2, 动感马格南——关于幻灯片播放文件的伴奏声音 l 照片尽量配合摄影记者自己的声音; l 照片配合来自现场的摄影而不是简单的音乐——强有力的照片+真实的现场声 l 照片是最主要的,然后才是音频; l 声音用来拓展人们对照片的想象,而不是单纯的解释照片。 3, 美国报社摄影记者Pauline Lubens——关于幻灯片之间的连接 l 拍摄一些“连接照片”——比如手的细节、阴影、旗帜等等素材,这些照片可以 作为过渡照片出现, 从而使照片与照片之间的连接不至于过于唐突 4, 美国报社多媒体影像部主任Richard (…) Read more

COOL LINK 酷链接

这两天和多媒体摄影报道较上真儿了。今天这里继续介绍一些美国摄影记者和 摄影师做的多媒体报道的经典案例 1,普利策获奖作品 最后的敬礼 http://denver.rockymountainnews.com/news/finalSalute/ 注:这个文字和照片、视频音频结合的报道是个优秀范例 2,NPPA多媒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Brenda Ann Kenneally的作品 http://www.brendakenneally.com 3,美国Star Tribune报社的摄影记者Brian Peterson的作品,他在报社的网站 上建立了一个个人主页叫做“见证”(witness)纪录自己每日的所见所得, 目前已经有将近30个带音频的幻灯片展示。 http://www.startribune.com/witness 4,美国San Jose Mercury News报社摄影记者Pauline Lubens的作品,也是 发表在本报社的摄影栏目上 受伤的伊拉克小男孩的故事 http://www.mercurynewsphoto.com/nutcracker.htm 伊拉克战争的阴影http://www.mercurynewsphoto.com/2006/03/23/the-toll-of-tracy/ 合唱 http://mercurynewsphoto.com/singing2/index.html 演出季节 http://www.mercurynewsphoto.com/nutcracker.htm 5,美国The (…) Read more

VII下月也要多媒体

昨天写了一篇关于艺术摄影多媒体的文章,晚上打开pdn的首页,发现VII下月也 要推出多媒体报道的消息。 说起报道摄影的多媒体化,1416教室开播后不久,已经写过不少这方面的内容, 比如,鼻祖人物Brian Storm和他的media storm,传奇马格南令人目眩的 magnum in motion,以及MSNBC的尝试。我把与多媒体相关的文章都收录到网站 日志分类的“小宇宙”栏目里,大家可以一网打尽。 5年前的9月9日,七位报道摄影界的顶级人物组成了VII图片社,两天以后,震惊全 球的911事件爆发,这让VII图片社一诞生就具有传奇色彩。这个新生儿很快成为图片 社中的明星,在当今图片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垄断趋势越来越严重的时刻, 制造了一个奇迹。 VII的目标不仅仅是销售图片,成为一个简单的图片供应商,他们希望在最大限度发挥 图片的传播作用。出版、展览以及举办培训班都是他们积极从事的工作。与网络时代 接轨,就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已经有不少VII的客户希望他们能够提供这种多媒体产品,但是他们一直在考虑如何 才能够制造出更加有效的多媒体展示形式,因为今天的读者都是薄情寡义,他们的多变 实在难以捉摸。在VII年会上有一些成员也对这种形式表示怀疑,因为高质量的多媒体 展示更加耗时耗精力。Christopher Morris.说:“今天让我们录声音,明天我们要做 录像,可能下一步会要求我们写文章” James Nachtwey的发言则带来掌声:“假如 你们需要很好的声音,那么就应该有一些人专门来录制声音,必需有一些人是专门 做这个的。” 反对的声音是难以阻挡VII实验的脚步,实际上图片社里已经有人这样开始工作了。 Lauren Greenfield在创作他的专题“瘦”(Thin)的同时还录制了一部电影即将在 (…) Read more

那没准是你

配合“照片+声音”的话题重新整理了这篇文章,当年文章后面的留言很值得一看。 《美国摄影》杂志认为摄影师Jeffrey Aaronson的作品《那没准是你》(Maybe It’s You)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Jeffrey Aaronson将互联网上刊登个人广告的人物作为拍摄对象,他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合作,随后摄影师使用20″ x 24″的宝丽来相机拍摄他们的肖像,同时让被摄对象朗读自己所刊登的个人广告内容,并且录音。 这是一个奇怪的展览现场,大幅的作品旁边是个人广告,以及一个耳机,拿起来便可以听到墙上这个人的广告宣言。 “嘿,你听到了什么?”,现场的观众纷纷互相打听,因为虽然听到的是一样的内容,但每个人心里都又不同的感受。这个展览,留驻了观众的步伐,让他们可以在每一张照片上停留时间长一些,同时还让每一个带上耳机的观众都与他人隔绝,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和作品进行交流。摄影师与被摄对象之间,被摄对象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一种所谓新的联系被建立起来。 Jeffrey Aaronson的这个摄影展也被称作多媒体摄影展,而在2006年的上海双年展里,也有一件有趣的装置艺术展览很是吸引我,这就是杨千的动态绘画系列。他利用一个电机装置,将几幅绘画连接起来,并且呈现一种不停歇的运动状态,为我们展示了罪犯与警察、护士与病人、被遗弃的孩子与离异的父母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下面这个叫做《外遇》的作品,随着男人肖像的移动,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 这些展览却也激起了我的小小的恐慌,愈演愈烈的多媒体展览,是否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起码我现在已经有了轻微的多媒体强迫症,对着一个京剧展览,我的想法是, 如果能够把他们唱京剧的声音录下来……

周六小广播(四)

1,纽约时报最近发表了关于阿富汗童养媳的报道,摄影师Stephanie Sinclair拍摄了很棒的照片,在网络上,除了两张照片被单独拿出配文使用,另外一张照片作为多媒体报道的开篇,可以点击看到更多照片。网络上照片的编排逐渐也受到重视。 3,美国“弗吉尼亚飞行家报”是针对弗吉尼亚州东南部的汉普敦锚地(Hampton Roads )港口地区的一份区域报纸。人与水的关系,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要话题。这家报社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这个选题展开图片报道,6月底在报纸上刊登了名为“Of Time and Tides”的专题,A1叠是一张六栏大的照片,内页则有整版大的照片,报道持续了五天。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站上的报道,采取了多媒体的形式,10位摄影师分别讲述了他们是怎么拍到这些照片。更加有趣的是读者还可以在线购买这些照片,如果不装框,7寸照片是15美元,装框则是120美元,你还可以把这些照片做成礼物送人,Tshirt、 杯子、拼图什么的都可以,比如做一个鼠标垫的价钱是15美元。此外读者还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人与海的照片,目前上传的已经有一百多张。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影像传播,这个专题都很有意思。这个是链接地址http://www.hamptonroads.com/pilotonline/special/water.html

为什么图片需要声音

这篇文章是四年前翻译的,这种在当时显得非常“激进”的想法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甚至摄影记者的步子迈得更大,很多人已经成为音频,视频,全能的专家。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在当下似乎更为需要回顾这篇文章:究竟为什么要给图片加上声音,在作品中放置视频呢?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下一代的摄影记者一定会增添一些新的工具,需要一些新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影一样的文件,会成为一种趋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或者必须这样做,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将无论是在报道摄影领域或者从财富的角度来讲都会有所收获。 所有我认识的视觉工作者都渴望更加深入的报道他眼前发生的故事,资金的匮乏却是最大的困难,利用音频辅助报道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音频报道的优势 声音将会使被摄对象得到更加立体的展现 进行深入的音频采访,可以让摄影师更接近被摄对象、了解他,并且激发新的画面 无论这些声音是否有用,他们都会帮助你写出更详细的文字说明,丰富你的总说明, 从而获得更多的发表机会。 声音可以传达不少照片无法传达的信息,比如人们的谈话反映出的他们的个性,音乐带来的感人力量,现场声音将读者带到现场。 广播和互联网上的线性传播方式需要声音给图片提供一个主要的叙事线索,便于读者理解。 照片+声音所产生的“第四种效应” 静态的照片打破了语言的障碍,但是却会因为阅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理解的歧义,过去,文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一起产生了第三种效应,也就说图片+文字说明=第三种效应(即产生不同于以上两种单一对信息认知的新的理解) 现在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我称其为第四种效应,也就是说当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以上几种传播方式在单一存在的状况下无法产生的。 音频将拓展你作品的发行渠道 因为以上所提到的音频报道的优势,它无疑会增加你作品发表的机会。深度报道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非常重要,最好的摄影师应该在长期的,个人化的深度报道上投以精力,摄影师面对的问题是这些个人的项目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支持,此时,获得更多的发行途径则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可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由此可以看到,质量上乘的音频介入,对于摄影师作品的传播将会起到一个促使其产生良性循环的正效应。 收集现场的声音以及被采访人的声音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锦上添花。当你在编辑一些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回想起当时拍摄照片的时候你的被摄者给你讲的故事吧,为什么不把这一切拿来和读者一起分享呢? (作者 Brian Storm)

视觉文化与新技术

Dennis Dunleavy是一个我在互联网上不期而遇的家伙,他的博客的名字叫“存于心中的真实——影像并非如此伟大”,个人介绍是这样说的:关注视觉文化、报道摄影以及新技术。如果说视觉文化和报道摄影还算颇有关联的话,又和新技术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Dennis dunleavy 刚刚结束一个采访,他把照片压缩之后使用一种叫做“live show”的软件进行编辑,这样可以获得用静止照片制作的视频文件,之后他把一些已经混录好的声音文件添加进来,最终完成了展示。 这个作品被他上传到一个叫做我们的媒体网站,此地有大量读者上传来的视频、音频以及文本文件,网站鼓励读者分享他们的信息,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公民媒体,从而使这里成为一个独立的全球化的信息中转。 一方面是先进并且易于操作的软件使个人具备了生产“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平台可以发布并且共享这些“故事”,基于这些新技术大众的变成了小众,而小众的又成为了大众,一个真正的大众时代到来了,所谓大众不再莽撞无知,游离散漫,而是鲜活的存在于你身边。 而视觉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dennis所言,视觉文化通过视频文件得以更充分的传播,而这两者则在互联网这个媒体上以完美的方式结合。而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静态的、文本的、动态的、音频文件——他们的混杂将会成为非常有力的传播媒体。 dennis的确没错,在这个时代,谁还敢说自己不懂技术?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