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周

七天假期怎么过得这么块呢?实在不想开工。 以下是一周新闻快递: 1, 悲伤消息,VII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女摄影师Alexandra Boulat10月4日晚在巴黎去世,终年45岁。她是在今年6月在以色列完成拍摄任务时突发脑动脉瘤,手术后便一直昏迷,再也没有醒来。Alexandra Boulat在Sipa图片社工作了10年,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国家地理等多家媒体供稿,在她去世之前,手头还有一个没有完成的,关于中东妇女的拍摄项目。 2, 惊人消息。最近,美国密苏里新闻摄影培训班迎来了一位特殊学员——Darrell Barton,这个家伙是美国电视新闻摄影师里的资深人物,已经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两度成为全美年度电视新闻摄影师,如今却出现在了一个静态摄影的培训班里,开始学习拍新闻照片,因为他已经深切认识到这是让他能够稳占江山的一个利器。 当中国国内新闻摄影业内仍旧一片死寂的时候,美国的新闻摄影圈儿已经乱了套,摄影记者正在抱怨报社不给他们进行专业的视频报道的培训,学界正在讨论多媒体报道的质量应该如何提高,现在电视台的记者也来凑热闹了,开始学习拍摄照片! 另一则消息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美国新闻界的媒介融合的加速度,美国在伊拉克的随军记者Scott Kesterson,摇身一变成为纪录片导演,自去年6月开始在伊拉克拍摄他的为期一年的作品《at war》,而他这部记录片的导演和制片人则是达拉斯晨报的前摄影记者David Leeson,目前晨报的新媒体部门的负责人。点击这里看这部片子的片花。——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片子实在是离战争太近了!此外,Scott Kesterson的照片也“拍”得不错,点击影廊(gallery),就可以看到从索尼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动态画面中抓图抓出来的照片。 3, 有趣消息。前段时间我们搞了一个大项目——翻译了《徕卡崇拜》这篇文章。而一家2003年成立的名叫group35M的小型图片社,他们给自己贴上了“全部使用徕卡相机拍摄”这样的标签,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图片社的宣言是这样写的: “我们都使用徕卡相机,这足以证明我们制作出来的作品质量非常优秀,超过其他任何图片社。” 最近,这家35M图片社宣布关张,它们当初证明自己的方法在摄影师社区lightstalker中引起了争论。有人是这么说的:“器材能够证明作品的质量吗?这样看来,如果要证明我拍的视频文件好,就要说我用的是索尼,这可以吗?”而另一些人则声称:“徕卡摄影,或者我们徕卡摄影师这样的称呼在徕卡迷中非常普遍,这在他人听起来奇怪,但是却是独有的文化现象。”

逆光的读书季——读碟备忘(一)

放假的这几天顺便把最近买的一堆碟看了看。我有个嗜碟的朋友把看碟当作吃药——每天两片。好的碟是生活的镇定剂,甚至是引入你进入奇幻世界的迷药,但是绝对不是催眠药。如果真的把碟比作“药”,我这两天还真吃到了两支“兴奋剂”。 旧世界群像(pictures of the old world) 这片子是捷克电影大师杜桑哈那克的纪录片作品,影片名称里的“old”应该具有双关意义,一方面它记录的是一群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这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物资匮乏乡下的人们,无疑是生活在旧世界的一群人。 最令我瞠目结舌的是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在1416开张的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不停地提到摄影的多媒体展示方式,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高科技的新潮表现方式,但是却在这部诞生于1972年的作品中找到了源头。 几乎所有当下多媒体影像作品的制作技巧,都在这片子中有所体现。整个影片采访了十几位老人,每个人的故事就是一小节,5分钟左右,由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共同推动,杜桑哈那克不断穿插由摄影师Marin Martincek拍摄的肖像照片,而这些静态的照片并不显得突兀,这种定格似乎是对这些正在消耗最后时光的生命的总结——到了该停下时候了。影片中的声音元素非常丰富,老人唱民歌的声音、钟声、喃喃自语,旁白,这些声音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动态和静态影像的展示过程中。目前想尝试做照片多媒体展示的摄影师可以拿这部片子当教材。 用语言很难展现这部片子的全貌,因为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完全通过调动观者的视觉和听觉来传达气氛,让观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思考。这片子可以配合中国纪录片导演杨天乙的作品《老头儿》一起看,不过后者显得稍有些拖沓,而杜桑哈那克更加尖锐,片中有两端突如其来的采访,摄制组把话筒伸向老人:你认为生命中最珍贵的是什么?” 在期待那些饱经人世沧桑的老人提供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时候,你看到的却是慌张、麻木。就这样,杜桑哈那克为我们这些“人类”的最后时光划上了句号。 点这里看另一篇影评:http://www.mtime.com/my/198995/blog/556877/ 比我更有历史感。

艾美奖里的异类

最近一段时间的低沉倒不如说是恐慌,这大概是我每天接触庞杂信息的一个过渡阶段,从起初的新鲜,到茫然,然后手忙脚乱,恨不得变成八爪鱼,但是很不幸啊,我不是八爪鱼,每天只有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已经够狠了)。 我比较关心的一个新媒体公司是media storm,完全致力于多媒体产品(重点在于摄影的运用)的推广与营销,1416已经多次予以介绍。最近,这家公司又赢的了艾美奖。是啊,艾美奖。 人们已经习惯了当下一些稀奇古怪的变化,小小的惊讶一下就会将之看作理所应当。报纸、网络和艾美奖又怎么能扯上关系呢?其实如果说“媒介融合”这个新词对你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话,艾美奖的变化是一个绝好的案例。 艾美奖是美国一个完全以电视为中心的重大奖项,但是从今年开始在新闻纪实这一门类里设置了宽带奖(broadband),这一行为被认为是拉响了报纸开始将重点转向多媒体产品的营销的冲锋号。 今年的宽带奖的四个大奖得主两家是报纸,一家就是media storm,名单如下: 杰出新闻报道奖 平面媒体Detroit Free Press网站freep.com 对密歇根海军的报道。点这里 杰出新闻纪实作品奖 Olivier Jobard为media storm制作的多媒体产品 Kingsley’s Crossing 杰出地区新闻报道奖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报社网络版的 “Prisoners Guide Teens on Tour of San Quentin.” (…) Read more

芝加哥论坛报在四川

今天是两位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在四川的第四天。在他们看来,这次中国腹地之旅非同寻常,目标是听诊中国龙的心脏。 这件事有很多观看的角度,政治上的事情我说不来,大家仔细看看他们的文字能够略知一二。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另一个中国》,开篇提示读者,如果说中国飞速发展的让人惊掉了下巴的事实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大家一定不知道另外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国的内地——8亿人口,粮食与水以及劳动力都从这里输出,城市和乡村混杂,各种信仰交错,过去与现代重合,正是这样一片土地让我们开启了这次中国之旅。 说说我擅长的事情,比如摄影,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派两个人跨国采访,你会派谁去呢。好的,答案一般是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这次芝加哥论坛报派去重庆的文字记者是他们北京记者站的站长(ok,要本土化,还要有西方视角,不错),而摄影记者却不是摄影记者。——这是什么中国话嘛! 美国人已经把摄影记者的系统更新到了2.0版。这个人叫做多媒体摄影记者。(multimedia photographer),他从1992年开始进入新闻摄影领域,本科学习文化人类学。所谓多媒体是因为他此行的工作不仅仅是拍摄照片,还需要为芝加哥论坛报不断更新的网页制作各种多媒体文件,比如视频、视频和照片结合的短片等等。点击这里观看四川棒棒的报道。 与纽约时报的做法相仿,这一次芝加哥论坛报也在搞内外通吃的宣传战略,你可以在网页上发现一个叫做“中文提问”栏目,估计是鼓励中国读者参与交流,此外他们还计划将其中一些特写类的报道翻译成中文。当然,这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斟酌,因为中文提问的答案都是英文的,这不是让提问者干着急么?目前还没有提问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动物黑市

“吃动物的本质和吞噬人类自己的生命没有差别。”摄影师Patrick Brown用五年的时间跟踪动物黑市交易。野生动物交易是毒品、枪支交易以外第三大肮脏的黑市交易,试图用自己的努力阻止这些残害野生动物的行为继续。 这部片子大部分内容拍自中国——熊掌、蛇、各种入药的动物骨骼,以及皮毛生意。 Patrick Brown的这部纪实摄影作品和多媒体先锋公司Mediastorm合作,在网络上推出了多媒体报道,其中包括一个概括性的总的介绍大约10分钟,还有13个具有不同主题的片断,每个片段在1分钟左右。逻辑清晰,非常便于观看欣赏。Patrick Brown的作品也出版了画册《黑市》(Black Market)。摄影师的照片还可以通过Ponas图片库购买。他希望让这些作品广泛传播,引发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争夺山头的战斗已经打响

这两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恐怕没法看,这份报纸的全体摄影工作者从周一开始罢工,据说罢工将持续三天。 罢工的理由非常骇人:抗议新的条约允许文字记者拍摄更多的照片。 事情的起因是巴尔的摩太阳报和记者们续约的新合同里去掉了一项规定,这条规定明确报社的文字和摄影各司其职,只有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跑警察局口和户外的文字记者,以及网络版记者可以拍摄照片,其他摄影工作都要由专职的摄影记者来完成。 报社决定取消这一规定是来自于网络版的需求,照片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而人手就显得非常有限,其负责人说:“在一个理想的媒体环境里,我们应该雇佣更多的摄影记者来完成工作。但不幸的是我们并非处于这样一个理想国。”太阳报迫于盈利的压力,今年已经解雇了41位职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让文字记者完成一些基本图片,比如头像的拍摄,从而让摄影记者解脱出来干大活儿。 但是摄影工作人员立刻从这种变化中嗅到了危机,他们在给报社写的信中明确了他们希望捍卫自己的职位,甚至要霸占新媒体山头的愿望: “新媒体的主要需求是更多的视频,而不是更多的文字报道。因此在我们看来,报社给文字记者配备更多的相机而不是给摄影记者配备‘写作装备’的行为体现了你们的偏见:你们认为教给文字记者拍摄照片要比教摄影记者写文章要更简单一些。你们难道没有想到吗,假如视频是网络上具有优势的报道方式,难道我们不应该制作更加精彩、专业的视频报道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吗?假如新的形式是通过静态照片和动态的视频报道结合来讲述故事,难道我们不应该尝试在这个领域发挥特长,增加竞争力吗?” 培训记者拍照片?还是培训摄影写文字?这是一个问题。媒介融合导致的职位融合就好比两条道上跑的车,现在开始往一条道上并线,谁率先冲进去,谁就跑得快。争夺山头的战斗已经打响,你准备好了么? 点击这里察看更详细报道

links Day

1, 下个月纽约要热闹了,马格南的老大们要举办各种活动欢庆60周年。这个摄影师自己的图片社可能会摘掉“穷困潦倒”的帽子了,因为从他们筹办庆典的路数来看,马格南已经学会了经营。活动除了影展讲座还包括一个作品点评活动,每个参加者的收费是250美元。 请浏览马格南庆典的特别网站: 里面的60周年作品回顾特别值得一看 2,说了这么多天的视频了,既然达拉斯晨报的视频这么牛,不如去他们网站去看看。照片、声音、视频、文字混搭在一起的各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请浏览达拉斯晨报的摄影频道:这里 3,美国大学里的新闻系都教啥新东西?视频,还是视频,我自己都说烦了。南卡罗莱纳大学的视觉传播课程要求学生制作视频播客,然后放到YOUtube 上去展示。现在给学生上课花样真是越来越多了。告诉大家一个内幕消息,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在分专业,他们竟然只有4个人选择新闻摄影方向,此外学院新开设的新媒体也少有人关注,都去学新闻学了。人大的学生还是坚信传统媒体的力量。 请浏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学生的视频作品:这里 中国学生一定比他们做的好

视频截图宣传员:David Leeson(2)

续前文 其实当我发现 35毫米相机逐渐淡出我们报社的编辑部的时候,也一时难以适应。事实上,我也深爱35毫米相机,前段日子我和我们达拉斯晨报的摄影部主任Leslie White有过一段激情对话,在我被要求上交我的EOS1D Mark II之后,我对Leslie说,“我不是把一台相机还给你,我已经深爱上了‘她’,我是在和我的一个恋人说再见。”5分钟之后,当我再次想表达我对这台相机的爱恋的时候,Leslie打断了我,说:“那你就留着她吧。” 因此,我非常了解大家与这个工具之间的感情,但是我更关注这个工具的用途。假如你十分在意工具,倒不如去做商业摄影,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同时不会受到视频对用图片讲故事这种摄影记者的主要工作的冲击。五年以来,视频报道已经在慢慢侵蚀我们的领地。而抓图是一个上好的解决方式,它融合了对静态和动态影像以及音频等几方面的需要。高清摄像机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摄影报道工具,仅仅使用一台机器,你就可以在拍摄精彩的静态图片的同时录制声音和视频。当你的图片增加了声音,是在给图片增加新的信息层,这是以前的照片无法做到的,可以说,这种操作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 但是最近我变得很沮丧,因为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个在市场上叫多功能切割机的小贩。也许我该给你们免费附赠更多的刀片,可能你们才会愿意多听我说一会儿。但是这可能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因为我已经见到不少人听了我的言论之后变得激动不已,如果我给他们刀片,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朝我扔过来。 所有的这一切让我回想起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个年代,当彩色图片开始入侵报社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十分痛苦的考虑究竟使用哪一台相机,我们左肩背着相机装着柯达彩色,右肩则是Tri-x黑白。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想到只拍摄彩色,然后转成黑白使用这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我觉得原因就是我们太钟爱黑白,将彩色只看作一个跌跌撞撞的婴儿。但是,我们依然逐步转向了彩色,并且试图去表现多彩的世界,我们会叫起来:“看呢,那个孩子穿的红色衣服多么好看”。而这一切的变化不是和今天视频所面临的一切很相似呢? 视频不是宣告静态图片灭亡的死神。它只是为静态图像建立了一个新的世界。导致人们对抓图产生争议的不是对相机本身的争议。有些人质疑,视频的拍摄是每秒钟24-30格影像,从这里面抓出一张图片来是一种欺骗。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是这样。这种感觉就好象自动传输设备替代了人工,或者是电脑替代了打字机。你还应该知道,在莎士比亚时代墨水和鹅毛笔也花费了好大力气才替代了在岩石上绘画。 当人们在质疑我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我通常如同集市上的推销员一样微笑,我希望提醒你们想一想几十年以前的摄影记者,他们还在用闪光泡拍摄,当他们看到你们使用马达和难以置信的TTL闪光灯的时候,他们会作何反应,他们可能也会说,你在骗人吧? 真正的答案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艺术家的大脑和心灵,不会因为你一秒钟可以拍摄的照片多了,这就意味着你能拍摄到伟大的照片。视频不可能给你更好的构图或者用光。更确切的讲,高清设备和我们一直使用的照相机从本质上是相同的——对于不了解报道摄影真谛的人来说,换什么器材都没有用。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瞬间以外的东西过分关注呢?我最受到关注的一张拍摄自伊拉克的照片实际上有一些技术失误,我的焦点跑到后面了,但是这张照片记载的瞬间遮蔽了技术的瑕疵。我要伟大的瞬间而不在乎你用什么相机拍照。我关注的是那些打动我的瞬间。 总而言之,我认为视频抓图就是今天这个职业的救星。你已经看到了视觉的力量在新闻报道从印刷媒介转向网络媒介的时候变得非常强大。对视觉工作者的需要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强烈。而执著于35毫米相机,忽视抓图的重要性对于这个职业的良性发展没有帮助。是时候前进了。这是我们称王称霸的时候! (原文链接:http://www.sportsshooter.com/news/1774)

视频截图宣传员:David Leeson(1)

是前进的时候了,这是我们称王称霸的机会 我已经厌倦了和别人再谈论视频截图。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听到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手持35毫米相机的摄影师的欢呼声,他们讨厌我支持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然后截取片断画面使用在媒体中。我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我所展示的视频和静态照片相比较的优势很容易被忽略,因为毕竟,几乎所有的人仍然在使用35毫米相机完成任务。 正因为是这样,当我拿着HDV在听众面前宣布: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未来。不难想象,你们都会把我当作疯子。你可以对HDV嗤之以鼻,拿着你的35毫米说:静态的照片有它的魅力,我一直拍摄这样的照片,视频的东西根本不适合我。 但是不幸的是,这家伙可能不但很适合你,同时它还有可能拯救我们这个岌岌可危的行业。它可能将你从媒体大规模的裁员中拯救出来,今天,报社里到处都是这个惶恐的消息。同时在35毫米慢慢的替代大画幅相机之后,HDV替代35毫米可能是又一个重大的技术进步。使用高清晰的视频截图,无疑是适应信息传播逐渐多媒体化这个现实的。 至于我为什么厌倦了说这个话题。这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推销”一个新的理念竟然如此困难。我一直都坚信在我这个职位上的人都和我一样,大家都坚信静态影像的魅力,但是这种信任不是在于照片的生产过程,而是静态影像自身的魅力。我知道的确存在一些人,他们对影像的技术的迷恋超过所拍摄的内容本身,但是我总是认为这是一群边缘人物里的边缘。 (要出门了,下午接着翻)

一周一周

动VS静 每次说到数字技术对传统新闻摄影的冲击,1416总是很热闹。今天还是这个话题。 A 。视频来了 著名的咨询公司埃森哲近日发布了一则调查报告,此项调查针对北美和欧洲的媒体和娱乐产业的负责人,试图了解他们对当下媒体发展形势的看法。调查对象包括广告、电影、音乐、出版、广播、互联网、电子游戏和电视等110家企业的负责人, 超过57%的被调查者认为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是他们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而且这种趋势来势凶猛。所谓用户生产内容包括:业余爱好者自己拍摄视频、制作播客(podcasts)手机摄影、wiki百科以及个人博客等资讯传播方式。 在这些“自媒体”中,得到着重强调的是视频的应用。大约53%的人认为视频短片在今后5年具有最大增长潜力。图片库研究专家Julia认为,这将给图片库市场也带来一场重新洗牌的运动。 要想了解更多“自媒体”的情况,请您试用一下这个搜索网站:http://www.sputtr.com/ B.达拉斯晨报可怜的David Leeson 之所以要说David Leeson可怜,是因为他最近发表了一番言论,他说自己将闭嘴,不再谈论将视频抓图应用到新闻摄影领域的话题。 他说自己之所以不再鼓吹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应用视频报道,是因为大多数人仍然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静态画面。但是在David Leeson看来,这些人错过了最好时机——一直窝在角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们,错过了一跃成为媒体行业王者的机会。 David Leeson之所以不想再提视频的应用,是因为他没有想到宣扬一件新事物是如此之困难。他说自己也仍然深爱着自己的数码相机,但是他十分清楚,如果你是一个商业摄影师,自可以迷恋并且沉醉于自己的一堆设备里面,而如果你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你必须正视视频报道的冲击,不改变,则意味着丢饭碗。 《达拉斯晨报》是率先抛弃数码相机应用DV设备的先锋报社,David Leeson是这家报社新媒体发展部门的主任,以前曾经介绍过这位老兄,参看顶尖摄影记者David Leeson是怎样一个牛人,以及胶片还是数码?NO。。。。下一个话题是。。。。 明天1416将翻译一篇他最近写的文章,下面这张照片就是David Leeson从视频中截取的静态画面。 Photo by David Leeson / Dallas Morning News 这是David (…) Read more

VII图片社多媒体报道上线

早就发现VII图片社出现了多媒体报道这个栏目,但是每次点进去都显示正在建设中,前两天看到VII在欧洲召开多媒体研讨会的消息,就又试了一下,发现有10个多媒体作品已经上线了。(http://www.viiphoto.com/video.php) VII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自己的多媒体产品,一定是想弄出一些独特的作品,这从它们作品的下载速度中就可以看出来——太慢了。 观看VII的多媒体文件需要极大的耐心,一方面是他们选择的播放软件的问题,必须等到图片全部下载完成之后才能观看,这之前什么信息都无法得知,要经历漫长而又无目的等待,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视频资料,这就让整个作品超级大,比如Alexandra Boulat拍摄的巴以地区的嘻哈少年,Lauren Greenfield拍摄的厌食症女孩,都大量的使用了视频资料。当然,它们的编辑很棒,动态的视频和静态的照片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作品欣赏很精彩,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产品,就显得非常笨重,在和动感马格南的比较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马格南的多媒体作品,在没有播放之前就可以看到作品的张数,作品的内容等信息,互动性更强,更轻盈。 但是无论VII速度多么慢,他们已经摆出了一个姿态,把重点放在了视频报道中,在这方面马格南则相对非常谨慎。总之,这个横空出世的图片社正在平稳地进入转型,它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可以轻松地迎接多媒体时代。

一周一周,数字狂潮

1. 数字击中《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上周爆出改照片的“丑闻”。时报在星期三向读者致歉,他们前一天报纸上刊登的一张六栏照片被证实经过了修改。照片是时报的员工但并不是摄影记者拍摄的,其内容是表现水灾中被淹没的一所房子,由于摄影者是透过火车玻璃往外拍摄的,因此在画面上留下了闪光灯的刺眼的反光,作者就自作主张的将之除去了。事件的进一步处理结果还未公布。(Pdn的报道) 除去画面上的光斑就是作假?估计照此估算,中国的摄影记者就无法混了。非常巧合,也在上周,许林老师在其博客上率先发出“华赛照片造假的质疑”(点击这里),指出一张去年获得金奖的照片有克隆画面的嫌疑,但时过一周,当事人仍然也未现身,此类事件是否又会不了了之呢? 2. 数字击中“历史” 在数字时代仍然保持与时俱进的摄影专业人士中,我认为墨西哥摄影师佩德罗•梅耶尔(Pedro Meyer)是其中最为睿智的一个。近日在其创办的摄影杂志Zonezero中,梅耶尔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字技术与当下摄影史的论说。(点这里) 梅耶尔用两张照片说明数字给摄影领域带来的变化远远要比我们想像的要快:一张是便利店原来出售胶卷的货架现在全部挂满了电池,另一张照片显示黑白相纸与胶卷生产商依尔福现在已经转向生产打印用的相纸。 Pedro Meyer摄 这种急剧变化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发生,而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寓意却浑然不觉。梅耶尔发现,目前银盐相纸制作的作品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对象,而它们在几年前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只是随着打印代替冲洗,银盐照片变得稀有,才出现这样的变化。不过,目前很多人仍然不会收藏普通的打印照片,因为如果不使用专业的墨水和相纸,照片将很容易褪色。而梅耶尔却指出,只看到当下数字技术缺陷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会褪色的照片将和摄影术诞生之时的达盖尔、尼普斯的作品一样,虽然模糊不清,但是在未来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而变得珍贵。也就是说,历史就在眼前,今天的人们正目睹一个又一个数字时代的尼普斯现象的诞生,这些发明改变了摄影史,我们正巧站在历史转变的节点。 3. 数字击中VII图片社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VII(www.viiphoto.com)图片社的消息了,最近他们在伦敦召开了首届欧洲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多媒体以及视频技术与摄影的发展。10位图片社的成员轮番上阵,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全文在这里) 以下摘录几段发言人的语录: “今天,摄影的发展丢失了很多传统,也吸收了很多新的内容。由于动态影像的介入,摄影领域发生了剧变。而在未来,为大众传媒工作的摄影记者将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他们的作品,这绝对是发展趋势” ——詹姆斯纳切特威 “假如你的网站能够让读者停留五分钟就是胜利。” ———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 “报纸的生存将有赖于网站。越来越多的报纸摄影记者开始只拍摄视频,然后从中找一些截屏照片放在印刷版上,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约翰莫瑞斯(John G Morris) 4,数字击中你我他 近日,数字铁路(http://www.digitalrailroad.net)的商业运营越来越红火。这家公司从给摄影师提供服务器,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图片销售渠道起家,吸引了大批优质客户。目前又将原本独立的摄影师的个人服务器联网,实现在线检索和下载,已经变身为一家新型的图片代理机构。其创始人Nisselson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全球目前的图片市场是两百五十亿美元,而排名靠前的两个大图片社corbis和getty只占了其中40%的市场份额。Nisselson认为这就是像数字铁路这样的另类图片社存在的意义,而摄影师们未必一定要屈服大图片社的欺压,凭借自己的智慧也会在当下的图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一周一周

猜一周 猜——荷赛花落谁家? 17号开始荷赛进入评审阶段,PDN摄影社区邀请读者竞猜今年的新闻类获奖照片是什么题材,伊拉克?苏丹?泰国政变还是索马里战争?PDN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认为每年的获奖作品实际都是暗含一些可以预测的规律——评委们总是会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照片来代表这一年人类面临的重大灾难和危机,一般总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对历届年度大奖统计之后结果是这样的: 灾难中的儿童(处于危难或者死亡)获奖11次 母亲和儿童 获奖7次 悲伤的妇女 获奖6次 父亲和孩子 获奖2次 这样看来,要在荷赛的新闻类比赛中获得奖项说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那就是如果你所拍摄的新闻是西方主流社会里议程设置里的重大新闻,然后你拍摄的内容具有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技巧),这个象征还要符合西方的价值观,那么你就很容易得奖。而说不容易,那就是如果你不幸处于一个“没有新闻”(在西方视野)的国家,那你要得奖可就比登天还难。 猜——这是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么? 光圈杂志新出版了一本马格南年轻摄影师Jonas Bendiksen的作品集《Satellites》这本书让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大跌眼镜,不是不喜欢,是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显然对于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来说玛格南已经可以接近遗忘了,因为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讲的,“那似乎有二十个摄影师的图片社。。。。”这和我们动辄就将这个图片社的所有人都奉为大师的看法显然不同。 言归正传,Jonas Bendiksen在这本书里表现出了接近当代艺术风格的照片,是美国摄影的编辑吃惊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图片社里的摄影师都是使用一些成熟的经典的拍摄方法,张张照片都要是经典。但是Jonas Bendiksen的这本集子却显现出一种散漫不经意的拍摄方式。这些照片是破碎的、模糊的、灰暗的,粗暴随意的被框取下来,摄影师展示自己被摄对象的方式就好像是从裂缝里拍摄,照片呈现出陈旧的颜色,似乎白平衡没有弄好。影像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合成的,但是却没有。 这就是一位出生在1977年的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这本画册的内容反映前苏联分裂后的景象,摄影师拍摄历时7年——也许一些形态改变了,但是其实内核并未改变。 猜——老照片能干啥? 最近有两个摄影项目很是让人瞩目,荷兰的FOAM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叫做犯罪现场的摄影展,照片都是1960-1986年荷兰当地警察局的照片档案。那影像真叫一个当代!我保证,即使当代摄影师也绝没有如此想象力,艺术家一定要看一看。 美国报纸Rocky Mountain News也在追忆60年代,最近在它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多媒体纪录片,回忆了1960年的一次夺走20个孩子生命的校车车祸,片子中间使用了照片(过去和现在的)、录像、旁白,一共计划制作33期,现在已经发布到第5期。我觉得赶上好莱坞的大手笔了,报社的同志们应该看一看。 猜——这些作品是怎么拍摄的? 古巴出生的摄影师Abelardo Morell近日携自己的一批新作,在艺术世界又卷起了一股风暴。最后这个猜谜留给大家,你们瞧瞧这照片是怎么拍摄的?

1416教室年度扫描

l 新闻摄影行业趋势——静止照片视频化 尽管受电缆影响,以下链接可能速度慢,请新闻业内同行 收藏这个帖子,在网络速度可以的时候,仔细观看。 2006年到了年尾,各大传统媒体开始盘点照片,树立他们摄影部的 光辉形象,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照片的展示方法都是视频的,而且 很多还选出的不是最佳照片,而是最佳视频展示,有的摄影部主任通过视 频和读者见面。(呵呵,这个主意好,许久未见的京城各大图片总监 们,能否通过视频和大伙见个面。) l 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照片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photo/galleries/bop2006/index.html l 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多媒体作品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photo/sas06/index.html l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照片 http://www.nytimes.com/packages/khtml/2006/12/23/multimedia/20061225_YIP_FEATURE.html?8dpc l 芝加哥论坛报年度照片 http://www.chicagotribune.com/news/custom/photos/gallery/chi-123106poy-photogallery,1,5521435.photogallery?coll=chi-homepagenews-utl&ctrack=1&cset=true l 芝加哥论坛报总编谈自己的摄影记者 http://www.chicagotribune.com/news/specials/broadband/chi-yip2006-flashhtml,0,47482.htmlstory?coll=chi-photooverline-411 l 几位摄影记者建立了“多媒体拍摄者”的网站,并且评选出了2006年年度最佳多媒体展示作品 http://www.multimediashooter.com/ 1416教室本年度的相关介绍供您参考: pixelpress的鼠标迷宫 我爱玛格南 (…) Read more

旧闻

配合刚刚过去的1416教室里的多媒体周 回顾一下以前相关的帖子: 了不起的brian storm 为什么图片需要声音 敲开多媒体报道的市场 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拍视频 未来也许是这样的(结论)

  • 摄影如奇遇
Top